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5-01-15 22:44: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语文说课稿模板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语文说课稿模板9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鼓励也许是一个眼神、鼓励也许是一句赞美的话语,它像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鼓起了人们的勇气,更给了他人可贵的自信。文中老太太的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造就了一个学琴少年在音乐的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文中讲述了“我”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开始学琴时不掌握要领拉得十分刺耳,心理不由得十分沮丧、自卑。我来到了一片树林中邂逅了一位称自己耳聋的老妇人,在她的鼓励和激发下,我重拾信心,坚持不懈地练习,最终当我已拉成曲调时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她根本不是聋人,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首席小提琴手。至此更加激发了我的刻苦精神。读罢此文,我不由得唏嘘不已,为人物前后的突变感到吃惊,为文中“我”刻苦练琴的精神感到敬佩。更对老一代音乐人对年轻一代音乐人的呵护和鼓励感到无比欣慰。课题“唯一的听众”表面指文中的老太太,内在还隐含着对我拉小提琴的鼓励和引导,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是文本核心价值所在。在写作上设置了悬念,结尾出人意料。我将带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中描写老太太语言的句子,走入人物的内心,凸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语言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2、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并且补白想象。

  3、解老太太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老人语言的内在含义,感受老人对我的帮助、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课前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梁祝》请学生欣赏。因为学生对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学可能根本不会欣赏,因此用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取得有没有初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二)学习课文1和14自然段

  我让学生分别读课文的第一和第十四自然段,来看看我在学琴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找到了我由一名音乐白痴变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并能在成千上万观众面前演奏。此时,学生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就带着心中的疑问去文中寻找答案。

  (三)品读感悟这一块我抓两条线索进行教学。一是抓老太太的几处语言,让学生细细体会。二是抓我碰到老太太后自己的心理及行动上的转变。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体会老人每次说的话的含义及对我的影响:接着小组讨论,老太太说这些话的用意。第一处:她向我道歉,打消我的戒心,营造宽松和谐的谈话氛围。第二处:鼓励我拉给她听,并声称自己是个聋人。激发我拉琴的欲望。第三处:请求做我的听众,愿意用心听取。第四处,由衷的夸赞我,激发我信心。第五处,不失时机地鼓励我,给我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也让学生理出一条我的心理活动的线索来,由不好意思、灰心、羞愧、没有信心、有些自信了、到最后的充满信心。引导学生思考我变得自信起来的原因,得出是老太太的鼓励和赞美。在汇报第8小节,找出我练琴时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找变化,练琴时的动作、所付出努力的程度。最终归结到我对学琴的信心。我的转变都来源于老太太真诚的鼓励和赞美。由此得出,我由一名音乐白痴转变成真正的小提琴手的原因一方面是老人对我默默地关注、持久的关怀、真诚的鼓励,使我有了自信,另一方面就是我自己刻苦的练习。在学生对老人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我再问: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这是学生的回答就由慈祥、善良上升到了对老人美好品质的理解上。

  2、引出妹妹这一角色,问:妹妹这一角色在文中并不重要,我们能否删去呢?学生自己从文中寻找答案,通过妹妹的语言,我知道了这位老人并不是一个聋人,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再次感受老人她美好善良的心。这时我再问一句:假如在初见老人之时,老人就告诉我他的真实身份,那我又会如何?从而使学生明白,老人她还是一位有着高超教育技巧的教育家。

  3、再读课文最后一段时,我主要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问:我为什么每当拿起小提琴,就会想起这位老人,我唯一的听众呢?使学生明白,我的成功离不开这位老人,这也表达出了作者一直对老人心怀感激之情。

  (四)拓展练习

  1、你学完课文之后,我想对老人说_________,我还想对小提琴手说_________,我最想对自己说_________。

  2、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像这位老人一样,一直默默鼓励你,支持你,帮助你的人呢?

