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01-03 19:07: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摆小棒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一下。

  小结: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巩固新知

  (一)基础练习

  课本第12~13页“做一做”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要对齐。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

  相同数位要对齐。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2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拍手游戏

  师:课前,我们一起来玩拍手游戏。老师拍完后,请你模仿老师的动作,再拍一次。

  师:老师拍的节奏是每组几下?一共拍了几组?

  也就是几个几?

  2、三组拍手动作总结:像这样每个算式里所有的加数都相同,我们叫做相同加数。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文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游乐园逛逛,说说游乐园里都有什么项目?哪些项目跟我们刚才做的游戏是相同的情况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

  2、小飞机项目。

  师:一共有几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里坐几个人呢?你能圈一圈吗?是几个几?一共有几个人玩旋转飞机呢?你能列一个加法算式吗?

  3、火车和过山车项目。

  师:你能像这样接着回答小火车和过山车的问题吗?请完成学习单中的1—3题。

  学生汇报。

  4、乘法的认识教学

  (1)揭示课题。

  师:过山车的加法算式好写吗?(不好写,太长了)那想不想用简便一些的算式表示呢?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刚刚的这个加法算式就可以写成2乘7等于14或7乘2等于14

  (2)认识乘号及各部分名称。

  中间的'这个符号叫做乘号。

  师介绍乘号的由来。

  乘号两边的数叫做乘数,计算出的结果叫做积。

  师:在刚刚的加法算式中并没有7啊,乘法算式中的7表示什么呢?那2呢?

  师:你能用乘法表示出上面两道题吗?

  师:请你观察这三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5、小练习。

  完成数学书第48页第1、2题。

  三、巩固练习。

  师:刚刚我们参观了游乐园,你们想不想一起进去玩啊?管理员叔叔说了,你们每玩一个项目都得先通过考验才行!我们开始行动吧!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3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1~5的乘法口诀,并能读能背能写能用。在这样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我打算引导学生用迁移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并采用“先学后教”小组合作交流学会编6的乘法口诀并能很好地掌握和学会运用口诀!现代认知迁移理论以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人为代表。把迁移定义为: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的原有观念,通过思维对新课题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在揭示新旧课题共同本质基础上发生学习转迁。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编出6的乘法口诀.2、在编口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迁移的方法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并会写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3、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6的乘法口诀。难点: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四、教学方法教法:教师讲解提问指导。学法: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教具准备:60张课时作业纸,口诀卡片,多媒体课件等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3分钟)

  核心问题:你会背口诀了吗,会用口诀快速并正确求积吗?活动1:回顾1~5乘法口诀活动(1):背1~5的乘法口诀活动描述:指名四位学生分别背出2、3、4、5的乘法口诀,然后全班齐背一次。活动(2):对口诀活动描述:教师口诉1~5的乘法口诀的前半部分学生对口诀,目的检查学生对口诀的背诵情况。(为接下来学生能够迁移这些旧知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奠定基础)活动2:用口诀正确求积活动描述:ppt出示1~5的乘法口诀的乘法算式,请全班学生快速用口诀求积。目的检查学生对口诀的运用的情况。

  (二)教学新知(25分钟)

  ⑴会编口诀活动3:我是小小发明家活动描述:ppt示6棵苹果树,每棵树上有6个苹果,让学生看图填表、根据表写乘法算式,最后根据乘法算式编口诀,在课时作业纸上小组合作完成。(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完成6的乘法口诀的.编写,教师引导)。核心问题:你们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迁移我们学习的1~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规律来编写6的乘法口诀吗?T: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啊,请听清老师的要求,先完成看图填表、根据乘法算式这两项任务,再思考一下迁移我们学习的1~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来编写6的乘法口诀,听明白了吗?老师只给10分钟的时间给你们讨论学习,能做到吗?T:(请一个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时)你可以像老师这样说那就更好了!一棵树有六个苹果,它代表了1个6,列乘法算式是1×6=6或6×1=6(汇报结束后,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起回顾刚刚编写的口诀并板书,同时强调通过学习1~5的乘法口诀我们知道书写口诀时注意的两个问题是什么:1、不能用阿拉伯数字书写;2、口诀怎么读你就怎么写)T:观察6的乘法口诀(板书内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生:规律1,根据乘法算式写口诀,乘法算式的得数小于10时,我们在编写口诀时就要写“得”字,大于10时,结果是多少我们就写多少,把“得”字去掉。规律2,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得数都比第一个乘法口诀得数大相同的数!T:你们能通过学习1~5的乘法口诀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真棒!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已经运用了我们数学学习中非常棒的方法,叫做迁移的方法,你们是在迁移了1~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来编写6的乘法口诀,迁移法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运用,老师希望你们以后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和生活中的问题!⑵会写口诀T:谁能利用前面所学的1~5的口诀来说一说,在书写6的乘法口诀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师问生答)⑶读口诀活动描述:全班一起齐读板书,男女生分角色读。T:现在6的乘法口诀已经学完了,那么大家来读一读。首先全班齐读一遍。。。。。现在男女生分别读口诀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看谁读得声音洪亮有自信!⑷会背口诀活动4:乘法口诀我最会背活动描述:给一分钟的时间同桌互背,请两个同学背,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最后全班齐背一次。核心问题:你能根据编写口诀的规律来快速地记下口诀吗?T:根据6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看看谁记得快!

