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12-09 15:05: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合集4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说课稿合集4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的是《滕王阁序》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学情、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说说我的备课思路。

  一、说教材——文章蕴含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为无数后人推崇备至的《滕王阁序》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文言文单元,此单元是古代抒情散文,篇篇精彩,《滕王阁序》尤美。它的语言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所以引导学生品味它优美的语言,领略它行文风格和语言韵味是进入这篇文章的切入点。

  王勃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遇逆境而意志更坚,他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交织在一起。由于学生人生经历所限,未必真能产生情感共鸣。要想感受文中情感美,只能是知人论世,让学生走进王勃的人生。

  二、说教学目标——语言感悟和审美体验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课文思路,把握内容,熟读成诵,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感受和体验文章表现出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分析文中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

  国无纲则不立,人生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我设置了两个教学目标:

  三、说学情——激情有余,而能力不足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对生活和学习充满无限激情,可以说处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虽然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但审美表达能力欠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外学生认识问题肤浅,鉴于这种情况,我上课时是想利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通过熟读成诵,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让他们自己去感悟美,扩大他们感受美的心胸,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和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难点:是学会赏析景物描写,掌握一定的赏析技巧。

  设计依据:一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二是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五、教法方法与学习策略——在诵读之中体悟真情

  语文核心素养对“诗歌与散文”模块是这样说的“可通过各种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因此,在课堂上,我指导学生用诵读与讨论这两种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在学法上,我会引导学生以读带品,整体感受文章语言和意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诵读法

  本文属于骈文,句式整齐,便于诵读。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提高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2、讨论法

  学生自主赏析后,必定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这时让他们讨论交流既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又能深化对文章的认识,一举两得。

  四、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生成课堂

  (一)导入(预设1-2分钟)

  我的导语是几个问题:你们国庆出去玩了吗?到过哪些名山大川?你们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有去过的吗?古代文人墨客对这三大名楼都有题诗。大家都知道哪些?

  设计这几个问题片是为了把学生的心收进教室,让学生欣赏这一组图,目的是以名楼之图引出名楼之所以有名的原因是因为有名篇,以此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如何描摹滕王阁的美景的。

  设计这个问题是把学生引到赏析课文2、3段

  (二)赏析重点段落(2、3段)

  1、指导诵读:(预设8-10分钟)

  听录音,自由读,男女分开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反复读。在读中思考问题:

  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写滕王阁的壮丽及其周围的景色

  学生先朗读这两段,划出描写滕王阁的宏伟构筑及周围美丽秋景的句子。然后讨论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设计反复诵读的目的:因为古代诗歌多能配乐歌唱的,在反复的吟诵中,能感受音韵节奏,增强语感,增进对文章理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由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预设3-5分钟)

  方法提示

  品味意象

  描述意境

  赏析手法

  对比诗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讨论交流,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语言之美。此环节旨在学生自由鉴赏,我适时给予指导。

  )

  3、交流探讨(预设15分钟)

  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注重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此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讲出自己的发现。当然如何引导在老师,如果学生不够积极,效果不好,必要时,我展示课件具体赏析。

  举例赏析: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色彩浓淡对比。

  “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上下浑成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虚实相生

  4、小结:描写技巧总结(3分钟)

  色彩变化

  远近错落 融情入景

  上下浑成

  虚实相映

  在分散赏析的基础上,概括总结景物描写技巧,旨在从理论的高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为举一反三做准备,切实提高学生古诗文鉴赏水平。

  5、小试牛刀(3分钟)这个课程进程灵活机动,时间不够就作为课后作业。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赏析第二联的写景特色

  目的是让学生现学现卖,提高学生赏析能力,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6、熟读成诵。(2分钟)

  设计目的:课堂巩固,鼓励当堂背诵。旨在完成教学目标背诵文章2、3段

  (三)、布置作业:(1分钟)

  1、体会《滕王图序》的山川美景名句,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改写成现代散文。

  设计目的:语文核心素养指出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此练笔环节意在利用文章本身蕴涵的情景之美感染学生,让学生个性化的感受自然美,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板书——表格方式突出重点

  滕王阁序

  王勃

  景美:开阔、浑成之美

  色彩变化

  远近错落 融情入景

  上下浑成

  虚实相映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有“微型教案”之称,这节课我采用表格式的板书设计,以简介的文字,体现本课教学重难点——描写技巧。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次说课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我这节课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第三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逻辑延伸,也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本框题与前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在“文化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中华文化”的个性,因此本框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框题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学习本框题有助于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课程标准】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根据课程标准和参照考纲考点,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并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其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通过阐释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初步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确立依据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确立依据:考纲要求基本知识点,学习以后知识的基础。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确立依据:因为对该问题的理解需要相当的文化素养,而对高二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起点大多是历史书本,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跳跃,确有一定障碍。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呈现。

  二、学情分析

  中华文化所涉及范围甚为宽广,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他们对其他地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基本是来自书本,没有亲身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三)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导入: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无不在其中。中华文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问题情境进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多媒体展示图片:京剧、唐诗、园林建筑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性。

  探究一:自主阅读课本66-67页的有关内容,请从我国的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来谈谈是如何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

  此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我国在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来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展示典型的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图片,再次感受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中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此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历史文化知识来来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环节: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区域性)

