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时间:2024-11-29 19:32: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合集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合集15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对于我们有且仅有的一次生命,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度过?是“三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淡?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还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慷慨?……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无法断定哪一种生活方式是对的,哪一种是错误的,更无法用一种生活方式去抨击另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一定要有评判标准的话,那一定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是清风明月?是儿女情长?亦或功名利禄?可悲的是,我们中的绝大部分,皆为浮云遮望眼,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剩下的另一部分则过于贪婪,什么都想要。唯有一小部分,要么成为疯子,不为世人所理解,要么成为天才,为世人所顶礼膜拜。

  毛姆,不愧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整个故事,和读者们站在同一条线上,去目睹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抛弃妻子,放弃安稳,颠沛流离,离群索居,身患恶疾,忘乎所以,追寻梦想的一生。作者就这样用热情却又克制的`语言,写出了好人的恶和坏人的善,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在普世价值中,这个正值中年的男人,为了所“不齿”的理想,毫无责任感地抛弃妻子,而后又毫无廉耻之心地引诱有夫之妇并致其自杀,依然我行我素,为了生存,为了画画娶土著女子为妻。这种种行为,为“井然有序”的道德社会所不能容忍,可世人却为他的才华所折服,称其为“天才”。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物,我们无法用简单的善和恶来进行评判。同时,这也激发了读者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

  这部小说贯穿始终的是对“月亮”和“六便士”的悖论。我们是去回应内心深处的呼唤,勇敢孤独披荆斩棘地追逐心中的理想,还是选择现世安稳,小心谨慎地苟且过活?我想每个人都曾在生命的某个瞬间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却因为过于残酷而无法回答,于是乎大部分的我们选择用逃避去自我保护,自我安慰道:怎么样不是一辈子?我想这就是好的作家所特有的共性。毛姆,让每一个看过这部作品的人,去重新审视自己: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当然,这本书也并不是一味宣扬为了理想就可以放弃应有的社会责任,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主人公要自我放逐到塔希提岛,因为只有这个与世隔绝的原始自然之地才能容忍这样一个“被魔鬼附身般的”天才。可现实太多人,一边享受这现代社会所带来的种种便利,一边却又奢望着鸡犬相闻,采菊东篱下。

  要想得到,必须舍去。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阅读就像是一服药,有些人只会煎药的步骤,有些人懂得煎药的技巧,有些人知道这服药的配方,有些人明白这服药的功效。药的味道是苦涩的,有些人甚至在煎药的过程中便受不了它奇特的味道。

  我一般不太刻意地非要选择哪一类书籍去阅读,并且我认为经典名著实在枯燥无味。可自从我将这本耳熟能详的著作。——《月亮与六便士》真正读下来时,我对“经典名著”这四个字的看法才有所转变。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一开始,他英俊的面貌一下子吸引了我,读完了这本《月亮与六便士》,我不禁感慨:这不就是世间少有的“才貌双全”了吗?

  我们都知道,“月亮”,代表着心中崇高无尚的理想,而“六便士”,指的便是金钱、地位,代表着世俗所重视的东西。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六便士满地都有,可月亮只有那么一个。在这本书中,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就是一位为了心中的那唯一的月亮而放弃了满地的六便士的人,即使他并没有经过权衡,心中的月亮成了他的一切追求。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一个普通魁梧的中年人,突然间放弃了体面的工作和温馨舒适的家庭生活,踏上了艰辛的学画作画之路。从此,衣冠楚楚的证券经纪人开始流浪。

  他对家人、朋友和一心爱他的情人都非常冷酷,对世俗的一切表现得冷嘲热讽、傲慢不屑,但他却对艺术有着一种无法抵抗的追求。

  最终,他厌倦了文明世界,来到一座与世隔绝的岛屿,创作出了改写现代艺术史的不朽之作,临终前又嘱咐妻子将小屋付之一炬。他临终前是安详的,正是因为他追逐到了心中的月亮,他的生命也就充满了意义。

  对于周围的世界,斯特里克兰显得格格不入,他说话时那尖酸刻薄的语气时不时在我耳畔响起,着实让人讨厌。可我明白,就是这样的一种“坏蛋”,却懂得遵从自己的内心,使大家为之点赞!

