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案

时间:2022-04-01 19:33:4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解决问题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解决问题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教案1

  教学目标:

  1 结合旅游团住宿问题,经历小组合作,一起设计、交流、讨论住宿方案的过程。

  2 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

  3 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出去旅游过吗,都去过哪里呢?

  (鼓励学生把自己与家长旅游时的经历说一说。)

  师:同学们,在旅游过程中,你注意过你们是怎样住的房间吗?(学生讲述情况)

  师:“同学们,河北国际旅行社今天带我们出去,让我们看一看去哪儿玩,好吗?”(出示图片、学生猜)。

  (在交流谈论的基础上,引出书中的住宿问题。)

  “河北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叔叔在去北京旅游过程中,也遇到了住宿问题,咱们一起看看吧。”

  (出示情景图)

  2. 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从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些什么?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3.提出问题,提出小组制定一个住宿方案的要求。

  师:你们能帮导游设计几个住宿方案吗?小组合作完成。

  二 交流与内化

  1 小组合作设计住宿方案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勇于表现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

  2 全班交流

  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交流住宿的方案,给各组充分表达方案的时间,并注意把不同的方案记录下来。

  住宿的方案多种多样,只要孩子能说出理由,合理就可以了

  3在充分交流住宿方案的基础上讨论评价哪种方案最好。

  4 拓展思考:“实际生活中有家庭一起出门旅游时,是可以一起住在一起的。”(男、女可以同住)。

  利用课下时间,考虑以上问题,看还有哪几种分配方案。

  三、课堂练习

  第一题,师生共同观察情景图,了解图中小朋友所遇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提出解决方案。(出示情景图)

  第二题,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各自的方案。第(2)小题思路比较开放,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和交流个性化算法的空间。(出示情景图)

  四、课外作业

  1、某校三、一班举办联欢会准备买30千克苹果,请大家设计一个购买方案。

  购买方案

  每千克 5元

  3千克 7元

  5千克 10元

  2、一个80人的旅游团去保定白洋淀游玩,请你设计一个租船方案。

  租船方案

  8人快艇 240元

  4人渔船 100元

  30人观赏船 450元

  学生很喜欢旅游,而且父母经常带孩子出去玩,有过亲身经历,以其作为教材素材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发现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已有知识水平上,经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合作与交流。

  通过交流回顾,展示自己的自主学习成果,分享学习他人的学习成果,体验想法的.多样化,获取个性化的想法。

  住宿的方案很多,但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都会选取最合理的方案实施,让学生在理解这些方案的基础上经历、选取最好方案的过程,从而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真的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消费意识。

  拓展学生思维,进一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进一步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我们去过北京、天津、青岛……)

  1、和家长一起出去,全家住在一起。

  2、全家随团一起旅游,但分开住。

  3、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男、女同学分开住。

  在学生只涉及到个人家庭旅游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想想随旅游团时的住宿情况。

  孩子们不知道从何入手适当的进行讲解。提示学生,在男女住宿方面应注意的问题。(男女分住)

  方案1:男:

  160×2+150+120

  =590(元)

  女:

  160×3+120+150

  =750(元)

  方案2:男:

  160×3+120=600

  (元)

  女:

  160×4+120=760

  (元)

  方案3:男:

  150×4+120=720

  (元)

  女:

  150×5+120=870

  (元)

  方案4:男:

  120×7=840(元)

  女:

  120×9=1080(元)

  一题:方案1:调换一篇短一点的文章。

  方案2:删掉一些字

  620÷4=105(个)

  二题:第(2)小题:

  方案1:

  90×8=720(元)

  方案2:

  90×7=630(元)

  (两种方案都符合题意,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案)

解决问题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3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 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根据已知

  条件找间接量,确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引导学生学习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了三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1、阅读与理解;

  2、分析与解答;

  3、回顾与反思。

  在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再让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运用连加来解决问题,知道连加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运用连加来解决问题,知道连加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

  讲解法、练习法

  学法:

  说一说、做一做、练一练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揭示课题(5分)

  1、口算:

  2+2+2= 3+3+3= 4+4+4=

  5+5+5= 6+6+6= 7+7+7=

  2、这种运算叫什么运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连加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连加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1分)

  1、学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运用连加来解决问题,知道连加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探索新知(14分)

  出示主题图。

  他们在做什么呢?

