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2 13:05:24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必备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语文教案(必备8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词语:功成名就,迫不及待,始料未及,不假思索,座右铭,完尔。

  2.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懂得走向生活,广交朋友,能给人的生活带来快乐。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点拨、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结合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二)解决办法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读、想、画、写、议,理解课文内容,对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可适当予以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感想。对于含义较深的`句子,教师可适当予以点拨,使其深化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步骤

  (一)设疑激趣

  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可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他究竟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总统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2.从文中找出“我”提出的问题及总统夫人的回答。

  “我”提出的问题是:“请问夫人,在您会晤过的人中,您觉得哪一位最有趣?”

  总统夫人的回答是:“戴维?科宁斯”,“我一定会选中你:戴维?科宁斯。”

  (三)自主探究

  可让学生参照阅读提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罗斯福夫人为什么要那样回答?她的话在科宁斯身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四)合作交流

  可先组内交流,然后集体研讨。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题目“走向生活”的真正含义,深化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五).总结

  1.结合自身谈学习感受。

  2.参加实践活动。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写出你的座右铭。

  附:板书设计

  走向生活 → 广交朋友 → 增添快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角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四)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思维和创新想像。

  教学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本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却把抽象的含义化为具体的物象,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生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朴实,用娓娓道来方式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村庄从发展到毁灭的过程。但文章中也有含义很深的句子,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些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让学生结合体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拔。

  (三)重点、难点、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的确立。

  重点:

  1.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德育点:

  1.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2.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创新点:巩固与创新运用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感悟。

  空白点:

  多处设置空白,主要体现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中。学生自由研读,提出问题等。

  教学内容

  本文正如它的题目,讲述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中,人们靠着手中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盖成房子、造成工具和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揭示了村庄里人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本课件,展示直观的、感性的情景材料。其目的是让情境再现,使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深的层次,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创新教学程序,重视读中感悟,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创设情境,学生欣赏感悟,同时设问质疑。

  2.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学习2-4节)

  (一)学习第二节

  1.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指名读,质疑。

  带着你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把你找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2.自由研读,分析理解

  (1)设计问题:从哪个句子中知道村里人砍树的?(留空白,尊重学生的选择,有观点后讨论,学生可以从关键词、句多角度分析,解决本课教学重点,同时渗透环保教育)(空白点、重点、德育点)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2)质疑

  指名再读,其他人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空白点)

  (尊重学生选择,留空白,请学生在读的基础,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读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A.理解“谁”

  B.理解“拎”(换词方法)

  C.理解“裸露”(出示图片对比理解)

  D.小结:

  (板书:随意砍树)

  (3)指导朗读

  (4)句子训练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 ),谁家( )……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补充句子,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生活经验相合)(创新点、留空白)

  这里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5)小结

  (二)学习第三节

  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

  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五、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清爽、德高望重、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津津乐道、精致、蕴含、奥秘、别有深意、侠客。

  2、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⑴ 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⑵ 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⑶ 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⑷ 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语文教案 篇4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爬山虎的脚》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 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探究课文内容,领悟田忌转败为胜的道理。

  2、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着力于调动学生探究课文内容和进行语文实践的兴趣,使读写有效结合,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事先绘制文中有关的人物和马匹的画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确定研究主题:

  1、课前两分钟播放二胡演奏“赛马”及和课文有关的赛马画面,营造学习氛围。

  2、师: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十分喜爱一项活动—赛马。你瞧,这就是赛马场。今天来这里赛马的是齐国的大将田忌,他和齐威王约定在这里进行一次赛马。读了课文,你知道故事主要讲些什么?(指各生简答)

  3、师:记得上节课有位同学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是谁呀?(指各说)(点击课题及有关问题)

  *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4、确定研究主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讨学习方式,自主合作研究:

  1、师:你喜欢用什么方式学习研究?(指各自由谈)

  ①小组学习交流,讨论问题,可以使学习很有趣味。

  ②独立阅读研究,可以使自己有独立的见解。

  ③可以先自己单独钻研,理清思路,然后和小伙伴交流交流,听取一些他人的意见、看法。

  ④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找出关键句、重点词体会体会,做一些读书笔记。

  2、师:好,用你喜欢的方式去学习研究吧!

