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第一卷:乃粒的内容,作者宋应星。
第一次了解这部著作是历史课本里,概念很模糊,直到今天,《典籍里的中国》播出,我才重新认识了这部书和他的作者。
宋应星,年少时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第一次会试就中举第三名,而后近二十年茫茫科考路,六次不第,科考路走了六年,累积了不少关于农业手工业的知识,一直想要天下人民生活富足的.他就将这些知识汇总起来,在好友涂绍煃的资助下刊印成册,才有了这部巨作——《天工开物》的问世。
“天工,人其代之”,“天工”二字取于《尚书》;“开物成务”,“开物”二字取于《易经》。意在用大自然的力量开创万事万物。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全书理念为“贵五谷而贱金玉”,故将《乃粒》放在首篇。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与袁隆平院士研究亩产千斤的超级杂交水稻,与国家坚守耕地红线不谋而合,跨越三百多年的“稻下乘凉梦”一直在延续。
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继往开来,这四个字虽简单却有千钧力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我们站在前人肩膀上,一定会更有所成。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
之前对王阳明的个人经历略有了解,通过本次看《典籍里的中国》最后一期,演绎了王阳明的一生,比起看书,给人视觉的冲击确实大一些。
王阳明,生于书香门第,父亲王华是状元,所以少时成长家境优越,除了读书写字,他也喜欢舞刀弄枪排兵布阵。但在朝廷供职之后,他的人生就开始变得坎坷。上书谏言,被廷杖三十,险些毙命。侥幸撑下来还被贬去贵州边远地区。途中宦官也派人杀他,不过未能得逞。去了贵州,又不幸染病。即便在这样多舛的命运的折磨下,他也没忘记少年时立志做圣贤的志向,先贤的教诲也谨记于心。他一遍遍追问自己什么是理,什么是道。最终悟出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大道,最后继续悟出了致良知的道理,从此一生践行。
我们偶尔会抱怨自己起点不高,不能出生在一个家庭条件好的家庭里。在看王阳明的一生的时候,从结果来看,无疑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回顾其过程,极其艰难。一个状元的儿子,自己也中进士入朝为官,却被打个半死,还要贬去偏远地方,这种巨大落差对一个人的'身体的精神打击是致命的。起点高,也意味着摔得重。如果是块土,摔下来可能也就散了,变成泥。如果是个皮球,摔得越重,弹的越高。问题是,你经不经得起摔。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因为他是圣贤,所以能讲出大道理,能够忍受非人的遭遇。而是因为,他经受了非人的待遇,然后把这些经历说出来,也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以教化众人为己任,最终才得以成圣贤。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3
书可以干什么,是什么?我在期中考试中回答道:丰富自身学识,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或是造福国家社会。在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后,我明白:我对书乃至典籍的看法都太过肤浅幼稚,忽略了他们到底是怎么传承的。
典籍里的中国介绍的是“五经”中的《尚书》,通过伏生这个人物介绍了《禹贡》、《牧誓》这两篇文章。伏生护书动人不已,儿子舍命护一车书简,妻也在流亡中丧命。他自己一生都在读《书》、研究《书》。放在现在,或许再没有人愿为书丢命,古代的伏生做到了。
历史课老师讲文明的'起源从哪里开始?国家的形成。《尚书》在当时信息不发达的社会,如果丢失,那就是积蓄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文明丢失了。所以《尚书》的流传是读书人对中华文化的守护,这也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举起手中的中国典籍,那些在你看来枯燥乏味的文言文,你能想到背后是有鲜活的故事和很有生气的人吗?你能想象中华文明,华夏文明是由一个个伏生用命搏来,用血换来的吗?中华文明五千年从未断绝,你以为是天意吗?我骄傲我自豪,因为这恰恰说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守护历史文明的真相。
最后伏生见到现代图书馆里珍藏的图书,见了手机上的《尚书》,见到口中诵读《禹贡》的孩童,他深感欣慰:因为书人人可读。他是安心了,《尚书》不会丢失了。
有时候当我们习惯了某种东西时,一定不要忘记它是怎么来的。科学如此,书亦如此。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4
《典籍里的中国》,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故事活起来。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值得我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打开典籍,对话先贤,我来到李时珍身边。
