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13 08:35:12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教学1—6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分为三段教学:第一段教学1—4的乘法口诀,第二段教学5的乘法口诀,第三段教学6的乘法口诀。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要注意了以下几点。

  1、教给学生编口诀的方法。教材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向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2和3的乘法口诀是教材编给学生看,4和5的乘法口诀有少数留给学生模仿着编,6的乘法口诀基本上由学生自己独立编出。这样编排,一是把乘法口诀与乘法的意义有机联系,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法口诀:二是让学生能感受相邻口诀间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利用乘加、乘减记忆乘法口诀:三是学生能学到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

  2、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教材在编出乘法口诀后,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在用口诀时,又把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了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6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应用1—6的乘法口诀过程中,熟记这些口诀。

  3、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4、使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5、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1—6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编写口诀的全过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投影、挂图。

  课时安排:

  1.2、3、4的乘法口诀2课时

  2.乘加、乘减1课时

  3.5的乘法口诀3课时

  4.6的乘法口诀3课时

  5.复习2课时

  6.快乐的`队日活动1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

  主备教师:董洪发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xx.9.1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帮助下,经历2、3、4和1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诸有关的乘法题。

  2、进一步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投影仪、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星期日老师带小朋友去公园,她带4组小朋友(每组4人),问小朋友一共去了多少人?交流:4+4=88+4=1212+4=16

  4+4+4+4=16

  揭示课题:2、3、4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引导讨论,一个跷板共坐了2人,1个2是几,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

  还可以怎样列?那么两个跷跷板呢?2个2是几,怎样列乘法算式?

  师随着学生的发言,写出1×2=2编口诀:一二得二

  引导学生根据2×2=4编一句口诀呢?交流得出二二得四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出:2×1=用什么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投影出示小朋友荡秋千的场景。

  分小组讨论交流图画的意义,并说出怎样列出算式?

  1×3=32×3=63×3=9启发小朋友说出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出:3×1=3×2=3×3=用什么口诀。

  3、学习4的乘法口诀。

  出示表格:

  车厢的个数:1234

  人数481216

  小组交流探索乘法算式及口诀。

  4、独立自主学习1×1=并编口诀

  三、深化探究。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明确题意,先摆出小棒,再写出算式后填口诀。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小组讨论交流后连线,互相检查。

  四、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乘法口诀(一)

  一二得二;一四得四

  二二得四;二四得八

  一三得三;三四十二

  二三得六;四四十六

  三三得九

  作业设计:

  1、4×12×23×24×2

  2、一二得二二三得六

  ()×()()×()

  ()×()()×()

  二四得八三四十二

  ()×()()×()

  ()×()()×()

  1~4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

  主备教师:董洪发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xx.9.2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1~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熟记1~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本第10页第10题的主题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今天我们就要用所学的乘法口诀去解决一些问题,看谁表现得最出色,好吗?

  二、复习巩固

  1、背一背:采取游戏形式,背1~4的乘法口诀。

  小组背男、女生背独立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说一说: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二三得六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3×1=2×3=4×1=2×2=

  1×4=4×3=2×4=3×3=

  三、拓展深化

  1、第8题,学生独立填写。

  2、第9题

  3×□=□□×4=□□×□=4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

  3、投影显示第10题图片。

  (1)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在游乐场玩)

  (2)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乘法算式吗?

  (3)小组交流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提出:3架飞机共坐几个小朋友?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4)根据所提问题,学生在书上写答案。

  四、自我评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疑问需要大家帮解决?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认识11~20各数

  教材分析:

  11~20各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体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数一数,摆一摆,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摆一摆,想一想,这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是把图像与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过渡到抽象符号的重要环节。同时,学习本部分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合成的。二是数的认识的拓展。为了让学生较全面认识数,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读数。

  学情分析:

  10~20各数学生能数出来,但是对于它们的组成不了解。还有就是10根捆成一捆的简便性更是一片空白,怎样能让学生感知10个的数的简便性,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理解和建立数位的概念,但是一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怎样实效地组织活动也是本节课所要考虑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2、经历观察、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

  建立初步的数位概念。

  教具学具:

  10根一捆的小棒和10根散开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主题图)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火眼金睛,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中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有多少?

