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4-08-10 16:51:04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大班科学教案模板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大班科学教案模板8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了解牙齿的名称,正确对待换牙现象。

  2、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学习保护牙齿的方法。

  3、发展幼儿嘴巴动作的灵活性。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牙齿模型 课件

  活动过程:

  一、认识牙齿

  1、小朋友,平时我们是用什么来吃食物的呀?为什么我们是用嘴巴吃食物呀?请你们张开嘴巴,互相看看旁边小朋友的牙齿,说说牙齿是怎样的?(请幼儿先互相观察,自己先说说牙齿是怎样的)

  2、(教师出示牙齿模型)小朋友,看这是什么?(牙齿模型)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牙齿都是什么样的?(牙齿有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是一样的)

  ①认识门牙:我们来看最前面的这些牙齿,它们是扁扁的`,这些叫做门牙。扁扁的门牙可以切断食物。

  ②认识尖牙:旁边的这些牙齿更尖一些,尖尖的这些牙齿叫做尖牙,尖尖的牙齿可以撕拉食物。

  ③认识磨牙:里面这些方方的牙齿力量最大,可以压碎食物,叫做磨牙。

  二、丁丁的故事

  一)丁丁担心啥

  1、有一个小朋友叫丁丁一天早上他的牙齿摇动了。他的牙齿怎么会摇动了呢?我们来听听故事,听完故事我们就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

  2、播放课件前半部分(开头至“、、、、、、就用手轻轻地碰碰牙齿”)

  3、提问:丁丁的牙齿摇动了,他以为牙齿怎么样了?(烂掉了)丁丁为什么以外牙齿烂掉了?丁丁为啥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张大嘴吃饭,还用手捂住嘴巴?

  二)丁丁换牙了

  1、丁丁的牙齿真的烂掉了吗?让我们来继续听故事吧!

  2、播放课件后半部分(从“这时,老师看见了、、、、、、”至结束)

  3、老师为什么让丁丁别害怕?

  4、新的牙齿是怎样长出来的?要让新牙不长得歪歪扭扭,应该怎么办?(请班上一些已经换牙的幼儿出来,引导幼儿正确对待换牙现象 ,记住一些注意事项,使牙齿能长得漂亮)

  三)乳牙与恒牙

  1、教师以乳牙的口吻讲述《老朋友和新朋友》

  2、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牙齿和老师的牙齿:告诉幼儿老师和爸爸、妈妈是大人了,现在的牙齿就是恒牙,恒牙一般有28——32颗。而小朋友还没换牙的都是乳牙,乳牙有20颗。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恒牙要来替换乳牙?恒牙长出来的时候,乳牙会怎么样?(摇动、脱落)

  3、恒牙会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帮助我们吃东西。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

  小百科:一般而言,牙齿呈白色(正常人略带微黄色),质地坚硬。牙齿的各种形状适用于多种用途,包括撕裂、磨碎食物。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观察骨骼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骨骼的构造。

  2、掌握人体骨骼的大致特征,提高探索身体奥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身体的结构-骨头

  2、白纸和双面胶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骨头的存在

  1、教师:小朋友们,请你们用手捏一捏自己的手指和手臂。

  有没有摸到硬硬的东西?那是什么?

  你还能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摸到硬硬的`东西吗?

  (膝盖、头部、胳膊肘、颈部等等)

  教师:原来骨头支撑着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小朋友们想想如果没有了骨骼,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

  (变成软软的、像一团泥。)

  二、认识骨头

  1、说说骨头有哪些。

  出示人体骨架图,对照图边讲述人体骨骼边触摸身体该部位的骨头:

  -人的身体有两百多块骨头,它们连接在一起。

  -我的头上有头骨,张开嘴巴吃东西靠的是颌骨

  -还有手骨和腿部,走路、做事情都要靠它们。

  -弯弯腰,那是一节一节的脊椎骨。

  -再摸摸我们的胸口,那一排一排的是肋骨。

  2、引导幼儿再次捏一捏、摸一摸自己的骨头。

  三、动手做做我们的骨头。

  1、教师:我们自己动手来做一个骨架吧,瞧!老师把白纸剪成一条一条贴在了胸口,

  真像一排排肋骨。

  你们还能不能贴出我们其他什么骨头呢?