李时珍,生于1518年,明朝正德年间,他的.《本草纲目》集明朝以前医学之大成,首次采用纲目体系为药物分类,开创了历代本草著作之先河。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点一盏孤灯,伏案执笔,潜行修书,足遍天下。人言:学医难,行医难,编本草更难。李时珍却知难而进,开启了行医之路,一直坚定不移地走了下去。观李时珍历遍天下,品读他正心修书、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仿佛也穿越古今,遇见了李时珍坚定不移的背影,踏上了他求真务实的足迹。李时珍的精神并没有因时间的远去而泯灭于历史的长河,相反,他永远都是一颗不改颜色的孤星,闪烁着、奉献着、光明着。
“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奇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
远行万里,俯身求序,为得一书,勘误十年。李时珍晚年为能刊刻医书,不远万里找到了明朝文学泰斗王世英。请他作序,见面后,二人皆认为此书关系重大,应谨慎勘查。为民众而修本草的李时珍,再次花费十年光阴,怀平生夙愿,查历代典籍,历寒来暑往,修订《本草纲目》。“寿国以寿万民,寿万民以寿国。”李时珍开拓创新,关心民生。他不仅是古代的医学先贤,更是当今精诚为民的楷模。
“医者贵在格物也”,对李时珍来说,格物致知不只是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更是为天下百姓健康探求真理,为编纂出一部能帮助人民的书籍奉献自己的力量。
大医精诚,精诚于国家,精诚于民族,更精诚于百姓。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5
央视一套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时空对话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解读《楚辞》,了解屈原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一生。秭归作为屈原故里,屈原是当地人的理想化身和精神寄托。节目播出当晚,全县掀起了观看热潮,大家情绪高涨、反响热烈。
县文联主席秦晓梅说:“这一期的《典籍里的中国》,我觉得有三个空前的肯定:一是对屈原积极光辉向上形象的空前肯定,二是对屈原故里是秭归的空前肯定,三是对秭归柑橘的空前肯定。这一期节目概括了屈原的三大精神内核——不惧艰难、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家国情怀,怜恤百姓的民生理念。对屈原故里是秭归,央媒这次是一个重拳加持,向全世界亮明了这个观点。”
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说:“我们反复吟唱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等,通过屈原解读给楚怀王听,实际上是解读给我们大家听。他不仅是文学的,更是精神的;不仅是楚人的,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不仅是古代的,而且是当代的。屈原当然是秭归的,他从秭归走出去,已经走向了中国、走向了世界。我们感觉到撒贝宁的汇报就代表了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向屈原汇报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汇报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秭归实验小学学生李子炫说:“我在节目当中,看到我们秭归的特产上了央视,我感到特别骄傲、特别自豪。”
大学生郑智露说:“朋友圈被《典籍里的中国》刷屏了。‘屈原’看到秭归的风景之后,发出赞叹;品尝了秭归的柑橘后,被‘甜哭’了,我感到由衷自豪。开学后,我会跟同学分享关于我的家乡秭归、关于屈原的一些文化历史,把屈原文化更好传承下去。”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6
到底什么是中国?我想,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名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
傍晚,一家四口人围坐在沙发上,对着电视津津有味的看着《典籍里的中国》。这是大年初一刚推出的综艺节目,也是刚刚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说,节目的进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台话剧表演,跨时空对话等方式,是观众有了沉浸式体验。
当然,这第一期的内容也是干货满满。由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叙述了他如何保护《尚书》传授《尚书》。秦末楚汉相争,民不聊生,伏生为了保护《尚书》,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颠沛流离,其间伏生的'爱子为了保护《尚书》与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烧《尚书》取暖,最终永远地留在了荒野。而当战乱结束,伏生回到家乡,凿开墙壁,却发现被他藏在墙壁里的尚书早已残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传授尚书,希望尚书能够永远地流传下去。浮生活了90多岁,有90多年一直在读尚书,20多年的颠沛流离,只是为了保护尚书,若不是因为尚书,伏生的儿子和妻子也不会死去。可是伏生却不后悔,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啊!