  (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师巡视,随机指导)

  三、呈现学习成果,综合训练提高:

  (一)自由汇报学习研究成果

  (走学生思路,按学生交流顺序,随机引导学生感悟“败”与“胜”的原因。)

  1、鼓励—学习小组用自绘的“田忌”“齐威王”和六匹战马的图片,在实物投影上合作演示两次赛马的情况,随机出示相关的两句话。

  *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Δ(在学生合作演示中,教师要适当发挥指导作用,一要提醒学生对人物和每匹马的`等级以及每一局的胜负结果要有明确交代;二要允许学生在演示中可能出现的不熟练,不准确,不协调,建议他们再试一遍;三、对两次赛马的转“败”为“胜”,要随机引导他们作一些必要的分析。)

  2、齐威王:得意洋洋,夸耀,讥讽,轻蔑—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得意忘形,骄傲轻敌,也是导致田忌转“败”为“胜”的又一原因。

  3、孙膑:胸有成竹,从刚才的情形看出—仔细观察,善于分析,避实就虚,胜券在握,这是田忌转“败”为“胜”的关键。

  *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师对生能联系上下文进行深入思考,给予肯定,夸奖)

  (二)朗读感悟,创造性地表演。

  1、师:老师发现不少同学都特别注意研究孙膑、田忌、齐威王这三个人的对话。的确,言为心声,人物的言语往往体现着人物的思想,个性。你们不妨着读读这些句子,然后选一句你体会最深的,好好练练,读出人物的个性来。(点击有关语段)

  (学生挑选句子,反复地练习朗读。)

  2、指各读

  (1)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

  (2)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

  (3)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4)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快来吧!”

  (5)田忌没信心地说:“那你不是照样输!”

  (6)田忌疑惑地看看孙膑:“你是说另换几匹马?”

  师:你对自己地朗读满意吗?

  你体会的非常的好,你估计谁能读的更好?

  你能试试吗?

  老师也想试试读这句话,行吗?读得好夸夸我,读的不好多批评指正。

  (生读——师生评价——指各读,师读——齐读)

  3、师:同学们体会得这么好,读得也不错,有没有兴趣来演一演呢?为了使表演更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加入自己创造性的语言。

  (生自由组合尝试自我表演)

  4、指一组学生上台表演(带自制的人物形象头饰表演)

  (屏幕上点击到赛马场画面,师画外音引出表演)

  5、生评表演,提出合理性建议。

  (例:孙膑和田忌讲赛马的方法时应该是咬着耳朵说的,这个细节要注意启发引导)

  (三)创设情景,选择性的练说

  1、师:同学们现在孙膑、田忌、齐威王三个人就在这里,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或问的吗?我们就来一项“有话大家说”现场直播,好吗?

  2、生:选择感兴趣的对象或问或说,畅所欲言。

  (四):布置作业(点击出示)

  1、从“田忌赛马”说起

  (可联系生活、学习实例,谈谈自己对本课学习中产生的所思所想所感。)

  2、走近孙膑

  (可通过阅读课外书、浏览网站查找收集有关资料,学一份人物小传。)

  (给同学以一周的时间作准备,下周的阅读课我们上一堂语文综合活动课。)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者是启音部二年级学生,他们喜欢在一起玩玩画画,他们对各种绘画材料充满好奇。让他们在游戏中初步感受、体验美术媒材的特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引导他们创造性地使用因此并不陌生,只是没有专门的研究制作过。其实学生对剪纸拼贴的东西都很感兴趣,而且他们大都比较大胆,创作出来的东西有时会有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只不过他们在色彩的处理,构图的安排上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从而进一步提高画面的整体效果。

  1按照学生能力分组:

  A组学生6人,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的纸和笔性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前阶段学习过简单儿童画。运用剪刀的熟练度是缺乏的,所以,本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地探索研究,尝试自主地完成课堂任务,并能熟练掌握运用剪刀的方法。

  B组学生6能够有目的用蜡笔涂色,但构图的大小,控制的不到位,作业显得凌乱,对于运用剪刀的方法基本不会,通过本节课能鼓励学生学会用剪刀剪,并能完成本课任务。

  重点:让学生能自主绘画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鱼儿,提高学生的创

  造能力,并能设计鱼身上的不同花纹。

  难点:让学生用剪刀剪出鱼身上的花纹,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

  教师:课题道具,学生用纸(A4纸,彩色纸),海底世界,课件

  学生:剪刀,胶水,彩色纸,水彩笔,

  学生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生:鱼

  生:头、身体、尾巴、、、、、、

  生:鱼的头上有眼睛和嘴巴

  生:xx

  生:xx

  生:正方形、三角形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师:那有谁知道鱼儿是有哪些部位组成的呢?