  (五)小练笔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帮助过你的人,请选取这个人给予你帮助的事例,要着重突出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六)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音乐白痴————→真正的小提琴手老人:关怀、帮助、鼓励、信心我:自信 + 勤奋 刻苦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信》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教材,是一首以儿童的语言为基础诗歌,语言优美清新,符合儿童的心理,使其容易理解。诗歌中运用排比的形式,分别替不同的对象,小鸟、花朵、大海、云等写信,给儿童呈现的诗歌的美和简单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情,和对自然界和写信的热爱之情。最后一句,“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说明信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告诉这个世界以各种方式进行着种种接触与交流。美好的情感交流,是人生中一笔和巨大的财富.同时,为以后学生的写作诗歌和学习诗歌打下基础。本诗体现了浓浓的人文性,但同时也赋有工具性,这真是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规律,我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目标如下:

  1、会认“替”、“雏”、“姹”、“嫣”,会写“笔”、“纸”、“昏”、“紫”、“航”、“贴”、“紧”这七个字,了解“姹紫嫣红”、“风平浪静”这两个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写信热情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诗的结构,体会诗的内容,知道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据上述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为了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文中蕴涵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我首先以读为主,让同学们通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和初知诗文大意,一多种方式读,譬如,齐读、指名读、分组读、男女混合读。通过读中指导学生体会感悟诗文。

  2、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语言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教学重点

  体会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五、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五、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以杜甫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简要说明信的重要性师: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好几首唐代诗人的诗。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老师也特别喜欢他的诗,记得他的《春望》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出示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由读,抽生读,理解句子意思)师:这首诗写出了在战乱中,诗人对远方的家人的思念与牵挂,此时一封报平安的家信可以带给他多少安慰啊!因此[课件出示]信是心与心的交流,信是情与情的碰撞,信使你我手拉手,心贴心……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信》。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谁能说说我们平时写信要用到些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 师:有一位小朋友刚学会写信,心情特别激动……大家看:

  [课件出示]我学会了写信,

  用笔和纸,用手和心。

  我多么想写啊,写许多许多的信——给自己,我也要写一封封信,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

  2、 师:自由读这两段话,思考他写信所需的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吗?

  3、 写信为什么要用心?它又为什么能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学习课文。

  (三)精读课文[课件出示]

  1、听课文录音,并思考我写了几封信?分别是写给谁的?

  2、 生仿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封信来读一读。

  3、 检查自读情况。

  4、学习第二节 a、齐读第二节,自学生字“雏”和“巢”(从音形义三方面来学习)。

  雏:谁会读这个字?(注意翘舌音)开小火车读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雏”这个字?

  我们以前学过的好多字中也含有这个部分。想一想有哪些字呢?

  “雏”什么意思吗?[课件出示]师:瞧,它们是那么稚嫩,羽毛还没有长丰满,嘴角还是嫩黄的,走路也摇摇晃晃的。

  (幼小)雏鸟、雏 巢:学生交流。(翘舌音、上下结构)哪里见到过这个生字?

  [课件出示]师:这些不同形状的鸟巢,就是给小鸟遮风挡雨的窝,更是小鸟温馨的家。

  生字宝宝回到课文中,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三句。

  b、理解内容。读后回答:

  (1) 我替谁给谁写信?信上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写这封信?

  (2) 出示句式:我要替雏鸟给鸟妈妈写信,是因为————,让她快回巢。

  (3) 师:在天色将暗的时候,小鸟在巢中焦急地等着妈妈回家。假设你是雏鸟会对妈妈说什么?

  (4) 交流后个人竞赛读。(注意读出急切的语气)

  C、是啊,它们是亲亲爱爱的一家人,彼此关心,互相依恋,小鸟的心和妈妈的心贴得紧紧的。师生一起感情朗读。

  5、学习第三小节

  (1)女生读第三小节。

  (2)出示画面,学习姹紫嫣红的意思。(老师指出词语后的1和注释条的1相对应)

  (3)花朵为什么要蜜蜂快来采蜜?

  交流小结:它们是甜甜蜜蜜的好伙伴,团结一心酿出甜甜的花蜜,造福我们人类。花朵和蜜蜂的心也贴得紧紧的。

  抽生感情朗读第三小节。

  6、 习第四小节。

  (1) 男生读第四小节。

  (2) 大海为什么要请小船快去航海呢?

