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经教案

时间:2024-11-14 16:20:1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诗经两首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1

  教材分析:

  体会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以及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同时,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教学构想:

  品读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石灰吟》、《墨梅》。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接题解题

  1、你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首新的古诗。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和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写的.《墨梅》。

  2、老师布置你们搜集了于谦和王冕的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3、解题

  《石灰吟》题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相传有一天,于谦在石灰窑前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后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才12岁。《墨梅》是诗人的一首题画诗,即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墨梅指只有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高雅大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三、理解诗意,品读吟诵《石灰吟》

  1、小组合作学习,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参考书初步弄懂词句及诗的意思,不理解的作上记号。

  2、小组汇报交流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1)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

  (2)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石头是那样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纵然粉身碎骨也要在世间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想一想,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怎样的志向?应用什么语气读?(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坚定的语气朗读。

  5、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

  6、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2、《墨梅》这首诗由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讨论

  (1)吾:我淡墨痕:淡淡的水墨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乾坤:天地

  (2)看图想象,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他画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梅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3)熟读吟诵。

  4、小结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做《同步》。

  板书设计:

  石灰吟墨梅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巩固两首古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指导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2、想象古诗意境,提示应用什么语气来朗读。

  3、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及表达的感情。

  二、熟读成诵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3、自由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背诵。

  三、拓展诗境

  1、出示描写梅花的诗词

  2、师范读,指导朗读

  3、尝试背诵

  四、指导书写生字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石灰吟墨梅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

  字词。

  空山

  但

  人语

  返景

  深林

  复照

  朝

  辞

  白帝

  轻舟

  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3.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3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重点难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内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按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明代文学家朱熹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

  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课前预习]

  1、积累字词

  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2、通假字:

  氓之蚩蚩(通)将子无怒(通)

  于嗟鸠兮(通)犹可说也(通)隰则有泮(通)不可说也(通)3、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古义:;今义:)

  【赏析课文】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3.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5.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6、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7.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8.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9.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10.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

  11.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12.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

  13.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4.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及诗歌主旨分析】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一般的`观点有以下四种。①“士”之变心说:情节“不见复关”的暗示性(根据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等词进行推断);“士贰其行”“土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②社会道德说:“秋以为期”“以望复关”可见他们是自由恋爱的,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所不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即:社会舆论)③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女子没有独立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只能依附男人)④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你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以上原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味地指责“氓”的不道德。你认为能一味地指责“氓”的不道德吗?请你联系文章的内容,结合你的认识、感受以及我们今天的时代,谈谈你的看法。

  答:

  2、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3、如何看待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课堂小结与反思】

  【课后作业与练习】

  一.基础检测

  1.下面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B.《诗经》编成于战国时期,共305篇,又称为“诗三百”。

  C.“诗经六义”是指赋、比、兴、风、雅、颂。

  D.“国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辞;“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礼的民歌。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氓之蚩蚩(chī)乘彼垝垣(huán)修我矛戟(jī)说怿女美(yì)

  B.与子同袍(páo)尔卜尔筮(shì)其水汤汤(tāng)靡有朝矣(zhāo)

  C.匪我愆期(qiān)于嗟女兮(jiē)渐车帷裳(cháng)体无咎言(jiù)

  D.于嗟鸠兮(xū)将子无怒(jiāng)犹可说也(yua)士也罔极(wǎng )

  3、下列句中划线的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来即我谋其黄而陨言笑晏晏

  B、修我戈矛咥其笑矣士贰其行

  C、尔卜尔筮匪我愆期士也罔极

  D、总角之宴于嗟鸩兮隰则有泮

  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 】

  A.为了赶在学术会前完成论文,他夙兴夜寐,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

  B.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C.商店经理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的商店无假货。”但一检查,几乎全是假货。

  D.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奔向商店,大呼:“退货!”