其中还有几个片段,是属于尚书部分的禹贡还有牧誓。其中大禹划九州,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至今还使我的眼中含有泪花。结尾部分,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向伏生介绍尚书自西汉以后的传承过程,其中不乏多种坎坷,直到唐代,还有人在一块大青石上刻下了尚书,为开成石经。华夏经典,弦歌不辍!
如今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7
“明明暗暗,惟时何当?”白天光明,夜晚黑暗,是谁在安排这一切?
“圜则九重,熟营度之?”青天这么高,谁能度量它?
这是屈原对天发出的惊世之问,激励着后世不断探索前进。宇宙无穷,求索也无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可能没有找到答案,但敢于发问的勇气,勇于求索的精神,有时比答案更珍贵。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怀王听信谗言,不听屈原的劝阻,要与秦国求和。屈原委屈,他委屈楚怀王宁愿听信谗言却不相信自己;屈原悲愤,他悲愤这世间乌烟瘴气,楚怀王身边尽是贪婪狡猾、愚昧无知之流;屈原惭愧,他愧对战火中饱受摧残的百姓。屈原的一生都在追求清白高洁,宁肯跳进江中葬身鱼腹,也不愿与世俗之辈同流合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屈原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其精神写照。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橘树扎根在南国的.土地,难以迁徙。这是楚人的立身之本,时至今日,屈原的这番话仍告诫我们要做一棵橘树,扎根故土,爱我家园!
漫漫时光,屈原的求索精神延续了千年。而今,中国天眼就是人类求索的眼睛,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路,仍然漫漫修远。屈原深遂的目光,透过中国天眼,看向漫漫宇宙。“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做一棵橘树,为国家之富足繁茂自己,为国家之强大奉献自己,永世不移!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
该节目创新性地将电视拍摄、戏剧拍摄以及电影拍摄几种拍摄手法融为一体,拍摄过程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现代影视技术手段,将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呈现出电影般的效果。
运用古代和现代交融的方式,让故事的场景自由切换,缔造一个时空穿越,古今对话的全景式独特舞台。
绝粮七日,追寻大道
由于陈国内忧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难被实施,于是他们一行人决定离开陈国前往楚国,途经蔡国的时候,被围困导致断粮。
离开陈国,其国亲吴派害怕有了孔夫子的辅佐楚国会变得更加强大。于是他们便派兵围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让他们去陈国。孔子及其弟子在蔡国幽谷这里被困整整七日,粮草断绝,几乎饿死。
七天滴米未进,一行人大多饿病了,很多人都直不起身子。弟子仲由心中十分不解,愤愤不平地质问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义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则感叹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从而化解了仲由的疑惑。虽然追寻大义的道路十分坎坷,但孔子的弟子们毫不动摇地追随他,一路对孔子保护有加。
而孔子也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美德。被困幽谷时,一碗清粥,众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要安贫乐道,小人才会在不得志的时候想入非非,从而胡作非为。
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时候教给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这些言行展示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对后世影响深远。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这是徐霞客一生的写照,他用双腿丈量了三山五岳,探寻了长江源头。
徐弘祖,号霞客,他生在江阴,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因明末动乱,给予他希望的父亲死于盗乱,其母王孺人鼓励他外出游历,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段征途。《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的方式演绎了霞客先生的意气风发,这时的游记占了《徐霞客游记》的四分之一。
在知天命的高龄,他选择西行,全自己的.夙愿——探寻长江源头。“万里遐征”完成了剩下的四分之三,并使《徐霞客游记》成为“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之作”。他的一生有三十余年行走在丈量祖国山河的路上,他不曾惧怕过路途中的猛兽,不曾忘记自己的志向,就像一位仗剑走天涯的侠客。
