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12-07 09:18:3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集合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集合7篇

说课稿 篇1

  说课的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第一课时(P68-69)

  [说教材]

  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也是认识100以内的数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作好准备。所以对数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今后数的认识有很大影响。

  教材安排了四个例题,两课时来达成“认识11~20各数”这一目标,第一课时学习数数、读数和数序与大小;第二课时学习写数和认识数位顺序,教材提供的素材是一幅生活情景图,一位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车的人和树,让学生在已学过的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教材在“课堂活动”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和数数活动,让学生借助直观进一步了解11~20各数的组成。

  [说学生]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将认数范围从10以内扩大到20以内,10以内的数的概念和认数的方法都将成为本单元的认知基础,且在生活中孩子对11~20各数时有接触,基本上都认识11~20各数,对于数数、数的读写、数的顺序和大小这些内容,他们并不陌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对一个具体的数,用数的组成加以说明,会感到困难,是需要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性,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这也是教学中要考虑的重点。

  [说教学目标]

  [课标]指出学生通过教学学习,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数学思想和必要的应用技能。针对教材特点和一年级学生情况,我设立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捆小棒、摆小棒等实践活动,经历从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认读11~20各数,掌握数的组成。

  2、通过“尺子图”使学生能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推理能力,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

  情感目标:运用生活化事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11~20各数;数数、读数和理解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建立以一代十的表象,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说教法和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以情境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设计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热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

  二、操作实践法,以实践促思维。

  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动”促“思”,形成“1个十和几个一合成十几”的概念。在活动中,不仅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学习,而且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合作探究法,以合作促理解。

  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小组中交流摆法,互相启发,使认识得到深化,知识得到巩固,也能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助力。

  四、以练习促发展。

  通过有目的的练习,使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感知、理解、掌握、运用。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橡皮筋。课前布置找一找生活中哪里有11~20各数。

  [说教学程序]

  一、(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首先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教师引出学生说的三句话:①我们教室门前种了6棵树。②我已经得了9颗五角星了。③我们这一组有8个人。然后提问:你也能像他们一样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吗?然后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并能用一个数字来说一句话。这个过程从“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很自然地过渡到“用主题图中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引入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对数的认识,引起学生认数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数水平,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二、(第二环节)实践操作,认识11~20各数。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

  这个过程我是通过捆→拆→捆→说等几个环节来完成的,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含义,正确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加深对“10个一是一个十”的理解,而且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认识11~20各数

  这个过程我是先示范,拿出12根小棒,问学生知道是几根小棒?接着我把10根捆一捆和两根,问:现在你“一眼”能看出是几根吗?为什么?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十几的数可以先摆一捆,然后再摆几根。学生可以模仿在小组里摆其他十几的数。其中11的教学作为教学重点,花大手笔展开探究对其余各数的认识就穿插在几次操作和交流中展开。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十几的组成,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十几的大小和顺序。让学生思考“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摆出20根小棒得出2捆小棒是2个十,2个十是20”,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加深对“10个一是一个十”的理解,为以后认识更大的数打下扎实的基础。最后通过“握手、拍手”的游戏和“草莓图”先让学生猜,再把10个圈起来一眼就能看出是多少个,进一步巩固了以“十”为单位的应用。

  (三)弄清11~20各数顺序和大小。

  1、出示尺子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从尺子上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2、然后让学生从几数和几;

  3、通过“对口令”方式弄清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4、“估数”游戏在老师的逐步的引导下最终猜出数;

  5、做P82第2题从1连到20,连成“兔子图”;

  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谁大谁小这样一个概念,掌握了数的大小排列顺序。

  三、(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小动物交朋友”:每个小动物都带来了问题要你们来帮忙。

  基于学生年龄小的特点,以及在后半节课学生注意力下降等因素,巩固练习我是以小朋友感兴趣的小动物来呈现的。通过有趣的小动物再一次激起学生的兴奋,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一次巩固了十几的数的组成,巩固计数单位“十”,同时还巩固了11~20各数的排列顺序。

  四、(第四环节)找生活中的数。

  老师先出示有数的生活中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这样让学生找身边的数,使学生学会用数去观察事物,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五、(第五环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纵观全课,本课设计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从学生用数说一句话入手,通过摆小棒、捆小棒,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方法多样化,使他们个性得以张扬,思维得以训练,还经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身边十几的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充分发展。

  这节课教师突出体现了:

  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了11~20各数,培养了数感。

  用活动的形式,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清晰可见、易于接受。

  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数学很有趣味、很有劲头、也很轻松。

  用活动的形式,使合作有了可能、交流显得真实、情感得以融洽。

  用活动的形式,使学生更主动学习,教师更注重点拨、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说板书]