  师:鱼是有头、身体、尾巴组成的,那鱼的头上有什么呢?

  师:那你们有没有发现鱼身体的两边还有什么呢?

  师:想我们一样是用手来游泳的,它们的名字叫鱼鳍,没有了鱼鳍,小鱼就游不动啦!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海底世界到底有什么样子的小鱼呢?

  师:这里有长长的菱形的鱼,这里有三角形的鱼,还有什么形状的鱼呢?我请举手的同学来说一说。

  师:海底世界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鱼儿,现在同学们睁大眼睛来看一看,老师在做什么呢?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

  教学新授师:老师家里有切菜的刀,每天都要用它来切东西,现在老师就想把它变成一条可爱的鱼,看好啦,加上小鱼的鱼鳍,小鱼完成啦。师:老师用剪刀把小鱼的外形给剪出来,在用剪刀的时候,不可以随便剪刀别人,人后沿着画起来的边轻轻的剪下来。这样一条可爱的小鱼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啦。

  师: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怎么画一只漂亮的小鱼(贴课题)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画一条自己喜欢的小鱼的形状,要求是一只完整的小鱼儿,如果小鱼少了鱼鳍,它就游不动咯。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创作中(二)教学新授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鱼了,可是每条小鱼生:、、、、、、身上都没有漂亮的花纹呢,那可怎么办呢?

  教授新课的创作要求,让学生学习制作过程更加完美。

  作品欣赏师:老师这里有四条不一样形状的小鱼,他们也没有漂亮的花纹,可是呀,老生:、、、、、、师喜欢自己给小鱼贴上颜色漂亮的,形状不一样的花纹,这样才好看。

  生:xx

  (三)作品欣赏

  师:我的小鱼真漂亮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别的小朋友怎么打扮自己漂亮的小鱼。

  欣赏和分析作品,输送艺术信息,增加交流,激发学生表现创造的欲望,为下一步制作做好情感的铺垫。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现情绪,鼓励学生开放手脚,大胆表现。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

  2、正确、流利的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你耳边常听见的是父亲的什么叮嘱?对父亲的叮嘱你抱什么态度?

  2、交流。

  3、本文的作者,是他父亲一句叮嘱影响了他的一生。出示课题:父亲的叮嘱

  (通过回忆父亲的叮嘱,引出课题,揭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课前预习。

  2、检查词语:寂寞和颜悦色审视不知好歹面面相觑教诲

  3、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工读。

  (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四、再读,理解课文。

  1、父亲的叮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1) 在画杨桃时,我想起父亲的话。同时,要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矛盾心理,但最终还是按父亲的叮嘱去做的。

  (2) 在老师教育几个同学时,我又一次想起父亲的叮嘱。老师的神态有哪些变化?同学们的语气有哪些变化?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作铺垫。)

  (3) 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

  (4) 理解、体会几种“……”的含义。

  (通过分角色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2、讨论一下对“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不仅在画画。”这句的含义。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省略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由于“我”为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地呵护它们,逐渐得到了它们的信赖。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4、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相互之间的信赖。

  【教学重点】

  知道虽然珍珠鸟很怕人,但是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呵护它们,才使得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给“我”带来情意,从而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彼此的信赖。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3、学习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

  4、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

  〖教学过程

  一、读题目,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并强调一些字词的读音,如:

  垂蔓 葱茏 啄着 撞得 嚓嚓 较远 扒开 趴在 颤动 好熟 呷呷嘴

  2、学习“巢”的笔画,订正“框”的'笔顺。

  3、结合课文相关语句,理解词语意思:决不、神气十足、再三、信赖。

  4、检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将订正过的字词在句子中朗读准确。

  2、默读课文,想想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四、师生共同介绍珍珠鸟,了解到它是一种怕人的鸟,阅读课文中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练习朗读

  五、品读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

  六、作业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摘抄课文中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精选】语文教案08-16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08-08

(合集)语文教案09-12

语文教案【合集】05-01

实用的语文教案04-23

(优秀)语文教案01-06

语文老山界教案12-07

小学语文太阳的教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