  绘画对于他来说,就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无需任何理由。他对绘画的追寻是冥冥中的指引,像黑暗隧道中的`唯一光束,让人不得不靠近。

  所以,斯特理克兰选择了那唯一的光束,唯一的月亮。大多数的我们不像查尔斯·斯特里克兰那样,有极大的勇气抛开原有的一切,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直至成功。

  大家都知道,人永远只能走一条道路。喜欢月亮就放下六便士,专心看月亮;低头捡着六便士,便舍弃对月亮的幻想,专心来捡便士。毕竟,什么都想要,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我认为:找到自己的爱好,一份自己向往的工作,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就足够了,这便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月亮,这和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月亮同样是崇高而伟大的!

  希望大家都能在满是六便士的路上追寻属于自己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毛姆这个作者今年突然进入了我的世界,从上一本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开始,因为前面两本书读得十分枯燥,所以问若水推荐一本可以一口气读下去的书,于是第二本毛姆的书进入眼帘《月亮与六便士》。

  刚才简单查了一下,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这个名字倒是起得非常有意思。看书的时候没有去查这本书的`背景,但是一路看下来也知道主人公大概在历史上可以找到原型,而且多半是个印象派的画家。我对印象派的画作知之甚少,也是要通过搜索才知道他是以保罗·高更为原型创作的这个故事。

  不知道是不是之前他那本书评让我开了很多窍的原因,我这次突然能够看得出这本小说了那些起承转合的戏剧冲突了,毛姆去推进这些冲突的写作手法也很特别,用一个第三方转述或者听说的方式,让故事的冲突层层递进。最意外的是主人公最后结束于塔希提,这个地名对于我来说实在有点太过熟悉,从神盾局特工第一季开始就被寇森反复提及“It’samagicalplace”,然而事实却完全不同。高更真的葬于这个小岛上,毛姆也是在这个小岛上游历之后写成了这本《月亮与六便士》,以至于我都要开始相信这真的是一个magicalplace了。

  我其实很羡慕这种找到人生意义的人,无论是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还是意外之喜突然找到的。思特里克兰德可以突然之间抛妻弃子放弃证券行的工作开始颠沛流离的专心做一个画家,在某种程度上令人羡慕,现实中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又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命中注定的destiny,也许是美剧看得多了,这个频繁出现的词总是让人疑惑,难道真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destiny?还是这些不过是电视剧或者小说里的镜中花水中月?思特里克兰德有时候也厌恶自己身上的人性那一面,所以才会在偶尔表现出来以后显得冷酷无情。也许艺术家们真的要远离尘世,才能找到那种精神巅峰(疯)吧。

  最近一段时间的闲散倒是也让我想问自己这个问题,人生注定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以前总觉得自己有答案的,但是最近几年反而踌躇犹豫了很多,做市场部的工作我其实心里并不那么认同和喜欢,偶尔的成就感也不过是得到夸奖和认可时产生的,大部分的时候都心怀疑虑,事情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人生这么过真的就可以了?

  也许就是不断困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间,才是真正的人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我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平庸的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毛姆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单枪匹马的战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孤独的来到这个世界,又孤独的离开。尽管在人生中的不同时间段都会有人来陪我们走过一段生命旅程,但是没有谁会是谁永远的陪伴,我们注定孤独的走过自己的一生。

  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孤独,不是做一些事没有人陪伴,而是做一些事没有人理解。我们当中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在执着地希望被人所理解、所承认,但这个愿望似乎很难达成。

  现实社会中的钟子期和伯乐总是那么的可遇而不可求。可是不被理解,不被承认又如何,只要我们遵从自己的内心,过着我们自己心中所想的`生活,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无论如何,请一定要记住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都只是滚滚向前的时代浪潮里微不足道的一员,我们疲于生计,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索然无味的生活。

  我初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主人公是个疯子,他不仅放弃了体面的工作,还抛弃了自己的妻儿,而这仅仅只是因为他头脑中突然冒出的一个荒诞的想法。但是现在我却认为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勇敢的人,在众人都只看见满地的六便士时,斯特里克兰德却抬头看见了自己的月光,为此他抛下一切不停的流浪,最终流浪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了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

  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渐渐磨平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耐心,我们不再对安稳生活以外的东西产生兴趣,我们慢慢地成为了一个个只会赚钱的机器,没有思想,没有灵魂。但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也许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曾有过那样一轮明月,那样一方田野,但未必人人都会有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放弃一切重新开始的勇气。

  也许只是我们心中某一时刻突然冒出的想法,也许我们会觉得它很荒诞,但是人的一生总要为了自己而活着,为了自己心中所想疯狂一次又如何,愿所有人都能充满着激情去对待生活。我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够抬头看见自己的明月光。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部由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19年出版。