霞客先生踏遍五岳、游历九州、溯源长江,双腿落下了永久的疾病,晚年甚至完全不能行走,他关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当时还未正式成书的游记。临终之际将书稿托付给了季梦良。季梦良,是霞客先生的多年好友,霞客先生仙去后,他整理书稿,仔细编写,如今我们能追溯到最早的《徐霞客游记》便是会明先生手书的。
霞客先生用亲眼所见的现实,修改了古书中错误的判定。他走到一个地方看到树木葱郁,会感叹不已;看到乱砍滥伐,会多有谴责。他爱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所以愿去丈量其长短。
“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前人未尽之路,我们应以侠客之名继续行走。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之《传习录篇》,它是一个讲述中国古代典籍的综艺节目,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趣有味,有知识,更多的是对古人的了解与尊重。
节目的编排很有新意,采用多舞台话剧表演的形式,主持人穿越到古代与古人相见,面对面地共同探讨经书古典的奥妙。
《传习录》是记录王阳明思想的语录体著作,由他的弟子徐爱记录整理完成。成书原因,和另一部儒家典籍非常相似,那就是论语。论语说:言之必可行也,传习录说:知行合一。
“传习”两字源自《论语》中“传不习乎”一语。
传一一老师传授的学业,包括老师所讲述的内容以及事件处理的方式、行为以及态度,即言传身教。
习一一复习、实践,即实践行动。老师所传递给我们的'东西,要时时地实践运用。
传习一一作为书名,是弟子想将阳明先生的思想记录下来,并不断地将它运用于实践。
因此,所有读过《传习录》的人都可以算是阳明先生的学生。打开典籍,品读中国。我们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并知道王阳明先生,都应该读《传习录》以学习其理论,都应该践行《传习录》的立言宗旨——知行合一。阳明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主意识,肯定自我价值,从而成为对时代有用的人。
《典籍里的中国》记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我和妈妈观看时,心中那份骄傲自豪的情感一直在撞击着我的心灵,希望同学们也来观看这个节目哦!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1
《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综合频道的节目,一经亮相,就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现象级爆款,也成功为文化节目树立起了新的标杆。节目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游历于时间的.长河。聚焦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他从1961年湖南安江农业学校的一片试验田里启程,遇见立志让“稻子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每个人都可以在稻穗下乘凉”的袁隆平,而后穿越到3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的江西稻田,拜访同样为了“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朴素梦想跋涉不止的宋xx。
这期节目,在戏剧呈现上横跨宋xx的青年、中年、老年时期,以他和哥哥宋xx、友人涂xx的珍贵情谊贯穿始终,讲述宋xx如何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靠着兄弟们的支持与鼓励,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最后写出《天工开物》。“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话。节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与宋xx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
这样的“穿越”才真正有意义,看到伏生问撒老师:“后人可还读《书》”的时候,内心真的一动。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贤真的有机会问起我们“文脉安在?”我们要做到问心无愧,踏踏实实地回答一句:“斯文在兹!”传承的故事,经久不衰。
太感动了,之前不懂《尚书》,看到倪大红老师演绎的尚书的话剧,发现中国这个词就是从尚书中来,大禹的功劳不仅是治水,更有定九州;伏生一辈子护书传书,不愧对先人。薪火相传,今日到我,向古人致敬!
问:华夏何为一体? 答曰:华夏自古一体!
真的喜欢这样的节目,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戏剧冲突,并非大而化之,而是以点代面,细腻又宏大,让人热血沸腾又泪流满面,值得一看!
古往今来,多少学者为我国传世的典籍皓首穷经,如今《典籍里的中国》让经典走进寻常百姓家,它们不再是阳春白雪无人懂赏,而是可以被我们所有人理解、为之自豪的文化火炬。强烈推荐!
