说课稿

时间:2022-01-01 19:13: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说课稿 篇1

  一、述教材:

  《海燕》安排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在多情的作家笔下,寻常植物,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而美丽的形象,都能化成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

  二、述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①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②过程与方法: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能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历史背景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述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为:由于全诗感情浓烈,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学习品味积累文章用词及一些典型的写作手法,如上面所说的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难点为: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拉近文章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文章中能“读出自我”——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述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

  1.加强朗读。通过朗读这首散文诗,对“海燕”的形象有一定的把握。

  2.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帮助学生深入地把握海燕形象。

  3.淡化象征手法的学习。通过象征手法突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淡化文章的政治色彩,拉近与学生距离。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述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文字浅显,他们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大部分的理解。但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一次绝好机会。

  五、述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1、 多媒体展示一组狂风暴雨的大海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看到这样的场景,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设计意图:感爱环境的恶劣,为海燕出场做序

  2、多媒体继续展示,海上飞来一只海燕,引发学生思考:海燕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要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出来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海燕有一个基本的轮廊的认识,为课上分析其形象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诵读——感知课文

  1.观看文章的朗读视频,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认真听读, 注意停顿、重音、语速,把握感情。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音乐旋律智能,在音乐的伴随中感受情境,想象情景,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整体感知文本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奠定本文的`朗读基调——赞扬而激烈,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

  2.个人表情诵读。读好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借助符号和文字,标注全文朗读要领提示,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设计意图:在听读视频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奠定本文的朗读基调——赞扬而激烈,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海燕形象的理解。

  3、自读揣摩,圈点批注。文章--------中我读到了海燕的-------(品质)”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的注意力由朗读逐渐转移到对文本的理解上,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作也准备。

  第三环节:精读——赏析文章

  1、思考:文章是怎样来表现这只海燕的?圈读三幅图中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抓住描写海燕的关键语句,圈点海燕神态、声音、动作的词句,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理解其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2、小组合作交流:如果将这三个乐章用乐器表演出来,会选择什么乐器?节奏特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三个乐章紧迫急促的节奏,进一步感受海燕的形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思考并交流 :课文既是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等水鸟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比较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不同表现,挖掘海燕形象设置的典型意义,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4、多媒体展示本文的背景资料,讨论明确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体会本文象征手法的内涵,突破教学重点。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仿写 :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天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假如我是( ),我将对( )说:( ),因为( )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发散思维,是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地人生态度,完成教学难点。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阅读郑振铎《海燕》,比较赏析两文在海燕形象的内涵、立意、写法方面的不同。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六环节:结课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送学生一句话: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 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在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 ——罗曼罗兰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同一首歌》

  这首歌曲为降E调,4/4拍,深情的。由陈哲、迎节作词,孟卫东作曲。《同一首歌》就是此栏目的主题歌。由此,《同一首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进了千家万户,成了一首风靡全国的歌曲。这首优秀的创作歌曲,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也十分适宜初中生演唱。基于以上教材内容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与原则。以“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我为本课制定了以下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激发对人间真情的追求,学会与人沟通,关爱他人。能用真挚、深情的歌声表达人们对人间真情的渴望、呼唤,并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体验、深化歌曲的意境、内涵。

  根据中学生变声期及对音乐的感知日趋成熟等身心特征,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学唱歌曲时各个声部之间的配合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理解歌词的内涵,并能与歌曲产生共鸣。

  对于这样的教学重难点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情景导入 、 第二板块:欣赏《同一首歌》整体感知 第三板块:学唱歌曲 第四板块:拓展讨论

  第一板块:朗诵导入

  多媒体播放《同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大声朗读歌词

  要求学生思考歌词的深意。失意、孤独、鼓励 、 渴望

  (运用视听法、提问法,让学生感受歌声中真切的`思想感情,为新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从而引入新课教学《同一首歌》)

  (二)、欣赏《同一首歌》整体感知

  欣赏《同一首歌》同时播放5。12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的相关图片,默默体会这首歌曲的深意,当全国人民齐心合力度难关,而最能表现此情此景的就是《同一首歌》!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这首歌,为四川加油!

  (主要是创设欢乐的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对歌曲的深入了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板块:学唱歌曲

  首先跟着钢琴哼唱歌曲旋律(注意升4音)。然后学生跟录音学唱歌词(注意时值要足)。老师弹奏旋律,在双声部部分,女生唱高音部分,男生唱低音部分。最后完整演唱歌曲(要求深情)。

  第四板块:拓展讨论

  思考:《同一首歌》这首歌曲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师生讨论。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孤独或失意的时候,所以相互的理解、沟通,家人、朋友、同学的友谊、真情、帮助都是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歌曲告诉我们:人类与大自然同是地球母亲的儿女,大地知道你我心中的每个角落,何况我们共同拥有同一片蓝天、同一个太阳、同一轮明月的人类自己呢?让我们一起唱《同一首歌》,为全国受灾的人们祁福吧!