  (三)巩固新知(10分钟)

  ⑴会用口诀活动5:闯关大行动(三关)活动描述:ppt示(小猴摘桃、建房子、看图计算)核心问题:1~6的乘法口诀你们会读也会背了,会用吗?T:到目前为止我们学到了哪些数字的乘法口诀呢?预设生1:1~6的乘法口诀T:你们会读也会背了,会用吗?预设生2:会T:下面老师要对你们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考核吗?预设生3:有信心!第一关:小猴摘桃规则:一列6个人为一个小组(请学生站起来),如果在过程中有一个同学错了就不能帮小猴摘到桃子了!第二关:建房子规则;全班一起来闯关,速度要快!错了一块砖房子就建不起来了!第三关:看图计算规则:全班一起在课时作业纸背面列乘法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5分钟)

  T:你们真了不起!既会编口诀又会用口诀!你们就是一个个小小发明家哦,给自己来点掌声好不好?T;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预设生1:我学会了6的乘法口诀预设生2:我学会了合作学习六、作业布置课本61页做一做七、板书设计(在教学新知环节的生编口诀时边板书)6的乘法口诀1×6=6一六得六6×1=62×6=12二六十二6×2=123×6=28三六十八6×3=184×6=24四六二十四6×4=245×6=30五六三十6×5=306×6=36六六三十六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形成“9的乘法”的一系列活动,理解9的乘法含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推算能力、归纳编撰能力。

  2、熟练掌握因数为9的乘除法。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9的乘法意义,归纳编撰9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9的乘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9的乘法意义,归纳编撰9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教学平台——9的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复习3、6 的乘法口诀。

  2、3、6、9之间的相互关系。

  (1)回忆:3的乘法于6的乘法有什么关系?

  (2)3的3倍是()

  3、揭示课题

  〖复习3、6的乘法口诀,回忆3和6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学习9的乘法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主动建构“9的乘法”

  1、观察与思考媒体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思考、感知。

  2、操作与感悟

  (1)学生独立完成:画弧线、填数、写出几个几。

  (2)交流描述强化乘法含义。

  3、探寻规律合编口诀

  (1)独自推算下列一组算式的积(板书)

  1×9=92×9=183×9=274×9=365×9=456×9=547×9=638×9=729×9=81

  (2)想一想:这一组乘法题有什么规律?(让学生充分地说)

  (3)编一编:同桌合编9的乘法口诀。

  (4)说一说

  a、指明介绍所编的乘法口诀

  b、说说编乘法口诀时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乘法口诀

  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5)看看想想:9的乘法口诀中有几句是新学的?

  4、自寻方法熟记口诀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9的乘法口诀?

