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10-16 01:36:3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8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开天辟地》是六年制小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讲述的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意在赞颂盘古无私的奉贤精神。

  本文一共八个自然段,处处充满神气的想象,语言优美,且盘古开天辟地的全过程脉络非常清晰,使得故事显得十分生动精彩,尤其是第七自然段描写盘古身躯的变化十分传神。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此外还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

  3、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3.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本文只是篇内容较简单,易理解的神话故事,教学时我以“读”为主,讲读结合,通过多样的读来让学生在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同时,也捕捉到课文的优美之处。尤其是第7自然段更是重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此外,神话的一大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我亦打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眼望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大地时,是否曾想过,这天和地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们已经想过了,并由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神话故事,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这其中最精彩的一个。(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2、齐读课题2遍。

  3、大家知道开天辟地是什么意思吗?

  4、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学生自由提出疑问,老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四个主要问题:为什么?谁?怎样?之后的情况?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词,并给每段标上序号。

  2、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生字,不懂的(2)指名读,错的纠正(3)学生自主提出生字书写中该注意、或容易出错的地方(4)当堂描红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2、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呢?(第一个问题)答案在哪里?(引入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3、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1)、传说?什么是“传说”?传说的事是真的吗?(解释“传说”的意思)

  (2)、读了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从中中总结出开天辟地前的情况——“混沌一团”)

  (3)、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并描述出来

  4、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大地混沌一团,那是谁来开天辟地的呢?(解决第二个问题)(盘古)

  (2)、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到底是如何开天辟地的?大家把第二自然段读读(让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3)、这一段有几对反义词,大家能找到吗?

  (4)、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开天辟地的经过)

  (5)、哪些词语表现出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板书:昏睡——醒坐——劈凿)

  那随着盘古的动作,宇宙有什么变化呢?(黑乎乎一片——裂开一条缝——巨石崩裂)

  (6)、要把宇宙从混沌一团中分出天地来,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一使劲翻身、猛劈猛凿)从中你可以看出盘古是个怎样的神?或是你读懂了盘古的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发挥,核心在:勇猛、对新世界的向往和创造新世界的决心)

  (7)、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上节课提出的四个问题:谁?为什么?怎样?之后的情况?

  2、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随课件板书回忆)

  3、复习上节课找出的反义词

  二、学习第三——六自然段

  过渡: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是不是可以高枕无忧睡大觉去了呢?(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六自然段)

  1、天地分开后,盘古又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课文中哪里给出了答案?大家找出来。(第三自然段)

  2、齐读第三自然

  3、(课件出示)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这个“就”字去掉行吗?(这个“就”表明盘古从没休息过,开天辟地后就一直站在那了)(板书:站)

  4、盘古就是这样站在那,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那到底是怎样的变化呢?大家把第四、五自然段自由朗读一遍。(学生自由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板书:变)

  5、说说你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自由发挥,问题的核心在于:时间过了很久盘古都没有放弃,坚持了下来,可见其有决心,有毅力,矢志不移)

  6、那么大家能把他的那种决心读出来吗?(个别朗读,指导朗读)

  7、学习第六自然段

  (1)、盘古为什么是含笑倒下的?

  (2)、让学生模仿盘古,说说他倒下之前的心里话

  从你们的表演中,老师可以看出盘古是多么伟大呀!为了创造出一个新世界,他做出了那么多的贡献,直到最后倒下,他也无怨无悔!而且最后,他有没有因为他的倒下而停止了他的贡献?自由朗读第七——八自然段。

  三、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七、八自然段

  2、读了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核心:盘古全身所有的一切都化为了对人类有用的东西,自己什么也没留下)盘古的身躯都化成了什么呢?(课件作题,指导简便记忆)你看,有光芒万丈的太阳,还有皎洁明媚的月亮,多美的一段呀我们来读一读,好不好?(指导朗读背诵,先个人读,后集体读)

  就这样,盘古为我们创造了这么一个美丽的世界。

  四、思考题

  1、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人类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它反映出人类怎样的理想和追求?

  2、我们都知道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个很精彩的神话故事,那神话和迷信有什么区别呢?

