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8-01 23:36: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新伙伴》是七年级上册美术课本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是学习人物画的基础课,主要通过观察新伙伴的形态特征、习惯姿势和各种动作、初步了解人体比例、结构和运动规律、重心变化的表现方法等,并进行人物动态速写练习。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是学生初中三年美术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学习用速写的方法来记录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动手绘画能力。

  3、教学目标:

  ①、知识能力目标:掌握表现人物速写的基本技法。

  ②、过程方法目标:能大胆表现,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同学、师生之间的情感,相互关心,关爱互助。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材的重点:人物动态速写的`表现手法。

  教材的难点:以线条表现人物动态结构,比例准确,线条流畅。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12—13岁的年龄正处于绘画的“转型期”,对所描绘的对象追求“像”为最高标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像”与艺术的“像”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表现。

  三、教学方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上课前,教师出示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照片,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2、问题探秘法: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

  3、尝试练习法: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对各种人物动态进行描绘动态线和找重心的练习。

  4、比较欣赏法:老师拿出一些速写作品,让学生结合课本上名家作品进行比较欣赏。

  (二)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新课标中提出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提倡“以学生为本,注重团队精神与策划意识的培养,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应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情感,提高绘画表现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1、情景导入

  教师把课前搜集好的学生生活相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全班学生分为六组,共同观察相片上同学的各种姿态和表情特征。

  教师拓展引导:同学们再观察一下我们班中的学习伙伴,他们的动作和表情是不是很有趣呢?你又想不想把它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探究一下如何描画人物对象。

  2、问题探秘

  教师再每组发给一个人体模型,让学生共同探讨以下两个问题,填写好下面两个表格:

  ①、以下人体各部份的长度,相当于多少个该人体人头的长度呢?

  部位

  状态

  手臂

  大腿

  上半身

  全身

  直立

  坐

  盘地

  ②你能说说人体各部位像一个什么形状吗?

  部位

  名称

  头

  上身

  臀

  手臂

  手掌

  脚掌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立定跳远》是九年义务制教育《体育》课《水平一》跳跃动作的重点教材(人教版),是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弹跳力的重要手段,本课通过《小动物学本领》这一教学情境设计,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立定跳远。这样通过一定科学的有序编排,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模仿、并在与同伴学习中,合作探究评价,使他们在看、学、练、比的过程中展示自己所学的技能,同时培养小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乐于参加学练,展示自我。

  2.身体健康目标:懂得两脚用力起跳,蹬摆动作协调,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弹跳力。

  3.心理健康目标:学会在体育活动中,调控自己的情绪并能与同伴合作学习和讨论,在练习中懂得尊重别人和关心别人。

  二.说教法

  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用了引导法,探究法、指导法、比赛法、评价法等,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愉快学习。如:运用指导法指导学生按照教师编出儿歌启发学生思维,正确的进行练习立定跳远,通过自我暗示达到念、练结合的目的并以此加速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的提高。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观察、模仿,相互学习来完成学、练的目标,最终在五个学习领域中完成《水平一》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在本节课中有不同的收获和进步。

  四.说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的教具是一床垫子,充分发挥垫子的多种用途和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垫子的折叠、展开提高难度,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拚搏、不断提高,让学生跳得更远。

  五、说教学程序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为本节课做了如下设计: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课的开始,我通过导语说:“森林里要开运动会了,小动物门有兴趣去参加运动会吗?这时,同学们兴趣高昂、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我又提出:要开运动会了,大象妈妈知道我们小动物队列训练的不错想想看看,我们学得怎样,我们有没有信心表演好”。学生高兴答道“有!”之后我开始口令指挥立正、稍息、向左(右)转、报数等,练习表演完后,这时大象妈妈说“同学们表演得非常在棒,我给做得好的同学鼓励,鼓励”。大象妈妈给表现做得好的`同学贴红花。为了进入下一个程序,我又说:“刚才同学们表演得都不错。为了迎接森林运动会,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始做一下准备活动,然后再开始训练好吗?”随音乐声响起,小动物们开始做动物模仿操慢慢进入角色。准备活动之后,我开始教学生练习立定跳远。

  第二环节:自言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的观念。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对于一年级学生由于现在才入学二个月如何教他们学习立定跳远,我采用学习小白兔双脚跳为索引,开始了学习。学生在模仿双脚跳的过程中学习双脚跳的方法。在巩固掌握了双脚方法之后,我又开始正确示范立定跳远全过程动作方法。在示范过程中边示范也说动作要领:即“两手摆动向前跳,屈膝缓冲落地轻”,同学们在老师的导引下开始了边念、边做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动作技术和技能,这样也了解了学习重点,还掌握了学习难点。这时我集合小组长,让每个小组长拿着一个小垫子,按照折叠、展开的方法,不断地跳过垫子,提高难度,提高学生拚搏精神,在这段练习过程中,我问学生“如果有的同学不会跳,他们跳得不远,你们应该怎么办?”这时学生都回答“帮助他”。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之中应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环节,稳定情绪调阶段

