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4-29 10:29:30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科学教案范文十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科学教案范文十篇

科学教案 篇1

  实验内容:观察研究土壤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2、了解土壤

  实验器材:湿土块、含较多腐殖质的土壤、餐巾纸、烧杯、水、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分组研究土壤成分

  1、让学生用餐巾纸包住刚从花圃里挖出的土块(不要太干燥),然后用手使劲握一握,观察餐巾纸的变化。如果观察不到水迹,说颜色变黄了等等,可让学生观察餐巾纸的背面,一般会有明显的潮湿斑迹。

  2、将刚才的土块放入水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刚放进水里和过了一会儿的发现与变化。

  3、用玻璃棒沿着同一方向进行搅拌,引导学生边搅拌边观察,停止搅拌,耐心观察3——5分钟。

  4、学生分组实验,用文字或图示的方法记录实验现象。

  5、交流实验现象。(搅拌之后,可能时间较短,难以进行沉淀,教师可以将自己事先做好的一杯拿出来提供给学生观察,让学生有个完整的`认识。)

  2. 演示研究土壤成分

  1、将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上面放上盛有土壤的蒸发皿(选用腐殖质较多的黑色土壤),下面用酒精灯点燃加热。

  2、酒精灯使用:

  (1)使用前,酒精不超过瓶体的2/3。

  (2)打开灯帽,点燃火柴由下往右上方在灯芯上划过,使灯芯点燃。

  (3)用外焰加热。

  (4)熄灭酒精灯时,不要吹灭,用灯帽盖上灯芯,使火焰熄灭,如果是玻璃灯帽,还需提起灯帽再轻轻放下,以免会被吸紧。

  3、持续加热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变化,等到有白烟冒出后,可以请学生代表上来闻一闻,闻的时候提醒学生不能直接去闻,应该用手扇一些白烟到旁边闻。

  4、交流实验现象。

  5、等土块冷却,请学生再捏一捏硬度和原来的泥土进行比较。

  3.实验总结

  对所观察、记录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整理出土壤中的主要成份。

  4.整理器材

  收拾使用过的实验器材,整理桌面,保持清洁。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意图:

  风车是幼儿极为喜爱的、制作简单的一种玩具。无论何时,都能玩。在玩风车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纸做的风车很容易就破损坏掉,“用什么纸制作风车更好”成了孩子们争论的话题,他们都要自己制作风车,并且还提议要进行风车比赛。为此开展了此次活动《有趣的风车》,让幼儿在制作风车、玩风车的过程中探索什么纸适合做风车。

  教学目标:

  1、制作简易风车,体验制作乐趣。

  2、通过玩风车探索什么样的纸更适宜做风车。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纸张(报纸、宣纸、瓦楞纸、手工纸、挂历纸、皱纹纸、锡纸)、吸管、安全钉若干、幼儿个人猜想记录、集体记录表。

  2、经验准备:

  有玩风车的经验,知道制作风车的方法,在玩的过程中提出提问,对什么纸适合做风车有了疑问并做了猜想。

  教学重点:

  记录根据风车转动情况,并与同伴交流分享。

  教学难点:

  探究不同纸张风车转动的实验过程。

  活动过程:

  1、说一说。

  (1)引导幼儿回忆猜想制作风车的纸张。

  教师:猜想了哪些纸适合做风车?

  幼儿:报纸、手揉纸、瓦楞纸、宣纸、图画纸。

  (2)分享自己的猜想。

  教师:你是怎样猜想的?为什么?

  幼儿:瓦楞纸结实,不会破。

  幼儿:手揉纸柔软,会转得快。

  幼儿:图画纸硬,会转得快。

  教师:怎样才能知道你的猜想是否成功呢?

  2、做一做(制作风车)。

  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纸张制作风车。

  3、玩一玩(感知风车的转动)。

  让幼儿到户外动手玩一玩自己亲手制作的`小风车,让幼儿感觉、发现谁的风车转得更好。

  4、想一想(由分享个人验证结果引出集体验证表进行经验梳理)。

  教师:你的验证结果是什么?是哪里出了问题?(引导幼儿分析“为什么用瓦楞纸、皱纹纸制作的风车转不起来”。)

  教师:你的风车转得很快啊,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样的纸制作的?(引导幼儿总结什么纸适合做风车)

  5、评一评(集体验证结果,选出最适合做风车的纸)。

  教师:能转动的风车是哪些纸做的?哪些纸最适合做风车?