  1、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板书。

  3、怎样求一共折了多少个星星呢?讨论

  汇报板书6+6+6=18(个)

  口答:他们一共折了( 18)个小星星。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课“用连加解决问题”

  4、这道题为什么是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发言,说自己的想法。

  5、跟踪练习:

  妈妈买了3盒铅笔,每盒10支,一共买了多少支铅笔?

  四、巩固练习 (10分)

  课本第77页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1分)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今天的收获

  六、堂清练习(9分)

  练习十八第1、2题。

  板书设计:

  用连加解决问题

  6+6+6=18(个)

  口答:他们一共折了( 18)个小星星。

解决问题教案4

  在最近这段时间的教学中,呈现了很多问题,我也在积极地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心态。

  第一个是有的学生数学基础很差,非常简单的推公式会卡在数学问题上,物理知识大体上没有问题,但是只要呈现推公式的题就不会,刚开始会很仔细的去讲数学的问题,随着次数的增多,我也很气愤,不知道怎么解决才好,便去请教指导老师,与老师交流后,我更深刻的理解了此刻学生处于的阶段,因为初二大家刚接触物理,上半学期计算上的问题很少,这学期的难度跨度很大,大家刚开始数学物理只是结合,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运用数学知识去解答物理问题,需要时间让学生慢慢适应。

  第二个问题是很多学生急于去做题,知识基础打得不坚固,计算上的难题不会出问题,反而概念上的简单问题有很多。我也发明了这种孩子很很简单因为一个很小的问题被绊住,解题思路并不清晰。我思量了很久,也和物理组的其他实习教师还有指导老师进行了讨论。指导老师先告诉我的是孩子好学是好事情,不能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再来解决问题。最后我总结了大家的建议并开始改进讲题的方式。不再直接把整个思路和答案教给学生,而是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思路,用思路来代替直接的答案,并且通过提问侧面的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学生是哪一部分的知识出了问题并适时提醒他们去仔细阅读课本复习相关知识。

  第三个问题是随着教学的进行,从开始压强到浮力的过程,知识的难度在慢慢加大,计算中用到的物理量越来越多,包括上一学期学到的密度,这一学期学到的压强 重力 浮力 受力分析,上一次强调受力分析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月,学生们开始忽略这个力学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很多孩子反馈题中的已知量越来越少,需要求的未知量越来越多,思路就很简单乱。我认为问题出在学生学了知识,但是不会运用,碰到实实在在的题的时候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突破。请教了指导老师,也结合了我做学生的时候的经验,总结出了大题的解决方案,从需要求的量入手,求它需要什么量,然后一句一句读题,题上从来都没有没用的信息,一句一句一个点一个点推出中间信息,最后求出未知量。强调后大家的反馈情况有好转。

  最近一段时间的教学收获很多,很开心与学生一起成长!

解决问题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4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练习。

  43×11=答案 32×12=答案 22×14=答案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 方法二:3×2=6(组)

  30÷3=10(人) 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提问:第一种方法的60÷2=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60÷3= 75÷5= 198÷9= 104÷8=

  2、学校图书馆共有700本书,有7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你知道平均每乘层放几本书吗?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

  1、某商店运来一批装微波炉用的塑料盒,准备每个卖9元,这批微波炉盒可以卖900元。每箱里有多少个微波炉盒?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连除应用题的解决思路和连乘应用题解决思路一样,应从问题入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了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在认真阅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案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100页的例2《解决问题》

  一、说教材。

  关于解决问题,《规范》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下100页的例2《解决问题》这节课的教学起点是在同学学会了用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且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根据同学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背景和本课的知识特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同学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注意培养同学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战略多样化。

  3、使同学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激发起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同学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引导同学探索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两种解答方法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理念

  1、提倡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化。

  由于同学生活背景和考虑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同学的想法,鼓励同学独立考虑,用自身的方法解题,再进行合作交流以提倡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化。这样能留给同学考虑空间、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发散同学的创新思维。本节课教材出现了解决问题的内容,例2展示了不同同学想出的不同解决方法,使同学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解决方法,充沛体现了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化。教学时我以: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法吗?来体现这一理念。

  2、让同学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强调:同学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任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考虑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一起发现新知识,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教材出现的例2,是在学习了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所以我放手让同学自身提出问题并研讨解决。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同学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