  让学生欣赏音乐,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做模仿练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从而达到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同时渗透美育,陶冶情操。

  第四环节,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手段,让学生踊跃参与评价活动,达到学生与同伴的学习表现给予正确评价,并通过评价弥补自己不足之处、并给自己提出努力的方向。

  本课特点与创新

  本节课是以一个适合儿童情境故事出发,逐步导入学习阶段,在课的开始运用学生的先前经验,动物模仿操做准备活动,这是一年级学生原来在幼儿园学过的,而且容易引起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运用新课程思想提倡的学习方式,即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立定跳远技能。以达到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本课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在认知基础上,使学生本人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为其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也是陶行知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说课稿 篇3

  《老王》说课稿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我由此设计一个阅读的系列教学,计划安排三个课时,具体的知识目标:

  1.了解杨绛、钱钟书及其作品。

  2.学习用平淡朴素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感情的方法。

  3. 学会从具体事例中分析人物性格。

  4.培养拓展阅读能力、指导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的养成,

  运用多媒体、教材 、课外读物、学生习作相结合,以及质疑讨论、合作交流、学后运用,实际训练结合的方法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导入进入情境,自读汇报,整体感知、研读文本,合作探究、体验反思,质疑交流、表达思想,实践练习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小结以及作业布置等几个环节。

  主要让学生走近老王: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

  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走近作者:

  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

  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思想)

  导入最后一句话,

  比较 多吃多占 幸运的人

  “ 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远远不够,所以感到“愧悟”。

  总有人不如我们,我们要“奉献爱心,关爱他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后以关爱为话题实际的爱心寄语训练,将课堂引向高潮

  达到预期的效果 突出的重点

  第二课时

  由优秀作业展示导入拓展阅读的方法与角度

  首先用 听读 《诚实致富记》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思考---拓展的角度

  教师明确—与的主题有关 ------与人物的品行有关----与平民的话题有关

  其次 阅读拓展资料

  干校六记 我们仨 围城 读《伊索寓言》片段

  教师归纳 拓展的用意

  1.了解作者夫妇二人的人生态度、生活经历、文学创作、作平风格等,对进一步理解《老王》有补充提示作用

  2.学习拓展阅读的其它方法

  最后 教师小结(ppt展示)拓展阅读方法及其选文的角度

  1.题材相同或者相关的(主题情感人物)

  2.体裁和语言风格相同或者相近的

  3.同一个作者不同风格的

  4.与作者有关的对学习本文有

  补充提示作用的等

  合理设计 阅读作业

  1.拓展阅读《读书苦乐》、《记傅雷》

  2.获奖作文 《热》《不和谐的声音》

  第三课时 主要是实践各种读书方法

  比如 朗读法齐读《读书苦乐》、

  思考 作者的语言特点

  作者是如何描述读书的乐趣的

  用跳读法 《阅读------用心灵的眼睛》

  用圈读法 画出集中阅读的方法

  师生一起归纳阅读的方法

  ---------比较法 --------朗读法--------摘贴法 --------跳读法

  --------修改法 ------圈读法--------讨论法 -------现炒现卖法等

  最后是实践应用

  运用比较法阅读 《热》《不和谐的'声音》

  和运用修改法 完成 《热》《不和谐的声音》两文的修改

  (附录:补充材料 1名著网等 2《语文教参》3《中文自修》《新读写》)

  课堂教学设计:《老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杨绛、钱钟书及其作品。

  2.学习用平淡朴素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感情的方法。

  3.学会从具体事例中分析人物性格。

  (二)能力目标: 培养拓展阅读能力、指导阅读方法

  (三)情感体验: 体悟作者的感情,关爱弱势群体,培养爱心、同情心。

  教学重点:

  1.学习用平淡朴素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感情的方法。

  2.体悟作者的感情,关爱弱势群体,培养爱心、同情心。

  教学难点:拓展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及其阅读习惯的养成

  教学手段及其用材: 多媒体 教材 课外读物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质疑讨论 合作交流

  具体教学步骤:

  一.导入

  “和谐” ------社会的美好愿景

  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要与动物们和谐相处,

  然而最重要的,是作为万物主宰的人与人要和谐相处。

  然而,你可曾看到有多少露宿街头的心在孤独地呐喊,又有多少为了这个美丽的城市流血流汗却得不到尊重的灵魂在屈辱中偷生?正是有这样一群被称之为“弱势群体”的人们让我们的心无法平静。在我们无意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有一群本应和我们一样的人正在苦苦挣扎。

  老王就是这么一群中的一个。让我们走进杨绛女士的作品中,一起来走进老王的生活,来体悟另一种层次的爱!