说课稿 篇2

  一、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非常受宠,所以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时,就会乱发脾气,不会调节自己的心情,也不会照顾他人的情绪,更不懂得如何让自己快乐,并带给他人快乐。因此,我设计了这次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为目的的活动:《心情播报》。活动以幼儿感兴趣的节目主持人选拔赛为主线,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最后达到以下目标:

  1、使幼儿懂得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学会用各种方法让他人和自己高兴。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大胆表述的能力。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让幼儿知道每个人的心情都有晴天和雨天的时候。把难点定位于让幼儿知道可以用什么方法让他人和自己的心情变成晴天。

  二、说创新点:

  1、把抽象的.心情用“晴雨天”来表示,让幼儿能形象地感知和理解。

  2、以方案教学的理念,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采用情景表演、多媒体教学、游戏和教师多种形式的鼓励方式相结合,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学会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三、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游戏法、启发提问发、表演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活动准备:

  高尔基说:“学习的最大的动力,就是对所准备材料有兴趣,因此我做了丰富的准备工作:

  1、多媒体课件。

  2、小动物头饰和动物脸谱若干。

  3、用纸箱做的电视台,话筒一只,木偶一个,骰子一个(每面上画有一个小动物的心情图)。

  4、各种玩具、乐器、图书等实物。

  五、说学法:

  这次活动,用以上所说的教法为手段,整个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通过提问、表演、讨论等方式,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教育幼儿要有快乐的心情,并使用深入浅出的教学原则,通过启发——讨论——观察——实践得出结论。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这篇民间故事讲了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的事。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

  【说理念】

  本节课设计采用板块式,从整体感知形成专题、深入研读、推理想象到拓展延伸,从整体入手(初步整体感受)──部分(抓住重点、难点、特点研读)──整体(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程序。

  【说流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难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出示句子:使臣看过每一个姑娘,发现有两只蜜蜂总是在一个姑娘的头上飞来飞去。他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姑娘头上戴的是鲜花,其他姑娘戴的是绢花。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出示句子:走着走着,乃巴山又把路挡住了。大家走起来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直到现在,乃巴山下还有公主的脚印。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

  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三、复述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

  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

  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

  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四、课外拓展

  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五、课外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文成公主进西藏

  乐意进西藏

  过河

  怎样进西藏沼泽

  听到死讯

  背乃巴山

  相会在西藏

  建设在西藏

说课稿 篇4

  归园田居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这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属于必读课。本单元收录了《三峡》、《短文两篇》和《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描绘自然山水景物的优秀诗篇。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秀美风光,理解诗人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通过《归园田居其三》的学习,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诗了解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征,当是本诗的学习目标之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器具:多媒体投影

  四、关于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3、简要介绍陶渊明,晋代诗人,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侧重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4、听读,点拨“秽”、“荷”等字的读音,学生朗读。

  5、理解诗意:

  (1)“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2)请想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写出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前2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后2句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以为然,反而享受着这劳作之趣。)

  (3)末句点明主旨,“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6、总结: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遁世思想。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

  7、朗读并背诵。

说课稿 篇5

  一、 对教材的理解

  《花脸》是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二单元“同龄人的故事”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作家冯骥才的一篇叙述性散文。全文共7个自然段,文字浅显,但内涵深刻。作者回忆了儿时的经历,用孩子的视角描写花脸,写出了少年对花脸的喜爱,对英雄的那种朴素的、自发的崇拜。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能体会出作者对花脸的无限热爱之情,通过买花脸、戴花脸等生活细节,表现 “我”对英雄的仰慕和崇敬。抒发“我”心灵深处所隐藏的渴望成为英雄的少年豪情。因此,本文是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品读“关公花脸”样子的语句,感受到作者对花脸的喜爱。通过“我”买花脸时“惊喜地发现了一个”,但“看得直缩脖子”,“竟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下巴”等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到戴着花脸时的情景,感受人物内心的`变化情感。

  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疏通文章脉络,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圈划,理解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3、感受英勇的英雄气概,体会少年爱慕英雄的热情

  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体会少年爱花脸、爱慕英雄的热情。

  难点重在理解英雄的含义,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英雄情结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童年时的心爱之物还是充满兴趣的,但对“花脸”这种民间传统文化又有些陌生。因此,作好充分的预习是学习课文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怎样引领学生更深入文本,体会“我”对花脸的感情变化。抓住描写花脸的语句,通过朗读,体会花脸的“特别”之处,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朗读中,不断增强学习兴趣,体会作者在买花脸、戴花脸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设计思路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对教材的个人理解,本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注重细节、朗读圈划”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感受作者喜爱花脸、仰慕英雄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韵味醇厚,耐人寻味。从京剧中引出花脸这一元素,引起学生兴趣。

  (二)整体感知

  1、补充介绍:花脸与作者对民间文化的热爱

  2、疏通文章脉络(爱花脸——买花脸——戴花脸)

  3、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1、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关羽的花脸的?

  2、在作者眼中,关羽的花脸有什么特别之处?

  3、面对这样一张花脸,从“我”的表现体会“我”当时的心情是如何的?

  4、配了青龙偃月刀之后,圈划出能表现“我”心情的语句

  5、戴上关羽的花脸时,找出“我”的表现是如何的,感受“我”又是怎样的心情?