  2、引导幼儿用剪贴纸条的方法,在自己身体上表现各种骨头。

  (如胸部、手臂上、腿上。)

  活动延伸

  看各种人体骨骼图片,说说是身体的哪个部位的骨头。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对蝴蝶的演变过程充满好奇。

  2、尝试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蝴蝶的特征和生长过程。

  活动准备:毛毛虫变蝴蝶视频、剪纸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题(用时2分钟)

  以拼图游戏引入活动主题(共6各组,每组各一个拼图<蝴蝶>与同伴共同完成)提问:谁玩过拼图游戏?你们能拼出来什么?

  幼儿:玩过/没玩过蝴蝶

  二、幼儿讨论(用时3分钟)

  1、引导幼儿了解蝴蝶外形特征提问:拼出来的蝴蝶是什么样的?

  (小结:通过颜色、翅膀、触角、身体、花纹)

  2、教师:你见过蝴蝶么?知道蝴蝶的.宝宝是谁吗?毛毛虫怎么变的?

  三、引导幼儿了解蝴蝶成长的过程(用时15分钟)

  1、欣赏视频(无目的观看)教师:你看到了什么?

  幼儿:毛毛虫、蝴蝶2、欣赏视频(有目的观看)

  教师:毛毛虫是怎么变成蝴蝶的?先…..后….然后…再…)

  幼儿:圆的(卵子)、毛毛虫、蛹、蝴蝶幼儿讲述刚才看到的过程

  教师:进行纠正并在黑板上贴上剪纸(蝴蝶演变过程)

  四、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蝴蝶演变过程(用时10分钟or延伸课题)(注:不进行评价幼儿的绘画,)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索与、实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2、发展幼儿的多项思维,尝试用多种 取出冰中的玩具。

  3、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冰的特性,并将操作结果进行记录。

  4、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5、与同伴合作进行的搭建游戏。

  活动准备

  1、ppt:雪晶

  2、课件:图片-冰挂

  3、冰块,笔、记录纸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导入课题,引导幼儿回忆有关冰的经验。

  谜语:“远看白亮亮,近看玻璃样,越冷越坚强,遇热泪汪汪。”

  提问:冰是什么样的?谁来说一说?

  2.出示图片:冰挂

  引导幼儿观察冰。

  二、展开

  1.出示里面冻着玩具的冰块,引导幼儿讨论取出冰中玩具的办法。

  (1)提问:小朋友看一看,冰里有什么?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取出冰中玩具呢?

  (2)介绍工具和材料,引导幼儿讨论取出冰中玩具的办法并进行记录,将记录纸贴在记录板上。

  2.试一试取出冰中玩具,在操作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1)幼儿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法寻找材料和工具进行验证,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并适时帮助。

  (2)引导幼儿试验出办法后,及时进行记录。

  3.交流讨论,与同伴分享经验。

  提问:你是用什么办法取出冰块中的'玩具的?为什么这种办法能取出玩具?

  小结:可以用热水烫或太阳晒,使冰的的温度升高,冰就会融化;

  当用坚硬的物体敲击冰时,冰就会碎,玩具也能取出。

  4.再次实践,探索比较更快取出玩具的方法。

  (1)指导语:刚才冰里面还有一些没取出的玩具,

  请小朋友再去试一试,怎样才能快速的取出冰中的玩具?

  (2)提问:哪种方法最快?哪种方法使冰融化的最快?为什么?

  (3)小结:用小锤子敲击冰块,用的力量大,冰块就碎的快,玩具就能很快取出;

  冰吸收的热量越大,温度升的越快,融化的也会越快。

  5.欣赏:雪晶

  三、结束

  组织幼儿户外寻找冰。

  小百科: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水蒸气在平滑表面凝结成冰片,似无数花朵镶嵌而成,故称冰花。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认识事物和现象,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三脚架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其中稳定性是三脚架的一个特性,而这个特性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较为抽象,而且孩子们可能对三脚架关注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因此我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特设计了"神奇的三脚架"这一科学探究活动,以"帮助小球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情境,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通过不断的操作和探究,迁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通过活动进一步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能力。