  5、游戏:九的乘法口诀的手指操。

  6、独立写出交换题。(看书校对)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编口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两人合作编口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此外也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适当降低了难度。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自寻方法、熟记口诀,便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手指操的游戏使学变得有趣,也易于学生熟记口诀。

  (二)互动推出“9的除法”

  1、写出下列乘法口诀的“兄弟姐妹”。

  四九三十六 七九() ()×()=() ()×()=() ()×()=() ()×()=() ()÷()=() ()÷()=() ()÷()=() ()÷()=() 题1指名完成,题2独立完成后交流。

  2、根据乘法口诀写除法算式。(完成后交流核对)

  六九五十四 三九() ()九七十二 ()÷()=() ()÷()=() ()÷()=() ()÷()=() ()÷()=() ()÷()=() 3、小结。

  〖通过“兄弟姐妹”的形式引进9的除法,学生易于掌握,并且能加深对乘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内化新知

  1、p48题2

  (1)尝试解答

  (2)交流反馈

  板书:6×9=54(个)

  答:装满六盒一共需要54个苹果。

  2、p48题3 独立完成后反馈。

  3、p48题4

  媒体出示:水仙花(图略)9元玫瑰花(图略)45元

  (1)同桌合作编题

  (2)交流并板书

  a、一盆水仙花9元,一盆玫瑰花45元,买两盆花需要多少钱?

  9+45=54(元)答:略。

  b、一盆水仙花9元,一盆玫瑰花45元,一盆玫瑰花的价钱比水仙花贵多少钱?

  45-9=36 (元)答:略。

  c、一盆水仙花9元,一盆玫瑰花45元,一盆玫瑰花的价钱是一盆水仙花的几倍?

  45÷9=5 (元)答:略。

  教学反思:

  本堂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点辅导为辅”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探寻规律,合编口诀;自寻方法,熟记口诀;手指操等途径,真正掌握本课知识。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表达的能力。整堂课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点拨者。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能动手操作找出“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使学生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

  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

  课件、主题图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一、情景创设

  谈话引入,老师想带大家去参加一个快乐的动物聚会,好不好?(板书课题,播放课件)

  二、问题探究

  师:同学们,参加聚会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呀?数数看,它们各有多少只?(学生说完,教师点击课件,出示猴子,鸭子,松鼠,小鸡的图像,然后出示只数:3、6、2、8)

  师:如果老师想用磁扣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边说边贴动物图像)谁能告诉老师,我应该怎样贴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围棋子,也象老师这样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摆在你的课桌上,能摆好吗?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根据我们摆的情况,你能发现什么吗?大家说的都很好,小鸭的只数是6,(板书6)小猴的只数是3(板书3),6里面有几个3呀?6里面有2个3,(边说边圈)我们就说6是3的2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边说边板书)

  生:6是3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来算,6÷3=2(板“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2后面就不用写“倍”字了。

  师:如果又来了3只小鸭,(加3个磁扣,请小朋友也加3个围棋子),谁知道现在谁是谁的几倍?为什么?

  学生尝试练习,进行讨论,再集体汇报,教师讲解:

  现在小鸭是9只,小猴是3只,(板书9),9里面有几个3呢?9里面有3个3,我们就说9是3的3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3倍。(把2倍改成3倍)

  师:如果要同学们像这样也列个除法算式来求9是3的几倍,谁会?(把6÷3=2改成9÷3=3)

  三、体验感悟

  1.请同学们用刚刚学到的倍数知识想一想,根据这四种小动物的只数,除了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还能找到其它的倍数问题吗?

  2.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答题纸上做好记录。

  3.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填的情况,请小组派代表上台来做小老师。讲解小鸭数是松鼠的3倍,6是2的3倍,6÷2=3小鸡数是松鼠的4倍。8是2的4倍,8÷2=4

  四、实践应用

  1.课件演示:其实今天来参加这个快乐的聚会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呢,看看还来了谁吧!书上P47练习题。(小猫,小老鼠)

  2.尝试解决问题,把你的算式写在自己的算草本上,行吗?集体订正,在电脑上操作。

  3.还有很多的小动物呢!(出示蝴蝶,蜻蜓)

  4.出示在这个聚会上,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谁吧!(出示淘气,机灵狗比身高的图)

  师: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他们碰到难题了,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吗?

  打开书P47,小组讨论一下,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把书上的空填好。

  5.找一找生活中有倍数问题吗?

  五、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呀?

  六、布置作业

  口算题卡做两页

  板书设计

  快乐的动物

  倍的意义

  小鸭是小猴的2倍,6÷3=2

  小鸡是松鼠的4倍,8÷2=4

  教后随记

  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习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6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 小格 大格 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理解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猜图游戏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

  预设:生:三角形。

  师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追问:那我们是怎样猜出这些图形的?

  2、揭示课题

  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 合作交流,认识角

  (一)找角

  师:其实还有很多角藏在我们身边的物体上噢,同学们,这是一所美丽的校园,你能从图片的这些物体中找到角吗?(出示课件)伸出小手指指,角到底藏在哪?