说课稿 篇3

  一、说活动设计意图

  大班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科学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就是激发幼儿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鼓励幼儿敢于体验探究,培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班的孩子对动物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幼儿初步的了解了一些关于动物的知识。大班孩子课余时间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等,但是幼儿关于动物的知识和经验都是零散的,需要老师给予他们规整和梳理,帮助孩子们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如鱼这个活动,虽然孩子对鱼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某些方面会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会认为"鲸鱼也是鱼、墨鱼也是鱼等"。所以这个活动《它们都是鱼吗》,一方面帮助幼儿形成概念,另一方面也激发孩子探索、热爱动物的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1、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离不开水)。学习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说出理由。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目标1综合了认知和能力两方面的目标,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目标2是社会情感目标,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的准备是组织实施活动的前提和保证,为了使本次活动更具有趣味性,能更好的完成活动目标,我们做了以下的准备:

  知识准备:事先在生物角对鱼有过观察,并且对于哪些不是鱼的话题有很大的好奇心。

  物质准备:《小朋友的书》、金鱼和鲫鱼的手偶各一个、人手一张指示牌,正面笑脸,反面哭脸。

  四、说活动过程

  1。引题:教师操作纸偶,以故事引出话题

  鲫鱼刚刚搬了新家,看见邻居小金鱼就热情的招呼"金鱼妹妹,你好,我是来和你做好姐妹的鲫鱼,见到你真高兴"。

  "你是我的姐妹?你长得这么丑,才不是我们鱼类家族呢?"

  鲫鱼说:"虽然我没有你漂亮,可我也是鱼啊?"金鱼就是不相信,双方各执一词,怎么办呢?孩子们来评评吧!

  【大班的孩子最喜欢打抱不平、调节矛盾,以这样的引题,容易激起孩子探究的欲望。】

  3、自主探究:幼儿尝试概括出鱼的共性

  1)幼儿自由发表理由以及依据

  "孩子们,鲫鱼到底是不是鱼呢?你们来说说理由吧!【让幼儿有自主思考、自由表达的机会】

  2)教师将幼儿的陈述理由用对比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呈现共同特征。【孩子们表达的都是零散,如何帮助他们把零散规整,表格记录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孩子很好的明白大家的意见。】

  3)"小博士"总结

  到底我们发现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听听小博士怎么说吧?【科学的探索活动最终要导向正确的科学观,要给孩子的探索做一个定义,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使下次更积极的探索、发现。】

  4、辩论赛:将探索的结果应用于实践中

  【科学的探索最终是为了实践,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1。出题:如"甲鱼"是不是鱼"(运用新经验判断,加深鱼概念的形成)

  2。判断

  独立思考,通过举笑脸牌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形成两队不同的意见后,双方分阵地相对而坐

  3。阐述理由,在辩论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明确鱼类的特征。

  4。调整

  在辩论的`基础上,幼儿对自己的结果进行调整,并让调整后的幼儿说出理由,一次思考的机会。

  5、再次探究,激起下次活动的欲望

  教师出示"鲸鱼",问:"你们觉得鲸鱼是鱼吗?"其实它不是真正的鱼哦,到底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回去查阅资料吧。

  【既激发幼儿下次探索的欲望,又引导孩子探索世界的方法:看书、查资料】

  五、活动特色

  1、注重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次活动是一次真正的如何"渔"的教学,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孩子,教师通过开放性的提问、自由的讨论、自由的选择、宽松的辩论赛,让孩子自主的思考、调整、反思,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2、根据大班孩子好问、好帮助人、喜欢竟赛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孩子定能充分的融入到活动中。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课题内容是大班数学活动《设计花边》。

  一、说活动教材

  幼儿学习可以为幼儿建立初浅的数学概念做好准备。幼儿学习花边排序,可以按物体的两种颜色或者形状等特征进行排序,也可以按物体的某一特征或者规律排列顺序。大班幼儿已经积累和建立了有关物体在颜色、花边、形体和数量等特征差异排序的数学经验,可以更进一步地学习按照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的关系。新《纲要》提出“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数学的学习”,让幼儿在生活中学数学、玩数学、用数学,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和玩乐中初步接受和学习有规律的花边排序,并鼓励幼儿将之应用于生活。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并结合《纲要》精神,我为幼儿选择的教学活动为“按物体的两种颜色或者形状等特征进行排序”,并设定在大班第二学期进行。

