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初步尝试用不同声音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4、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套桶娃娃,蚕豆、米、绿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乐,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让套桶发出声音。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教师摇动空套桶,“你们听,怎么没声音?”
1、教师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空套桶发出声音?(在套桶里装上东西)“我们一起动手让套桶娃娃发出好听的声音,在你的套桶里装上一样东西,盖好,握握紧,摇一摇、听一听。”幼儿探索、操作。
2、集体探索:“你们的.套桶娃娃发出声音来了吗?让我听听。”(幼儿集体摇动套桶。)“你的套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么?(个别回答)它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来学一学。(集体)这个声音像什么?
二、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1、分组活动:让幼儿尝试换一种东西放在套桶中,摇一摇,听一听。“小朋友在套桶里放了一种东西,你想不想再换另一种东西放在套桶里,听听刚才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一样吗?”“小朋友拿着你的空套桶找一组你没玩过的放在你的套桶里,摇一摇、听一听。”
2、教师指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让幼儿比较前、后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你第一次玩了什么?这一次玩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教师让两个幼儿比较,“你们俩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3、集体讨论,请三位幼儿示范。“小朋友,你们听,他们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们猜一猜,小朋友的套桶里装的是什么?”让幼儿猜测,“你们猜的对不对呢?”教师帮助个别幼儿把东西倒进透明瓶子里让幼儿验证猜的是否正确。得出结论:不一样的东西,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套桶里发出不同的声音。教师演示两个装有同种物体的,数量不同的套桶,让幼儿比较。“你们既能听出声音来又能猜出来,你们真能干。”“我这里也有两个套桶娃娃,你们听一听,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套桶里装的是什么?”(幼儿猜测后,打开让幼儿验证)两次。“为什么一样的东西,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一个多、一个少)得出结论:一样的东西,一个多,一个少,它们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
四、集体用会响的套桶为乐曲伴奏。“小朋友的套桶娃娃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那我们来为乐曲《小手爬》伴奏。”(集体伴奏两遍)
五、结束活动。
观摩意见和建议: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建议提供给幼儿两个套桶,让幼儿同时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最好选择声音差别大一点的物品放在套桶里。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科学活动:
泥鳅
宁波市第一幼儿园:俞宏波
目标:
1、初步感受、了解泥鳅,对小动物抱有探究的兴趣;
2、探索用各种材料捉泥鳅中让幼儿意识到摩擦力的存在。
重点:
初步了解泥鳅,探索用各种材料捉泥鳅。
难点:
1.个别性难点:对泥鳅的恐惧心理。
难点形成原因:由于泥鳅外形并不可爱,再加上泥鳅活动非常活跃所以极易引起一些胆小的孩子对此产生恐惧心理。
解决策略:
这是幼儿心理上的问题,解决方法也是从心理角度出发
a.正面示范法;
b.系统脱敏法
2.群体性难点:研究泥鳅
难点形成原因:
对幼儿而言,虽然喜欢研究,但受年龄的限制他们对于研究是漫无目的的。
硬环境(各种操作材料、电视媒介等)
软环境(问题的设计)
工具及材料:
1.知识经验:对鱼类有初步的了解。
2.物质准备:泥鳅若干、图片、粗糙与光滑材料、投影仪等
活动过程:
(一)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四个密封的鱼缸。请幼儿上来摸。
主要提问:你摸到的'东西是怎样的?你认为是什么?
(二)观察感受泥鳅
1.观察泥鳅
我们来看看泥鳅是怎样的?