  活动目标

  1. 探索用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2. 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

  3. 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 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重点:

  探索用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活动难点:

  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棒若干、橡胶泥制作的小球人手一个、毛线若干、橡皮筋若干、筷子若干

  2.记录表3.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在图形王国里,有一个橡胶泥做的小球,它没有腿,整天只会滚来滚去。它梦想有一天能够长出长长的腿,可以站得稳稳的高高的。小朋友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帮它呢?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初次操作,尝试借助小棒让橡胶泥小球站起来。

  (1)教师出示小棒和橡胶泥小球,请幼儿想办法利用小棒让小球站起来。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交流探索结果,让幼儿说说用了几根小棒,是怎么让小球站稳的。

  2.幼儿再次操作,尝试用最少的.小棒让小球站稳。

  (1)教师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用最少的小棒帮助小球站稳。

  (2)幼儿猜测最少要几根小棒能让小球站稳,教师记录幼儿的猜测。

  (3)幼儿尝试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教师巡回指导。

  (4)师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最少需要3根小棒才能让小球站稳。

  3.运用三根小棒,以最快的速度让小球稳稳的站起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1)幼儿进行操作比赛,在规定时间内用三根小棒帮小球又快又稳的站起来。

  (2)讨论交流操作的结果和方法。

  (3)教师小结,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稳定性的特点。(用三根小棒,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摆成一个三角形,三个角不大也不小,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小球撑起来。。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4.发现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提问:生活中见过哪些三脚架?

  (2)播放PPT课件,了解各种各样的三脚架在生活中的运用。

  5.自主尝试制作三脚架

  (1)师:欣赏完了这么多有趣的"三脚架",那你们想自己也来做一个"三脚架"吗?(出示生活中的材料:筷子、小棒、毛线、皮筋等,请幼儿尝试制作"三脚架"将球撑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展示幼儿自制的三脚架。

  四、活动延伸,进一步探索。

  除了我们刚刚用到的材料,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更牢固的三脚架呢?

  教学反思:

  获得成功的快乐,培养一个会运用知识,会生活的人,才是教学的真正归宿。为了把新知识新经验再应用到实现生活中去,我安排了最后一个“制作架子鼓”的环节。让孩子真正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会运用知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做到科学经验从生活中来,再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检验,再发现新问题,引发新的认识过程。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圆柱体,简单了解他们和长方形、圆形之间的关系。

  2、搜集生活中的多种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物品。

  3、发展幼儿现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搭建能力。

  活动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圆柱体。

  活动难点:

  简单了解长方体、圆柱体和长方形、圆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活动区内事先摆放牙膏盒、易拉罐、羽毛球桶、铅笔、橡皮等;装有若干奶盒、药盒、易拉罐的大纸袋,火柴盒、扑克牌、光盘、硬币、魔法师面具。

  活动过程:

  一、魔术引入,激发兴趣教师戴面具出场,扮演魔法师表演火柴盒变硬币的魔术。

  请幼儿思考并回答火柴盒和硬币是什么形状的?(引入正题)二、认识长方体和圆柱体。

  (魔法师的口袋里还有好多的宝贝呢,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1、分类出示牛奶盒、牙膏盒、易拉罐、等材料,请幼儿摆弄,试一试哪些能滚动哪些不能滚动,将材料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有的能滚有的却不能。

  2、摸一摸,数一数

  a、长方体有几个面?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吗?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小结长方体的定义。

  b、 圆柱体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状的?上下一样粗吗?两个圆面大小相等吗?小结圆柱体定义

  3、找一找在活动区内还有那些玩具、物品是长方体和圆柱体?

  4、请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是长方体和圆柱体的?

  三、了解长方体和长方形、圆柱体和圆形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一张扑克牌和许多张扑克牌演示长方形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让幼儿了解长方体是由许多个长方形组成的。

  2、教师再出示一枚硬币和许多硬币演示圆形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由许多许多个圆形组成的。

  3、请幼儿用扑克牌和光盘分组演示,亲自感受长方形、圆形和长方体圆柱体之间的关系。

  四、形体搭建

  1、请幼儿相互交流:用牛奶盒、牙膏盒、易拉罐等材料可以做什么样的.房子?该怎么做?