  (3) 出示句式练习。

  (4) 出示画面,理解风平浪静的意思。

  (5) 出示词语练习。

  交流小结:它们是平安和谐的一家亲。此时,慈祥的大海敞开宽广的胸怀,让小船在自己的怀抱里自由驰骋。大海的.心和小船的心更是贴得紧紧的。

  小组竞赛读第四小节。

  7、 习第五小节

  (1) 分三小组读这三节课文

  (2) 齐读第五小节,读后体会2、3、4小节和第5小节的句式有什么变化?

  (3) 出示尝试园,师:聪明的你能否把这两封信修改成和前面三小节一样的形式呢?

  (四)拓展

  老师读第六小节。

  我们给别人写信,真诚地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感情和看法,力所能及地给与别人帮助。从而使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贴得紧紧的。

  2、师生合作朗读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最真诚的心,老师和你们一齐

  3、 过渡:这位小朋友用自己真诚的心写了许多许多的信,此时的你是否也有许多心里话要和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需要帮助的小伙伴、处于战争中的苦难的人们说呢?请大家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纸上。(提出要求:形式不拘,可选两句或三句,内容简短。)

  4、 创意读课文:加学生创作诗朗读

  (五)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用一颗真诚的心,而信架起了心与心之间的桥梁。当你感到快乐,请你告诉你的亲朋,让他们共同分享;当你感到忧愁,请你告诉你的好友,让他们为你分担。这样,我们自己的心就会和别人的心贴得更紧、更紧……

语文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语文教师。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说课内容共分 六个环节。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繁花似锦的古代散文园地里的奇葩。

  它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与本课另一篇短文《陋室铭》相似,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但又与其有很大的区别:《爱莲说》的句式更富于变化,语言讲究骈散结合。

  全文119字,虽然篇幅短小,却字字珠玑,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爱莲说》写“莲”是实,写“爱”是虚,以实托物,以虚言志,境界深邃,读之如品香茗,唇齿留香。

  二、学情分析

  莲在齐市很少见,学生知之甚少,因此,课前需收集有关“莲”的知识信息,以此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八年级大部分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理解大意。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能力。学生受年龄和阅历地影响,理解主题会有难度,我将结合时代背景做好铺垫。

  三、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通过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积累文言字词

  3、 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略作者的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向文本质疑的方法

  2、 在朗读赏析的过程中,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培养学生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教学重点:

  1、 学习向文本质疑的方法

  2、 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

  四、 教法学法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依据课标精神,本文设想以课堂质疑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自学与合作学习,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质疑分为三个环节:整体感知—质疑解惑---总结整理,从不同方面解读文本,运用多向性质疑、逆向性质疑、类比性质疑三种方法,通过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来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流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营造氛围

  有中国银都之称的永兴县马田镇(周家)一个村子有一本传了几百年的世袭家谱!

  宗法(辈份)如下;

  法后渊源衍爱莲

  济子遐思水木缘

  文风应自任皇系

  仲季由西尚一鞭

  光宗显祖承谟烈

  世德祥开玉秀贤

  有道家声能佑继

  明经福泽定绵全

  你能看出这是唐代哪位思想家的家谱吗?周敦颐(播作者与说的片)

  创意; 利用“周敦颐家谱” 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导入新课,引领学生迅速进入古文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顺势介绍作者及作品文体。

  (二)感知文意,夯实基础

  为第三环节主动质疑搭设阶梯。本环节分为听读、自读、齐读、合作翻译、自行解疑五步。

  放手让学生去做学习的主人,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听的重复性,又可以调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1、 听读,划出朗读节奏,弄清字音

  2、 自读,把握字音与节奏

  3、 齐读 整体感知。

  4 分组疏通文意,展示讨论成果

  5 质疑,学生互相解答。

  这是本文的范读,学生听读的同时更直观的欣赏莲花。

  (三)课堂合作,质疑文本

  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重点解决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初步总结向文本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提问,进行质疑,不仅能组织起热烈的课堂活动,还能自然的凸显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关键是能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

  1、 请讨论回答;

  1、) 好看的花朵很多,为何“予独爱莲”?

  2)、 《爱莲说》刻画了莲的哪些特点?这些句子优美吗?请举例赏析。

  3)、 “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几句究竟是写莲还是写人?这是什么写法?