  二、说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重在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其中能观察发现花边花纹的基本排列规律是本次活动的新知识点,也是难点部分

  (2)能力和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形象有趣的排序活动的操作,对幼儿进行排序学习,重在激发增强幼儿对排序操作活动的兴趣,逐步发展幼儿的思维、观察、比较和初步的判断推理。掌握排序操作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排序能力。

  三、说重难点:

  重点: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难点:引导幼儿能观察发现花边花纹的基本排列规律,并学习排序。

  四、说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准备:已经有按照物体某一特征规律进行排序的经验:如各种按物体的规律排列的花边、花布等。

  2、环境材料创设准备:(1)幼儿版画作品布置在两块展板上;红绿蓝大小相同的花片若干;大小不同颜色相同机心若干;大小颜色相同的不同图形若干

  (2)已装饰好的图画若干(三种不同的排列规律a:一大两小.b:三种颜色间隔排。c:两个三角形一个圆形间隔错误排列。)

  五、说活动过程

  一、教师从教室已有环境入手,引导孩子感知环境中的规律。

  师:前几天,我们一起创作了很多版画,老师想把你们的版画作品布置成一个版画展。要开画展了,小朋友把我们的教室打扮得多美啊!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呢?有没有发现什么?请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一下。

  师:谁来介绍你的发现?(树叶:长短排序;彩带:颜色、长短;灯笼:数量;彩链:颜色规律。)

  二、欣赏教室设计的花边,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1、谈话让幼儿注意展板。

  师:马上要开画展了,可是,我们的展板上还没有花边,今天,我们就来给展板装饰边框。

  2、欣赏老师设计的三条花边,引导幼儿发现花边上图案的排列规律。

  (1)观察花边,发现一大两小的排列规律。

  师:看,这条花边是用什么图案装饰的?这些图案有什么规律?

  师小结:这条花边是按一个大两个小间隔排的规律装饰的。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 说知识地位、学情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出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小学阶段对自然数的认识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一年级上册的《20以内数的认识》,二是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第三阶段就是我今天执教的《万以内数的认识》,第四阶段是第二学段四年级学习的《大数的认识》,把自然数的认识扩充到亿几以上;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并且理解了个、十、百这三个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行了,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步遇见比100大的数,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感知,但对“百”以上的计数单位并不清楚,对较大数缺乏理性认知,此阶段通过系统学习是培养儿童数感的最佳时机。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继续探索计数单位“万”的重要基础,对培养和发展数感至关重要。

  (二) 教材编排

  人教版教材对这节课的安排呈现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呈现单元主题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感知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比100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层次是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回顾,同时唤起同学们回忆数数的方法。第三层次是通过数形结合直观演示的方式呈现计数单位“千”,明确10个一百是一千。同时通过比较了解“十进制”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知识地位、学情和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体验)比100大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经历数数的过程,能合理选择数数和计数方法,进一步发展数感。

  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规范操作、积极思考的数学学习习惯,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

  教学难点:通过对不同计数单位比较,初步认识“十进制”的意义。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为有效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我把学生早操场景引入课堂,通过情境创设法让数学知识更加贴合学生生活,通过指导观察法让学生感受比100大的数存在。结合七八岁儿童思维依赖直观的特点,在课堂中把握好了直观和抽象的关系,通过指导观察、促进思考、指导操作等教学方法进行三次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千”。在突破难点时,特别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通过指导操作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我指导学生观察板书,通过比较教学法构建“十进制”意义。为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适时讲授法、谈话法将进行衔接和引导。通过合理、有效的教法确保孩子在有限的30分钟内学到无限的数学智慧。

  三、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上课伊始,通过万人阅兵视频吸引学生关注,这样能促使学生自主的通过观察法、比较法进行初步感知。学生的数学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法对已经学过的“个、十、百”三个单位及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回顾,通过直观学习法构建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数学学习注重知识的新旧联系,课堂中恰恰利用这一点,因势利导的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法,理解原来10个一百十一千。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只是其一,重要的是引领他们提炼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因此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法进行比较,了解“十进制”,之后进行数数活动,在千字文中找数,突出数形结合的对应思想,再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法自主同化新知识。

  四、说过程

  设计好的一节课总归属于计划,这个计划的执行需要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全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 导入

  采用情境导入,两张孩子们自己做早操的图片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感受比100大的数的存在。