  教实质上是老师协助同学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同学自主独立的建构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身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同学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同学不能只做听众,必需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考虑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同学个性的充沛发展,使同学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法,使每位同学成为主体发言的对象而且是很好的倾听者。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紧密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不时激发同学的求知欲。

  在新课导入时,利用课件演示运动会开幕式的情景。从例1的团体操扮演到例2的团体操扮演,不但突出了例1、例2的连续性,而且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探索新知,提倡解题战略的多样性。努力体现开放性,使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例2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

  1、出示例2情景图,(配音:这场团体操有60人扮演。)然后先让同学结合情景图说说:我从中得到一些什么数学信息,想解决什么问题?在这样具有开放性的情境中,同学往往会有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可能会有:(1)每个小圈多少人?(2)一共有几个小圈?(3)一个大圈有多少人?这些问题。我会根据同学回答一一板书。

  然后强调今天主要来研究: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2、在研讨解决方法时,放手让同学尝试解决。提示:要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必需先要知道什么?然后4人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指名汇报,评价。以达到培养同学主动探求、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时,鼓励能提出不同的想法的`同学。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也可以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来解决。

  方法1:

  同学可能会用分步解答:先求〈1〉平均每个大圈有多少人?60÷2=30(人)

  再算〈2〉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30÷5=6(人)

  也可能直接写综合算式:60÷2÷5

  =30÷5

  =6(人)答:每个小圈有6人。

  假如是综合算式的请他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2:

  在这之后提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答方法吗?可能会有同学想到先算:一共有多少个小圈?那就即使鼓励能提出不同的想法的同学。

  假如同学没有想到,我可进行提示: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怎么想?引导同学讨论。然后分析:先求两大圈共有多少个小圈?引导同学明确已知平均分成2大圈,每圈有5个小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一算分成多少个小圈,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

  (1)一共分了多少个小圈?5×2=10(个)

  (2)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60÷10=6(人)

  综合算式:60÷(5×2)

  =60÷10

  =6(人)

  (4)比较:结合图说一说这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

  引导同学说出:因为第一种解法先把60人分成两个大圈,每个大圈再分5个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而第二种解法是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两个大圈一共有10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内容不同,计算方法也不相同.列出的算式不相同。

  教师指出,我们看到这两种解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做题时,你喜欢哪种方法就采用哪种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尽量让同学认真动脑,主动探究和积极表述,力争让同学在独立考虑、相互交流、分组讨论和全般汇报等多形式的开放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意信息的选择和解题战略的多样性,启发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同学创新,培养了创新意识。

  第三环节:巧设练习,培养能力。

  在练习题设计上,紧扣重点、难点,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首先是巩固新知的基本练习,书上的做一做。

  然后是新旧知识的比较题。

  (1)商场运来2箱衬衣,每箱有4件,每件80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2)商场运来2箱衬衣,每箱有4件,一共卖了640元。每件衬衣多少元?

  独立做、个别说想法、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3、提高练:先补充条件,再列式计算。

  食堂运来2车大米,每车有4袋, 。平均每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独立做、汇报。

  全体同学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获得胜利感,激发同学课外学好数学的欲望。同时为激发同学主动参与训练的兴趣,培养起思想的求异发明性,使同学在练中学,得到充沛表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环节: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连除应用题的不同解答方法,与上两节学习的连乘应用题是有一定联系的。同学们今后解答应用题时,要特别注意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运用合适的方法正确解答。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应用中学数学,不只是理念,更应是我们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懈追求。通过解决问题,能使同学切实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同学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是我追求的目标。

解决问题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运用列表方法解决问题,学会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通过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积累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二、目标分析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初步的接触。教学例题时要让学生先弄清题意,如果方案中有不符合题意的方案应该舍弃。学生在列举时可能会有遗漏,指导学生通过表格顺着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枚举,有序且完整地思考问题。教学中渗透并强化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基本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的完整性。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可爱的'美美想买这支11元的钢笔,她带了的钱都是5元的、1元的,她会怎么样付钱给售货员阿姨呢?(课件演示)

  你想到了哪些付钱的方法?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有以下三种情况:

  1.2张5元,1张1元。

  2.1张5元,6张1元。

  3.11张1元。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用5元、1元的人民币购买钢笔的问题,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各种策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本例9

  1.明确题意

  (1)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两辆车要运8吨煤,一辆载重量2吨,一辆载重3吨,每次每辆车要装满,)

  (2)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怎样派车正好能把8吨煤运完?)

