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教案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发现物体的特征》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起始课。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是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小学生需要从发现物体的特征开始认识各种材料,再从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这个过程是符合他们的认知需要和年龄特点的。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描述特征来探究常见的物体,利用感官观察8种常见的物体,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观察、描述并记录物体的基本特征。
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l.聚焦
这部分内容有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后一个问题既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又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并描述它们。这些问题,即可以帮助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始前调查学生对物体的原有认识,又可以为学生接下来认识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2.探索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一个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对8种常见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教科书首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自己想到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这样可以了解他们已经知道的描述性词汇。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儿童的语言使之发展成为科学词汇。
接着,教科书提示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方法——选择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进行观察、比较。教科书中的4幅图分别提示了4种比较和观察的方法:通过看,比较颜色或形状;通过闻,比较气味;通过看和摸,比较是否透明或光滑;通过掂,比较轻重等等。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较为全面地从各个方面描述物体,并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加以规范和提炼,最后在记录表中呈现科学词汇。必要时,教师要对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进行解释。另外,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3.研讨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讨论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回顾自己是如何观察物体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利用感官来观察物体,即看、闻、摸、掂等,也可能会强调是通过对不同物体进行比较来观察的。此时,教师可以进步询问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物体的特征的。第二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反思描述物体特征的角度,从这些角度可以更好地描述物体,比如可以从颜色、形状、轻重、是否粗糙、是否透明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提到的描述物体的角度可能不同于教科书中所提示的,但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可以将其汇总在班级记录表中。另外,这张班级记录表将贯穿整个单元,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科学词汇。在描述物体的特征时,要引导学生使用轻、重、粗糙、光滑等科学词汇。
【学情分析】
学生们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他们对这些物体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比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对于可以从哪些方面全面地描述物体,如何科学地运用词汇,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判断物体是轻还是重,用什么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伊始,学生会产生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
经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但是在描述物体特征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将物体特征和用途混淆起来。比如描述铅笔盒,学生较多描述有装文具的长方形盒子,装文具是用途,长方形才是形状特征。所以在这节课中,首要让学生分辨特征的描述不能混入用途;其次,学生在描述物体特征时,往往只关注一两个点,在其他同学描述完以后才能去寻找未被发现的特征,所以本课还需要针对一个物体,让学生从多维度描述特征,并记录下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
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
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探索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
闻一闻:气味
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
掂一掂:轻重
[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重”,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
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扶:抽2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2.机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较厚、较薄,有颜色、无色
闻:有气味、无味
摸:粗糙、光滑
掂:较重、较轻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从物质变化的本质引出自然界物质变化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如物态变化、机械变化、地球运动等,而且在水和空气的学习中,学生也接触了一些化学变化,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为接下来学习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不同物质的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技能目标
1、了解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3、固体物质加热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要求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难点: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酒精灯、锥形瓶、试管、硝酸铅溶液、碘化钾溶液、发黄的落叶、硫酸铜晶体、绿叶、细铁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
【教课思路与方法】
⒈“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本节教材贯穿一系列的实验,难度较高的由教师演示,较易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同时得出物质的性质。
⒉ 教材首先提出自然界的物质在不断的变化中,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质变化,接着问要想知道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该如何来判断呢,从而引入“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这一部分内容分两部进行,第一部笼统的来了解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有什么证据,第二部分以一个具体的例子(硫酸铜晶体的变化)来加以说明。最后是物质变化的一些简单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结合新学期的一些变化来举例,使学生感到熟悉,活跃课堂气氛)
引出课题:物质的变化
一、 物质是不断变化着
师: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在不断的变化中,请你谈谈你发现了哪些变化?
生:云中的水有时会凝结成雨水而落下,
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 木材燃烧, 瀑布的水落下。
讨论:自然界中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投影:图1-1 下雨
请学生讲讲下雨的成因,然后教师再总结分析:空气中的水气在遇冷的情况下凝结成小雨滴,越积越多后就形成降雨。
师问:整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在这个过程发生的是水的三态变化。
投影:图1-2 木材燃烧
学生分析: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投影:图1-3 植物的光合作用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投影:图1-4 瀑布下落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位置发生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问:若将以上的四个变化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根据在变化中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把以上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下雨和瀑布下落没有生成新物质,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木材点燃发热、发光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和氧气。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 钢铁生锈
2、 打开小手电筒,发光发热
3、 镁带能燃烧
4、 用条形磁铁吸引铁钉
5、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出示: 水分子电解的'模型
请学生从微观角度来判别水电解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生: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构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教师指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度: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
二、 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师;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演示实验1: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问: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有
现象:反应前溶液无色透明,反应后生成黄色沉淀。
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反应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师:在这个变化中,两种溶液反应生成沉淀,是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证据。
出示:发黄的落叶,与绿叶做对照
提问:你知道叶子为什么会发黄吗?