  2、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你不懂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3、 (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对文章的质疑,)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总结,我们设计问题、欣赏文章的着眼点有哪些?(放片)

  (四) 延伸练习,质疑创新

  我设计了三道练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局限于教材,既能欣赏课文的优点,又能看到课文的不足,敢于创新,言前人之所未言,使问题的答案更趋多元化,培养逆向性和类比性思维能力。与此同时,积累写作素材

  1、 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具备作者所说的“君子”的精神品质?

  屈原 洁身自好,顽强抗争,努力向上,又不幻想脱离环境的积极态度。

  2、 你认为周敦颐所赞扬的“君子”品质都有借鉴意义吗?

  3、 《爱莲说》与歌颂梅、兰、竹、菊的托物言志的文章有何不同?

  (五)畅谈收获,总结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我的收获是:通过与大家地共同学习明白了欣赏文章、设计问题可以从文章整体内容、具体语句赏析、文章深层主题入手,对某个词、某个句子、某个修辞、某段话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质疑,提问。

  六、板书设计

  用莲的图案做底,填入课文相关内容,能够使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印象,加深记忆,便于背诵和理解课文。

语文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为“民风民俗”,是教育孩子们对祖国的民风民俗有个直观的了解,通过学习,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戴之情。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文章,课文主要通过作者对安塞腰鼓场面、鼓声、后生们、舞姿等方面的描述,表现了安塞腰鼓磅礴大气的、壮阔的生命力之美。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学习文中的排比句式仿写句子,感受安塞腰鼓的壮美与大气。

  3、能学习作者的“抓住典型场景叙述”的方法,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4、能积累、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情感目标:

  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3、能积累、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

  1、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教学具准备:

  《安塞腰鼓》课件

  【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我对这篇课文的的教学采取了“以读为主,读中求悟,”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安塞腰鼓的壮阔之美和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

  我对第二课时的处理是这样的:.

  首先,精心设计导入。

  我以安塞腰鼓的视频片段导入课文,让学生了解到安塞腰鼓这一“天下第一鼓”的.迷人的魅力。然后以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随着我一起走入了课文。学生在浓浓的壮阔的氛围中,极富兴趣地去课文中去找寻有关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对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出安塞腰鼓的场面美、后生美、舞姿美、鼓声美,让学生一直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整篇文章的学习。

  第二,我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由于本文是一篇极富激情的抒情性文章,所以对学生的促动很大,在情境中,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我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作者感情,感悟自己的感情,想象安塞腰鼓的迷人的魅力。

  第三,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

  情境的熏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进京城》,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浓浓的大气的氛围,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进入课文,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开始感受作者的感情;

  接着,在教学“场面美”的部分时,我播放了国庆节安塞腰鼓天安门广场的表演视频,壮阔的场面,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安塞腰鼓的魅力,所以学生读课文就读得非常的动情,非常的投入。

  最后,我再次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在黄土高原的表演,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壮阔的场面中,在同学们的对腰鼓场面深深地迷醉中结束课堂。

  【说学法】

  在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是这样学习:

  1、读。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时场面之美、舞姿之美……

  2、写。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运用排比句增强语势。不仅积累作者的优美词句,而且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句子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说过程】

  一、导入;

  课件导入情境,同时老师以饱含感情的语言进行导入,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

  二、探究新知:

  1、了解作者“抓住典型场景叙述”的方法;

  2、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安塞腰鼓的壮美(重点);

  3、结束课堂。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同几条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课前准备

  1〉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匆匆》课件。

  3〉搜集和时间有关的名言等。

  二、说教法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三、说学法

  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通过朗读课文,观察投影,展开联想,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时间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在我们课堂里,你们怕不怕?有没有信心学好这节课?非常好,大家都是勇敢的好学生,这节课之后老师要好好地奖励你们!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几张照片,大家有兴趣看看吗?

  2.教师介绍

  这是我儿时的照片,多么天真!