  (3)“恰好运完8吨煤”是什么意思?(不能少运,也不可超出,即少于8吨或超过8吨都不合题意。)

  2.探究策略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

  ①提问:如果只用2吨的车运,要运几次才能运完?如果只用3吨的车运呢,几次才能运完?

  ②学生交流列式并汇报。

  (2)引导学生探寻不同方案。

  ①同桌讨论:还有其他的方案吗?能否将两辆车同时派出来运呢?

  ②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指导学生列表呈现方案。

  ①如何让大家的对这些方案一目了然呢?请看表格,课件出示表格。(先出示空白表,表头可带学生边看边呈现)

  ②让学生说说表格第一行可以怎么填写合适。(只用1辆车运完的情况)如下表:

  ③学生独立完成其它方案。(教师提示:可以怎样有顺序地表示出派车方案呢?)

  ④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孩子进行适时点拨。

  ⑤完成后汇报交流。学生边说,课件边呈现。

  ⑥观察表格,总结通过列表有序呈现派车方案的方法:当只用1辆车运完的次数找到后,以此类推,如果是4次,那接下来可以探究3次、2次……直到0次。

  ⑦比较两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先考虑只用载重3吨的车,方案只需列举4个)

  ⑧根据表格,学生选择符合题意的派车方案。

  (4)检验反思:将选择的方案根据题目检验一下,看是否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列表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有序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和重复,因此,设计时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列表、填表,尤其表格的第一种方案,设计时突出让学生填写,这样做既能让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考虑,不至于受到书本现成表格的束缚,又能为后面比较两个表格的不同,做到最优化而奠定基础。

  (三)内化新知

  1.基础应用

  让学生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尝试“做一做”。引导学生从较大人民币(5元)入手列举,即只付5元,要多少张?

  2.综合应用

  练习七第7题。通过租船的具体生活情境,巩固所学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了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思想。

  【设计意图】由于新知探究中,在“比较两个表格”环节优化出从大车入手列举可简化方案,因此,做一做中学生从5元入手,只需列举3种方案,因为当5元3张时,2元6张已经不够了。而从2元入手,要列举7种方案。从优化的角度出发,应先从只付5元列举,这种优化的思想为练习七第7题的解决做好了铺垫。

  (四)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认为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该注意什么。

解决问题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引入铺垫)

  1、列式计算。

  (1)20的 是多少?

  (2)6的 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探讨问题)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 ,吃了多少千克?

  (1)指名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2)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千克白菜。

  吃了 ,吃了谁的 ?(100千克白菜)要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4份,怎样表示?

  教师边说边画出下图

  (3)分析数量关系,启发解题思路。

  A.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认真想一想,吃了 ,是吃了哪个数量的 ?

  B.分组讨论交流:依据吃了100千克的. 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呢?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4)列式计算。

  A.学生完整叙述解题思路。

  B.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千克)

  C.写出答话,教师板书:答:吃了80千克。

  (5)总结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让学生讨论一下解题顺序:吃了 吃了谁的 谁是多少(已知)谁的 是多少乘法。

  (6)反馈练习。(14页)1-3题,做完后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阅读课本:把书中的想的过程和线段图认真看一下,不懂提问。

  三、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1、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是甲的 ,甲是乙的 。

  (2)甲是乙的 ,乙是甲的 倍。

  2、练习四1、2题,完成在练习本上,然后订正。

  3、操作:画出体育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 倍的线段图自己补充条件和问题并解答。

解决问题教案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检验解答的正确性。

  2、初步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含有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2、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读题、分析、列式。

  1、小兔采了20个蘑菇,送给小猴8个,小兔又采了10个蘑菇,小兔现在有多少个蘑菇?

  2、小明剪了37颗星星,小红剪了45颗星,他们送给幼儿园50颗星,现在还剩多少颗星?

  二、新课

  出示例4

  问:指名学生看图说题意。

  问: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

  (3) 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54(个)

  (4) 还要烤几次?54÷9=6(次)

  问: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90-36)÷9=6(次)

  问:解答正确吗?指名学生检验是否正确。

  归纳: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解答什么

  二、做一做

  1、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说说怎样解答,让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分步是怎样解答,综合算式是怎样解答的。

  2、了8行树苗,每行7棵,其中女生栽了28棵,男生栽了多少棵?