科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在前一课油菜花的基础上,本课继续指导学生观察研究各种各样的花。从观察研究各种各样的花中,让学生发现花的共同特征。本课共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花的专题观察。本部分主要利用课件让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花,在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花的构造,并进行记录

  第二部分:花的报告会。汇报观察结果,同时掌握完全花、不完全花、雄花、雌花。

  第三部分:绿色植物开花是为繁殖做准备的。课文让学生观察南瓜的雌花和雄花,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花分雌性和雄性有什么意义?为进一步认识花如何孕育果实埋下伏笔。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情分析

  从四年级学生知识的储备上来看,学生们在上一课《油菜花开了》中已经完成了对一朵油菜花的构造认识: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个部分有了必要的识别,在本节课上进一步对各种各样的花展开研究,学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观察到生活中还没有开放的各种各样的花,学生观察、记录研究结果,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观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会比较花的相同和不同,从而导出第二部分,四个概念的学习。学生在自我探究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完全花、不完全花、雄花、雌花。第三部分让学生明白:尽管各种各样的花在形状、颜色、结构特征等方面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它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一般花都有蕊(雄蕊或雌蕊)的部分,只是具有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区别。因此,绿色植物开花是为繁殖做准备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花的各部分构造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花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

  2、能力目标:按照花的构造能区分花的相同和不同,能将研究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3、情感目标:能形成自觉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兴趣。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让幼儿初步了解“纸球反弹”是由于空气的流动产生的。

  2、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有积极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长颈瓶若干只、纸球若干

  2、使用大型积木和图书搭建“资料室”一间。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吹纸团”引出课题。

  指导语:小朋友,老师手上有许多的.小纸团,想与小朋友来玩“吹纸团”的游戏,想玩吗?让我们每个人拿一个纸团吹吹试试看,有什么发现?

  (幼儿操作吹纸团,得出结论:被吹的纸团是向前跑的。)

  二、教师提出进一步的疑问,出示细颈瓶,幼儿再次操作。

  1、讨论:纸团会永远向前跑吗?结论:如果前方有障碍,纸团会停留在原位

  2、幼儿用细颈瓶和小纸团进行第二次操作。

  指导语:如果把小纸团放在瓶口用力吹,你猜它会怎样?请你们再来试一试。

  三、 确立纸球反弹的现象

  指导语:有答案了吗?小纸团会向前跑吗?会跑进瓶子里去吗?

  (结论:如果不倾斜瓶子,小纸团怎么也吹不进瓶子里)

  四、查询资料,寻找纸球反弹的秘密

  指导语: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去资料室找资料好吗?(查询资料,寻找答案)

  五、活动结束:

  绘制小实验

  指导语:这个小实验好玩吗?我们一起把它用图示的方法画下来,告诉所有的小朋友好吗?

科学教案 篇5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水

  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回顾旧识:

  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

  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

  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指导:

  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观察提示:

  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探究参考:

  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

  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

  小结:略

  作业:探究实验报告。

科学教案 篇6

  目标

  1.感知柔软、坚硬、光滑、粗糙的感觉。

  2.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觉。

  准备

  1.一个纸盒,上面挖一个小洞(大小能保证幼儿把手伸进里面并能从里面拿出东西)。

  2.纸盒内放入海绵玩具、玻璃球、布娃娃、板刷等物,数量与幼儿人数基本相等。

  过程

  1.猜猜宝贝。

  ——教师出示神奇的百宝箱。这是一个神奇百宝箱,里面有许多宝贝,请你们猜一猜里面有什么?

  ——怎么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宝贝呢?

  2.摸摸百宝箱。

  ——鼓励幼儿上来摸一摸,并告诉大家自己摸到的宝贝可能是什么,摸上去的感觉怎么样。

  ——把这个宝贝拿出来让别的幼儿摸一摸,看一看。

  ——这是一件什么宝贝?有什么用?

  ——请幼儿玩一玩自己摸到的宝贝,想出多种玩的方法。

  ——鼓励幼儿互相交换观察各自摸到的物品,感知它们的.特点。

  建议

  1.百宝箱内的物品尽可能是多种质地的,且数量要多。

  2.幼儿摸宝贝时不能看,待说出自己的感觉并猜想是什么后,方能拿出来验证。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 味觉、皮肤感觉的特点。

  [本节相关的知识条目和教学建议]

  1.感觉器官与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3.鼻和嗅觉

  4.舌和味觉

  [教学方法]

  1.体验 皮肤触觉、鼻的嗅觉、舌的味觉。做到人人参与,亲身体验。

  2.比较 触觉、嗅觉与味觉在信息接受上的异同

  3.观察 自己的舌头

  4.实验 皮肤不同部位、舌头不同部位不同刺激的敏感性

  [教学重、难点]

  皮肤感觉、嗅觉、味觉实验及归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如果生物不能很快感觉和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就无法生存与繁衍。

  二、新课教学

  读 图:图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由于图中几种情景的感觉都比较简单、常见,让学生读图,谈谈各种情景的感受)

  1.学生讨论

  2.学生讲述各自的感受

  3.学生归纳人的感受和感觉器。

  讨 论:

  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结论都相同吗?(学生积极发言)

  2.小明为什么要戴着耳机欣赏音乐?(从不同角度讨论,戴耳机的利弊)

  总 结: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等,相应的感受器为眼、耳、鼻、

  舌头、皮肤等。

  (一)皮肤的感觉功能

  探究提出问题1:皮肤能感受到哪些信息?(皮肤能感受到哪些刺激?)