  这是我进师范时的照片,灿烂的笑容如花般绽放着。

  这是我工作之后的照片,不过此时我已不是儿时天真的小孩子了,长大了,多了几分成熟。

  3.照片拍到现在就没有了,大家想想,再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老师的样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是啊!皱纹将会爬上我的额头,眼角,时间会无情地在我的脸上刻下沧桑。那时我是多么想抓住时间的脚步,留住青春岁月啊!可这个愿望是永远不会实现的。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的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匆匆》。”

  教师用谈话激情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创设良好课堂基调。

  (二)认识作者

  1.通过课前预习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朱自清)(课件出示朱自清的照片),你们对朱自清了解有多少?谁来说说。

  2.教师简介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到逝世。他的文学成就很高,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让我们一起用心去品味《匆匆》这篇散文,在作者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

  2.教师范读(出示课件)随机教学本课生字。

  3.这篇文章美吗?因为它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作者是用心灵写下这篇文章的,那么我们也要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是不是?老师给同学们放上音乐,同学们自已感受着读读这篇文章。

  4.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现在谁能选择一些喜欢的段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

  (四)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好,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来去匆匆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找到有关文字,读一读,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

  2.(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受到了吗?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3.时间本来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读了这段文字你感觉怎样?

  4.是啊,朱自清并没有说时间珍贵,我们要好好爱惜,而是通过写洗手时,吃饭时,睡觉时,时间无时无刻不从我们身边溜走。将无声无影的时间拟人化了。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5.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来读读,再次品味时间的来去匆匆。

  6.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你们的时间又是怎样从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赋予时间以生命,说一说。看谁说得最有朱自清先生的风格。

  (五)再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作者甘心吗?在文中画出与朱自清先生同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2.说说自己画了哪些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随机介绍社会背景)

  3.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痛苦和无奈。同学们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试着问问自己从现在开始能做些什么?请同学们试着填写下面的文字。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时光老人在提示我们短暂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想一句你自己

  的时间格言送给身边的人好吗?

  2.教师课件出示格言。

  3.同学们,时间的列车是一去不复返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要做得就是要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充实自己,好好地学习。

  (七)板书设计

  8.匆匆

  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

语文说课稿 篇6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优美的儿歌。文字既排列整齐又错落有致,气韵生动充满儿童情趣。是教材中不多见的一篇美文。文字不多,现将全文摘录如下:“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本课的教学要求是:1.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马、小鸡、小鸭、小狗这四种动物脚趾的不同及青蛙冬眠的特性;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二课时着重完成二、三两个教学要求,并且巩固所学生字。课文的第三句是本课的重点,讲雪地里来了哪几个小画家,以及他们都画了些什么画,也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为什么小鸡画的是竹叶,小狗画的是梅花,小鸭画的是枫叶,小马画的是月牙。