  3、动物园有10只黑鸽子,22只白鸽子,每个笼子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笼子?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解题过程。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 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54(个)

  (2) 还要烤几次?54÷9=6(次)

  综合算式:(90-36)÷9=6(次)

解决问题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具体问题找到对应的转化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了解转化思想在数学课程中普遍存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转化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提高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转化策略比较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难点】转化的方法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学习多边形面积时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比较两个图形面积时,用到数方格、平移等方法。

  教师指出前面接触的图形相对简单,本节课进一步学习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讲解新知

  1。问题探究

  大屏幕出示教材图片,并提问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一些?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经验,直观的会提出数方格,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其中涉及不满一格的情况,若按照前面数方格时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得到的结果不够准确,并且较为繁琐,引发学生思考更为确切的比较方法。

  学生根据导入中的情境,能够想到可以通过平移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进行比较。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活动,5分钟时间,探究图片中的不规则图形可否转化为较为规则的图形,若可以,思考如何转化。小组代表做好讨论记录,探究结束找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巡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两个图形都可转化为规则的矩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的方法得到。通过比较转化后的`图形面积(数方格、数边长)得到两个图形面积相等。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图形多种变化过程。

  2。方法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上述图形变换前后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图形转换的方法与特点,同桌之间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

  (1)变换前后图形的形状改变了,由复杂变为简单熟悉,但面积的大小不变;

  (2)图形转化可通过平移、旋转、翻折、拼接等方法;

  (3)经过转化之后将无解变得可解,将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

  教师讲解其为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即将未知事物转化为已知事物,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学生回忆学习过程中,哪些知识的学习中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时;代数领域学习异分母分数运算、小数乘法等。通过回忆学习过程,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三)课堂练习

  算一算下列三个图形中阴影部分面积占整个面积的几分之几。

  (四)小结作业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作业:课后练一练。

解决问题教案11

  课题十一: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P33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你能帮助小强的妈妈,王阿姨,解决她们遇到的问题吗?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例题创设为实际情景)。

  二、组织学生辩论,以辩明理。

  1、出示例12

  ①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展示可能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

  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明确瓶数取整数,6。25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装油时,6个瓶子不够装,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①先独立思考。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盒数取整数,1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因此个数应比计算结果少1。

  3、生谈感受。

  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有时要少一点。

  4、生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P33“做一做”

  如何处理的结果?为什么这样处理?

  2、P356、7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解决问题教案1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5页例4及55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认识他们吗?请你说出它们的名字。如果按这样的顺序继续排下去,紧挨着懒羊羊后面的会是谁?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用找规律的方法知道了紧挨着懒羊羊后面的应是灰太狼,那第39个会是谁呢?

  师:其实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学习“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揭示课题)。

  二、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

  1、出示数学信息:

  提问:根据图中这两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根据学生回答,将问题补充完整。全班连起来读一遍,请你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三一班有45人跳绳,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2)学生独立解答。(用练习本完成)(3)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提问:竖式中“45”、“6”、“5”、“42”各表示什么?

  (4)师:现在我们把数学信息“6人一组”改成“平均分成6组”,

  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连起来读一遍。

  生:三一班有45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5)对比:

  三一班有45人跳绳,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45÷6=7(组)3(人)

  三一班有45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

  45÷6=7(人)3(人)

  仔细看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生:算式是一样的。单位名称不一样,第1题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单位名称是“组”和“人”;第2题平均分成6组,每组5人,还多2人,单位名称就是“人”和“人”。

  师小结:看来单位名称是跟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第1题的问题是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单位名称是“组”和“人”;第2题的问题是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单位名称就是“人”和“人”。

  2、提问:刚才我们解决了三一班45人跳绳的问题,现在如果全校小朋友都来跳绳,还是每6人一组,分到最后可能会剩下几个小朋友?如果每5人一组,分到最后可能会剩下几个小朋友?8人一组呢?15人呢?

  三、巩固练习

  数学书55页做一做(1)、小兰有20元,都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还剩几元?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四人各有15元,可以买些什么呢?出示学习要求,指名读要求并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3)、对比四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四、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拓展练习)

解决问题教案13

  教学课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能用画图策略帮助理解数量关系,从而解决比多少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7

  13-9

  17-8

  12-5

  6+13

  12+4

  2.比多少。

  小猫吃了18个,小猴吃了9个,谁吃得多?多几个?