  (二)感受角

  1、看!图中那位老师手中的三角尺变到我手里来了,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呢?(3个角)

  2、请你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尺,我们一起像刚才那样摸一摸、指一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给你的同桌听!

  (交流学习)

  3、汇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

  (三)观察角

  1、刚刚图片上的角 老师把它们单独拿出来,请你观察这些角,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同桌交流角的特点

  3、角的各部分名称:尖尖的部分我们叫它角的顶点,两边平平、直直的线我们叫它边。

  4、小练习:判断哪些是角。

  同学们我从数学王国里带来几个图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汇报后,师提问为什么那些不是角呢?说出理由。

  (四)用活动角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活动角

  老师出示教具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它是怎样一点一点变大或变小的。

  动手操作(1):拿出手中的活动角,跟着老师一起操作,感受角逐渐变大或变小的过程。

  说一说,角在变大,角两边的开口也在逐渐怎么样?所以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2、跟同学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比较时出现问题:有的同学角的两边有长有短。

  这时我们怎么知道谁的角大呢?

  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开口大小有关,我们可以比一比,发现角两边的长短不影响比较。

  师追问: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师小结:

  出示填空问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 );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 )。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

  (五)画角

  我们了解的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们想不想把他们画出来?

  1、师示范画角。

  师:从一个点起,先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

  2、课件展示。

  3、学生总结老师是怎样画的。

  4、学生尝试活出不同角度和大小的角,

  三、巩固练习:在生活中找角。

  孩子们画的真漂亮!角还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是教室里,你能试着找一找,看看哪些物品的表面有角呢?

  其实角的世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等着你去研究、探索,如果你感兴趣,下课以后再继续研究吧!

  板书设计:

  角的认识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加、连减笔算的竖式书写格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认真计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连加、连减竖式计算格式。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式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南瓜图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南瓜地)你们想不想去南瓜地里帮助农民伯伯摘大南瓜呢?(想)如果想要去帮助他们,就得先通过农民伯伯的小小测验。

  一、引入旧知、沟通联系

  口算: 10+10+20= 60-20-10=

  30+2+7= 15-7-8=

  2+8+30= 17-10-2=

  提问其中两道题“你是怎么算的?”

  师:也就是这些题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算的。你们可真棒。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连加连减的计算题,板书本课课题:连加、连减

  二、情境引入学习新知

  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真是不错,都顺利的通过了农民伯伯的测验,下面我们就到南瓜地里去看看吧!

  (一)连加

  1、出示书第27页情景图

  师:你从图上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第一组摘了28个西瓜,第二组摘了34个西瓜,第三组摘了22个西瓜。

  师:那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不错,那我们今天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出示)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2、师:请你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遍。

  3、师:同学们,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我们应该怎么想?

  生: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就是把三个组同学们摘得南瓜合起来。

  4、列式计算

  师:这道题怎样列算式。

  学生口述后教师板书:28+34+22=

  5、你先来估一估这三个组大约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谁估计得更准确一些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6、组织学生讨论:

  师:那到底怎样准确的计算这道题呢?请同学们同位俩先商量商量,然后生说教师板书:

  9、师:这里三种笔算竖式哪种更好一些?好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师小结:这种把算式连起来写的方法,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使计算正确、迅速。这种简便写法(板书:简便写法)的竖式,更方便。

  10、师:那大家看,为什么这个简便写法,可以把这里的两个竖式合起来呢?

  (因为62是第一步算出的和又是第二步的加数,所以可以这样写。)

  11、师:谁再来说一说,这道题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12、师:请同学们,都试着用简便写法的竖式算一算,做在练习本上。

  13、师:同学们,这个结果与你的估算结果接近吗?

  大家的估算能力可真强。

  14、师:为了检查你们刚才学习新知识的情况怎样,老师给你们出了一道题。

  出示练习题:笔算46+25+17=

  选择不同的竖式展台展示,生讲解。

  15、师:摘完大南瓜,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生:运南瓜。

  师:好下面我就去南瓜地里运南瓜。

  (二)出示运南瓜情境图

  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和问题

  师:这个图又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共有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

  师:数学问题呢?生:还剩多少个?

  自己完整的读一遍。

  师:这道题你会解决吗?