  (二) 新授

  新授环节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通过简单的操作回顾已有的三个计数单位,二是提出数一杯红豆的新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谈论出一百一百地数的方法,进行操作。新授环节的这两个阶段循循善诱、水到渠成的帮助学生构建计数单位“千”,以及了解“十进制”。

  (三)练习巩固

  学生掌握的新知识要经过顺应和同化才能形成稳固的认知,因此联系的设计至关重要。我设置了两个练习。一是数数,数是数出来的,在数数的过程中边拨计数器感受十进制的真实意义,并且通过顺着数,倒着数,不同技术单位的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二练习题是呈现《千字文》,训练学生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的识数能力。

  (四)总结拓展

  总结拓展环节是升华数学思想,形成数学智慧的重要教学阶段,我通过“温故知新”四个字进行首尾呼应,引导学生把这节课的知识梳理一遍,提炼自己的收获。通过开放性的:你还想指导什么?引起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不断追寻。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爷爷和小树》是人教版一年级第一册第5课,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它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视觉、孩子的语言,叙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亲密和谐的关系。冬天,热心、慈爱的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懂事、善良的小树为爷爷遮阳。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富有人情味的图画。人与树的关系是亲密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人与自然也应当是和睦相处的,而我们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更应当互帮互助。

  二、教学目标

  1、 识10 个生字和 4个偏旁。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树立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识字和练习朗读。

  2、 理解重点词语 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了解人和花草树木的`关系。

  三、设计意图

  在各个环节安排上,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久不够的特点,努力做到有收有放,有静有动。

  1、上课开始

  课件一片绿色的树木便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小树们亲切的问候,似朋友般面对面的交流,极大的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学1——2年级要认读生字1600——1800个。

  同时又要让学生在起始的阅读教学中,感受到阅读课文兴趣,因此,本课教学中,力求落实好10个生字以及5个偏旁的教学,同时,把认读生字放在课文中去理解体会;让学生在整体的朗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力图很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巩固生字中,我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理、生理特点,巧妙的利用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用游戏的方法巩固、强化字词,使识字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变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3、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

  低段教学中必要的范读还是能启到一定作用的。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帮、互学。考虑到孩子上课到一半时坐不住了,所以安排了全体学生起立表演朗读,让孩子能得到休息。

  4、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来解读课文,认读生字,掌握偏旁。

  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说、认、读、找、比”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质疑、讨论,来突破“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这两个阅读理解的难点。

  5、运用想象,延伸课外。

  小学生是最富想象力的。本课富有童趣,从而设计“假如你是小树,你会说些什么?”“爷爷和小树之间会说些什么?”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学生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给小树加以人物化的想象。本课结束,以树木对我们人类的作用,作为课外的延伸,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树木,珍惜自然的美好情感。 积极的情感能够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魅力,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复现生字、朗读课文。我在设计教案时没有根据学生掌握生字较慢的实际情况,学生要学的生字也很多,一节课要学会认10个生字和5个偏旁,时间很紧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最后的环节有些紧张,在朗读指导方面,设计的朗读形式有的都没有用,在层次上的提高也不是太明显。

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作为选修3-2第一章第一节,本节内容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揭示了磁和电的内在联系,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归纳出了“磁生电”的规律,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

  教材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发展的曲折历程

  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历程的学习,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通过学习磁生电的条件,养成探究物理规律的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难点:组织学生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归纳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教学方法

  本节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作用是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通过实验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在教学上采用启发诱导,实验观察,发现,分析,推理等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能产生电流,在初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在空间想象、问题本质的分析等方面还较为薄弱。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验、产生问题、协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利用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手压式自发电手电筒来引入课题,提出问题:这种手电筒照明时不需要电池,那么它的电是从哪来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带着问题学习本节新课。

  设计意图:

  1、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为切入点,展开对磁生电的探索

  二、新课教学

  (一)磁生电的探索历程

  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说明电能生磁,接着提出磁能否生电的问题,从而自然地引入科学家研究磁生电的探索历程。通过对物理学史的介绍,进一步强化持之以恒、善于反思、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科学探究——磁生电的条件

  提供器材:灵敏电流计、螺线管(粗细各一个)、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导体、铁架台、导线若干。

  让学生开始猜想如何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出磁生电的实验方案。

  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分组。学生初中已接触过电磁感应现象,知道导体切割磁感线时会产生电流。

【说课稿】相关文章:

你追我赶的说课稿06-09

病毒说课稿07-17

《Project》说课稿07-17

月夜说课稿07-18

春的说课稿07-18

养花说课稿07-19

《咏雪》说课稿07-22

月亮说课稿06-10

《欢庆》说课稿06-10

咏柳说课稿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