  (四)深入理解主题

  1、在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对花脸的喜爱之后,其实作者真正喜爱花脸的原因是对英雄(关公)的崇拜,从关公的小故事中体会到关公这样一种英勇,忠肝侠胆的气魄。

  2、交流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英雄的含义。

  (五)拓展延伸

  1、了解更多的历史英雄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品质

  2、联系实际生活中,有没有英雄人物?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对英雄有更广泛的了解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摘抄表现“我”心理变化过程的语句

  2、查找资料,了解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

说课稿 篇6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课文《美丽的小路》。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思路:第一是教材分析,第二是教学目标,第三是教学环节。

  【教材分析】

  首先,我来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美丽的小路》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鸭先生小屋前小路的变化及居住在附近的动物不同的感受,告诉小朋友要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只有保持环境卫生,这样才有美好的生活。本文情境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小动物的语言、动作都富有性格特征和戏剧化的效果,非常适合分角色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目标】

  这堂课我想让学生达成目标有三点:

  1、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认真临摹书写“先、干”等6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其中如何抓住描写“美丽小路”的失与回的语句,体会每个角色的语气,也是我在教学中感到颇为为难的地方。

  3、有爱护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动。

  通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教学环节】

  一、图片导入,激趣揭题

  (点课件)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采用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利用课件展示引起孩子们对小路探究的兴趣,为揭题做铺垫。问学生:小朋友们都很熟悉每天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老师也看到了许多小路,你觉得这些路怎么样?然后出示鸭先生小屋前那条美丽的小路再问学生:老师这儿还有一条长长的小路,它的路面上是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到处都是花草树木,你觉得这条小路怎么样?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先试着说说这儿美丽的景色。师回答:对,这真是一条美丽的小路(板书课题),一起读。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首先学生初读课文,自主学习。问学生: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亲自读一读吗?那就快把书翻到45页吧!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大声读课文,边读边用铅笔标出自然段序号,别忘了圈出生字娃娃和你交朋友呀?

  (点课件)接下来,是识字教学环节,这是本课的重点。因为文中的生字较多,我主要利用课文的学习,分部识字。识字方法可以多样化,让学生选择自己有效的方法识字。我打算选用以下的方法:

  1、可以让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多读几次,读准字音。

  2、还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教大家认字。学生由于课外阅读,识字量不太均衡。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识字量大的孩子充当小老师,不再觉得识字枯燥无趣,识字量小的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认读,也不至于丧失信心。这样充分发挥了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自愿学习。

  3、根据反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容易读错的生字。如:“净、生”等。

  4、进行识字方法指导。可利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字,例如:争取的争加两点水变成了干净的净。汽车的车加上两只的两变成了车辆的辆。形近字比较法识字,如:堆积的堆和推开的推,千篇一律的千和干净的干。反义词比较法识字,如:后和先,快和慢。同音字比较法识字,如:九个的九和永久的久,母鸡的鸡和积极的'积。字意识别法等。

  5、通过识字游戏巩固汉字的认识。游戏能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巩固生字,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最后,再把生字放回文中来读。让孩子在语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首先带音节认读:看到小朋友们这么用心地学习,生字娃娃们可高兴啦,忍不住跳出来和大家见见面(出示生字卡)让我们开火车叫叫生字娃娃们的名儿吧,我的火车往哪儿开?(开火车认读生字,注意纠正生字的正确读音)其二去音节认读:生字娃娃们可淘气啦,现在它们脱掉了拼音小帽,变了样儿,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其三认读生字竞赛: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生字,说出自己识字的方法。最后出示词组:生字娃娃把它们的好朋友也带来了,让我们认识认识它们吧!(出示生词卡,多形式认读,正音。)

  三、朗读课文,促进感悟

  (点课件)接着进入朗读课文,促进感悟的环节。这是学生本课学习中的难点。在童话、故事等内容中,不仅蕴涵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而且还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提供了机会。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朗读。

  1、师范读:

  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带者问题注意听:“故事里都有谁”?

  2、分角色朗读:

  例如:文中有许多让小朋友感兴趣的角色,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训练朗读,体会每个动物的不同特点以及说话的语气。兔姑娘和鸭先生看到美丽的小路时发出感叹:“啊,多美的小路啊!”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看到一件美丽的物品时是怎样的心情,会发出怎样的感叹从而来体会文中的感情。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部分:一是出示小路高兴的表情“想一想为什么小路会高兴呢?”学生读1-3自然段。二是小路不高兴的表情“为什么呢?小动物们怎样说的?”。学生读4-7自然段。最后小路又满意的笑了“为什么?小动物们怎样说的?”

  3、自由读:

  在理解了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将课文重新朗读一遍:“想一想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识字游戏——捉迷藏

  玩法:小孩小孩真好玩,你也藏我也藏,我说**快出来,学生把字卡拿出来。游戏反复进行。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赶、起”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交流。教师范写。(赶和起都有走字旁,重点指导这个偏旁的写法)在指导写字的这个环节中,重点指导的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例如:“起”字和“赶”字的走字旁,笔画要伸长略平些,“土”字的横左长右短,给 “干、己”留出空隙。注意要写得外大里小,捺是平捺,要拖住干字和己字。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

说课稿 篇7

  ﹙二﹚探索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1、出示情境﹝2﹞

  ﹙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把表格填写完整。

  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详见教材) ﹙2﹚观察发现:一行一行地看,发现了什么?再一列列地看,又发现了什么?

