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08 12:27: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说课稿 篇1

  1、技能目标:通过“听、唱、动、奏”等音乐活动体验音乐作品带来的乐趣,创作旋律的兴趣,并能积极尝试和探索音乐奥秘的愿望。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 “听、唱、动、奏” 活动中体验音乐作品带来的乐趣,引导学生勇于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在音乐活动中进一步了解1、3、5及其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创作旋律的兴趣。

  难点解决:

  师:请同学们找出这首歌的节奏、旋律上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说出这首歌由哪几个音组成?(学生分组进行谈论回答)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正是这些神奇的音符1、3、5,让我们感受到土家族特有的民族风情,找到乐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就容易唱了。(学生跟琴演唱歌谱)

  (设计意图:新课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师生间的共同探讨,运用比较法、发现法,让学生自己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学生自身的诉说,启发了思维,加深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积极引导学生把对音乐的内心感受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快乐学习的实践中去,在“唱唱、听听、议议”等活动中感受理解音乐。)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蚕姑娘》这是一篇老课文,老师们都比较熟悉。这篇课文现编写进了苏教版的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中,是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特别是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图,传达了有如孩子般的喜爱之情。如此充满情趣的课文,孩子们乐学、爱学。

  1、课题分析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题目,就能引领出整篇文章的思路。课题为什么称蚕为姑娘,它含有亲切的意味。把蚕看成美丽能干的姑娘,表达了作者对蚕的喜爱之情。这样的课题也告诉了我们,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来介绍蚕的相关知识。

  2、课文分析

  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份。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春暖时节,蚕从卵里孵化出来。

  第二部份(第二—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第一次蜕皮,从又黑又小变成黄姑娘。

  第二次蜕皮,从又黄又瘦变成白姑娘。

  第三次蜕皮,从又白又嫩变成胖姑娘。

  第四次蜕皮,从又白又胖变成亮姑娘。

  第三部份(第六、七自然段):讲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姑娘的情况。

  3、教材的重、难点:

  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重点:

  ①还应是掌握10个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会认识4个二类识字。通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

  本课的难点:我认为是要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因为生在城市的孩子,有的根本就没有见过蚕,多数学生缺乏对蚕的感性认识。但由于童心,他们会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对昆虫强烈的研究兴趣,应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这一课时,通过课文中那些形象、生动的语句,有趣的生长变化过程,前后贯通的文章结构,是学生学习本课最有利的因素,也很容易激发出学生对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在教学生字词时,用猜谜法:15天是半个月“胖”;24小时是1天“旧”;上面的羊没尾,下面的血没撇“盖”。再用部件法学习“蚕”天虫;“姑”女古;“娘”女良;“床”广木;“响”口向,“桑”三“又”加一“木”。这些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

  在学习课文时,用情境教学法,导读法。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用讲解的方法。以上的内容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成。

  利用板书,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安排在第三课时完成。

  2、学法

  学生预习课文时采用自学法。学习课文内容时,采用读读、想想、划划、写写的方法。在巩固时采用练习法。

  我把学习生字安排在第一课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说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引起悬念

  首先板书“蚕”,请学习齐声读(cán),检查学生是否能准确读准平舌音。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蚕吗?这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好几种。最后出示“姑娘”两个字,学生齐读“蚕姑娘”。向学生提出蚕是昆虫,姑娘是小女子,为什么要把这种昆虫叫做蚕姑娘呢?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为什么了。

  我这样做,是用课题,来引起同学们的好奇,激发他们学习课文,了解蚕的欲望。

  2、学习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 分析字形,找出部首,准确书空笔画。

  3、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课文共有四幅图画,通过观察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使学生增加对蚕的感性认识。

  现在我们学习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图画意思的,蚕究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

  4、学习课文的'第一部份

  让学生知道蚕的生长季节,蚕是怎样出生的。

  5、学习课文的第二、三部份

  我把这部份的教法主要用在解答问题上:如蚕的一生要睡几次?是怎样进行变化的?蚕最后是变成了什么样的?还有让学生自己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让大家来解答。这样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找出课文中有关的答案。自己不明白,在听了别人的解答后,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种解问的方法,可以使多数的学生都动脑想想。

  6、阅读

  在阅读上,重点指导学生的阅读情感,语气。如“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把春天来了和小蚕出生时的喜悦语气读出来。在读“睡了四回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丝来,要盖新的房。”这是蚕姑娘的最后变化,要把蚕快要完成它一生的历史使命和就要结束蚕姑娘的日子,那种充满激情的语气读出来。

