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案

时间:2021-12-20 19:36:23 教案 我要投稿

《寓言两则》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寓言两则》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寓言两则》教案

《寓言两则》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 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 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二、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三、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 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 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 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 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 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寓言两则》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动

  召开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

  1.讲故事,明事理。

  2.学习文言文。

  3.根据故事,想象意境,绘制图画,帮助理解。

《寓言两则》教案3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A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读正确字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了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适时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a.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b.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c.出示句子,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写词。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女连起来。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第 二 课 时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 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 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写正确。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寓言两则》教案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3、同桌互议。4、集体交流:(一)羊圈破了个窟窿。(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6)指名背。(指导方法)(二)街坊劝告,他不听。(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3)引导评议,齐读。(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6)指名读,评议。(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1)指名读第4节,评议。(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3)齐读第4节。(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8、讨论交流:(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4、认读生字](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作业设计:1.比一比再组词

  悔()梅()

  叼 叨

  屈 窟

  隆 窿

  2背诵这则寓言。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想法已经丢

  后悔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结果

  又少

  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

  练习口语交际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六、写字练习1、抄写生字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3、抄写词语寓言

  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

  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四、完成同步练习

《寓言两则》教案5

  导学过程:

  预习提纲

  1、查找关于寓言的资料。

  2、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第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熟字新解,理解课题。

  1、板书“亡、牢”:

  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关于亡和牢的词吗?通过这些词,你知道它们通常表示什么意思?

  2、板书“羊、补”:

  在亡羊补牢中,“亡、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认真读书,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交流体会,明了寓意

  (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2、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⑴“街坊”(提示:指名一个学生回?你家住在哪里?“谁家和他住在同一条街上(或小区)?”“街坊”就是什么?

  ⑵“后悔”出示课文中的原句。理解:

  他后悔什么?为什么会后悔?

  回答后,给课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会对他说些什么?你是养羊人,听了街坊们的劝告后,会怎么想?(如果他像你一样就好了,可惜这个养羊人 _______)(板书:不听劝)(课件:有个窟窿的羊圈前,养羊人与一个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对读对话。

  ⑷谁知夜里,狼又从这个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课件)(板书:又少一只羊)

  现在,你有没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书:后悔)

  “不该不接受”早知道,当初就________,“不该不”,两个“不”说明他真的'很后悔。

  羊连丢了两只,你是养羊人,心里也会__________,试试看,将养羊人心里的话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引读)转念一想,__________。于是,他是怎么做的?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

  结合理解“从此”:“此”表示“此时、此地”,“从此”就是从“__________”开始。他怎么补的?补得怎么样?(课件: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

  (板书:堵上窟窿;羊再也没有丢失)再朗读这段话,注意突出这些词。

  ⑸结合板书理解“亡羊补牢”。

  5、齐读课文。

  6、(课件:养羊人站在修补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着草)看到羊圈被修得结结实实的,羊儿一只也没有少,养羊人此时会想些什么?

  四、回顾全文,揭示寓意

  1、齐读全文。

  2、(课件:再次出现刚上课时出现的那些物件)刚刚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看了这些画面,它们上面出现了窟窿,该怎么办?

  如果,这些窟窿就像是我们同学身上的缺点,又该怎么办呢?

  五、指导书写,识记生字。

  (一)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二)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相结合。

  六、总结

  《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情节简单。它使我们明白了,做错了事或出了问题,及时改正或补救,还不晚。所以人们常说:“亡羊补牢,为未晚也!”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

  吸引学生,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二、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初读课文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利用工具书掌握它。

  2、正音,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互检,同桌互相读,检查字音。

  (二)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三)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相结合。

  三、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1、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2、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3、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坐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想法对?为什么?

  四、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组长负责组织组员。

  ⑵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读文作答、口头说答、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坐车人

  B角色:朋友

  ⑶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六、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要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寓言两则》教案6

  一、教学目标

  本课用两教时完成,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目标:

  ⑴ 学会七个生字.

  ⑵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3、情感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对事物不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应该遵守客观事实。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

  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放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先学《矛与盾》:

  教师范读,领读。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同样也适合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还要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因此,老师的范读是十分关键的。)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个性化朗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生活中活泼的语言。教师创操性的编加插图,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人物的个性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活跃了文言文课堂!)