  教师提示: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想。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教学例6。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知道小雪、小华各套中多少个?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以怎么解决?

  3.让学生自己摆学具,比多少。

  出示:小雪套中8个,小华套中12个。

  教师:请大家用摆小棒的方法,第一行摆小雪的个数,第二行摆小华的个数。

  [学生动手摆小棒,并向学生说明小雪和小华的个数要一个对一个地摆,这样便于观察。]

  提问:哪一行摆得多?

  你能把小华的分成两部分吗?(和小雪同样多的部分和比小雪多的部分)

  并指出小华比小雪多的个数,说出小华比小雪多了几个。

  [教师边提问边检查学生摆得是否正确,再指定一、二个学生摆给大家看一看。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小华比小雪多得的个数,就是小华比小雪多摆了几个。]

  4.教师: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知道小华比小雪多摆了4根小棒,就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了4个。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一道应用题告诉我们的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的问题又是什么?

  [教师:要求小华比小雪多套几个,应该怎样想呢?(就是要求小华比小雪多的部分)

  教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5.请学生列式:12-7=4(朵)

  口答:小华比小雪多套中4个。

  6.想一想:小雪比小华少套几个?怎样解答?

  [小华和小雪套的圈相差几个?怎样解答?]

  7、小结:无论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还是求两个数相差几,都要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21页的做一做。

  [小林家养了15只白兔和9只羊,兔比羊多几只?羊比兔少几只?]

  2.方民家收了8棵大白菜,15棵圆白菜。圆白菜比大白菜多多少棵?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里,告诉我们两个数,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首先要分清哪个数比较多,再想比较多的数是哪两部分组成的,从它里面去掉和另一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另一个数多的,用减法计算。]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12-7=5(个)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的摆一摆、画一画的过程中理解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的题意,确定了正确的计算方法,从而建立减法的模型,明确了要用减法计算的原因。

解决问题教案14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例3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与圆相关的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此类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 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例题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提升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对组合图形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图形世界是美丽的、奇妙的,世界因为有了五彩的图案而更加美丽。古时候,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课件展示)虽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建筑设计上。比如,精美的雕窗、鸟巢和水立方等建筑,这里面也蕴含了很多数学知识。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例3中的雕窗图案。

  1.观察一下,这两种设计图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每个图案中的圆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都是由正方形和圆组成的,但左边是外方内圆,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右边是外圆内方,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

  2.理解题意。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m,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抽象成我们学过的数学图形就是:思考:怎样求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先想一想,再同桌交流。左图求的是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即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右图求的是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即用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

  3.分析解答。知道两圆的半径,就可以求出它们的面积,关键是求正方形的面积。观察图可知,左图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由此可求面积;右图正方形的边长不知道,不能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可以将正方形看成两个底是圆的直径,高是圆的半径的三角形。学生自己计算,集体订正。

  4.回顾反思,理解算法。师:如果两个圆的半径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结合图形算一算。学生分小组探究、汇报结论。想一想:当r=1时,和前面的结果一致吗?代入看看。小结: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改变,外方的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都是半径平方的0.86,而内方的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都是半径平方的1.14倍。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

  五、拓展提升

  求下面各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1)3.14×52÷2-5×2×5÷2=14.25(cm2)(2)12×12÷2-3.14×(12÷2)2÷2=15.48(cm2)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十五第9、11题。

  观看欣赏美丽的图片。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观察两个图案,找出组成两个图案的基本图形,并找出它们的特点关系。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分析后可得:其实就是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计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例3左图:

  2×2—3.14×12

  右图:3.14×12-

  ×2×1

  ×2=4-3.14

  =3.14-2=0.86(m2)

  =1.14(m2)

  (2r)2-3.14×r2=0.86r2

  3.14×r2×2r×r×2=1.14r2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设计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推理等学习活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足之处:对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没有进行回顾和总结。教学建议:教学时在每个环节结束后让学生进行总结或说一说感受,使知识能够得到沉淀。

解决问题教案15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这节课程老师要和咱们一(一)班的小朋友一块儿来学习,我感到特别高兴,你们也高兴吗?

  程老师听说呀,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好样的!上课时,每位同学都能坐得端端正正,而且善于开动小脑筋。今天,咱们也让在座的这些老师们看看我们的精彩表现,好吗?这里,老师还特意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礼物盒,咱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组学得最棒,得到的礼物最多!