  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10个1是十”,“二个十是20”突出本课重难点。

说课稿 篇2

  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解说。

  第一个方面:说课标

  说课标包括说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首先说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二年级处于第一学段;根据对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学段目标的研读,下面我对本单元目标进行解读:

  对本单元目标我分别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除加(减)问题,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2.数学思考目标 :让学生在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除加(减)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能结合生活实际,将生活中“旅游”素材引入数学知识中, 经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 的作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再说内容标准

  (二)内容标准

  在认真研读第一学段内容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单元的内容准标是:

  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掌握一些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加(减)问题: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加(减)问题,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掌握一些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第二个方面:说教材

  教材中的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那么,它们是怎样来阐述课程理念的呢?我将从“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内容结构” “编写特点”“三个方面来进行研说,先来看看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一)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本套教材内容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拓展的螺旋式编排。本单元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在掌握加、减、乘、除四种基本数量关系并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面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内容结构

  本单元安排了两个信息窗: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加(减)问题。第一个信息窗 呈现的是景区停车场停车的情境,通过问题“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学习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问题;通过问题“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学习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减问题。第二个信息窗 呈现的是在水上乐园售票处买票的情境,通过问题“买1张儿童票比买1张成人票少花多少钱?”学习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减问题,通过问题“买1瓶果汁和1瓶矿泉水,一共需要多少钱?”,学习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加问题。

  (三)编写特点: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编写特点:

  依据本单元内容,本单元教材编写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题材选取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

  本单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为线索,选取了在景区停车场停车、来到水上乐园等情景中富有现实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以此为载体展开解决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经历过的或能够接受的。现实的题材体现了学习数学的意义,有趣的题材能吸引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感悟数学思考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的渗透

  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历来是小学数学实际问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先根据题中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到中间问题。分析与寻求中间问题的策略方法也是以后解决更复杂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单元教学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和关键点。在“你问我说”部分的编写中明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如信息窗1.2中呈现了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悟两步计算问题的基本结构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基本策略。

  第三个方面:说教学建议

  基于我校“先学后导、互助提升”的数学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前置性学习单”的使用,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建议。

  1.引导学生经历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从比较复杂的情境中抽象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由于学生进行了“前置性学习”,在课堂上不要浪费太多时间,让学生直接说出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的找出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把发现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说出来,并指导学生怎样把信息分类整理,这样不仅方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为后面分析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 引导学生经历解题思路的分析和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这个环节在家进行前置性学习时完成),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互学补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每个学生比较清晰地表述思考过程,寻找解题策略。通过学生展示汇报,生生互动,教师适时引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步变得有条理、有根据,对两步计算的数量关系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发现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要找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就是我们说的综合法和分析法,但不论哪种方法,都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间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即关键问题)最后求得应用题的正确解答。

  3.丰富体验,促进反思,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解题策略需要学生在有比较充分体验的基础上从内部感悟、生成,而不能依赖外界灌输。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解答两步计算问题通常要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进行,还体会到要确定“先求什么”也是有章可循的,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就是我们说的综合法和分析法,如信息窗1.2中呈现了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要继续丰富学生的体验,运用刚刚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尝试解决“自主练习”中的问题,并让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方法、策略的有效作用。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用“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方法,在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从条件还是问题想起;二是弄清“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即不论哪种方法,最终回归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解题思路是不变的。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北京》这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将北京描绘成一幅多彩的图画,从这幅画里我们能读到庄严美丽的天安门,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又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天安门、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和高楼大厦。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部分孩子还没到过北京,因此,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国”、“图”等10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力目标:自主识字,对阅读有兴趣。能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北京的美。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用多媒体计算机为学生创设旅游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联想练说法:品赏词语,理解句子,都需要伴随着丰富的联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联想训练,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必不可少的手段。

  3、朗读感悟法:我在教学中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读中体会。

  三、说学法

  1、朗读感悟法

  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合作读、赏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是本课主要的学习方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播放北京城市宣传视频短片,让学生对北京有个初步的了解。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在观看视频以后,问:你们想不想去北京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教师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坐上快乐大巴去旅行。同时,在出发前,还让学生先做一下准备活动,复习生字词,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三)、品读课文,走进北京。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是本课的重点。我首先出示天安门广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它的美,然后再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自己觉得写得美的地方,然后再进行有感情朗读训练,这样图文结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北京的印象。然后,我出示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方位示意图,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先由教师来范读,让学生闭眼想象,然后再让学生来说说从教师的朗读中看到了什么,然后再图文结合进行学。这一部份我主要采取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北京的美。

  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把第四自然段齐读一遍。然后由教师展示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教师进行适当讲解。然后,由学生上台展示他们课前搜集的北京的新变化的图片。

  最后,在进行,总结时,通过结合图片让学生反复朗读“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使整堂课达到高潮,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北京的热爱向往之情。