  2、请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制作,教师指导帮助。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名称:

  会变魔术的水 大班

  主题:

  有趣的水

  设计意图:

  在玩水的过程中,孩子们经常会发现了很多问题。在一次玩水过程中,一位孩子问道:“老师怎么样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我联想到死海上物体漂浮的现象,便设计了此次的活动。 孩子们对实验活动渐渐很感兴趣,在活动中也有很大的成功感。通过实验活动能让孩子们自己发现秘密,感受获得的.快乐,因此,在活动中主要采用的是实验的方法。又结合了现代多媒体技术,观看课件,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幼儿感受获得知识。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活动准备:

  大脸盆两个 糖、盐、味精若干 一次性杯子每人一个 水 鸡蛋一人一个 小脸盆毛巾 课件《淹不死人的死海》 经验准备:幼儿收集各种物品,并实验在水中的沉浮

  活动过程:

  一、 幼儿介绍每组“沉与浮”的实验结果

  课前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各种物体并分组进行实验物体的沉与浮,课上由一位幼儿来介绍。

  将物体按沉与浮分类

  师:“有些东西放在水中是沉的,有些东西放在水肿是浮起来的”

  二、 变魔术“鸡蛋浮起来”

  1、鸡蛋在清水中的沉浮

  师“鸡蛋放在水中是沉下去的还是浮起来的?”

  幼儿将鸡蛋防如装有水的一次性被子里实验,发现实验结果。

  生“鸡蛋在水里是会沉下去的”

  2、变魔术“鸡蛋浮起来了”

  教师出示一份水,防如鸡蛋,鸡蛋浮起来了。

  师“猜猜为什么鸡蛋放入这个水中会浮起来呢”

  生“放了盐”

  出示盐、味精、糖

  “老师在水里加了一样东西,你们猜猜是什么?”

  师“你认为我的水里放了什么?”

  (1) 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在水中添加东西进行实验

  实验后讲述“你在水里加了什么,你的鸡蛋怎么样了?”

  实验得出结论:在水中放入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放入糖和味精不行。

  (2) 换水后共同在水中放入盐,进行搅拌,再放入鸡蛋,观察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三、 死海的秘密

  师:“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观看课件,了解死海能使物体漂浮的成因。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在活动前,我们做了很多实验,在水中加如盐后放入硬币、纽扣等,但都未有预期效果,放入蛋实验的结果最明显,也便于幼儿实验后得出结论。

  2、 在实验中提供生蛋熟蛋都可,实验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不能使用咸蛋,因其在淡水中也会漂浮。

  3、 在活动第二环节中教师要提供一个篮子,并放入毛巾,以便幼儿放入淡水中的鸡蛋拿出放入篮子,再在水中添加自己认为的东西,以免鸡蛋滚落地上后发生碎裂等情况。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乐意参与探索风的游戏。

  2、让幼儿初步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并认识风的一些用途和危害。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风的形成,认识风的一些用途和危害。

  活动准备

  1、纸箱、塑料袋、气球、扇子、书本、硬纸片、吸管、羽毛等。

  2、风类玩具。

  3、有关风的用途及危害图片

  活动过程

  1、初步认识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1)运用魔术箱和塑料袋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周围。

  (2)出示2个充满气的气球,把其中1个松开口后吹到一幼儿的头发上,请幼儿说说观察到了什么,引出“风”。通过对比,引导幼儿说出: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

  (3)教师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

  2、尝试制造人造风。

  (1)出示风车,告诉幼儿它们都想和风做游戏,但是教室没有风,怎么办?

  (2)幼儿自由选择制造风的材料,尝试用各种材料制造风。

  (3)教师小结人造风的方法,并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的方法。

  3、幼儿观看图片,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和危害,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

  4、游戏:羽毛飞起来了。让幼儿运用人造风的一些方法制造风,人鸡毛飘得又高又远。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 “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3-16

[精华]大班科学教案10-21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四篇06-11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三篇10-10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水01-09

大班科学教案15篇03-18

大班科学教案(15篇)03-21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5篇03-25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三篇04-13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5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