  师:现在,程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下秋天里的景色。请看大屏幕!

  (课件呈现配乐情景:美丽的秋天)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秋天美吗?

  师:确实很美!那你们知道吗,在这些美丽的画面中还藏着好多的数学问题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去发现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

  二、学习例1

  师:请看,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这几个小朋友玩得可开心啦!

  (课件出示扑蝴蝶图)

  师:同学们好好看看,左边有几个小朋友?

  生:4个。

  师:那么,右边呢?

  生:2个。

  师:通过观察,大家发现左边有4个小朋友,右边有2个小朋友。你们能试着提出一个问题吗?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讨论)

  师:好,谁能把你提出的问题说给大家听听?

  生1:4+2=7。

  师:4加2等于"7"吗?

  生:不是,应该等于6。

  师:你再说说,4加2等于几?

  生1:4加2等于6。

  师:对了,4加2等于6。但是,这是一道算式,不是一个问题,我们来听听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好吗?

  生1:好。

  师:谁再来说说你提出的问题!

  生2:合起来有多少个小朋友?

  师:真不错,都已经学会提问了!

  师:谁还想说说你的问题?

  生3: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师:瞧瞧!这位同学也会提问啦!他提出的问题也是"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真是好样的!

  师:那你们知道"一共"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合起来。

  师:说得好极了!"一共"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来,同学们把小手拿出来,跟着老师一块儿边说边比划--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就是把左边的.4个小朋友和右边的2个小朋友合起来!同学们,咱们自己来一遍好吗?

  (生活动,师引导)

  非常棒!你们知道吗?我们还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合起来。

  (板书:)

  这就是咱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大括号",(跟着师读)它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同学们都认识它了吗?

  师:那么,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适时板书:?人)老师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一个问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位新朋友--问号!问号表示这是一个问题。

  师:那么,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列式呢?

  生:加法。

  师:你们同意吗?

  师:老师也同意!把两个部分合起来,我们就用加法计算。(板书:+)

  师:谁来列一道加法算式?

  生:4+2=6。

  师:对!这里的"4"表示什么?"2"呢?很好!把左边的"4个"小朋友和右边的"2个"小朋友加起来,一共是6个小朋友!4+2=6。请大家齐读一遍!

  (板书:4+2=6。生齐读)

  师:谁还能列一道加法算式?

  生:2+4=6。

  师:对吗?

 三、做一做2

  师:同学们都非常棒!一起开动脑筋,解决了藏在画面中的第一个数学问题,知道了一共有6个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些小朋友捉的蝴蝶都上哪儿去了吗?

  师:其实啊,这些蝴蝶已经飞到咱们身边来了!看看!每个小组都有一块这样的小白板,白板的左边和右边各有几只蝴蝶。(出示师白板)

  师:请大家先在小组内数一数小白板的左边和右边各有几只蝴蝶,组长负责写在白板上。好了,请组长把小白板拿到桌上来!开始吧!(出示)

  (师巡视,走到一组,停下)

  师:说说你们的,左边有几只?右边呢?(生回答)老师来看看,左边有4只,右边有3只,对吗?(师拿板)还有哪个组想说说?

  师:你们也说得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左边有几只,右边有几只,那合起来呢?(手势)合起来可以用我们刚才学过的什么符号表示?(大括号)

  师:同意吗?老师为每个组各准备了一个大括号,小组的同学商量商量,商量好了,就贴上去吧!

  师:贴完了吗?好,我来看看!嗯,不错!我再看看其它几个组(巡视),你们都很棒!

  师:大括号贴好了,现在你们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好,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写上一个"?",表示你们的问题。(师边举白板边说)

  师:我们来看看,这是第2组的。你们提的问题是什么?(指"?")你们组谁来告诉大家?(生)

  师:你们组呢?(转向另一组)

  生:也是"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师:其它组的问题也和他们一样吗?好,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列式计算吧!组长在小白板上列式!

  师:做完了吗?谁来说说你的算式!

  生:4+3=7。

  师:你们同意吗?哦,你们组一共有7只蝴蝶。

  师:很好。还有哪个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算式?

【解决问题教案】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说课稿07-21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4-21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0-02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5篇03-10

《解决问题》听课心得体会08-04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说课稿11-05

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7-21

大班健康教案起床喽教案06-10

精品大班健康教案健康的大班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