  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用刚才计算连加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

  学生尝试计算。找一生板书竖式在黑板上,讲解。

  师:谁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生1:我们可以先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西瓜,再用总数减去运走的总数也可以算出还剩多少个西瓜。

  生2:90-58这一步我们可以口算,剩下那一步再列式,这样可以简便些。

  师:你们的想法都不错,你们真棒!

  师:下面我们再来检验一个你刚才学的怎么样?请看这道题。

  出示练习题:90-58-30=

  三、巩固练习

  1、师:我们学校数学小诊所来了三个小朋友,你们能帮助他们诊断一下吗?(出示课件)指名生说,师总结。

  2、请同学们一组同学做一道题。

  54+20+16=72-6-40=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习的高兴吗?那么你有哪些收获呢?

  多指名学生说一说。老师也有收获,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好了,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过程与方法:

  结合情景了解线段的画法和意义,掌握线段使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

  教学工具

  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铅笔两根(一曲一直)、毛线一根、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

  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

  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向这样的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

  5.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

  6.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学生指名回答: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板书课题: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设计意图】:经过身边实物、同桌比较二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并积聚了大量的线段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接受状态饱满。由趣促习,能够很好地保存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此外,由教师介绍两个端点,加上很形象的两个小竖,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端点问题的歧异。

  2、寻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这一条边可以看成一条线段(演示)你知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吗?请小朋友们也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找一找它的哪条边可以也看成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

  提出要求: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拥有一双会观察的小眼睛。

  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欢的图形的线段分别是哪几条

  小结:我们发现每个图形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并且它是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虽然这些图形中线段的两个端点没标出来,但我们要知道它们是存在的。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电风扇风叶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

  生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环节中,由教师介绍周围的线段到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线段,面对眼前熟悉的情景却要寻找全新的朋友,学生的探究愿望和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产生了明确的学习需求。

  3、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4、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初步感知线段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竖着拉,斜着拉,这样能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吗?

  小结:不管怎么拉它们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线段。

  (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课件出示图片:两手捏住毛线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

  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毛线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课件出示),建构线段模型。(介绍线段的两个端点可以用两条小竖线表示)

  (5)小结特征: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师: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现在请大家来当小判官:你能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交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或者不是线段?引导学生从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

  (7)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的两个特点:

  1、线段都是直的。

  2、线段有两个端点。

  交流自己对线段的看法。

  三、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你会画线段吗?

  1.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吗?

  2.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

  3.你能画一条比刚才更长或者更短的吗?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特征:

  (1)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

  (2)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明确线段的特征和画法。

  板书

  认识线段

  特征:

  线段是直的

  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0

  学情分析:

  学习本小节后,对后面学习较难的6、7、8、9的乘法口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且对于学生的运算能力、推导能力有进一步的帮助。学生能够背诵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掌握“读作”“写作”的不同要求并能够理解每个乘式的含义。本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主导的地位,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5的乘法口诀,而在此后,又要学习更难的6、7、8、9的乘法口诀,所以这节既有承前的作用,又有了启后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2、3、4乘法口诀,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对口令

  2、背一背

  二三() 五五() 四五( ) 三三( )

  二二( ) 三四() 三五( )二五() 四四( )

  [设计意图]巩固2~3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3、填一填

  5×3=

  ×5=10

  ×5=25

  ×2=10

  4×=20

  1×5=

  ×5=15

  ×5=20

  ×=25

  5×=30

  [设计意图]用新颖的复习手段,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4、算一算

  1)两个因数都是5,它们的积是多少?

  2)摆一个需要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要多少呢?

  [设计意图]用文字或直观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列式计算

  a、2乘3得几?

  b、3个4是多少?

  C、5个3的积是多少?

  d、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

  e 、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练习是为巩固乘法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出示26页“摘西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28+34+23=

  (3)学生讨论: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4)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

  (5)指名学生板书:

  28 62

  +34 +23

  ------ --------

  62 85

  (6)师:为了写起来方便,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边说边板书:

  28

  +34

  ------

  62

  +23

  ------

  85

  (7)引导学生写明答案和单位,让学生分析一下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8)课件出示:练习:让学生完成26页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

  2、教学例2。

  (1)测试课本27页“运西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让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板书:85-40-26=

  (3)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4)师: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请写在练习本上

  (引导学生根据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连减的竖式写法)

  (5)展示学生的连减竖式

  师:除了这个竖式写法,还有不同的写法吗?