  这样读,能加深同学们对句子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对阅读情感与语气的指导,能使学生融情于文中。我把阅读穿插在理解课文中进行。

  7、理解词语

  在对词语的理解上,我采用划的方法,把一些重点词语勾画下来。如脱下、醒了、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爬到、丝儿、茧子、开了窗、蛾姑娘,学生们能记住这些词,也就基本记住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对背诵这篇课文,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我让学生边理解内容,边勾画词语。

  8、总结

  在总结中,我抓住一些拟人化的词语,把为什么叫蚕姑娘的问题揭示出来。特别是通过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变成”,黑姑娘变成黄姑娘,变成白姑娘,变成胖姑娘,变成蛾姑娘这些活泼生动的句子,让学生掌握了蚕的生长知识。明确为什么把蚕当作人来写。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熟记住蚕的生长过程,我采用了如下的板书。

  2、蚕姑娘

  春 蚕卵 钻

  又黑又小 (不吃不动) 变 黄

  又黄又瘦 变 白

  又白又嫩 变 胖

  又白又胖 变 亮

  吐丝结茧 开窗 变 蛾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描绘了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风光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中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优美风光;然后介绍了日月潭名称的来历;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文中还配有一幅日月潭风景的照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我将教学本课的教学主旨确定为:图文并茂悟情感,巧抓词句激想象。本课教学时间是本课安排为第四课时,该课时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

  1.巩固生字词,理解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句子意思。

  能力目标:

  1.了解日月潭名称的来历和那里的秀丽风光。

  2.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边品边想象那里的美丽景色。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想象、体会那里的风光秀丽。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有三个自然段,词语丰富,文字优美,语言清新。在充分了解课文与学生的特点后,围绕本课的三维目标,设计出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图文悟情、理解想象、情感朗读等方法,这样,既能巩固学生语文知识点,又能拓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点,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三、说学生

  本班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训练,在生字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能力。像赵子毅,张平平,刘彦鹏三位同学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的能力。他们能够自己拼读音节,说结构,找出偏旁部首和数笔画等。张弛,赵玲,王瑞能够说说字的结构,找出偏旁部首。因此六年级,我对本班学生制定的目标是:能力强的同学能够正确朗读课文。能力一般的能够朗读句子。能力差的同学能够跟读句子。经过开学两个月的训练,同学们普遍都有了提高。张弛同学就有最明显的进步。他从最初的不认识字,不会写字。到后来会写字,会认字,不会读书。现在已经能够正确的朗读篇幅短小的课文。如本册书的第四课《祖国》,是一首儿歌,他已经能够正确朗读。因此在每堂课,用一半的时间用来读书,反反复复地读书,已经看见了效果。同学们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激发情感课前让学生欣赏一组祖国迷人秀丽的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川秀美,景色逸人,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为生长在这样美丽而伟大的国家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奠定整节课的情感基调。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进入情境,学习课文,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图文并茂,品读课文

  1、复习词语,为读书做好准备

  卡片出示词语:日月潭,台湾省,大湖,圆圆的,弯弯的,碧绿,大玉盘,明珠,茂密,树林,倒映,湖光山色,非常美丽

  2、出示课文,品词品句

  出示课文,学生齐读

  老师一边指学生一边读。这是帮助学生知道如何去读书。因为有的同学手里拿着书,眼睛不看字,注意力不集中。这是训练学生集中精神做事的良好行为习惯。

  齐读后出示第一句话: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的一个大湖。指名读,多找几个学生读一读。然后提问,你从这句话知道了什么信息。学生会回答说,知道日月潭在我国的台湾省。

  出示第2段,指名读一读。师提问:谁能够告诉同学们它的名字为什么叫“日月潭”呢?多叫几个同学读一读这句话“日月潭里有一个小岛,把潭分成两半,一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一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使学生知道知道“日月潭”名字的来历。在这时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找出小岛,找出日潭和月潭。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师问:日月潭的风景美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出示句子:两潭湖水相连,像碧绿的大玉盘,小岛就像玉盘中的明珠。这时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日月潭的美丽。

  出示第三句话,学生读一读。

  先让学生找出你不理解的词语,理解句子。

  再让学生找出你喜欢的词语,如“湖光山色”,“茂密”等

  师:日月潭风景美丽,有很多游人去游览,他们照了很多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日月潭美丽的风光。