  5.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非,不是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爽快,干脆

  C.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愆:拖延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嫁妆

  6.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终于又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

  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劝说了。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召南?鹊巢

  维鹊有巢①,维鸠居之②。之子于归,百两御之③。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④。之子于归,百两将之⑤。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⑥。之子于归,百两成之⑦。

  注解:①(维鹊有巢)维,语助词,无实义。鹊,喜鹊。②(维鸠居之)鸠,斑鸠。居,侵占。 ③(百两御之)两,同“辆”。御,迎接。④(方)占有。 ⑤(将)陪送,护卫。⑥(盈)满、⑦(成)完成。这里指结婚礼成。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华:同花。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④宜:和顺、亲善。 ⑤蕡:肥大。有蕡即蕡蕡。⑥蓁:叶子茂盛。

  (1)对诗中有关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之子于归”指姑娘新婚出嫁,找到了归宿。

  B、“百两御之”指迎亲的车队数量之多,可见其富有。

  C、“宜其室家”祝愿新郎新娘有美好的生活。

  D、“宜其家人”是指新娘应该能适应新的家庭生活。

  (2)对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鹊巢》是一首凄苦悲怨的弃妇诗。

  B、《桃夭》是一首欢乐祥和的颂婚诗。

  C、两首诗在结构上都是重章复唱,各章节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D、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兼起兴的手法,显得生动而有情趣。

  (3)按要求指出两诗中的比喻含义:

  “鹊”喻指___,“鸠”喻指_____ _;

  “桃华”喻指___ _,“桃实”喻指___ __,

  “桃叶”喻指__ ___。

  (4)由于两诗的流传影响,后来衍化出了两个使用很广的成语,请写出这两个成语并解释其常用义。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4

  古诗两首—江雪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2、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钓。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朗读提示: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小结: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语气读)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孤:左窄右宽。

  踪:左窄右宽,高低一样,最后一笔写成点。

  舟:第五笔横要长一些。

  径:左窄右宽。

  翁: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下宽窄一样。

  “绝、钓”两个字让学生自己说说应注意的问题。

  2、填写诗句。

  千山( )( )( ),万径( )( )( )。

  ( )( )蓑笠翁,  ( )( )( )( )( )。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练习设计

  一、多音字组词。

  二、写出古诗的作者及年代。

  ①王安石②孟郊③于谦

  A.明代

  B.宋代

  C.唐代

  《石灰吟》( )( )

  《泊船瓜洲》( )( )

  《游子吟》( )( )

  三、解释加粗字的意思,再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1.钟山只隔数重山。

  2.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请你在花瓣里写一个字,与在芯里的字组成词。

  五、低声诵读《游子吟》,想象一位慈母,在儿子外出远行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答案:

  一、

  二、《石灰吟》A、③;《泊船瓜洲》B、①;《游子吟》C、②

  三、1.隔:相距;数:几;回首钟山也只相距几重青山。

  2.何:什么;还:回来;这明亮的月亮什么时候照着我又归还故乡。

  四、

  五、夜已深,在微弱的灯光下,一位年迈的老人正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衣服。老人已上了岁数,眼也有些花,她借着微弱的光线,努力地穿针引线。她边缝边嘱咐着孩子,要他一路上多加小心,注意身体,早日回家。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5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预设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二课时

  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

  6、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两首诗描绘的情景。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春天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

  2、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

  3、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读。

  2、教师检查,正音。

  3、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分小组讨论。

  2、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集体交流。

  5、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

  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背诵全诗。

  五、拓展练习。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诗意。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2、同桌讨论题目意思。

  3、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边读边想,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4、集体交流。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词语:篱落、疏疏、径、树头、未成阴、急走

  (3)点名逐句理解诗意。

  (4)看图连说诗意。

  (5)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5、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色。

  (2)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

  (3)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悟。

  三、课后拓展练习。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7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习重点】:

  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4、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

  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5、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5、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8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数重山(shchng)照我还(hun)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间(jin):隔开,间隔。

  只:仅仅。

  数重:几层。

  绿:吹绿了。

  还:归。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高中诗经教案】相关文章:

诗经名言名句02-21

诗经的名言名句02-21

高中力教案11-13

阅读《诗经》心得体会12-15

诗经名言名句精品【6篇】09-02

高中舞蹈课教学教案03-19

高中政治教案06-10

排列组合高中教案04-28

景泰蓝高中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