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第十章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十章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刻体验科学家对科学的热爱、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增强他们对保护两极地区环境和热爱祖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五、教学步骤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便是神秘的北极与南极地区。今日,我们踏足这两个特殊之地,探索其神秘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找出两个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者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o以上,其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o以下,其中心位置是南极洲,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环绕。
3、两极地区由于处于高纬度位置,太阳光照辐射角度较小,所接收的热量相对较少。因此,这些地区气温较低,大部分地区冰雪覆盖维持了很长时间甚至全年不化。这种现象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热量来融化积累的冰雪,导致形成了厚厚的冰雪覆盖层,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
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
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通过对比南极和北极的气温值可以发现,两极地区的气温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课本102页的相关材料介绍,南极的气候酷寒、干旱、大风,而北极的气温相对较高,降水量也较南极多,并且风速较小。由于南极气温极低,降雨少,气候非常寒冷干燥,这导致了南极景观上的差异。南极地区的自然景观主要是由厚厚的冰层组成,周围的海面上也有大量的冰山,因此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在这种恶劣的气候环境下,植被很少,动物种类也相对较少。南极地区以其特有的冰雪景观而闻名于世。相比之下,北极地区气温较南极稍高,降水量相对较多,风速也较小。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北极地区的自然景观也略有不同。北极地区终年被冰封,形成了广阔的冰雪天地。由于北极气温相对较高,一些苔藓和小型植物能够生长,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动物聚集在这里。综上所述,南极与北极之间气温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两极地区的气候和自然景观差异。南极的酷寒、干旱气候导致了厚厚冰层以及少量的物种生存,形成了独特的白色沙漠景观;而北极气温略高、降水较多,使得冰雪覆盖下依然有些许苔藓和小型植物的存在,同时吸引了更多动物栖息在这片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两极是地球上最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一,然而仍有一些生命形式能够在这里存活。观察图10。3和图10。4,可以看出两极地区最能代表其特点的动物分别是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北极熊。
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南极地区远离人类居住地,自然条件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科学家前去进行考察和研究。为什么他们要前往南极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寒冷、最干燥、最风暴频发的地区之一。尽管如此,却吸引了众多科学家前往开展研究工作。他们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变化研究:南极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早期指示器之一。科学家通过分析南极的冰芯样本和岩石组成,可以了解地球过去几百万年的气候变化情况。这有助于预测未来的气候趋势,并制定应对全球变暖等问题的政策。2。生物多样性研究:南极洲的生态系统相对原始,保存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类。科学家前往南极,研究这些生物的适应能力、进化历程以及对极端环境的生存策略。这些研究有助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也为人类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借鉴。3。空间科学研究:南极作为地球旋转轴附近的地区,其天空观测条件极佳。科学家在南极搭建天文观测设施,通过观测星系、行星等天体,探索宇宙的起源、发展以及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迹象。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南极洲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后的净土之一,因此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科学家前往南极,调查人类活动对南极地区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和规划,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南极地区的实践。总之,科学家前往南极开展考察和研究,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和宇宙,还为保护环境和创造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这些研究工作的成果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宝藏。首先,这里富含煤、铁等宝贵的矿产资源,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其次,南极还储存着大量的固态淡水资源,对于可持续的发展尤为重要。此外,南极地区沿岸环境独特,栖息着无数海洋生物,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最后,南极地区的原始自然环境和独特气候条件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探索地球和气候变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科学家们可以借助原始的自然环境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和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在古代并不位于南极地区,而是处于温带地带,当时那里长满茂密的森林,并逐渐形成了煤层。
2、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进行考察的照片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这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目前,全球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超过140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中国在南极大陆拥有两个科学考察站,分别是长城站和中山站。长城站位于西经60o,南纬60o附近,而中山站则位于东经70o,南纬70o附近。这两个考察站的位置都处于南极洲的南部地区。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南极捕鲸问题的相关资料。两极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却受到了滥捕和滥杀的威胁,导致鲸鱼资源处于危机状态。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根据我们所提供的背景材料,分为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达到探索解决方案的目的。(根据小组人数,可将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辩论材料。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辩论,场面热烈,精彩的辩论被热烈鼓掌欢迎。日本方的核心辩点:捕鲸是为了进行科研,并非主要出于鲸肉食品的需求。国际社会方的核心辩点: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够避免杀死鲸鱼来进行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忽视保护南极这片宝贵的净土了。各国应该高度重视,并通过条约形式来约束各国的行为。为了保护南极环境,一份名为《南极条约》的协议于20xx年12月签订,我国于同年正式加入其中。
板书:南极条约。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了解到极地地区具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对这些极地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它们,为人类提供应有的贡献。
【第十章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绝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7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8
《尝试》的教学设计07-29
《清贫》教学设计07-30
《草》教学设计08-04
拼音教学设计08-26
颐和园教学设计11-09
《穷人》教学设计11-10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