  三、读通语句,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2、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小组讨论:

  ⑴ 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⑵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引导学生回忆、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事实说话,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教师没有纠缠于字意词性,支离破碎的让学生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自始自终都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有效品味语言,培养语感。)

  2、练习背诵课文。(“熟读成诵”,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读写生字。

  六、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之坚:莫能陷誉? 弗能应

  矛之利:无不陷事实求是 前后一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简述学习《矛与盾》的方法。

  2、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⑵ 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 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作业

  准备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讲故事或用演故事的形式,明事理。)

  六、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度 置 忘

  郑人 不得履

  反归取度 市罢

  墨守成规

  迷信教条

  不遵守客观事实

《寓言两则》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感悟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二、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七、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四、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五、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六、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七、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八、教学反思

  《人生寓言(节选)》知识点梳理

  第3课 人生寓言(节选)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嬉xī戏 风韵yùn 慷慨kǎi 金窖jiào 抢劫jié 泯mǐn灭 禀bǐng告 厄è运 掳lǔ 皎洁jiǎo 险象迭dié生

  2.解释下列词语。

  (1)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2) 闲适:清闲安适。

  (3)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4) 泯灭:丧失。

  (5) 厄运:不幸的命运。 (6) 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境。

  (7)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8) 险象迭生:危险的现象不断地发生。

  二、重点句子

  1.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2.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 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三、文学(文体)常识

  1.《人生寓言》选自《周国平文集》,作者是当代著名诗人、哲学家(称谓) 周国平(人名)。2.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律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寓言两则》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2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

  锐利戳得穿坚固戳不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寓言两则》教案9

  一、引入新课

  1、用部首查字法查寓:

  ⑴ 认读字音。

  ⑵ 积累新词寓言、寓意。

  ⑶ 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帮学生理解词义时,可以简化为: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

  寓意: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这两个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自读感悟

  1、自读课文。

  2、感悟上面提示的问题。

  3、选择一则细读体会。

  三、小组合作讨论

  1、同选一则寓言的一组,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学当老师,给另一组的同学讲你学的寓言。

  3、小组代表综合同学意见,整理讲稿。

  四、大组互讲、互学寓言,体会寓意

  1、看图讲述寓言故事。

  2、读课文中带讽刺性的词句。

  3、体会寓意:

  ⑴ 联系课文谈体会。

  ⑵ 联系周围实际谈体会。

  五、朗读比赛,大胆质疑

  1、两组比赛朗读。

  2、质疑。

  六、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寓言两则》教案10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

  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二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会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说故事。

  3、 情感与态度:

  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五、作业:

《寓言两则》教案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书写指定的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句。

  2、学会寓言,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用自己的话来将这两则寓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三、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6、教师示范。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四、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刻舟求剑

  不小心掉

  不着急刻记号

  不慌不忙船靠岸捞剑

  第二课时:

  学习《揠苗助长》

  1、指导学生自读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大意。可提示如下:自己读课文看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根据故事想一想文章题目“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不认识的字要看课后的注音,或查字典。有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或老师。

  2、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质疑讨论。

  3、引导讨论说明寓意。

  结合课后第二题的第二小题,组织学生讨论和想像说话。

  4、指导做好字词练习,把生字写正确,理解和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原因:巴望禾苗长快一些

  揠苗助长做法:把禾苗往高里拔

  结果:枯死

  寓意: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会把事情弄坏

《寓言两则》教案12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交流板书:原因 做法 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 )自( )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学习“筋疲力尽”

  正音:“筋”读准什么音?

  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

  “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

  (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比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学读。

  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交流,学词。

  ※白费

  (出示词卡:白费)理解

  ※一大截

  (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练习朗读。

  (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

  帮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 →

  他错在中哪里呢?

  板书:错

  交流板书:急于求成 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

  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1.认读词卡。

  2.抄写生字。

  附板书:

  揠 苗 助 长

  原 因 做 法 结 果

  巴 望 ──── 拔 高 ──── 枯 死

  (板画) (板画) (板画)

  │ /

  │ /

  错 /

  │ /

  │ /

  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道理:

  按事物规律办事

《寓言两则》教案13

  设计理念

  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寓意深刻,教学时应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品读、实践等教学活动,理解内容,感悟寓意,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并能组词、扩词。

  2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两则寓言的意思,并从中受到启发。

  3有主动学习寓言的愿望。

  教学重点

  会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动物头饰、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情景导入

  1祖国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有语言精湛、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有形式固定、意思精练的成语,还有约定俗成的俗语、谚语。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寓言。

  2板书课题:寓言两则。借助拼音读课题。

  3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本节课我们学习《坐井观天》。

  4媒体出示:(小鸟飞来落到井沿上,一只青蛙坐在井里)师解说图像。

  5青蛙和小鸟见面了,它们说些什么,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听听吧。一边看着书,一边听录音。

  二、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

  2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

  3小组交流: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识记生字。

  4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正音、齐读。

  5指导书写“此”、“渴”(可让学生交流)。

  6勾出文中生词,并读几遍。

  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寓意

  1释题:坐井观天。质疑:谁坐在井里看天,看到的天是什么样?