  主角斯特里克兰的原型为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他们的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点,如:同为画家,曾经都是经济交易员,都抛弃了家庭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余生在塔西提度过。

  标题的含义很简单,月亮是我们的梦想,六便士是我们实际生活。

  先主要介绍一下内容:主角斯特里克兰是股票交易员,有老婆,两个孩子,过着中产生活。一天毫无征兆的离开了伦敦,去巴黎。他在那过着穷苦生活,画画,用文章的话形容是:像被魔鬼上身了一样。这个魔鬼当然是他的理想。

  他后来离开巴黎,到了塔西提,和土著人结了婚,余生在那里过隐居绘画生活。

  这里的情节让人有些想不通,他为什么要抛弃这样的幸福生活,要去过穷苦日子,他的回答是:我只是想画画,有什么驱动我去画画。对于他来说,画画是他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他的理想,只要能画上画,他宁愿过苦日子。“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这段话已经足够解释他这样做的原因了。

  但是有人肯定要问,就算这是他想要做的,万一他失败了怎么办?人生的道路各不同,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宽阔平坦的康庄大道。然而,看起来好走的路不一定能通向真正的幸福。当然,选择难走的路,也不一定会有收获。然而,和只能获得些廉价的幸福的康庄大道比起来,相对艰险的小路上往往能找到别处所没有的宝物。追求幸福的足迹,本身就是幸福啊!

  斯特里克兰的最后一幅画是他在临终前画的.作品,小说中将这幅画描写的非常神异,这点文字给人的震撼也是很大的。他的这幅画,在结局因他的要求而被烧毁,这是他毕生的理想,作者认为,这幅画的境界是他的愿望,他完成了他的梦想。所以我认为这对于主角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悲剧,而是一个好的结局,人的最大理想完成了,那么他就得到了幸福,无需低头看着满地的六便士,已凌驾于月亮之上,死而无憾。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真正幸福的生活是怎样的,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希望可以赚钱赚的盆钵体满,有些人希望自己可以拥有安稳平淡的生活,有人希望闯荡出自己的天地,而思特里克兰德放弃了别人看起来幸福美满的生活,踏上了孤独的艺术之路。

  读这本书时是压抑的,为什么起名为月亮和六便士,我想对于大部分来说,月亮是不可及的,那就是我们的梦想,而我们能轻易触碰到的仅仅是像六便士一样的现实而已。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想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不惜放弃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他们觉着梦想是高尚的,是自由的,因为别人都不懂他们,他们想要自由的去追寻艺术,就像那句书评“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追寻梦想的人都是如此吧,他们看见的是与别人眼中不同的,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们追寻艺术的意义吧。

  在这个社会上,有太多因为追寻自己的.梦想,而过得不尽如人意的人,其实有些时候,很多人是不理解的,包括他们的家人,这句话应该很多人都听过“梦想,能当饭吃吗?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梦想”,谁没有梦呢,谁年轻的时候没有幻想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呢,可事实却是,大部分人被现实压弯了腰,他们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还谈何理想。这就是现实吧。能把自己的喜爱当做事业的人是幸福的,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却也能靠自己的梦想养活自己,这何其幸福。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人去追寻自己心中的月亮,他们的理想是治病救人,他们的职业道德也是治病救人,在这个过程中,那么多人为了自己心中的白月光,前赴后继,最后,才能让国人再一次健康的站在世界面前。

  在许多人心中,思特里克兰德是疯子与天才的结合体,为了艺术,他抛弃妻女,作为丈夫和父亲是不合格的,有人问他,你对你的孩子没什么特殊情感吗,他说没有,这种人注定是孤独的,看过这本书的,都会大骂思特里克兰德的自私和可恨,但是就像他所说的“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世界之大,他们只可以独自存在。

  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在不断的增添自己的身份,就好像如今的斜杠青年,对于一些人来说,这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让他们的履历变得精彩,让他们的人生经历变得丰富,但是,对于有些人呢?这一层一层的身份给他们增添了一份又一份的烦恼,反而导致他们无法做好每一件事,所以,对于每个独立的个体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身份才是最正确的。

  每个人读完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对于我来说,我希望在之后的生活中,我可以被月亮的光照耀,也能不忘地上的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7

  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货币,代表显示与卑微,月亮是这世上遥不可及的事物,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代表了无数人心中崇高的理想。

  这是一本讲述关于理想和现实的书,正如书中的毛姆所说,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看抬头看天。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在人到中年的时候,放弃了稳定体面的工作和温馨舒适的家庭生活,疯魔一般地踏上了学画之路,从衣冠楚楚地证券经纪人开始流浪,而当现在的生活越背离原来安逸的生活环境,他就离自己的理想越近,灵感也不断涌现。