  出示图片,欣赏日月潭的美景。

  齐读最后一段“我爱美丽的日月潭,我爱祖国的台湾岛。”

  师:日月潭很美丽,台湾省还有很多美丽的地方。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欣赏其它地方的美景。

  五、拓展情境

  爱国教育课文学完了,你觉得日月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这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让学生将学习本文后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增强学生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形成初步的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外,在学生个个都说“日月潭真是个好地方”,个个都想“到台湾去”时,老师再动情地讲述: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了,至今还没有回归。台湾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台湾的小朋友也在向往早日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从而增强学生期盼祖国统一的意识。

  六、课前预设

  这是一篇描写景的文章,文字优美,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可是智障学生直观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因此在课上准备了许多直观形象的图片,这样有利于学生有直观印象,帮助他们观察思考,交流体验。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日月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是检查学生词语积累的情况,和运用词语的能力,以及正确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希望学生能将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从而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使语文课真正发挥它听说读写的作用。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直线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对圆有了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三个知识点:一是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二是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三是圆的基本特征的认识。从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圆这样的曲线图形,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空间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能够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这部分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抽象能力还比较弱,对圆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具体的物体的面上,“物”和“图”分辨不清,导致他们对“圆上”和“圆内”分辨不清,这样就必然影响到他们对半径的正确认识。因此,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圆心、半径,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我打算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正确掌握使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2、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四、教学策略。

  为此,本节课我将重点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的策略。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引导从中找圆,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从实物图中抽象出圆,再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找圆丰富表象;二是,以画圆为主线认识特征的策略。第一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画圆,初步感受特征;第二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第三任意画圆,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发现圆的基本特征。三是,自主探究的策略。引导学生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自主地认识圆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提问,引入新课

  课堂伊始,首先进行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圆这种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关于圆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什么是圆?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明确学习目标,激发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认识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出示教材中的四幅圆形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出这些物体中的圆,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时地利用多媒体把圆从实物图中抽象出来,同时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圆。然后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找圆,问学生:你在哪些地方还看到过圆?通过观察交流,丰富学生关于圆的表象,为进一步认识圆打下基础。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事先准备的图钉、线、圆形硬片等学具自己动手画圆。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圆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将重点关注利用图钉和线画圆的方法,并着力引导学生把这种画法说清楚。因为这种画法是对圆心、半径的形象感知的过程,为他们认识圆心与半径提供经验。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提问: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都是线段围成的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2,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首先借助四幅连续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习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的用圆规画圆。然后,老师用圆规画圆并告诉学生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通常用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通常用r 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通常用d 表示。

  3,认识圆的基本特征。

  在画圆感知特征的基础上,出示例3,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老师通过巡视了解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及时提出问题:根据(1)你能发现什么?组织班内交流。

  本环节的设计力求以画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充分感知,提高操作、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三)、应用练习,巩固拓展

  设计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拓展有关圆的知识。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指出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并量出它们的长度,意在巩固基本特征。第2题巩固画圆方法,进步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练习十七第一题进步认识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第二题感受圆的大小与半径有关。第三题进一步体会圆心确定位置,半径确定大小。这些练习都应该在学生独立解答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引导点拨,提高练习的效率。

  (四)、总结反思,梳理知识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收获进行总结反思,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的知识系统,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觉建构知识的良好习惯。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圆的认识一节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为核心,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主线,着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圆的特征,努力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预期应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中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专家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5

  一、导语

  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曾经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文人,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展示课件1,逐一让学生猜想说的是谁)不错,这位文人就是北宋的大文豪苏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文艺通才,他在诗词文等各方面都开风气之先,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与黄庭紧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尤其是他的词,打破了传统婉约的靡丽词风,开创了壮丽雄劲的豪放派词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示课件2,题目),感受一下他豪放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注意三个问题(展示课件3,目标),一是带着感情去朗诵苏轼的词作,二是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三是了解苏轼豪放词的特点。在下面学习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这几个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

  1、听朗诵。(展示课件4)这首词很短,文字上没有多少障碍,我们直接看词的内容。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首词,请大家认真体会,并注意纠正个别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请大家自己自由地朗读,注意放慢速度,体会其中的感情。

  (学生在读课文时,师板书题目)