  (四)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用手中的画笔画出心中美丽的北京,把抽象的语言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下雪的早晨》这首诗是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全诗分为三个小节,描述了宁静的早晨,雪花飘飞,我的思绪随着雪花飘飞得很远:想起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喜悦心情和期盼之心。这个回忆又由飘飞的雪花、宁静的早晨等现实形象组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这样的体裁的.课文容易接受。读通顺,掌握生字词速度较快,但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则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带领学生入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质疑: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相机板书:下雪――夏天的树林)

  (二)、目标启动(见课件,请阳光帅气的男生朗读)

  1、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课文。

  2、领悟作者把真实与联想、想象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合作释疑:1、闭上眼睛听朗读后,指名读并评价,男女生分小节读。探究点:诗人在下雪的早晨想到了什么?在冬夏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勾画出重点的词句,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自学4分钟。(课件出示:组学要求)组学5分钟。

  (四)、展示提升(课件出示展示要求):重点句段点拨:1、第一小节范读,并让学生配乐读,充分感受雪的“静”(板书:安静、洁白,课件出示第一小节,指导朗读)仿写“雨下着,下着……”,描述雨景图。2、点拨学习第二小节中描写小孩子的句子,展开想象,描绘雪天小男孩的情景。(课件出示描写小男孩的诗句,相机板书:小孩天真、活泼)3、组内朗读感悟后全班男女生分别朗读体会。4、提升感悟:作者回忆中的这个小男孩在作者的笔下是如此的活泼,如此的可爱,那么大家想想,作者在写他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依据发言板书:喜悦等)5、限时背诵第三小节,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当堂检测:小练笔,文中这个在夏天如此可爱的小男孩,在这个下着雪的粉妆玉砌的早晨会做什么呢?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想到的写下来。

  (六)、拓展延伸:1、课件出示描写雪的诗歌。2、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描写雪的成语或者诗词。(贴在黑板上学生共享)

  (七)、反思收获:生自我反思(一分钟),指名总结发言,继而进行学科班长总结。

  (八)、板书设计:

  下雪的早晨

  下雪――――――夏天的树木

  安静、洁白 小孩天真、活泼

  喜悦和期盼

  四、教学反思:

  1、课前只顾自身准备,忽略了学生的情绪调动和心理安抚,致使孩子们一上课就特别紧张,没有进入状态,这是上诗歌的大忌。

  2、课堂气氛沉闷,回答问题的学生结结巴巴,许多平时上课时的积极分子也“呆若木鸡”,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课堂时间把握不准、分配不均,解决问题时随机应变的能力需加强,出现意外情况时不能及时引导,导致气氛更加紧张,致使教学效果不良。

  

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本课是湘版美术四年级下册内容,本课题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与创造,运用描绘、设计、制作等多种造型活动,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平面迷宫,借以释放学生对奥秘领域的好奇之心、探索之愿。

  二、 说教学目标

  1、能大胆想像与创造,注意设计与功用的关系,运用多轴造型方法表现出一个平面迷宫。

  2、收集有关迷宫的资料,了解它的文化和历史以及造型特点。

  3、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

  三、说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体验迷宫——了解迷宫——分析方法——设计制作——评析作品。

  教师通过做游戏让学生对本课产生兴趣,又通过说故事让学生了解迷宫的由来,感受到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说说设计一个平面迷宫需要具备哪些部分,通过多媒体辅助观看多幅作品,请学生说说都喜欢哪一张,为什么?使学生从认识迷宫过渡到分析迷宫,激发学生设计兴趣。在如何处理通路、障碍物、背景等处理方法上会面临一些困难,运用挂图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设计才能更美观,它的步骤怎样?

  最后请画好的.学生上前展示,其他同学说说都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喜欢?请同学把自己设计的迷宫与同学或家人一起玩一玩。

  一、体验迷宫的玩法

  1.教师在一分钟之内试玩迷宫图,请学生监督计时,每隔lO秒报时一次。

  2.学生试玩迷宫游戏:全体学生同时打开封好的信封,拿出迷宫格局图,同桌合作一起走迷宫。

  3.请走得最快的同桌上来演示走法。

  二、了解迷宫的相关知识

  1.迷宫的含义:这是对结构复杂、道路难辨,进去后不容易找到出口的建筑物的总称。

 2.介绍传说中最古老的迷宫建筑:米诺斯王宫。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小节里的内容。

  教材地位: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从教材的纵向联系来看,几年前已学过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以及加法的运算定律,知道它不仅适用于整数加法,而且也适用于小数加法。那么是否也适用于现在所学习的分数加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当然,结果是肯定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后面学习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奠定基础。其次,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也拓展了加法运算定律的使用范围,丰富其内涵。而且加法运算定律字母表示形式,为以后代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初步基础。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训练计算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3.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渗透“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同时通过小组之间的对抗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对一些分数计算采用简便的算法;