  当然彻底抛弃自己的肉身时,他精神中最有艺术气质的一面终于通过他留在塔希提小岛上的画凸显出来。

  斯特里克兰在塔希提岛上贫病交加悲惨死去的一幕令人震惊,这和其留下的惊世名作被毁一样让人惋惜却又无奈。

  斯特里克兰的行为让一般人难以捉摸,仿佛一直有一股冥冥中的力量让他着了魔般走上作画之路。

  正如作家刘瑜所说“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斯特里克兰的眼中,他的人生价值仿佛就是不顾一切代价,舍弃一切欲望,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无疑是在他自己的人生中绽放了一场盛大的烟火。

  在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感到骇然并且敬畏的。

  在结尾处,斯特里克兰将自己的画作付之一炬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他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踩着无数追名逐利之人的身躯,打破了一切世俗的枷锁,身旁仿佛是高高在上的圆月。瞬间感觉到在主人公的面前,自己的一切世俗痕迹原形毕露,在一瞬间自己羞愧难当。

  作者毛姆在作品中以第一人称叙述斯特里克兰的故事,看到了他因为看清人性的宽容,让我在羞愧之余似乎又能找到一丝安慰。也许我无法抛弃手中的便士,单纯地仰望着空中的月亮。

  但这是一个人的选择,在我眼中,生活不只是一成不变的活着,也不是不顾一切地追逐心中的理想,也许我们能在两者中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方向,只要专注于此,付出努力我想便是好的。

  当然生活中不能没有便士,但也不能没有月亮,没有月亮的人生终将沉沦于便士的铜臭,我尊敬那些追求便士心怀月亮的人,也同样对那些追求月亮的人报以祝福。

  也许看完这部作品有许多人对于人生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看法,也许在一些人眼中,斯特里克兰的所作所为是完全自私自利的,不负责任的,也许在另一些人眼里,斯特里克兰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崇拜的;我想这些都无可厚非。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

  “人们若想保住他们灵魂中的善良,就要一天做两件他们不喜欢做的事。”说这话的人是有大智慧的,我已然在一丝不苟地遵循这一真知行事了:因为我每天都要起床,还要睡觉。

  我总觉得绝大多数人选择的这种生活方式好像欠缺了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方式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那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血液里的激情却想追求一种更为狂放不羁的旅程。对我来说,这种简单快乐的生活有某些让我惊恐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能活得更加惊险刺激。要是我的生活还能有所改变,有无法预知的刺激的.话,我是愿意去攀爬怪石嶙峋的山崖、畅游暗藏危险的浅滩的。

  只有诗人或者圣徒才会自信满满地在沥青路上浇水,然后期盼着百合花会盛开在路面上,作为他们辛勤劳动的回报。一个人追求他人认可的欲望若是太过强烈,对舆论的无情职责太过恐惧的话,就会自己主动把敌人引进门里。

  我有好胃口是因为我是年轻人,而他有好胃口是因为他有麻木不仁的良心。一个恶棍的性格如果被塑造得既充满逻辑又十分完美的话,那么这种践踏社会秩序的性格一定会让它的创造者着迷。

  当有些人说他们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时,他们多半是在自欺欺人。通常,这些人会坚持走自己选择的路,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相信没人会明白他们的奇行怪癖,最多也不过是因为有几个邻居友人的赞赏在支撑着他们的信念,让他们敢于违背大多数人的观点行事。当反常规是你这一阶层的人推崇的常规的话,那么你想在世人眼中显得反常规倒也不是什么难事。这种行为可以让你获得极强的自尊。你尽可以鼓起勇气去扬扬自得,还不会承担风险和面对负面影响。但是,也许渴求他人的认可才是文明的人类最根深蒂固的本能。当一个反传统的女人违反了威严的礼规,使自已暴露在各种唇枪舌剑的遣责之下时,没有谁能比她还要火急火燎地跑向尊严的庇护所了。有些人对我说,他们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是不会相信的。这不过是无知的虚张声势罢了,他们仅仅是想表示:他们不惧怕別人指责自己的小瑕疵,而且他们深信这些小瑕疵是不会被发现的。

  但是这里有一个男人,他真的不会介意别人如何看待他,因此常规情理对他没有任何束缚。他就像是一个浑身涂了油的摔跤选手,你无法抱住他。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