  二.自读汇报,整体感知

  1.汇报整理的资料:介绍杨绛、钱钟书及其作品。

  2.自主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有理由)

  (学生有可能答道厚道、老实、善良、知恩图报、生活困难、乐于助人等,老师归纳:苦,善。)同学们已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现在,让我们从内容上进行还原。

  三.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1.让我们感动的事有:(学生自主回答)

  走近老王: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

  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走近作者:

  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B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

  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如果给上面这个问题加个“最”字,你选哪件事?.为什么?(预设学生答案:老王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因为老王已病入膏肓还来给我们送东西……)既然最感动,让我们来深情地朗读这一节(一个同学读)

  (读得好,感情好,让人感动的事情还要依赖于作者精妙的语言,而杨绛的语言是很有特点的,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独有的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语言)

  2.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有:(可以讨论)

  1)学生可能会发现“强笑”,“镶嵌”“绷”,提示课后第二题“前任”:大词小用,简洁风趣。

  导到杨绛语言的特点:平实质朴,感情深入――朴实自然,清丽淡雅,宁静平和。

  2)老师范读16节,引导学生思考: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者的感情怎样?两个地位悬殊的人为何能和睦相处并产生了感情?——互相关爱,心与心在交流。

  四.体验反思,质疑交流

  1.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思想)

  (同学们对内容及语言把握得很好,再深入思考一下,她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些这么一个人、这么一件事吗?)

  导入最后一句话,

  比较 多吃多占 幸运的人

  “ 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远远不够,所以感到“愧悟”。

  总有人不如我们,我们要“奉献爱心,关爱他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还有疑惑的问题是:(提示最后一句话)

  五.表达思想,实践练习

  1.“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紧紧地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让我们带着对爱的理解和渴望,用我们真诚的心写下我们此刻的感受,请同学们以“关爱”为话题写一句话,表达我们此刻的思想。(背景音乐:爱的呼唤)

  写在小纸片上,投影并粘贴在“爱心寄语”上。

  2.口头训练 予人玫瑰 手有余香

  假如我是一团火,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一颗星,要给别人送去光明

  假如 要给别人送去

  以这种形式,表达你的心愿

  六.小结:

  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希望同学们平时也能象自己所说的那样,

  尊重别人,关爱他人,有一颗善良博爱的心,为了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而不懈努力!

  七.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课外阅读杨绛的《我们仨》及钱钟书的《围城》,并记录读书心得。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西苏中学的乔艳芬,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社会生活史,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属于全新的教学内容。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宋代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有了提高,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因而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通过想象,切实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亲和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分析宋代社会各阶层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差异,了解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提高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具体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学、讨论、交流、观察、对比的学习过程,在感受历史知识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宋代社会各阶层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差异,体会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并对自己生活在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感到无比的自豪。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宋代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瓦子

  难点:如何理解瓦子的含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紧密结合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对历史名词的理解能力。

  二、说教法

  采用以“尝试教学法”为主,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组织学生参与“自学--讨论--交流--归纳”的对比学习过程。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形成“自学--讨论--归纳”的学习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1、出示教师寄语,展示教师殷切期望。

  2、情景假设: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过时光隧道,来到宋代。想一想,我们要怎样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适应当时人的生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目标,点名重点。(2分钟)

  宋代社会生活: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化精神生活: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设计意图:学生整体感知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

  (三)合作讨论,展现提升(30分钟)

  问题一:宋代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宋朝时南北方在饮食上有什么区别?

  问题三:宋代的居民有哪几类?各类的民居有什么特点?

  问题四:宋朝主要交通工具有哪些?

  教学设想:学生自读课本,小组讨论,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各组推选代表发言,学生互相补充答案,教师给予小组加分鼓励。对于胆小的同学用双倍加分进行鼓励,调动其积极性。教师点拨归纳,得出结论。

  1、出示几组宋代服饰图片,学生观察,对于妇女缠足的陋习,教师穿插奶奶小时候的'缠足经历。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宋代服饰的变化,明白缠足是封建礼法制度对女性的残酷束缚,激发学生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热爱。(达成目标)

  2、出示几组图片,学生直观感知宋代的饮食。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教师展示几组各类住房的图片,便于学生认识和比较,穿插杜甫草堂。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宋代民居住房,进行比较,体会封建社会的剥削和等级制度的森严。(达成目标)

  4、展示几组牛车、驴车、轿子的图片,学生观察,与现代发达的交通工具相比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认识到宋代时生产力总体水平依然低下,为生活在这样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而激动,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达成目标)

  目标2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问题五:什么是瓦子?什么是勾栏?这些场所出现的原因?

