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数学教案四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角的本质特征;画角。
【教具、学具】
三角尺、多媒体课件、尺子、学具盒、一张不规则白纸,一张长方形纸、三根小棒、图钉和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出示一张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提问:为什么叫它三角形?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引入课题自然流畅,学生易接受。]
二、研讨互学
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请你想想在生活中曾注意到哪些物体上有角。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角。(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交流,最后展示)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师:今天来了一位新朋友,它也要学习角的认识,知道它是谁吗?
电脑出示:小马背着粮食来到河边过河,牛伯伯拦住了它的去路说:小马,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要过河,先看看这些标志物上都有什么?小松鼠跳起来说:角、角、角。小马迷惑了:角在哪里哪?同学们你们能帮小马找一找吗?(同位互相说说,然后电脑演示各种角。)
[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小马学习角)为线索,展开对角这个图形的研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达到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的目的。]
师:小马认识了角非常高兴,牛伯伯告诉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物体上都有角,你过了河,要时刻注意发现生活中的角。小马高兴地点点头,就又上路了。它走着走着,突然在地上发现了一张不规则的纸,小马想:这上面有角吗?
2.让学生折角。
3.摸一摸角的感觉,体会角的特征。(板书)
4.用折好的角比着在纸上画角。
5.课件演示怎样画角。
6.说说角的组成。
7.让学生用尺子画角。(强调尺子的作用。)
8.师:同学们,小马继续往前走,这回它更加仔细地观察,所以它又发现了生活中的'很多角,你想看看吗?(电脑出示)
师小结:像这些图形,我们都叫它角。(回顾、强调学生一开始折的一些模糊性的角及在比画上的错误。)
[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看一看、折一折、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做一做,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感知、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三、拓展练习
1.认一认,辨一辨。
2.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让学生辩论。)
由如何确定一个角的大小,引出做一个活动的角的活动,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从而说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动态的角,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这也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3.摆角。(用三根小棒摆出三个角)
4.打擂台。(用三根小棒看谁摆出的角最大。)
[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题目,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师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1.师: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你是怎样画角的。
2.质疑问难。
[这既是本节课的一个总结回顾与整理,又是一个很好的放松活动,希望学生能从本节课中受益。]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同学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以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3)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培养同学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明、能力。
教学重点 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这也是难点所在。
课前谈话
1.谈话(出示直尺):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直尺)对,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直尺,那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直尺呢?
过渡:人们为了准确的知道物体的长度发明了直尺。那直尺是通过什么信息告诉我们物体的长度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直尺。
2.同学观察自身的直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整理。
(1) 同学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尺子上有长长短短的线,有数字,大格,小格。)
指导并板书:直尺上这些长长短短的线有个名字叫做刻度线。(板书 刻度线)
(2)找一找:数字和线是怎么排列的?
指导并板书:数字0对的长刻度线取名叫0刻度线,你知道这个0表示什么意思吗?(这里的0不是表示没有,而表示起点)你也能学着给数字1对长刻度线取名吗?(1刻度线),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 )?
(3)描述:相邻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小格的长度怎样?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大格,数一数你的直尺一共有( )个大格。一个大格里面有( )小格。
3.小结:直尺就是通过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告诉我们长度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7475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的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指名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课件出示公式)并讲讲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2、练习(出示)
口答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前不久,我们学校开展植树护绿活动,四年级同学要在劳动实践基地的一块空地里种桃树,你们看看这块地的形状近似于那种平面图形呢?(课件显示图)
师:谁能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指名回答)
师:如果每棵桔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桔树呢?(让学生思考一下)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指名说说,引入新课。)
(三)小组学习,解决问题。
师:梯形面积怎么计算呢?它是不是也有公式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看一下合作要求:(课件出示)
合作要求:
(1)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
(2)试一试: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任选一种)
(3)比一比:转化成的图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因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预习反馈
1、反馈主题图,根据主题图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反馈:
1×12=122×6=123×4=1212×1=126×2=124×3=1212÷1=1212÷2=612÷3=412÷12=112÷6=212÷4=3
2、观察并回答。
(1)这三组乘法、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2)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
(3)这样的三个数,我们也可以怎样说?(2和6是12的因数),请大家也像这样把其余的两组数也说一说。
请看教材12页,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4)也就是说2和6与12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数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5)提问:能不能说12是12的因数呢?
(6)小结:上面这三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3.讨论:23÷4=5……3,提问:23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
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4.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5.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 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二、巩固新知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谁是谁得倍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完成P15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三、思维训练
1、判断
(1)12的因数有:1、2、3、4、6、12。
(2)整数32的因数共有4个。
(3)自然数a的最大因数是a,最小因数是1。
(4)一个数的因数都小于这个数。
2.游戏。记住自己的学号,听老师说要求,符合要求的同学请举手。
(1)( )是4的倍数 (2)( )是60的因数
(3)( )是5的倍数 (4)( )是36的因数
四、课后小结:
五、 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5-16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8-12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08-24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1-25
平行小学数学教案04-10
小学数学教案(实用)07-27
小学数学教案4篇09-30
小学数学教案3篇04-0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9-10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三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