  你是选择地上的六便士,还是遥不可及的月亮?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便讲述了一位追求月亮的天才。为了绘画的梦想抛弃幸福美满的家庭流落街头、离开文明社会与土著女子同居、最终身患麻风症全身溃烂而死,这位孤独追求艺术的天才临终之时嘱托烧掉了自己毕生的杰作,用骄傲与蔑视的姿态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掩卷沉思,总被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独特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他自私、冷漠没有责任心与同情心,可这些缺点,也无法掩盖他追求理想时散发出的伟大光芒。正如开篇所讲“他的缺点也被认为是对他优点的必要补充"。书中的他,已经抽身出现实社会枷锁与道德,亲情、友情、爱情对于他已经毫无意义,唯有一心盛满月光,可以说他不再是简单的“人”,而是一种不顾一切的“欲望”。事实上,人人内心中都有一只欲望的野兽,它掩盖在有序平静幸福的生活和人人公认的价值之下,大部分的人们都无法克服社会舆论的压力和对未知的恐慌,只能用面具粉饰曾经的理想,将欲望深埋心底。而思特里克兰德展现的对理想无所顾及的追求,将社会上人们所掩的虚伪面具撕下,让离不开“六便士”的人们害怕却又崇敬——他让他们感受到了欲望的冲动,因此,他们只能用传统的道德批判他的荒谬,却无法否认他的伟大。就像面对他的画作时,没有人能逃避灵魂的战栗,因为既使是盘水果也能让人感到欲望的`冲动。

  思特里克兰德是单纯的,他所有的不可理喻都是他追求理想勇气的注释,而相比之下思特里克兰德夫人则是复杂的。她外表和善,待人亲切,是标准的大家淑女,贤妻良母。可当思特里克兰德离开后,她的虚伪面目逐渐暴露。思特里克兰德夫人是追求六便士的人们中的一个缩影:爱慕虚荣、以自食其力为耻、维护自身体面不惜利用、损害他人。可她无疑是精明的,没有人可以挑出她的错误,但是相比追求月亮的思特里克兰德,她所掩盖的面具就显得十分可笑了。在小说的最后,爱塔的孩子们头顶是灿烂星河,四周是无垠的太平洋,而思特里克兰德夫人的儿女却引用着《圣经》中的话,忘不了“一个先令可以买十三只大牡蛎的日子”,这种观念的延续让人不禁感叹。

  带着面具固然可以,可是别忘了摘掉。当我们走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记得抬头,看看月亮是否还在天上。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

  当满地都是六便士时,你是否有勇气抬头望向月亮?

  ——题记

  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里说:“金子,贵重的,闪光的,黄澄澄金子,不,是神哟,我不是徒然向他祈祷,它足以使黑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邪恶变成善良,衰老变成年少,怯懦变成英勇,卑贱变成崇高。”但是满地六便士时,多少人愿抬头仰望月亮?

  查尔斯·特里克夫是一位成功的证券商人,结婚八年后,他突然选择抛弃家庭来巴黎学习绘画,只为追慕心中的梦想。当查尔斯数十年回到家后,面对生活的琐碎,心中是否有那么多时刻想要逃离?是否他也迷茫?眼前的人事那些点滴是真正属于自己?他在做的是那个想要的自我,还是别人眼中的自我。而他的人生到底是活着该活着的样子,还是他自己认为的'样子?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斯特里克兰一般的选择时刻,都会在看似安排好的生活里感到惶惑。是否应该放弃眼前的苟且,去寻找诗与远方?安稳是平庸的最大诱惑,是让我们缩手缩脚的关键点。我们害怕赢家通吃,自己落的一无所有。我们愿意屈从眼前的苟且,放弃诗与远方的田野。不是我们不想,只是我们不敢。有多少人拥有非凡的品质,肯在生命的道路上赌一把?斯特里克兰就是其中之一,生意对他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心中追寻艺术之梦才是他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自认为自己对于他人是多么的不可或缺,其实更多时候不就是想证明自己的存在。当斯特里克兰离开后,他的妻子经历了短暂的痛苦,确认他不会再回来时,便理所当然地背起了家庭的责任,按部就班的生活,似乎他从未存在过。最初的感觉没有错,她只是需要一个角色,以至于他是谁并不重要,只要能满足她的一切虚荣即可。甚至即使没有也不重要,她还可能收获同情,生活安然无恙。