  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引导学生看书本27页小男孩的算法和写法:

  第一步:85-40=45可以口算,不用写算式。

  第二步:45-26 (要求学生能口算的尽量要口算,口算有困难的可以用笔算) (6)学生讨论:除了用85-40-26这种方法进行计算,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列式计算吗?

  (7)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

  (8)师板书:40+26=66(个)85-66=19(个)课件出示。

  (9)把例1例2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连加连减),并板书课题。

  (10)练习:27页做一做第1题

  54+20+16=

  90-58-24=

  三、实践运用、拓展思维。

  练习五第1题,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多少人?

  试一试

  56+34-20=

  78-24+39=

  练一练:星星合唱队原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填一填,跳绳比赛,

  (1)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下。

  (2)第三次比赛,小聪跳下,小明跳下。

  (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师小结。

  知识应用:把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附:板书设计: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P47-48

  备课时间

  10.11

  授课时间

  10.12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和几个数连加之后安排的。本节课从生活出发,从生活问题引入,让学生观察实际情景,并且其中暗示着一组组数量相同的数,可以用相同的数相加来解决。相同数相加中的加数是几和几个相同的加数是认识乘法的基础,即算式表示几个几,通过几个几的桥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材第46页的一幅主题图,呈现了小火车、小飞机等情境图。图中蕴含着许多“相同加数”的因素,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加深了印象,这就为引入乘法做了准备。例1是通过学生计算主题图中各项娱乐设施里面的人数,引出了加法计算,为引出乘法的意义做了铺垫。通过观察加法算式,使学生明白像这样的加数,加数必须相同,积累了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也表明了加法是乘法的基础,渗透了乘法的'含义。在学生理解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认识乘法,了解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学生亲自动手把其它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并读一读,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乘数、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3、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能够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核心概念

  符号意识 模型思想

  数学思想

  符号化思想 模型思想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一起玩耍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游乐场。小火车、小飞机等)

  那么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能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生:1.玩小飞机的有多少人?

  2.做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3.过山车上有多少人?

  其他学生解答,教师板书计算

  3+3+3+3+3=15(人)

  6+6+6+6=24(人)

  2+2+2+2+2+2+2=14(人)

  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师: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乘法

  创设情景,借助学生们喜欢的游乐设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几个几相加”是学习乘法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乘法做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

  师:大家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几连加?

  (这几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

  师: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绍: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做乘号,乘号的写法是“×”

  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5+5+5=15

  5×3=15

  3×5=15

  乘数乘数积

  师:怎样写乘法算式呢?我们以

  3+3+3+3+3=15为例

  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

  相同加数是3,就写在乘号的前面。

  再数一数,是几个3连加?

  把相同加数的个数5写在乘号的后面

  3×5表示5个3连加,5个3得15,因此算式是3×5=15,读作3乘5等于15。或者也可以写成5×3=15,读作5乘3等于15。你们能把另外两个加法写成乘法算式吗?谁可以读一读?

  生:6×4=24 4×6=24

  2×7=14 7×2=14

  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得的,同时使学生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8页“做一做”第2题。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几,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订正。

  2.判断对错,错的更正,为什么?

  4+4+4=4×3()

  2+2+2+2+2=2×5()

  7+7+4=7×3()

  6+6+6+6=6×4()

  (相同加数,乘法计算)

  第一题,让学生在习题中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由几个几,引出加法,再变为乘法。

  第二题,强调只有相同加数,才可以用乘法计算。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师: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生: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教学反思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

  2. 能够自己动手解决有趣的图形或物体运动问题。

  3.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感受平移、旋转的特征,帮助学生积累平移和旋转的经验。

  教学难点:运用平移、旋转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前准备

  资源利用华容道游戏板、正方形、圆、三角形硬纸板、火柴棒、竹蜻蜓

  教师:设计教案,制作课件 ,华容道游戏板

  学生:华容道游戏板、正方形、圆、三角形硬纸板、火柴棒、竹蜻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喜欢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棋类商店看看,知道这是什么棋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一:玩一玩,华容道(认识平移)

  1.教师介绍华容道游戏的由来。

  师:华容道是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发明的人受到三国故事华容道的启发,制作了这个游戏棋。了解故事。

  华容道的玩法介绍。游戏规则:4个人物只能横向或纵向移动。

  谁来演示?(板书:左右、上下)

  (1)分组活动。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练一练:超级小司机

  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前进、后退)

  3.列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升国旗、缆车

  你还知道哪些?