  猜 想:冷热感、软硬感、疼痛感、压力感。

  设计实验:被实验者戴上眼罩,另一同学取物品给他触摸。

  收集证据:摸刷子的感觉。[(1)背面有纸部分不冷(2)无纸部分背面光滑,正面部分有刺感(3)刷子拿在手中,有沉甸感。(解释)]

  探究提出问题2:哪里的皮肤最敏感?

  实 验:一根鬃毛,用镊子夹住后接触皮肤不同部位:手背、手指、手臂、头颈等处, 各标上记号,说出感受(要求闭上眼)。可以相互进行。

  实 验:铅笔尖,快速刺痛不同部位,手心,手背,手指头处。(解释)

  结 论:人体皮肤上有丰富的神经细胞,能感受到很丰富感觉,如有冷、热觉、痛觉、解压感等。

  (二)鼻子的嗅觉

  活 动:戴上眼罩,让同学闻月季花香,请他辨别是什么物质。

  知 识:花的香味刺激了鼻腔中的'神经末梢形成兴奋,嗅觉神经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

  形成嗅觉。

  阅读课本:P4图1-4,讨论对图中所示情况有过的经验,归纳嗅觉特点。

  嗅觉特点:

  (1)嗅觉灵敏度会因人的体质状况而变化。特别是疲劳。

  (2)嗅觉灵敏度随人年纪增长而有所减弱。

  (3)不同的动物对不同气味表现出不同的敏感度。

  气味可以收集和保存:出示十只已收藏好的瓶子,请学生回家模仿着做。

  (三)舌和味觉

  1.讨论的舌的特征:(预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舌)出示舌的,再出示一张放大的舌面。

  小知识:舌的表面约有一万个味蕾!

  2.讨论味觉形成过程:以甜味为例。

  糖放入嘴里,溶解于唾液,刺激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

  3.探究。

  问 题:舌不同区域的各种味觉敏感度一样吗?

  猜 想:舌上不同区域对不同的味觉敏感程度不一样。

  设计实验:配制好甜、酸、苦、辣四种液体,分别用棉签蘸取并擦拭舌不同部位:舌尖,

  舌两侧,舌根。分别感受。

  收集证据:由学生讨论而得(甜咸在舌尖,酸在侧,苦在舌根)。(解释)

  4.嗅觉和味觉共同工作。

  实 验:捏住鼻子吃香蕉,味道怎样?(说明味觉和嗅觉是共同工作的)

  生活中感冒了为何食欲不振,味道也不佳了?

  课堂小结:

  1.了解了人有哪些感受器,有哪几种感觉、

  2.具体认识了触觉、嗅觉、味觉的形成原因和一些特征。

  课堂反馈:

  1.通过 感知天气变化,通过 感知周围肯定有正在开花的桂花树。

  2.盲人是怎样辨认人民币的?

  3.公安警察破案时为何要带上一只警犬?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七色光》安排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探究日光的色散现象(包括分解阳光和混合色光);第二部分是滤光实验。

  探究日光的色散现象,先由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彩虹颜色和成因,引导学生制造彩虹光影--分解色光,再通过陀螺的旋转做色散的逆实验--混合色光,分析其中的光学原理。时间许可的话,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颜色的排列顺序、色块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看到的效果”诸如此类的问题,以求观察与研究的结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做光的色散实验,知道光能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能对此进行观察研究;

  2、使学生学会做光的合成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光由七色光混合而成;

  3、使学生认识色光可以被过滤掉,感受滤光纸下的神气世界,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爱好,并能从中感受科学实验的乐趣。

  教学准备:

  手电筒、镜子、硬币,水盆(装水)、陀螺(涂上七种颜色的圆形纸片)、红、黄、蓝3色玻璃纸和白纸。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牛顿与七色光的故事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27页的“牛顿和七色光”材料,仔细观察两幅插图。

  思考:大家读懂了什么?说说这两幅图各表示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内容?

  2、组织交流。

  二、做彩虹光影实验

  1、师:夏天,雨后的傍晚,常常会看到彩虹,谁能说说彩虹是怎样形成的?(空中的水气反射阳光)它有几种颜色组成?

  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3、师:你们能制造出一个彩虹吗?

  4、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人工彩虹的制作方法:在盆中倒一些水,把镜子斜放在水中,可用硬币抵住镜片,以免滑动,把一张白纸斜立在镜子前方,用手电筒对着镜子照射,调整镜子和手电筒的角度,很容易在白纸(或墙上)发现彩虹光影。

  5、学生制造彩虹活动。

  6、学生汇报活动情况。

  7、师:制造彩虹的.方法很多,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里看到过类似现象?