  问题六:宋代有哪些传统节日?宋代的元旦有哪些风俗习惯?

  教学设想: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代表发言,鼓励学生的出色表现。教师点拨,得出结论。

  5、学生齐读“瓦子”“勾栏”的名词概念。结合现实生活的商业区和电视节目,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对比,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名词的能力(达成目标)

  6、分析王安石《元日》这首诗,对宋代春节习俗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宋代元旦和今天春节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达成目标)

  (四)反思领悟,归纳小结(5分钟)

  学生:从学习知识和情感体验等方面谈体会和收获

  教师: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在本课中的表现,根据小组得分,评出优胜小组,及时鼓励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发言,概括出本节所学习的内容。

  五、说板书

  设计意图:概括本课知识要点,加深学生记忆。

  六、说效果

  1、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

  2、以现代教育理念为依据

  3、以基本教学原则为指导

  4、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努力打造快乐、高效的尝试课堂!

说课稿 篇5

  我将本课设计为以美术为切入点的综合性艺术课,借助实物游戏、线条游戏、音乐欣赏、美术作品欣赏、即兴绘画表演等手段,将艺术领域里的绘画和音乐等进行自然的融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美术,探索不同于单纯美术课和音乐课的新型艺术课教学方法,获得艺术课的教学实践经验。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二、说 教学 方 法

  (一)说 教 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准备采取以下教法:

  (1)“启发引导法”,根据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我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2)“演示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教学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演示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与实物、多媒体教具的交替使用,用语言渲染演示,用演示形象地说明讲授的内容,把演示与讲授有机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边议论,以获得最佳效果。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本节课的全过程主要是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说 学 法

  线条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语言与工具,在艺术领域中既有视觉的“线”又有听觉的“线”,理解它们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不同节奏的线条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节课,学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准备的大量实例、音乐等演示和参与体验性学习活动,产生“记忆”与“联想”,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形象地认识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条以及绘画中的线条,感受听觉的“线”,发展创造思维,陶冶艺术情操,学会人际交往。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2、学情分析:

  那么,五年级学生对这首诗是一个怎样的认知情况?这首诗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们又想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呢?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

  1、你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么?

  2、你认为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

  3、你会背这首诗么?

  4、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

  5、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

  调查中我发现: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诗,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的占30%,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欣赏音乐,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欢快的《田园之歌》让学生欣赏,并这样引导:是呀,美妙的音乐能带给人愉快的心情。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就感到很快乐,看到同学们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乐。说说看,什么事使你感到快乐?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情趣高涨时,我顺势导入: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

  这样,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读出味道。

  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整首诗,重点认读:“铺”、“蓑”、“卧”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

  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

  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学生可能会说:我读出了诗中所蕴含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学生可能会说。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连词成句,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现了学习的梯级,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

  (2)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追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你能读出诗人什么心情?学生都能说出这是一个快乐,悠闲的小牧童。(板书:快乐悠闲)那么,你是怎么体会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牧童的快乐与悠闲呢?让学生品读诗句,从而发现景物描写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原来,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我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高兴地诵读这首诗。

  这个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以“你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一问,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当学生说: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追问:是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此时,我适时播放音乐《牧笛笛子》,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个“弄”字所蕴含的情趣。

  接着,我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同学们,此刻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的哪一个词给了你这种平缓舒服的感觉?以此引领学生感受“铺”字用词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我先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诗句中,让学生找一找哪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

  学生很快找到:“不脱、卧”这两个词。接着我引导学生体会:他为什么不脱蓑衣?他躺在一个怎样的地方?怎样躺?把“卧”换成“坐”或者“立”,行吗?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反复品读中感悟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与天真烂漫。

  这样,抓住重点字词品读品味,避免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的串讲串问,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挖掘教材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在美妙的遐想中,学生融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由此抒发情怀,发表见解。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心,窥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其实,吕岩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此时我出示诗人吕岩的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创设意境,学生配乐吟诵古诗。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这不仅是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更是学生情感的回归与升华。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延伸,背诵积累。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让学生赏析。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7-17

嫦娥说课稿12-09

《咏雪》说课稿09-22

雷雨说课稿10-15

诚信的说课稿12-31

排序说课稿11-30

《赶海》说课稿10-02

《雾凇》说课稿07-06

《井》说课稿10-27

赵州桥说课稿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