  4.小结:玩一玩,发现了物体可以上下、左右、前进、后退,真有数学的眼光。

  活动二:做一做,制作陀螺(认识旋转)

  1.任选一个喜欢的图形,制作陀螺

  2.自己选择图形,制作。

  3.反馈。转一转,发现了什么?

  4.列举生活中物体旋转的样子。

  5.对比小结。这些运动和棋子运动一样吗?用手势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活动:做一做,竹蜻蜓

  1.介绍竹蜻蜓。演示玩法。

  2.放飞竹蜻蜓。观察竹蜻蜓翅膀是怎样飞的。

  3.介绍书上的竹蜻蜓,做竹蜻蜓。

  (四)课堂小结评价反思

  这节课,我们在玩中学习,完整感受了物体的运动,希望你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去发现玩中的数学,玩中的乐趣,玩中的美。

  板书设计

  玩一玩,做一做

  平移(左右 上下)

  旋转(转动)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中,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力、有自己的的动手操作,也有小组间的合作、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立体交叉互动。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本课真正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实现了新课标准要求“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口算卡片,口答。

  2、出示加法,指名说说怎样算的?(可以多种算法)

  3、笔算加法应该注意什么?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指名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样解决问题?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6-23,

  先独立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棒、圆片演示算法,学生回答其它算法,如:口算,笔算。(合理即可)

  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四、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练习,学生汇报结果及算法。

  2、思考交流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什么?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异同。

  学生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4、完成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及算法。

  5、完成练习三第1、2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能记住8 的乘法口诀并进行简单计算。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教学难点:要求记忆的口诀随着所学知识逐步增多。

  教法教具:黑板条、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看看谁能做数学小能手,谁呢?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3×4,5×6,4×5,3×2,7×4,5×7,7×5,7×6,

  2、说说出现口诀的前一句和后一句

  二、探索新知

  师:今天周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大玩具(大正方体)?

  师:请小朋友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个大正方体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

  学生反馈:8个

  师:那有这样2个大正方体有几个小正方体组成?

  学生反馈:16。

  师:为什么?

  生:因为8+8=16(2个8)

  师:那么第三个呢?

  学生反馈:24, 8+8+8=24。(3个8)。

  师:那么蓝猫第四个、第五个……第八个大正方体分别有几个小正方体组成呢?请同学填写完整数学书P76的表格。

  学生反馈。

  师:求几个8相加什么方法更简便?(乘法)

  出示课题8 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

  2、 自编8的乘法口诀

  根据算式编8的乘法口诀给学生3分钟的编制8的'口诀时间

  个别学生反馈,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师:对于他们编的8的乘法口诀,你还有什么意见或者补充吗?

  学生讨论再反馈在黑板上。

  3.记口诀

  师:编的那么好的乘法口诀,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朗读一遍吧。生齐读口诀。

  师: “你们认识了8的乘法口诀,里面有8个朋友。你们能一下子就把每个朋友都记住吗?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记住口诀呢?你们可以先观察每一个乘法口诀朋友的特点,再比较比较。这样就好记多了。”

  学生比较并反馈:①每一句口诀的第一个数总比下一句的第一个数多一;

  ②每一句的第二个数都是8;

  ③每一句口诀的得数十位上依次增加,个位依次减少;

  ④积一个比一个依次多8。

  师:说一说你觉得哪个口诀朋友比较好记。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学生反馈,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师:老师忘了六八多少怎么办?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这些口诀。(两分钟)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同桌互背、开火车背口诀

  三、练习

  师:下面式子用什么口诀解决呢?

  8×4 8 ×7 3×8 8 ×8

  8×2 8×5 1×8 6×8

  2、补充完整8的口诀说出能解决的式子

  一八得( ) ( )十六 ( )八三十二 ( )二十四

  ( )八五十六 五八( ) ( )八六十四 六八( )

  四、实践运用

  学生独立完成习题3、4、5题

  师: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8的乘法口诀?

  ① 螃蟹:一只螃蟹一条腿,三只螃蟹呢?

  3只呢、4只……8只呢?

  出示螃蟹拍手歌,学生逐个计算出结果,并且一起读一读。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