  (晴朗的白天,喷泉旁边的水雾中就能看到彩虹;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将会在水雾中看见一道彩虹。)

  三、玩陀螺

  1、制作陀螺。

  学生上课前能够带来现成的陀螺最好。如果没有现成陀螺,教师分发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稍硬些)等材料,让学生装在铅笔上,指导学生制成一个简易陀螺。

  2、指导学生猜测:陀螺旋转后会产生什么现象?

  3、学生活动:旋转陀螺并进行观察,填写好实验记录。

  4、师生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这是光的混合,是光的色散的逆实验。

  5、拓展思考:陀螺旋转的方向、色彩的排列、色块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白色光合成的效果?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感知西红柿、黄瓜的特征

  2、知道多吃瓜果对身体有好处。

  活动准备

  1、西红柿与小黄瓜若干,提篮人手一个。

  2、各组贴有西红柿与小黄瓜标志的篮子各一个;餐盘若干,湿纸巾人手一条。

  3、切好的西红柿、小黄瓜若干;小碟子、汤匙人手一套;白糖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

  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了解西红柿与小黄瓜的外形特征。

  二、运用多种感官,进一步感知西红柿和小黄瓜的主要特征。

  1、幼儿人手一个西红柿,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西红柿的外形特征:

  西红柿是圆圆的.红红的身体,滑滑的。它的身体软软的,摸起来凉凉的。

  2、鼓励幼儿看看并摸摸小黄瓜,然后说出其特征:又绿又长。

  3、引导幼儿通过与小黄瓜的比较,了解西红柿的特征。

  4、比较西红柿和小黄瓜的颜色、形状、大小。

  三、观察切开的西红柿与小黄瓜,在比较中了解西红柿的内部特征。

  1、西红柿有红红的肉,有籽,还有许多汁流出来。

  2、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你看到了什么?摸了觉得怎样?用鼻子闯到什么气味?

  3、小结:西红柿外表是又圆又红的,顶上有绿色的叶子;

  切开后里面果肉的颜色是浅红的,有汁和籽,摸起来光滑皮薄。未切开前没有味道,切开后有点酸的气味。

  四、品尝西红柿、黄瓜,感知味道,知道多吃瓜果对身体有好处。

  1、教师:西红柿有什么作用?你吃过西红柿吗?是怎么吃的.?

  2、引导幼儿了解西红柿的吃法---西红柿汁、西红柿蛋汤、西红柿炒蛋等;

  知道吃西红柿有益于身体健康。

  3、将切好的西红柿、黄瓜分发给每组。

  引导幼儿用小碟子、汤匙取出自己想要的份额。

  4、提出品尝要求:

  将手擦干净(洗})后品尝;品尝时注意卫生;吃完后将碟子、汤匙放在指定的地方、用纸巾擦嘴等。

  五、幼儿边品尝边自由交流

  西红柿有酸酸甜甜的味道;黄瓜脆脆的,很清淡。

  在品尝中自由结束活动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小鸡的生活习性。

  2、初步感知儿歌。

  教学准备:

  母鸡、小鸡头饰,有口袋的围兜,自制鸡食(米、虫子),草坪、小河,音乐、录音机。

  教学过程:

  1、学小鸡走路。(适当的放音乐)

  鸡妈妈带着母鸡的头饰、围兜,幼儿带着小鸡的头饰、围兜,学小鸡走路。

  可以先让幼儿说一说,学一学小鸡是怎样走路的,然后大家一起学。

  老师:玩得好累呀,去找点吃的吧。(老师做出很累的样子。)

  2、鸡妈妈带小鸡去找食物。

  (在找食物的路上可以设置一些障碍物,如小河之类的,让幼儿进行跳跃。)

  母鸡带领小鸡跨过一条小河到草坪上去找食物,并让小鸡把啄到的食物放到自己围兜的口袋里。

  (注意在过小河时,老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法过去。)

  在吃饱后,鸡妈妈带着小鸡坐在草坪上休息,并让小鸡说一说自己吃到了一些什么食物,并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在幼儿介绍的时候,可以引导幼儿讲一下自己吃的食物是什么颜色的。对于个别幼儿还可以引导他们讲自己吃了几条小虫。)

  3、带小鸡回家。

  休息好之后,带小鸡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老师可以边念儿歌《吃成一个大肚皮》边回家。(注意念儿歌时可以配有一定的.动作、音乐,增强活动的游戏性,从而再次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教学延伸:

  1、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儿歌《吃成一个大肚皮》的学习、巩固。

  2、说一说小鸭子、小猫咪、小狗喜欢吃什么,并模仿他们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