  ﹙3﹚寻找规律:你是怎么知道路程不变的?用表中的数据说明。﹙同桌合作交流﹚

  学生讨论反馈:10×12=120 40×3=120 80×1.5=120 ? ﹙4﹚小结: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2、出示情境﹝3﹞﹙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 填表:(详见教材)

  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

  ﹙2﹚表中有哪两种量?

  ﹙3﹚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4﹚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用表中的数据说明。

  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体积 ﹙一定﹚

  3、学生合作交流比较情境﹝2﹞和情境﹝3﹞的共同点,比较概括反比例的概念。

  ﹙1﹚比较一下情境﹝2﹞和情境﹝3﹞,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互相说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归纳概括反比例意义的概念:

  反比例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数的积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一定),情境

  1、情境2所讲的数量关系可以概括成怎样的式子?

  学生回答后板书:XY=K(一定)

  4、学生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主要是看这两种相关联量的积是不是一定的,同时,还要看这两个量变化规律。

  ﹙三﹚练习:讨论“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二﹞和情境﹝三﹞,在学生思考、交流合作、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反比例的概念。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最后又对“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种关系进行分析讨论,解决了开始提出的问题,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解决问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出示课件﹚

  指名学生口答,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式判断。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跳高的高度和她的身高。

  ﹙5﹚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五道练习题,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进一步加深了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又巩固了正比例的知识。最后又通过找一找环节,学生说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了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全课总结,深化提高

  这节课,你们有了什么新的`收获?把你们的收获告诉大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反思本课学习所得,把自己的收获告诉同学。这一过程,是知识再现的过程,又是再次学习、巩固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P26 1、2、3题。

  板书设计:

  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积一定。

  XY=K(一定)《反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实验小学侯树霞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比和比例知识及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四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基于此,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学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和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研究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三、说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及练习,在准备题第3题中让学生发现它不成正比例,那么到底他们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反比例的意义),例2的学习,抓住(a.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b.底面积怎样随着高度的变化?c.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这三个问题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然后进一步抽象概括反比例关系式:x×y=k(一定),接着通过“想一想”来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最后通过“练一练”与习题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在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改变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模式,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比较、归纳、概括总结是反比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进渡到抽象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课文《再见了,亲人》是鲁教版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的编排主题是“他们让我感动”。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

  《再见了,亲人》是本组第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本文的编写意图:一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认知方面:学会十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生学组成的词语。

  (2)技能方面: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3)情感方面:体会课文重点此举对表达情感的作用,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这一教学目标,把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既体现词句训练,且理论依据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点。但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是选取哪些材料,是怎样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学生是陌生和困难的,故此,“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问导法、 暗示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涵。

  三、说学法:

  根据上述教法,我采用相应的学法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我采用学生“读——思——议——练”,教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再见了,亲人》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四、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首先播放《志愿军进行曲》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乐曲中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豪迈之气,并请学生介绍课前通过查阅书籍、网上下载收集的本课资料,让学生感知时代,亲近文章内容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后,我提出问题:“课文为我们讲述了哪些亲人?”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得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

  (三)、精讲细读,体会感情。

  我先让学生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边划使你最感动的句子。以大娘送打糕之事为例。教师紧紧围绕“雪中送炭”联系上下文,逐个分析“雪”“送”“炭”在文中分别指什么?请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志愿军处境艰难,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来送打糕。再反复朗读这件事!

  再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教师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唯一的亲人”,体会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再理解不同句子表达效果的强烈比较。学生通过分析、理解,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到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然后采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学法,引导学生学习第2、3自然段,而且要掌握学习方法,然后由“扶”到“放”,四人小组讨论学习课文这一部分。因为这两段写志愿军同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写法与第1自然段相同,其内容顺序可概括为“请求——回忆——赞颂”。根据这个内容顺序,让学生自学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分层训练。落实新课程标准“尊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感受”的要求。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亲人的内心世界。

  (四)以读激情 概括中心

  《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充满感情,作者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的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的句式表达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上课时,要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片段,读中悟、悟中读,以多次反复的朗读激发他们的感情。

  五、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 大娘

  胜似亲人 小金花

  大嫂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遗憾。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7-17

嫦娥说课稿12-09

《咏雪》说课稿09-22

雷雨说课稿10-15

诚信的说课稿12-31

排序说课稿11-30

《赶海》说课稿10-02

《雾凇》说课稿07-06

《井》说课稿10-27

赵州桥说课稿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