生:落叶的黄色是由于缺含镁的无机盐或温度不适等因素引起叶绿素不能形成的造成的。
师:从这两个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变化时常伴随着颜色的变化。
投影:图1-7 钢铁厂的高炉
分析:铁在高温下熔化变成铁水,状态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组成本身没有变化,这种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2:拿出桌上的一段细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弯曲成各种形状,并用剪刀把细铁丝剪成几段。
问:细铁丝在形状变化中,发生的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属于物理变化。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质,如。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可用来识别该物质。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大类: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颜色、形状和状态、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标准。
科学教案 篇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常常忽视或放弃一些常见的物质资源,而花钱去给孩子添置各类益智玩具、运动器械。其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东西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报纸就是其中的一种。我们利用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报纸,设计开展有关的活动,使幼儿在看看、说说、玩玩、剪剪、画画、贴贴的过程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设计意图:
报纸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幼儿所熟识。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物品或废旧材料进行游戏、学习为指导思想,设计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报纸,让幼儿知道过期的报纸可以被我们利用,可以作为我们游戏的玩伴。
活动通过多次尝试,让幼儿带着疑惑和问题,在不断的操作中,探索出“边连边剪的剪纸方法”,并在相互的观察、比较中发现剪更长纸条的关键因素。活动通过亲历探究的过程,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活动目标:
1、大胆探索发现报纸纸条的多种剪法。
2、在玩玩剪剪中,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让幼儿探索报纸纸条各种剪法。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探索如何将纸条剪的更长。
活动准备:报纸、剪刀
一、我们的报纸
1、出示报纸,谈话提问:这是报纸,谁喜欢看报纸?
2、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看报纸,报纸里有些什么?
3、教师小结:人们通过报纸及时了解新闻和信息。
二、过期的报纸
教师出示一张过期的报纸,提问:1、过期的报纸还有用吗?有什么用?
2、过期的报纸可以玩吗?怎么玩?
3、教师小结:过期的报纸能和我们玩。
三、好玩的报纸
(一)尝试玩“望远镜”
1、出示单筒望远镜,请幼儿尝试把单筒望远镜变得更长。
2、请幼儿尝试制作让单筒望远镜变的长。
(二)尝试如何剪更长纸条
第一次尝试:
1、提出要求:“请你从报纸上剪下一根纸条,越长越好,我们比一比,看谁的最长”。
2、幼儿尝试
3、比较结果
(1)请幼儿讲述,剪下的纸条是报纸的哪个部分。
(2)结论:报纸有长边和短边,剪长边的纸条比剪短边纸条长。
第二次尝试:
1、提出要求:“请小朋友想办法,还能把纸条剪的更长吗?”
2、幼儿讨论。
3、教师小结讨论结果:“如果把纸条长边和短边一根一
根一根连着剪,你的纸条会更长吗?”
4、幼儿尝试。
5、比较结果:
(1)和第一次剪的'纸条比较,幼儿发现用一根一根一根连着剪的方法剪出的纸条长。
(2)提出问题“用同样的方法剪,为什么有的纸条更长些?”请幼儿观察、讨论,寻找其中的秘密。
6、教师总结:在一张报纸上,用边连边剪的方法,剪的越细越多,剪下来的纸条会更长。同时还有很多好方法等待我们去发现。
四、整理废报纸:纸团游戏
教师小结:过期的报纸让我们玩的真开心。这么多的纸条,仍下多可惜啊,我们可以用它们来做什么?小朋友把剩下废旧报纸捏好纸团,纸团有什么用?(投、抛……)
那现在我们一起去外面玩球去喽!
通过谈话,引起幼儿对报纸的一些记忆,加深幼儿对报纸的了解。
通过谈论,引起幼儿玩报纸的兴趣。
简单的卷报纸能玩出“望远镜”,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第一次尝试,使幼儿知道,报纸有长边和短边之分,剪长边的纸条比剪短边的纸条长。
通过第二次尝试,在充分的操作比较中明确剪更长纸条的方法。
在教师的启发,幼儿的讨论中,明白在一方报纸上,用边连边剪的方法,剪的越细越多,剪下来的纸条会更长。
给幼儿留下探索的空间,鼓励幼儿不断的积极探索。
将活动后的整理一游戏的形式进行,让幼儿感兴趣,并能更好的养成好习惯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8-18
科学教案【热】12-20
实用的科学教案12-07
(荐)科学教案10-31
科学教案[精]11-10
[优]科学教案11-11
小班科学教案11-10
小学科学教案05-28
科学教案四篇12-09
科学教案三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