节目不仅仅是叙事,更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更是富有创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
追本溯源,继往开来,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这些丰富而又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品读,也该与世界分享。
中华先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华文化,永续不绝。优秀的典籍使我们明过往、知兴替;优秀的演员以入木三分的演绎带我们迈入千年历史长河,感知先贤气节、启明吾辈之志。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关注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传承国学国粹,华夏弦歌不辍,你我当仁不让。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3
到底什么是中国?我想,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名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
黄昏,一家四口人围坐在沙发上,对着电视津津有味的看着《典籍里的中国》。这是大年初一刚推出的综艺节目,也是刚刚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说,节目的进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台话剧表演,跨时空对话等方式,是观众有了沉浸式体验。
当然,这第一期的`内容也是干货满满。由倪大红饰演的伏生表达了他如何保护《尚书》传授《尚书》。秦末楚汉相争,民不聊生,伏生为了保护《尚书》,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颠沛流离,其间伏生的爱子为了保护《尚书》与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烧《尚书》取暖,最终永远地留在了荒野。而当战乱结束,伏生回到家乡,凿开墙壁,却发现被他藏在墙壁里的尚书早已残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传授尚书,希望尚书能够永远地流传下去。浮生活了90多岁,有90多年一直在读尚书,20多年的颠沛流离,只是为了保护尚书,假设不是因为尚书,伏生的儿子和妻子也不会死去。可是伏生却不懊悔,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啊!
其中还有几个片段,是属于尚书局部的禹贡还有牧誓。其中大禹划九州,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至今还使我的眼中含有泪花。结尾局部,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向伏生介绍尚书自西汉以后的传承过程,其中不乏多种坎坷,直到唐代,还有人在一块大青石上刻下了尚书,为开成石经。华夏经典,弦歌不辍!
如今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4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题记
万历二十九年,他童子试落弟,父亲徐有勉语重心长地说:“徐氏男儿,可不取功名,但必立志。”于是,他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大志。自此以后,他游历山水,在经过三十年的考察后,写下不朽巨著《徐霞客游记》,他,是“千古奇人”——徐霞客。
他记录下了天台山闪烁的星辰、烂漫的朝阳,还有满是繁花的山谷,他顶着恶劣气候登上黄山,邂逅了气势磅礴的庐山瀑布,遇见了秀美的双龙洞……行在路上,梦在前方。他探询山水之中的奥秘,他以足为誓,以笔带心,实现了自己的伟大志向,为我们留下了《徐霞客游记》。
在《尚书·禹贡》中记载“岷山导江”,人们都认为岷江是长江的源头,徐霞客为探寻真理,“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发现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在《溯江纪源》中将金沙江定为长江正源。正是因为他有着追求真理的精神,所以今天我们才能读《徐霞客游记》而知天下地理。“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勇敢追求真理,或许真的`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徐霞客的三十年何其艰辛!如今,高铁代替了双足,各种精密的仪器代替了纸笔,人们能够真正做到“朝碧海而暮苍梧”。徐霞客以足为誓,丈量名山大川,以笔代心,记录下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一生很长,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
有这么一个人,他胸怀大志,一生翻越了重重高山,穿越了片片深林,淌过了条条大河,用双脚丈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有这么一个人,他勇于探索,一生言前人所不敢言,为前人所不可为,行前人所不能行,用信念寻到了长江的真正源头!
他,叫做徐霞客。
少年时期,他因考试落第,心生沮丧。他的父亲对他说:考试落第没关系,但人要有志向!”徐霞客隧树立了自己的志向:“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多么豪迈而又坚定,他也把这句话落到了实处,这既是他胸怀大志的重要体现,也是他寻山远游的'真实写照!
他看过黄山奇石、见过庐山瀑布、观过双龙洞石窟,朋友说他“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这一切正是源于他对自然的热爱。他双脚踏遍五岳、游历九州、溯源长江,历经三十余载,融入自然、敢于实践、呕心沥血,终于著成《徐霞客游记》。游记既对我国大好河山有着准确、详细、丰富的描述和记载,又充满了深厚的文学底蕴。
徐霞客跋山涉水多年,只为探寻长江正源;不远万里、忍受伤痛,只为纠正前人错误,他不计辛苦与劳累的理想与豪迈,不怕挫折与阻碍的恒心与毅力,令我无比震撼,这让我想到《明朝那些事》里的一句话:“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徐霞客凭着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在地理和文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越走越远。他未走完的路,我们要继续前行!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05-22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01-07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03-16
中国机长观后感06-12
《地理中国》观后感10-19
地理中国观后感06-24
《中国机长》观后感07-17
《赢在中国》的观后感07-17
《中国机长》观后感06-12
中国骄傲观后感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