  胡克芙、吕敬先两位先生在《小学教学简论》中说:“我们把教师的教学职能,按其本质属性理解为三件事:一是以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教育理想为方向,解放学生的自觉的能动性;二是培育学生的自觉的能动性;三是促进学生自觉地、能动地全面发展。”从这段精辟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施教和受教的理论结合点就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应放在这个“主观能动性”上。改变学生仅仅作为“教学过程被动体”的状况,让学生在作为受教育的客体的同时,又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增强主人意识,使教学变成师生共同的“创作”,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准则之一,即“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是将近学期结束时讲授。学生通过一学期的拼音、字、词及部分课文的学习、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又出于这篇课文极富儿童情趣,形象生动可爱且都是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特别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些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这一教学理论可以在这篇课文中实施,并且得到充分地体现,取得较好的效果。于是,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以这一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每一个层次都注意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前准备四张小卡片,卡片上画着竹叶、枫叶、梅花和月牙。另外再准备一幅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挂图。教学时第一步是导入新课。师问:“小朋友,你们见过下雪吗?下雪的时候,你见到了哪些景色?”这里让学生充分表达大脑中所储存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雪景。既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同时又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追问:“下雪时,你们高兴吗?为什么?”这一问题的出现,课堂气氛一下子将被激活起来,学生的思绪立刻被拉到雪地里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那热闹非凡的世界里。接着指导朗读课文第一句。师说:“小朋友甜甜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打开门一看,外面下了好大的雪,这时你一定会高兴地叫起来喊爸爸妈妈来看,你会怎么喊呀?”待学生模拟喊话后,出示课文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让学生齐读。然后过渡到讲解课文第三句,也就是最主要的一部分。首先出示挂图说:“不仅仅我们小朋友喜欢下雪,你看,雪地里来了一群小动物,它们也喜欢下雪,它们是谁呀?你会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吗?”出示句式:①雪地里有()()()和()。②()()()和()来到雪地里。学生观察图用给定的句式说话。说完之后,教师范读课文第三句,让学生思考这些小动物到雪地里来干什么。接着出示课文第三句让学生自由读这一句。师提问:“小动物们画了什么呀?”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在板书时复习巩固生字词。还有“小马画月牙”没有板书,这个留给学生在黑板上完成,让学生自己把板书补完。然后指导朗读这一句。这一句是个排比句,读排比句要指导学生读得抑扬顿挫,但“抑扬顿挫”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我准备通过手腕的抬、压进行暗示,以帮助学生提高感情朗读的水平。指导了朗读,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四张画有竹叶、枫叶、梅花、月牙的卡片。让学生把这些图片贴在相应的板书下,当学生把图片贴准确了,则重难点已解决了一半了。接着很自然地过渡到了课文第四句的讲解,教师可以问:“小朋友,平时我们画画是用什么工具的呀?”学生会回答:“颜料和笔”。接着再问:“可是小动物们有没有用这些作画的工具呢?”同时出示课文第四句“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来作画的?”然后指导朗读。教师可以充满感情地说:“小动物们可真有本领,它们靠自己的小脚就能作画,多神气呀!读这一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呀?”通过这样的提示和感染,学生一定能够用骄傲的语气充满激情地读好这句话。接着教师语气一转故作神秘地说:“老师有一个想法,我想请小鸡、小鸭、小马和小狗都来画竹叶,你们说行吗?为什么呀?”让学生讨论讨论。学生会说:“小动物的脚印有不同的特点。”那就顺水推舟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指着黑板上的图说:“()的脚印像()。”学生讲完后,教师作一个小结:“老师明白了,小动物们的脚印不一样,所以它们用小脚画出来的画就不可能一样啦!”至此,本课的难点已经解决。由于教师采取了“难点易讲”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当然也就容易多了,而且会深刻一些。因为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为了能够突出重难点的讲解,采取了“变序”的教学法。先拎出了课文的重点部分直接切入,所以故意遗漏了课文的第二句“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这也是一个点题之句。接下来就讲解这一句。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讲什么是画家;再讲什么是小画家;最后问:“它们是在哪里作画的呀?”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称小动物们为“雪地里的小画家”。讲到这儿,课文第一部分的教学已经完成。由于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缺乏持久性,所以在这儿可以安排一个课中操。

  在学生蹦蹦跳跳做完课中操后,引出课文的第二部分。教师说:“小动物们把画画好后在欣赏自己的作品呢!它们说着笑着,忽然发现少了一个好朋友,这个好朋友是谁呀?”出示句子“青蛙为什么没参加?”然后指导问句的朗读。接着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说说青蛙在干什么。学生会回答“青蛙在睡觉”。这时师故意问:“它是不是在偷懒,睡懒觉故意不来呀?”这个问题让部分知识面较广的学生来回答,让他们来介绍有关“冬眠”的知识。既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同时对其他不了解这一知识的孩子又是一个促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待学生答出后,教师板书“青蛙冬眠”。接着出示课文最后一句,指导朗读。“青蛙睡得真香呀!小朋友我们一起轻轻读课文最后一句,可别把青蛙吵醒啦!”“它在洞里睡着啦!”可让学生做一个睡觉的动作,激发他们把内心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学生一定会朗读得极富情趣,非常可爱。讲到这里可以进行课堂延伸,让学生了解一下其它冬眠的动物。最后总结课文。

  说到这里,不难发现,《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课时的教学特色不仅仅是以学生主体性原则为教学思想,同时还是以朗读中理解主线进行讲解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而低年级语文教学则以朗读为主。朗读的最高境界即为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是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进行的,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感情朗读又反作用于课文的理解,当学生能够把本来毫无生气的文字符号通过朗读折射出一定的情感光芒,则说明已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感情朗读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应当从低年级孩子抓起。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故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就比较差,所以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困难较大。而《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课时中的指导朗读则显得比较自然有些特色。我采用了一些符合低年级儿童心理特征的方法进行指导。