  生1:图中有水果、小棒、正方体、圆球。

  生2:水果有11个,小棒有10几根,正方体也有10几块

  师:说的真不错,那到底它们的数量是多少呢?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物体的个数超过10的时候,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老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

  师:张老师这里有一些铅笔,请小朋友们猜一猜有多少根?

  师:指名学生来数一数。 师:你猜对了吗?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大家一下子看出铅笔有多少根?

  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先数出10根,十个一是10;捆成一捆,一个十是10。因此,10个一就是1个十。

  学生操作:自己先数出10根小棒,再捆成一捆。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根数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圈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凑10法作准备。

  2、数的组成

  (1)师:现在,您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多少根?(11根)你是怎么知道的?(一捆是10根,还有1根,合起来就是11根),这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如果现在让你自己摆15根小棒,你会怎样摆?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己开始摆小棒,并思考: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现在再添上1根小棒,是多少根?(16根)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4)现在摆出19根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说一说再添加1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设计意图:老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数的顺序

  (1)补充上面没有涉及到的11~20的各数,并齐读一遍。

  (2)看着直尺上的数,从0数到20,20倒数到0。再从7数到13,20倒数到11。

  (3)13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4在15的( )面,14小于15;15在14的( )面,15大于14。

  (4)看着直尺上的数,你还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学生把1~20各数连起来。既可以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

  三、练习延伸

  1、数一数73页的学具各有多少?

  2、读一读。20 13 15 18 11

  3、翻书游戏:比一比,看谁翻得快。找出数学书的第7页、12页、18页、20页。介绍好的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

  四、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 11~20各数的认识,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这些数?你能用从这之间选一个数,说一句话吗?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11~20以内的数?找一找。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P.145页口算(四)。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能有意识的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组织活动的能力。

  2、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如教育学生要有礼貌,注意安全,爱护果树等物品。

  二、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已把表格发给了每一位学生,学生已对果园产生了兴趣,通过已经分好组的计划,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有关的信息,例如:学校到果园实践购物及费用方面,有了解大家爱吃什么,卖多少,每种物品的价钱及一共要多少元等等,这些都要学生通过自己小组的讨论而定。

  X月X日:全班师生乘车来到柳埠X果园进行参观,路上,大家兴致勃勃,纷纷询问各自所带的物品及自己小组的活动计划。

  以下为教学片断的梗概: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美丽的果园,进了果园之后,要讲礼貌,注意安全,要爱护果树,保护好果园的.环境。(在农民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也要记录有关的数据这样自然的融入到班级中去。)(电脑设计果园,教师在其中)

  小A:农民伯伯,您好,我们的果园这么大,它到底大鸡长有多少米,宽有多少米呢?

  农民:果园可大了,长由174米,宽有126米。

  教师:那它到底占地多少公顷?(及时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沉默片刻)

  小B:大约有22100平方米,我是用174第六以126得出的。

  教师:大家同意吗?

  小C:不对,老师问的是多少公顷,而不是多少平方米,应该是2.21公顷。

  教师:这次大家同意吗?

  全班:同意。

  小D:果园这么大,能栽多少棵树呢?

  农民:我们这里有1278棵果树。

  小E:这么多,那一棵苹果树能产多少千克苹果呢?

  农民:大约一棵树能产50千克。

  教师: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丰硕的果实,一千无苹果按市场价能卖多少元?(教师融入其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谁能帮农民伯伯计算一下他一年能挣多少钱?

  (学生争先恐后的想在农民伯伯这里展示一十自己,有的议论,有的笔算,有的干脆用上了计算器)。

  小F:我们知道了,现在市场价每千克苹果1.60元,照这样计算,农民伯伯一年的收入大约是102240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

  从统计中获得简单的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决策,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今天我们上课和平时不太一样,坐成了六个小组,老师这有一张评价表,如果哪个组里的同学表现好,我就给他们组贴上一颗星,这时老师就来看看哪个组坐得最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体育比赛吗?在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进行体育训练,为比赛做准备。他们在进行什么训练呢?

  生:跳绳、踢毽、套圈、踢球。

  师: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项比赛,(揭题)在这些活动中你认为组织什么比赛好呢?