  我们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认清生活同时还能热爱英雄主义算不算平凡?放弃一切,选择浪漫主义的方式,却终无所获算不算平凡?像商人一样致死寻找自我而不被世人理解算不算平凡?斯特里克兰想逃离的并不是婚姻和家庭,只是身边人企图的控制、摆布和要求,以及对世俗的标准和界限的摆脱。它需要一个家庭,一个女人,但前提是他必须先是他自己。

  正如毛姆所说,你不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而是成为你不得不成为的人。我们很多时候成为了不得不成为的人。可是在此之中或之后,如果还有某个时刻你的心在思考自我,追寻自我,那么,当你想要捡起六便士时,也顺便抬起头看看月亮吧。

  也许看着看着,它就在你心里。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人世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查尔斯就是那个终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每一个人都被囚禁于铁塔,个人的思想永远独立而不受侵犯。于是我们以语言,以符号,以艺术呐喊理智的美妙,而我们的灵魂是不同的,因此也只能踽踽独行。与他人指尖相触,却永不心灵相通——世俗成了纯洁的罪人,仿佛就如这个独立而又别致的灵魂,永远保持着对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与人之凡俗的不屑与蔑视。可他是痛苦的,他挣扎于精神至高的自我与躯体的欢愉间无法解脱。

  安逸有序的幸福并不被他的血液所接纳,查尔斯对于嶙峋怪石与急流险滩的渴望发自于精神,来源于艺术。旁人避之不及的旅程他甘之如饴,惮怕并未如黑暗般笼罩他的灵魂,他的向往是桀骜不驯,是不平凡——他在不惜一切地追寻壮美伟大之物。

  所谓清高自傲,所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所谓遗世独立。这些在语文习题中写得厌了的词句,却是正因确有其事而确有其词的。

  他属于火山口,他属于天空。

  查尔斯保持着对自己绝对的骄傲,而又对最终的那个“存在”保持着他“愚诚”的渴望,就如水滴融入大海,一粒火星欣喜如狂地没入烈火随后化为灰烬,跟熔岩喷薄,触摸天空,最终与世界的根源,与他的精神本我融为一体。

  生命始于虚无,并注定归于虚无。它或许是一种信仰上的存在,一种真理,本质,如同世界起源那样简单而又复杂的存在。它是值得一个敏感细腻的灵魂为之倾倒、崇敬、沉醉、迷恋的存在——于是查尔斯在生命的终点为它殉道,为他一生的狂热与追求殉道。

  如同文中之“我”所说,他就像一位永不止步的朝圣者,不停地在寻找一处心中的圣地,寻找高深莫测的涅槃。可人却是群居动物,就算怎么样走到边缘的地带,依是分离不了的,因此“我”所感到的对他无法抗拒的同情,或肃穆而悲,抑或轻佻而讽,都蕴含其浓厚而复杂的`情感。因为其如飞蛾扑火,但他知道自己会体无完肤,却也义无反顾地剖心泣血,化为火焰。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只有死亡的鼻尖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生的紧迫。一旦死亡的阴影稍稍放下他的爪子,我们立刻恢复自己的败家子本性。骄纵,懒惰,懦弱,缩在自我的临时棚户里得过且过,偶尔避想窗外远处的地平线上,有一个自我在勇敢奔跑,脚下的道路充满危险并因危险而瑰丽。而那个自我或许便是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野性灵魂。

  藏在静谧冰河六千里贫瘠土地下的心脏满腔炽热,要将积雪融化。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

  因为读书会群里朋友的推荐,让我很想去了解一下书中的故事,书的名字也让人充满好奇。

  书上写着,“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其实,当你看完整本书的时候发现,全书好像没有一处提到六便士,但又时时刻刻在透露着关于“六便士”的问题。

  月亮高高在上,虚无缥缈,六便士看似很不起眼,却很实在,两者差距很大,但都不可或缺。在生活中,我们埋头奔波忙碌的同时仍需抬头仰望月亮,不忘追求梦想,只有这样生活才更有意义,而大部分人也为了六便士的生活选择忙碌着。大多数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在读后把感悟上升到理想这样的高度,如同这本书名背后的含义: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的皎洁则象征着理想与崇高,终究是少数人的专利。

  想想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包括我们自己,常常被俗事缠身,被纷扰侵害,生来就开始忙碌,忙着长大,忙着工作,忙着交友,忙着遇见爱人……到死才会开始安宁。为名为利,为世俗的眼光,却很少为了自己那份热爱。总是会说有遗憾,总是不满意自己现有的生活,总是会抱怨身边人身边事,但很多人还是选择随波逐流,极少人会冲破束缚追逐那份想要。之后,那些少数人成了疯子。