  一、生活经验的迁移。就是把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迁移到我们所要指导的文本上来。我在指导课文第一句的朗读时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课文的第一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下雪啦,下雪啦!”。读这个句子应该前一个短句语音稍低,后一个则高一些,方能表现激动喜悦之情。句子未出示时,我就先问:“小朋友,当你甜甜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打开门一看,发现昨夜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是不是开心得想立刻喊爸爸妈妈来看呀?能喊给大家听听吗?”学生在模拟喊话时,正是前一个“下雪啦”音稍低,而后一个则提高了音量。这时,再出示文中句子让学生朗读,不提一字学生自己就已经把生活的经验迁移至此,一定会读得很出色。

  二、体态语言的暗示。在课堂教学中,体态语言可以辅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生动地表情达意,而学生在接受信息时更为明晰、清楚。作为一种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之一即为暗示作用。这主要是通过眼神和幅度不大的手势来表达的。对低年级学生感情朗读的指导较为适用。我在教这篇课文的第三句(排比句)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此外,我还采用了“教师情感的传递”这一方法,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个性特征,让他们边读边表演简单的舞蹈动作,激发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以达到感情朗读的效果。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复习巩固字词也突破了传统的方式。不是把复习生字词和讲解课文内容割裂出来,而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随机地自然地指导他们复习巩固。此外,这一课的板书设计也有特点。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既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作”,同时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学生,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篇优秀的说课稿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知识的吸收有较大帮助。因此,说课稿网的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哪座房子最漂亮》的说课稿,助您的工作顺利开展!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第一部分第4课《哪座房子最漂亮》。本课是一首诗歌,共四句话。第一、二句采用数数歌的形式,讲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的可喜变化:新房多,新房高大宽敞,房前屋后还有花草树木。三、四两句一问一答,指出小学校的房子最漂亮,能激起学生的自豪感。课文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其中叠词和数字的运用,使诗句富有节奏感,整首诗歌押ang韵,富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今天上的是识字内容。

  鉴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 “广字头”、“穴字头”两个偏旁。

  2、通过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初步感受学校和房前屋后的优美环境。

  其中第1、2个目标是本课的重点。第3个目标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设计理念:

  在这堂课中,我想以图文结合的方法来呈现识字,争取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并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三、说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

  第一步:谈话、看课文插图。

  第二步:说说哪座房子最漂亮

  第三步:适时引导学生走入课文。

  第四步:读课题。指导读准字音“哪、座、房”,以及轻声词“漂亮”

  第二环节:随文识字

  第一步:听老师读课文

  第二步: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第三步:汇报房子的样子。

  第四步:图文结合认识生字:青、门、窗

  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此处先请学生自己说说对瓦、墙、门、窗的理解,我趁机演示课件让词组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与事物相联系,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最后指导朗读,我这样引导:这么美丽宽敞的房子,谁能用朗读来夸夸他?

  第五步:说说其它的房子又是什么样的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

  此处我在插图上指出房前、屋后的位置。再请学生说说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学生可以课文里的话说,也可以将课文里的话化成自己的语言说。最后师生结合想象进行朗读句子。

  第六步:说说哪座房子最漂亮?

  引导齐读:要数我们的小学堂

  第三环节:课间休息:模仿动物动作。

  第四环节:小组合作巩固生字。

  组长当小老师考察学生认读情况。

  第五环节:游戏巩固识字。

  第一步:叫号游戏(齐读字)

  第二步:读词语

  第三步:摘果子(读字)

  第四步:送小青蛙回家(字、词结合)

  第六环节:把生字送回到课文当中

  引导学生:我们的学校也很美丽,假如这首诗歌写的就是咱们学校,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篇课文呢?