2.教师小结归纳
(三)尝试捕捉泥鳅
1.徒手捉泥鳅
2.探索用各种材料捉泥鳅
(四)初步了解原理
教师以图表简单讲述摩擦力
(五)延伸:继续设疑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背景:
这是一个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活动。在活动区角内,幼儿们收集了娃哈哈瓶、电池、汽车等废旧材料。活动中,发现有许多幼儿很喜欢玩电池,很认真地滚电池。电池又是他们最熟悉、最了解的事物。让旧电池变废为宝,真正挖掘电池的教育价值,一物多玩,是我们教师所要想的,因此,制作了这个活动。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电池具有趣味性、奇妙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特点。既有趣又能让幼儿做做玩玩的,孩子们就会百玩不厌,增强学习探索的兴趣,这样,真正发挥电池的教育功能,使幼儿玩中发展。
活动目标:
1、探索电池在斜坡道上滚的现象观察其变化,比较快慢,学习用数字记录快慢。
2、发展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虚心请教别人,增强合作意识。
3、幼儿大胆尝试,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不同型号的电池、相同型号的电池、不同材料的斜坡道、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1、介绍玩法与提示:取出不同型号的电池放在斜坡道上滚,自由探索,发现其特点。
2、幼儿自主探索,操作层次:
第一层次:随意取电池在坡道上滚。
第二层次:尝试把不同型号的`电池放在相同材料的坡道上滚,观察比较快慢。
第三层次:尝试把相同型号的电池放在不同材料的坡道上滚,观察比较快慢。
第四层次:同伴间合作竞赛,一起玩电池,并学习记录。
3、 小结归纳,得出结论。
活动反思:
新纲要告诉我们: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幼儿的喜好,把日常生活的内容拓展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什么样的教育,他主张用生活来教育。年龄愈小,愈需要这种生活教育。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使幼儿对声音产生探究的欲望。
2.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发展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喜爱。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 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将相同声音的响罐配对。
活动准备:
1.装饰成各种卡通娃娃的空八宝粥罐子、盘装沙子、黄豆、小石子、小铁片等若干。
2.按人数将幼儿分成3―4组。
3.录音机、舞曲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直观教具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出示罐宝宝──介绍给幼儿的新朋友。
2.出示并认识罐宝宝的“食物”──沙子、黄豆、小石子、小铁片。
二、基本部分:操作活动引发幼儿探究。
1.喂一喂──指导幼儿随意给每个罐宝宝喂一样食物并提醒幼儿盖严盖子。
2.跳一跳──引导幼儿上下左右摇一摇罐宝宝,让他们自由地跳起来。
3.找一找──启发幼儿相互猜测罐宝宝吃的是什么,并将相同声音的罐宝宝配对成舞伴,在舞曲中快乐地舞蹈。(幼儿亦可共同跳舞)
三、结束部分:帮罐宝宝到户外去找更多的`食物,找更多的朋友。
延伸活动:将幼儿制作的罐宝宝摆放到“科学操作区”,让幼儿自由摆弄、玩耍。
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在活动中,孩子在制作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听觉。他们特别喜欢玩游戏,因为在游戏中可以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孩子,我采用集体与个别辅导的形式,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他们提供机会,让能力弱的孩子不会为此而产生畏惧的心理;对于幼儿的新观点新发现,我总是鼓励和尊重幼儿的观点,并共同分享。如:有的幼儿认为罐宝宝吃饱了可以喝水,我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并引导幼儿听一听罐宝宝肚里的水声,拓展了幼儿的视野与经验。
这次活动的不足是:师幼互动少了一些,在活动中可以在游戏中穿插一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样效果会更好。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喜欢玩泥,能愉快地学做泥球。
2.了解泥的显著特征,感受湿泥的粘性。 活动准备: 用细泥铺成一泥地,人手一瓶水,(上面开一小孔)一个小盆,围兜,各种泥制品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受干泥
1.带幼儿到泥地前,一起来玩泥巴。
2.引导幼儿用手摸一摸,抓把泥吹一吹,用脚在泥里踩一踩,比较不同。(知道干泥是松松的,软软的。)
二.尝试做泥球
1.让幼儿自己尝试做泥球,发现做不成泥球,引出要加水。(将水放在一边,不做提醒。)
2.幼儿加水继续尝试,观察幼儿是否加了适量的.水。(不做指导)允许个别幼儿尝试失败。
3.请做成的幼儿来演示,讲解用什么办法,如何做成泥球。
4.请幼儿用语言讲述如何做成泥球,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做泥球。故意加过量的水引导幼儿观察。从而引导幼儿发现要加适量的水,才能做成泥球。
5.幼儿再次尝试: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泥湿了就会粘在手上,粘在一起。
6.请幼儿将自己做好的泥球放在自己的小盆子里,比一比,看一看谁做的泥球最多,最圆。
三.尝试讨论
1.你还在哪里看见过泥?什么东西长在泥里的?
2.泥可以做泥球,种树,花,西瓜等东西以外,还可以做什么?
(让幼儿欣赏泥娃娃,泥做的花盆,砖等)
四.延伸活动
1.请小朋友回家去一起和爸爸妈妈妈找一找,还有什么别的东西是用泥做的, 带来给小朋友看。
2.引导小朋友用泥做其他事物 。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受红、黄、蓝的色彩美,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
2、通过活动,巩固对三原色的认识,引导幼儿探索认知颜色的变化.
活动准备:
1、大星星标志一个,小标志贴在板子上的若干.
2、彩条色纸若干,红、黄、蓝“星星家”各一个.
3、三种颜色玩具若干,三色箱子各一个.
4、透明星星若干.
5、音乐磁带《小星星》、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跟“星星妈妈”去做游戏,听音乐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跳舞进入场地。
二、展开:
1、 摘星星,幼儿扮星宝宝。
师:“你是什么颜色的星宝宝?他是什么颜色的.星宝宝?”(幼儿互相观察身上星星的标志颜色)
跟旁边的小伙伴互相说一说。
2、 撕贴“星宝宝”,请他住到星星房子里。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过程,使幼儿了解酚酞溶液遇到碱溶液会变成红色的现象,激发幼儿对科学浓厚的探究欲望。
2.小组合作完成酚酞溶液绘画,培养幼儿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
感受和发现水的神奇之处。
活动准备
1黑猫警长头饰、白猫警士头饰若干。
2.毛笔、杯子、棉签、稀碱溶液、酚酞溶液、清水。
3.图画纸数张,教师示范画一张(事先均用彩笔画好树林、房屋等,用毛笔蘸取酚酞溶液绘画老鼠脚印晾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事黑猫警长,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出示一黑猫警长头饰问:“小朋友,想和黑猫警长做游戏吗?