  在那些大多数人眼中,他们是笨蛋,为了不可实现的假想放弃原本安逸的生活,他们是怪人,走了一条没有光亮的路。但为了一番热爱变成疯子又有何不可?敢于追求自己的想要有什么错?并没有后悔过,所以才能在死神降临时是带着圆满的心情而闭目。也许有些人生来就与常人不同,他们肩负着神秘使命,他们可以超脱世间一切束缚,有个东西一直在指引他们。其实那是真实的活着。我们该有所包容,因为这条路对他们来说很艰难,但又知足。反而我羡慕这些人。这才是真实的'活着。试问,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如此率性的活着呢?所以我们很难像主人公那样对自己的人生是没有遗憾的。

  生活是美好的,也是残酷的,我们在享受这个世界的同时,也背负了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责任,所以在有了六便士的基础之上,尽量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才是现实的。为了心中所爱放弃所有,也许我们还是缺乏勇气的,更何况像主人公那样的对绘画如痴如醉的执着以及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系列问题,估计也是我们无法面对的。

  一句话,做自己吧!适合的借鉴,不适合的就放下,不必纠结。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

  不久前便拜读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记忆深刻的是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追寻艺术梦想的道路上,表现出对人情与人性的摒弃和过分自私的态度。也总是想起里面的一句话“只有诗人同圣徒才能坚信,在沥青路面上辛勤浇水会培植出百合花来。”

  斯特里克兰德生活过三个地点: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塔希提岛,也在这三个地方分别经历了三个女人:妻子艾米、朋友的妻子布兰妮、土著少女艾塔。

  伦敦,土生土长生活了四十几年。有一份在证券公司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一双聪慧乖巧的儿女,妻子艾米贤惠且知书达理。留下一张纸只字片语,就轻而易举抹掉了前面走过的人生轨迹。

  巴黎,凭着对绘画的一腔执念,沉迷于梦想一发不可收拾。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变得不近人情,一切与己无关。病重时得到了朋友妻子布兰妮的悉心照顾,恼恨的是凭着自己无所谓心理下毁掉了朋友的生活甚至布兰妮的生命。他还能摊摊手说,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不堪一击的生活,以及被生活压迫下人性的丑陋。梦想又是什么呢?

  之后经过马赛到达塔希提岛,这是他灵魂出窍之后得到升华的地方,在这里他与心中的梦想毫无阻隔。有着一个默默守护他,忠诚于他梦想,叫做艾塔的土著少女。即便是他快到生命终点,也无损他绘画才能的发挥。梦想可以实现,但原来如此艰辛!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心绪一直久久不能平。这样的男人不是典型的渣男吗?他的出走,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去了哪里?抢走朋友之妻,人性的底线在哪里?这些让我感到愤怒,任何对梦想的追求都不应该是自私甚至脱离道德的借口。

  文末描述了斯特里克兰德病死后盛名,把视角又重新拉回到了他结发妻子与一对儿女身上。她们心里压根没有想过要关心斯特里克兰德这些年的遭遇,倒是因为他的盛名,极力标榜曾经的关系,假装付出和理解。如果没有盛名,他们是否还愿意提起这个曾经丢弃她们的'人?如果没有原谅,何必假装美好?人性的碰撞果然脆弱,道貌岸然的面具在现实对比下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思至为什么思特里克兰德非要去画画呢?文中他说:“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对潦倒的处境、刻薄的蜚语、拮据的生活都能泰然处之,这也许是信念的魅力了吧,引领着纯粹的灵魂一路前行。

  梦想人人有,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呢?生活中渐行渐远,很容易就忘记了初心,很容易就有理由说服自己放下,很容易就把别人的看法筑在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壁垒里……也许这辈子都没有这么大的魄力与自己决裂,但生活给予的馈赠本就是独一无二。做自己想做的,内心真实快乐就好。

  月亮很美很孤独,看上去很近却那么远,要做的就是清醒的活着!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询问了几个好友对书中人物的看法。大家对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敢于去追逐月亮,他选择面对苦难和厄运,这样的孤勇,便是我们凡人所不可及。也有人评价:他抛家弃子,即使是为了梦想,也该批判。可是梦想和金钱之间的抉择,哪有我们说的那么简单,不能一味的做非黑即白的判断。“月亮是那崇高而遥不可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很多时候,我们把问题简单化了,理想和现实摆在一起,你选哪个?但是我们通过思特里克兰德的经历,会看到,冲突往往非常复杂。