  探究二: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对比

  我把搜集到的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

  设计问题:你能说说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特点及差异的成因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去考虑,说出戏种的差异;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充分挖掘学生相对熟悉的乡土资源,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引导学生说出各地戏种的相似点;探究其原因。

  【设计意图】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对不同戏种差异成因的分析来总结它们的相似性,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最后得出结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区域性)

  第三环节: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通过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民族乐器和民族节日,让学生感悟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在此基础上学生探讨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设计意图】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性和自信心。

  经过前面的铺垫,在此时引出最后一个知识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可尝试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或者由教师来展示)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是教学的难点,我除了要讲清教材知识外,还要进一步解释与阐明,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三)本课小结

  一句话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欣赏京剧《贵妃醉酒》片段升华情感。

  五、板书设计

  独特性

  表现

  区域性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民族性

  原因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六、课堂练习(略)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课的构思,有什么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修改的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的课文《掌声》。下面我就教材理解、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这篇课文作一个初步的教学构想。

  一、 解读教材、设目标

  《掌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整篇课文围绕“关爱与信任”的主题展开,本文的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文章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上台演讲,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成了一个乐观开朗的人的故事。同学们友爱的掌声改变了一个自卑的残疾女孩的命运。文章语文质朴、令人感动。因此,我打算凭借语言文字,巧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给英子的两次掌声中,让孩子透过语言文字,感悟同学们对英子的.爱,在感悟中学习语文,生成感情。

  依据新课程标准目标要求、教材编排的特点自信和关爱的主题,还充分考虑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拟定了以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重点词句以及朗读感悟来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3.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去关爱他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二、 分析学情、做准备

  在生活中有很多残疾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多数孩子都缺少关爱,因此自卑、冷漠,不懂得关爱别人,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激发他们的热情,让她们在思想和行为上有所改变,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面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们正处于过渡时期,个性差别大,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她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和自豪感,老师必须及时正确引导他们,让他们保持自信。要让三年级的孩子一堂课都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容易,就算是认真的同学也很难做到。所以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始终保持热情,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 渗透理念、谈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阅读是最主要之一,不应以老实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让同学们多读、多思考,自主学习。在教学中,要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孩子们以“自读、思考、感悟”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适时辅以感情在线,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让同学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亲身体验,自己质疑解惑。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说出自己真

  真实的体验。

  四、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铺垫情感

  1.通过说话随意导入,板书“掌声” 2.播放音乐、老师泛读课文

  3.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在老师感情朗读的带动下,学生也有了读的欲望,接着我就让同学们来读,并提出读文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三年级的学生鱼鱼自己身的知识积累,语感等的限制,她们不会从一两遍读的的过程中完全解决读书要求,所以我设计了读带拼音的生字词----离开拼音读----放入句子读,这样的形式解决生字难句的问题。顺便也解决了两个多音字,一举两得。

  (二)、品读段落

  精读 首先,我遵循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我没有根据课文的书写顺序来教学,而是分为了三个部分来进行

  第一部分: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开始忧郁自卑的英子后来变成了开朗自信的小女孩。这其中是什么改变了她,让她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这时,同学们都很想知道原因,由此再来学习2、3自然段。

  第二部分:1.理解英子为什么犹豫?(抓住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通过朗读感受痛苦无

  奈的感情)

  1. 体会两次掌声的含义

  通过想象来体会掌声的含义:第一次掌声前,英子不敢上台,你想对她说什么?通过这一问让学生明白这掌声是对她的鼓励。第二次掌声前,英子表现的非常出色,你又想对她说什么?通过对他们的说话体验到第二次掌声的含义和赞赏。这所有的一切掌声仅仅只是掌声么?所包含的是什么?都可以化作一个字,那就是爱。

  2. 从这两次掌声中,你体会到什么?分小组进行讨论

  第三部分:(出示英子信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让同学比一比看谁读的最好!

  (三)感情升华

  教师播放《爱的奉献》,在歌声中总结掌声,并让同学背诵最后一段。

  该环节目的是在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巧做对比,从效应感情变化中深化“掌声”的重要作用,并让学生谈谈自己与他人的爱心行动。课尾辅以动情的歌曲,升华了文章的“亮点”,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爱,让课堂充满人文情怀,冰晶暖暖爱意融入到学生生活当中去。

  (四)、布置作业

  你最想把掌声送给谁?为什么?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并对作业保持高度的热情,把语文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语文不再局限于课堂,同时使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让孩子们的世纪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也能增强同学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编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习、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 “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朗读感悟,学写生字。这里我单说第一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

  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习。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习,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所以先让学生同桌学习生字,为了帮助他们对生字词语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设计了“摘水果,兔小弟”的识字游戏和“比一比谁的花朵最漂亮”的扩词游戏巩固生字和拓展新词。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 “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 ﹦﹥分角色﹦﹥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说课稿】相关文章:

《蜜蜂》说课稿06-26

《比尾巴》说课稿06-27

画风说课稿06-27

《掌声》说课稿06-27

草原说课稿06-28

《孔乙己》说课稿06-29

《穷人》说课稿06-30

《心声》说课稿06-30

《口技》说课稿06-30

《风筝》说课稿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