2.分配角色,教师扮演黑猫警长,小朋友扮演白猫警士。
3.接到报警电话
提问:谁打的电话?(鸡妈妈)鸡妈妈的蛋宝宝怎么了?
4、分组搜寻、营救蛋宝宝
5、出示神奇的'水(碱溶液),喷一喷,现出脚印。
二、幼儿实验并交流。
1、教师讲解酚酞溶液的制作过程 。
2、幼儿用酚酞溶液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
3、教师在集体面前讲述实验过程
4.幼儿配置碱溶液,教师讲解要求;
5.幼儿喷画:如何让我们的酚酞溶液画“现身”呢?(幼儿用碱溶液喷画)
结论:酚酞溶液遇到另一种水(稀碱溶液)会变成红色。
6.老师实验论证。(两种溶液直接反应)
三、结束活动
酚酞溶液和另一种药水(稀碱溶液)在一起的时候,会变成红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许多的变化,只要我们小朋友仔细的观察,还会发现许多奇妙的现象。请小警士回去后找一找、看一看,把你的发现来告诉大家。(再次接到报警电话:森林里又有新的案情发生了,小警士们带好我们的办案工具出发)结束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内容:
面粉是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食物,但这只是孩子与它的间接的接触。我们的幼儿对它到底了解多少呢?于是我把面粉深入到了教学活动中,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来分享面粉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
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活动环境,提供多样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运用多用方法辨别出真正的面粉并做出记录。
活动目标:
1、在“真假面粉”活动中,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心与热爱,并从中体验到探索的快乐。
2、在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时,让幼儿形成较强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探索实践,让幼儿在四种白色粉状物中辨别出面粉。
活动准备:
百宝箱、面粉、淀粉、糯米粉、水、盐、馒头、花卷、水饺皮、馄沌皮、电饭锅、记录表、笔
活动建议:
一、导入:通过游戏“百宝箱”出示馒头、花卷、水饺皮、馄沌皮引起幼儿对活动兴趣。并提问幼儿:馒头、花卷、水饺皮都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面粉”
教师依次出示面粉、淀粉、糯米粉、盐供幼儿猜想四种白色粉状物品哪一种是真正的面粉。
二、展开:
幼儿的操作记录分两部分:
1)猜想记录:要求幼儿只用眼观察凭借以往的知识经验判断谁是真面粉并做猜想记录(四样猜想物品分别用数字作为各自标志。1、面粉、2、淀粉、3、糯米粉、4、盐)如:
1、面粉
2淀粉
3、糯米粉
4、盐
2)验证真假并做记录(在这里我挑选面粉、淀粉、糯米粉、盐四样食物是因为它们1、在外观上比较接近可供幼儿探索2、即使幼儿用品尝的方法来验证真正的面粉也是很安全的。
3)可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交流)
验证后的记录:
三、师幼交流验证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做出真面粉统计记录总人数36人)
1、面粉
2淀粉
3糯米粉
4盐
猜想统计
验证统计
在交流中幼儿各自说出了验证方法他们有的通过鼻子闻、有的通过嘴巴尝、有的用水来验证面粉的真假方法多多,兴奋无比。通过验证幼儿知道了4号盘的是盐因为它咸是用嘴尝出来的;2号不是因为见到水就不见了,有的幼儿说出了这是淀粉,教师给予了鼓励;1号和3号的识别教师和幼儿做成了饺子皮放入电锅里煮一煮,出锅之后3号变的发粘幼儿很快判断出这不是面粉,则判断出真正的面粉是1号。
结束:
师幼一起归纳总结面粉的特点,对幼儿在活动时的表现做出了评价,并强调安全教育。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允许是不能随便品尝不认识的事物的。
活动自评:
根据《纲要》精神,我在活动中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中,展开幼儿的思维,让他们尽情探索,而我在活动中早以成为他们活动中的朋友,倾听者的角色。《真假面粉》活动中,幼儿说的多,操作多,精力非常集中,并体会到了成功了快乐。通过操作幼儿也了解到了很多常识如:盐是咸的、淀粉遇见水就会融化、糯米团煮熟后是粘的,真正体现出“玩中学”的思想。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2-20
科学室活动教案08-28
科学活动教案[集合]07-22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08-06
科学活动《茶》大班教案10-09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三篇04-07
科学活动教案7篇(精品)07-29
【必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三篇04-20
关于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