  书中的月亮象征着梦想,而六便士象征着现实。比起当时的很多人,思特里克兰德拥有的六便士已经很多了,可是他哪怕知道这样做会失去他现有的幸福生活,他哪怕最后的结局可能是“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他还是选择了追逐自己眼里的幸福。我想起来奥斯卡王尔德的一句话,我认为它是对这个作品最好的诠释: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也许每个人都怀揣着梦想,我们不断追寻月亮的脚步,可是在这一路上,不断被现实打磨,磨平了棱角,磨掉了锋芒,逐渐融入这个社会。我们逐渐带上了面具,逐渐失掉了真心,逐渐成为一般人。也许到了人生的末端回想起这一生不过也就是那个“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的`结局。一般人都不是他想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我们之所以羡慕他,因为我们终究只是一般人。“每个人都只看到脚下的六便士,只有他抬头看到了月亮。”因为现实太现实,所以坚持梦想的人显得最难得。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如果他没有这样的选择,也许他过着令人艳羡的人生,他的家庭幸福,他的事业成功,可是他会后悔,因为这种幸福不是他眼里的幸福,即使是最后平凡的一生,他也想拼尽一腔孤勇去试试。

  追求梦想的过程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因为追逐梦想的过程也是个苦难的过程,能否克服苦难还是个未知数。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的最后到底是什么,所以去试试追求自己的幸福吧。最终,我们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因幸福而高贵。无论是选择月亮,还是选择六便士。做好自己,而不是成为千篇一律的别人。我们是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公式化的符号。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才能让自己永远认识自己:这还是我。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有人说‘生命是一场旅行,我们都在踽踽独行’。是茫然不知所踪地向前去,还是停下来问一问自己,寻找失去的自我,挖掘生命的本意。

  世界上是否有那么一股力量,冲破樊笼,是否有那么一种召唤,迎着太阳。也许正是这种奇妙不可言喻的力量促使斯特克里兰拜托麻痹的心灵与生活,追寻内心的呼声。

  家庭美满,工作稳定且顺利,在我们看来,这样有声有色,平平凡凡地度过一生,安详来,平静去,便是生命中的幸福生活。斯特克里兰作为一名金融设计师,有一名聪慧善良的妻子,然而看似一切已成定局,不惑之年的斯特克里兰却远去他乡,追寻内心的呼唤,偏执地开始他的艺术生涯……

  ‘艺术家’多么冷酷高雅的字眼,印象中总是最大限度张扬个性,加上超凡脱俗的眼光和言语。然而没有人想到,从不接触艺术,生性木讷的老实人斯特克里兰竟会现身于艺术。

  一开始许多人认为他和情人私奔了。是的,的确艺术是他‘梦中的情人’,他来到巴黎习画,创作,经常衣不覆体,食不果腹,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生存。然而这样还不够,他带着对野性的挑战,来到一座太平洋小岛,定居在原始森林。

  终日不停地作画、作画……

  ‘他终于将附在他身上的恶灵祛除,他穷其一生只不过是在为这幅壁画做准备,那幅画完成后,他远离尘世,饱受折磨的灵魂终于得到安息。他死已甘心,因为他的人生使命已经完成。’

  他鸿篇巨制的壁画也随他离开尘世。

  几十年后,人们才发现这位艺术家的伟大,仅有的作品成为稀世珍宝。

  斯特克里兰的使命是幸福成功的,因为他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挖掘到来自心底的呼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来到这世上,终究要留下点痕迹的`,如长江般涌浪的生命大潮中,每个人都匆匆前行,却有人窥探到自己的内心。

  英国首位女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曾坦言:“我的一生都在斗争。”她喜欢政治,于是走上政坛,在性别歧视中斗争,在家庭出身中斗争,在不同思想中斗争,在勇敢和怯懦中斗争。撒切尔通过不懈的努力挖掘了自己内在生命的含义,在历史上留下辉煌而个性的一笔。

  我的爸爸、妈妈、舅舅都庸庸碌碌地生活着,当然,他们都是我最亲最爱的人。

  我曾问过他们自己的理想,爸爸叹息到:‘我当初要是当医生,但被学校分配当了教师。’

  就这样,由于怯懦,无数人随波逐流,放弃了自己的本心的追求。当然,梦想的实现存在机遇,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但没有挖掘过内心,聆听自己心声的生命是不完整的。即便是输得很惨,我们也笑的灿烂。

  斯特克里兰便是一位深挖生命的勇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相关文章: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4-06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08-06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09-21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09-04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篇04-06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篇)04-08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篇)04-08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篇04-08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15篇04-09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15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