  总之,我认为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远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语文说课稿 篇8

  学习目标:

  1、能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清新明丽的风格。

  2、理解本诗的内涵,能品味诗人笔下“爱的使者”——“雨”的形象。

  学法指导:

  搜集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及本诗的背景。然后反复诵读,从语言从语言入手。运用联想想象法和探究学习法,展开想象,把握诗中的意象,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过程:

  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田圃( ) 禁( )锢 留滞( ) 喑( )哑 ( )

  蓑( )衣 襁( )褓( )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寒浅 洗礼 忍冬 留滞

  温声细语 润如油膏

  3、动手查资料,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整理后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4、反复朗读本诗,要注意把握语气和节奏,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的连贯,也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要掌握好句中的重音,请根据下列的示例给全文做些朗读标记。

  (雨说:四月已经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和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5、自由朗读,写出各节诗所表达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学习:

  一、导入 。

  二、听读课文:

  同学们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顿等作标记,并要谈谈听读的感受。

  三、合作交流:

  读全诗,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诗的题目是“雨说”,你知道她是对谁而“说”的吗?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结合诗中“雨”所说的那些话,想一想诗中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她有哪些特点呢?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本诗的主旨?

  3、诗的第七、八小节中,两次写到了雨要“教你们勇敢地笑”,你怎样理解这“笑”的内涵?从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吗?

  四、品味欣赏:

  朗读全诗后,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句或哪一节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五、问题探究:

  自由吟咏,体会一下本诗通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呢?

  课后巩固与延伸:

  一、摘录两句课外古诗文中描写春雨的名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问题。

  秋雨声声

  傅天琳

  窗外的雨声,

  淅淅沥沥地说个不停。

  窗内的语声,

  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

  窗外的说些什么?

  问那树,那花,那小溪;

  窗内的说些什么?

  问这笑,这吻,这眼睛。

  窗外和窗内都说了一夜,

  雨声和语声融合着梦境。

  天边的霞光呦脸上的红晕,

  化一朵神女峰前飘飘的云……

  1、题目“秋雨声声”能换成“秋雨”吗?为什么?

  2、本诗想表现什么中心?

  3、怎样理解诗句“天边的霞光呦脸上的红晕,化一多神女峰前飘飘的云”?

  4、“雨声和语声融合着梦境”,“梦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雨说》用象征手法写出了关爱;《秋雨声声》用拟人手法写出柔情,请你运用拟人或比喻写出夏雨的热烈,用诗歌的形式写出。

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哀江南》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古戏曲单元的自读课文,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目标:

  (1)识记作家作品;

  (2)了解《桃花扇》的剧情梗概及其写作主旨。

  (3)诵读、赏析曲词,体会其中表达的真挚、强烈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德育目标:了解剧中人苏昆生、柳敬亭等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培养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

  4、重难点:赏读曲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和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朗读曲词,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

  2、选取重点曲子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通过与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戏曲和诗歌中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剧情

  三、介绍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四、整体感知

  1、字词正音

  2、指导学生集体朗读和自由诵读

  3、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主体内容

  (1)七支曲子可分几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浓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抒发亡国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为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明确:重点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宫、秦淮河畔、长板桥和旧院。苏昆生是按自己览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明全篇的主旨?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第二课时

  一、选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讲

  1、读第一支曲子,思考:前两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 “残”“废”“瘦”“空”四个词有何修饰作用。

  参考:“山松野草带花挑”,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2、读第七支曲子,思考:里面用了哪些对偶句、排比句?有何表达效果?

  ①对偶句

  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作用:这段曲词大量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使曲词具有声情并茂的强烈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读,品味语言(学生有可能提到词句评析参考)

  (1)“横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个“横”字,一个“倒”字,写出了景象的凄凉。“横倒”是无顺序地乱倒,可见是遭受战争创伤的见证。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隐隐可见当年的繁华。由眼前景联想到当年景,自不免悲从中来,亡国之恨顿生。

  (2)“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今日却极端衰败的景象。

  (3)“剩一树柳弯腰”一个“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如将“剩”改为“留”或“见”都不好。“剩”与“留”意思相近,但“剩”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今昔对比的变迁感。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见”字更贴切地表达了唱曲人的故国情怀。

  三、比较:刘禹锡的《乌衣巷》与课文的写景抒情有何异同?

  参考: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眼见他起高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

  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寄寓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寄寓于景物描写之中。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9-11

语文蜡烛说课稿10-08

语文说课稿08-25

语文《荷花》说课稿11-12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08-31

小学语文说课稿12-01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01-20

高中语文的说课稿07-20

中职语文说课稿08-11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