  生:

  师:咦,这下有问题了,大家参加的活动不一致,可是我们班又只能组织一项比赛,大家说说看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同学们最想参加的比赛来确定我们班组织什么比赛。

  三、体验统计过程。

  1、复习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的一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它吗?

  生:统计图

  师: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最下面是比赛的项目,

  生:每一格就表示一个。

  2、分小组进行统计

  师:今天我们就要利用统计图来统计我们最想参加的活动。有谁知道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不漏掉,不重复)接下来,我们就分小组来进行统计同学们最想参加的比赛,在分小组活动时要注意:第一,在组长带领下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比赛,第二,每个人只能说一项,第三,一位同学说的时候其余人要认真听,组长在相应的项目上涂上一格。大家明白了吗?比一比哪组的同学调查的又快又准确。开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组织比赛》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组织比赛》教学设计师:这时老师将每个组的统计图贴在黑板上了,比一比,你想把星星送给哪个组?说说你的理由。老师觉得刚才每个组的'表现都不错。所以给每个组都贴上一颗星星。

  3、完成统计表。

  师:老师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下一项活动,你们想不想参加?

  同学们请看,你看到了什么?对这是一张统计表,我们要把刚才同学们统计的情况填到这张表里。

  谁能通过第一小组填的这张统计图看出。

  第一小组共有 人,想参加跳绳比赛的有 人,想参加踢毽比赛的有人,想参加套圈比赛的有人,想参加拍球比赛的有人。

  最下面一行应该怎么填呢?谁来说一说?

  将每一列的数据加起来就行了。

  这个数据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班想参加跳绳比赛的一共有 人,想参加踢毽比赛的一共有人,想参加套圈比赛的一共有人,想参加拍球比赛的一共有人。

  同学们能根据最后一行的数据完成这一张统计图吗?

  这时分小组合作完成这一张统计图。

  四、观察发现

  1、第 组最先完成,老师把他们组制作的统计图展示到黑板上。

  2、这时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一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现在你们认为,我们班应该组织哪一项比赛呢?

  3、你能根据统计出来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吗?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拓展

  老师也进行了一个调查,统计了我们班同学最爱喝的饮料。通过这幅统计图,你知道老师一共调查了多少人吗?你还发现了什么?如果在比赛的那天,我们班要买一种饮料的话,应该买哪种?

  七、备用

  结束:今天我们学会了怎么样进行统计,在生活中,你还可以利用统计的知识调查身边的事情。比如,你家里一天用了多少只塑料袋,全班同学每人每周用几枝铅笔。只要我们用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用智慧的大脑认真思考就会发现统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在今天的学习中哪个小组的表现最好。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认知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同学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3、通过同学操作、表达使同学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4、培养同学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5、使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胜利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掌握对自身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苹果树图、小草图

  生:小棒或学具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电脑演示:从美丽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内景再到陆续飞落草地吃食的小鸟并对四只小鸟加以特写。同时还随同着清脆的鸟叫声。

  2、问:老师想知道有几只小鸟,谁愿意帮俺?你是怎么知道的?

  3、多媒体继续演示:又飞来一只小鸟(同学观察)

  问: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4、“一共有几只小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4+1= )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 小组合作,探索多种算法

  问:4+1等于几?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请把你的方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

  2、全班交流算法。

  (对得出不同算法的'小朋友给予鼓励,并板书5)

  师:刚才有一位小朋友是用俺们学过的4和1拭目以待组成来计算的,这个方法很好,你能用这种方法也来试着算一算吗?同桌互说。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做一做”第1题

  (1)先请同学看图说图意,,再请小朋友在全班交流。

  (2)同学汇报算式;3+2=5 ,2+3=5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观察上面的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使同学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2、“做一做”第2题

  要求同学边摆边列算式。

  四、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1、游戏一:贴苹果

  要求:在苹果图片上写出“5以内的加法算式”并贴到苹果树上去。

  游戏方式:以小组合作方式,大家摆学具说算式,一人写算式。

  评价方式:请同学当“小法官”

  2、红花配绿叶

  要求:这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游戏方式:以小组合作方式,比一比哪能个小组找到的“红花”答案多。

  评价:给找到正确答案多的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智慧星”

  五、托管时间完成第27页的第1————4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09-0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2-1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05

小学数学教案3篇04-0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10-0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11-05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3-07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7-19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3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