  难点:学生能掌握运算定律,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地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观察—比较--讨论—思考--应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融入到数学情景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小组讨论交流法:掌握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以加法复习题为观察点,引导学生个人探索,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计算、观察、讨论等实践活动,发现并交流,总结规律,从而将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这样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练习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运用相关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本课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巩固练习。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当前课改研究的热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几组加法式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点,得出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加法的定律有进一步的认识。

  交流讨论法:学生个人探索,同桌交流,小组讨论。通过观察、计算、讨论等活动,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总结出加法运算定律也适用于分数加法的结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练习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深化理解,本节课的练习采用基本练习、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数学学习,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已形成了初步的分析、概括、综合和理解能力,以及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对于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的理解并不难,关键是结合具体的试题的灵活运用,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本课将紧扣这一中心开展有效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交换律 a+b=b+a

  结合律 (a+b)+c=a+(b+c)

  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加法运算定律的定义。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④(0.5+1.6)+8.4=0.5+(1.6+8.4)。

  总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既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小数。

  设计意图:通过对加法运算定律的回顾,即加深对定律的理解,也了解定律的适用范围,同时也激发学生加法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加法的疑问。为下面探究新知识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

  那么,这个运算定律是否对分数加法也适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2.研究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的适用性

  出示式题:

  提问:上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得数是否相等?

  先指名学生练习,算出得数后,再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这两组试题有何共同之处?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共同概括总结出他们的共同点,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通过讨论明确: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直观感知了加法运算定律同样也适用于分数加法。这种通过自己实践得来的东西,学生理解得更透,掌握得更牢。

  3.运算定律的应用

  出示

  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教师提问:在计算过程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教学例3

  观察:这些加数的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找出规律。

  学生尝试练习。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教师:说出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教师: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性的认识,找出共同点,将同类结合起来,简便运算。体会到运用定律的好处,也增强学生运用定律、简便运算的意识。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与健康》三年级教材《耐久跑》,第二课时,途中跑技术。本节课是小学体育课教学中最基础的一节课,也是较为单一、枯燥的一节课。对学生而言虽然比较枯燥,但是对学生成长素质过程中,则是一节必须掌握的一节训练课。本节课在教材安排上把单一、枯燥的内容尽量趣味化,选用趣味性强的组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准备部分选用游戏“找朋友”;结束部分选用放松舞步“十六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即把枯燥、单一的耐久跑转换了形式,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又尽可能多自然地赋予它达到多个领域目标。

  二、教材处理

  根据教学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结合新课程中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耐久跑的基本知识,掌握耐久跑的基本方法。

  2、发展有氧耐力,提高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

  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鼓舞学生努力完成动作。

  重点:正确掌握耐久跑中的途中跑技术和呼吸节奏。

  难点:正确了解耐久跑的体力分配方法。

  三、教学方式及学习方法

  1.教学方式:讲解示范法、直观教学法、谈话启发法等。

  2.学习方法:观察法、练习法、讨论法、比较法、自主学习法。

  学法指导只有与教法相结合、与教材特点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故结合教法、教材特点、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积极动脑,合作锻炼。在自主学习中,通过看、想、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枯燥、单一的耐久跑转换成趣味性强的一节体育课。

  四、教学设计流程

  耐久跑是小学体育课中田径重点教材,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4分钟

  整理学生队列,安排见习生,学生在音乐《找朋友》的节奏中进行准备活动和热身运动。达到课程的初始要求,使学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身体处于课程要求的生理兴奋状态。

  2.直观学习,进入新课。4分钟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教师示范,在教师的讲解启发下,进行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并在学生喜欢的游戏中进行自我消化,达到教学目标。

  3.讨论分析,分组进行练习、比赛。29分钟

  ⑴.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练习,体育干部要起带头和组织作用。

  ⑵.规定比赛时间5至7分钟,分组进行比赛,看那一组组成的图案最多。

  ⑶.在比赛中,教师要时常进行提醒途中跑技术和呼吸节奏方法,当好比赛裁判。

  ⑷.比赛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各组的情况,表扬优秀团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

  4.在自编舞《十六步》放松活动。2分钟

  5.课堂讲评小结,收回器材,师生道别。1分钟

  五、教学效果及教学反思

  1.预计生理指标:

  ⑴.课的密度:30--40%

  ⑵.平均心率:120--140

  2.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及基础及能力的不同,设计自己的练习目标,在耐久跑的过程中,通过游戏学生自己主选择跑动路线,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足之处,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练,不够儿童化。

【说课稿】相关文章:

你追我赶的说课稿06-09

病毒说课稿07-17

《Project》说课稿07-17

月夜说课稿07-18

春的说课稿07-18

养花说课稿07-19

《咏雪》说课稿07-22

月亮说课稿06-10

《欢庆》说课稿06-10

咏柳说课稿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