  3、齐读课文。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尽可能慢下来,要注意抑扬顿挫。

  (二)分析题目

  通过刚才的'诵读,我们基本上感知到了苏轼这首词的美。大家看一下这首词的题目,有两个部分组成。

  1、“念奴娇”是什么?(词牌名,只要词牌确定了,每句话的字数也就确定了)

  2、“赤壁怀古”是什么?(题目,告诉读者词的内容)

  3、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诗词的题材有很多种,比如送别啊,边塞啊,田园啊,这首词你觉得应该属于什么类型的诗歌?题目中有两个字已经提醒我们了!是怀古诗!它也是一种很典型的诗歌类型,这一类诗词有很多,下面我们会陆续遇见。

  (三)总括怀古诗特点

  这样的诗词,一般是由眼前所见到的景物,引起与之相关的历史人事的联想,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或者胸怀。这样大体我们可以概括为:(展示课件5)观眼前之景、怀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今天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不是也大约有这么三个部分组成。

  (四)分析眼前之景

  1、请大家速读上阕,思考一个问题,看是不是写了眼前之景?如果是,请大家找一个短语(用原话就可以)对所见到的景做一个概括。学生读完后请学生回答——江山如画。

  2、既然是“江山如画”,能不能找到比较典型的反应“如画”特点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我们再深挖一下,有没有哪几个词更加凸显了它的画面感?——穿、拍、卷。

  4、欣赏诗词,既要从整体上感知,也要从它细小的环节上去揣摩、玩味,去咬文嚼字。我们看看这几句话好在哪里呢?

  ①把这三句话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博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②这几句话好在哪里?——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感觉,“穿”“惊”“拍”都是比拟,“雪”借喻,“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5、景的特点

  大家看一下,苏轼笔下的景物美不美?能不能在“美”之前再加一个字,能够更好地概括苏轼景物的特点?——壮美!

  6、重读上阕,体会壮美特点

  所以,在上阕,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壮美的如画江山图景!现在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三句话,要读出“穿”“拍”“卷”的气势来!——学生齐读。

  (五)分析历史人事

  1、引出历史人事。上阕写完了眼前之景,看看有没有对历史人事的联想?文中哪个词已经明显地告诉我们联想到历史人物了?——遥想公瑾当年!

  2、上阕中哪一句话把眼前之景和历史人事自然地串联起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一时”是什么时候?——三国。

  说到三国时,你的脑海里都想到了哪些三国人物?——(选择一排,每人说一个三国人物。)

  4、苏轼想到的是谁?——周瑜。

  请找出一个既点出了时代有点出了他名字的短语——三国周郎。

  5、读下阕,找出作者联想到周瑜的哪些事情?用文中的话概括。——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几句话看出周瑜什么样的特点?年轻、英俊潇洒、儒雅风度、指挥若定。

  6、总结填表。

  7、用原文中一个词概括周瑜的特点。(周瑜很雄姿?周瑜很豪杰?周瑜很风流?)

  8、集体读一下,要读出周瑜的风流倜傥,潇洒儒雅,指挥若定。“遥想”轻一点,飘渺一点,“小乔初嫁”轻一点,“羽扇纶巾”儒雅风度,“谈笑间”指挥若定,“灰飞烟灭”有蔑视之感!

  9、三国历史人物众多,苏轼为什么要写周瑜?(从作者的遭遇经历的角度思考)(展示课件——介绍苏轼黄州状况)

  10、对比人物形象。

  周瑜是怎样的形象?自己是怎样的状态?看看人家,想想自己,无论哪一个方面自己都是和周瑜相差甚远啊!

  (六)分析一己之怀

  1、集体读“故国神游”至最后。

  2、文中找出一个短语,精炼地概括他的感怀。——人生如梦

  3、哪一个词体现了他的失意?——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

  4、除了失意,还有什么情感?哪里体现出来?——笑,嘲笑,自我解嘲,释怀,表达出旷达乐观的情感。

  (七)回顾总结苏词——豪放词的词风。

  景是壮美之景,人是风流之人,情是旷达之情,苏词把写景、咏史、抒情完美地融合在一首词之中!总的来说,苏轼的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这就是苏词。

  (八)我们一起朗诵一下课文,最后体会一下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说课稿】相关文章:

《蜜蜂》说课稿06-26

《比尾巴》说课稿06-27

画风说课稿06-27

《掌声》说课稿06-27

草原说课稿06-28

《孔乙己》说课稿06-29

《穷人》说课稿06-30

《心声》说课稿06-30

《口技》说课稿06-30

《风筝》说课稿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