  2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为什么事而争论不休?

  3小组讨论:

  (1)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事而争论?

  (2)青蛙和小鸟各自认为天有多大,理由是什么?

  4汇报交流。

  5媒体出示青蛙和小鸟争论的对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读,通过读、议、评,体会句子的意思。

  6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对谁错,为什么?

  7实践活动:用白纸卷成一个小筒,从筒的一头看天。交流体会,从而理解青蛙认识事物的局限性。

  8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拓展练习

  1分角色表演《坐井观天》。

  2引导想象: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它会怎么想,怎么说?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这则寓言的感受。

  五、学法迁移,自主学习《亡羊补牢》

  1小组读课文,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读不懂?

  2全班齐读课文,提出不懂的地方:讨论、交流、理解。

  3媒体出示句子:“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感悟句子意思和养羊人的心情。

  4邻居和养羊人的看法谁对谁错?为什么?

  5抽读、齐读最后一段。讨论:这一次养羊人的想法和做法有什么变化,结果如何?理解:后悔,事后懊悔,赶快抓住时机,加快速度。你认为养羊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6总结寓言:亡羊补牢。亡:丢失。牢:牲口圈、羊圈。羊丢失了再修补羊圈。比喻:错误发生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为迟。

  六、拓展延伸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错误发生后,应该怎样做。

  附:板书设计

  青蛙坐井观天(眼界狭小)

  天井口般大(所见有限)

  亡羊补牢

  羊丢失了第一次不修羊圈,羊又丢了

  第二次赶紧修羊圈,羊再没丢了

  比喻:错误发生了,及时纠正,还来得及。

《寓言两则》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

  教师:

  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

  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⑴ 过渡:

  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⑵ 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⑶ 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⑴ 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⑵ 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⑶ 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⑴ 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⑵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七、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 劝 又丢 修 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 就改 不算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

  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

  “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寓言两则》教案15

  【教材分析】

  第九课寓言两则包括《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两则寓言故事。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教学目标】

  1、会认5 个生字,学写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寓言有什么特点?(“寓”:寄托,“言”:讲道理。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某种事的文学作品。)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两篇寓言其中的一篇。

  5、板书课题:亡羊补牢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2、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3、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

  “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

  4、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亡羊补牢》讲了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四、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1、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故事内容。

  师:为什么养羊人的羊丢了一次又一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用“﹏”画出丢羊后养羊人和街坊的表现。

  2、交流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3、交流养羊人和街坊不同的表现。

  师:读了两个人的对话,在语气方面你们有没有好的建议?

  (引导学生体会养羊人的毫不在意、满不在乎。街坊的关心、着急、诚恳。)

  4、为什么狼有第二次机会钻进羊圈?

  5、养羊人还会丢第三次羊吗?

  6、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及时改正),就(来的及)。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7、通过养羊人这个故事,你们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五、联系实际,说话训练

  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想说?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我想对养羊人说;第二层:联系实际,我想对身边的人说。(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六、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

  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七、指导书写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重点指导。

  “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笔。

  “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

  “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

  “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学生练写。

  4、评价,自评,互评相结合。

  八、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寓言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使他懂得故事蕴含的道理。

  3、收集并阅读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一、激趣导入

  1 .活动:老师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师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

  2、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解题:“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南辕北辙》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南辕北辙”是讲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三、熟读自悟,理解寓意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你认为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怎么样?说明理由。

  3、这个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

  A、学生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并划出有关句子。

  B、师指名回答。( 马好,路费多,驾车人技术好)

  C、出示坐车人与朋友的对话。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D、填补文本的空白:为人物的对话加上恰当的提示语,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心理。加上提示语再指名读对话。

  E、师请两名同学现场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F、课文读到这里,这个前往楚国的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愚蠢、好笑、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

  4、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

  5、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6、出示课文最后一段:齐读这段话。

  7、此时,你面对如此愚蠢的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8、揭示寓意。

  四、拓展延伸

  1、早在2300 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2、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3、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 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如:某食品质量不过关,却通过精美包装去吸引顾客,耗费人力、物力也没能提高购买率。)

  4、总结: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先生对寓言有过这样精粹的描述:“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你转身离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课下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从这些小故事中,明白为人做事的大道理。

【《寓言》教案】相关文章:

《寓言》教案07-29

寓言教案07-27

《人生寓言》说课稿08-01

寓言说课稿12-08

伊索寓言好词好句11-06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10-28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11-18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03-16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