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3-05-08 14:46: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生物说课稿 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说课稿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说课稿 15篇

生物说课稿 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生物中的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主要任务是让同学们了解周围我们不经常注意的生物,重点是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这是初中第二次上生物课,是对上一节课《生物的特征》的延续,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求知欲,点燃学习生物的热情,本节课脱离课堂,让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然后让同学们填写调查表,进行整理分析,学会初步调查,本节课教材安排的内容比较少,只有一个调查表和讨论题,填写调查表是是关键,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去讨论解决,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是学生在环境中自己成长。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小学对生物自是简单的学习,我们要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学生心理不够成熟贪,玩的心比较重,本节课主要是室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分组的方法使学生们相互督促学习相互进步,然学生们感受大自然无穷魅力,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去探究大自然冲动,让学生把实际生活和学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教学进程。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及目标。

  导入新课

  【讲述】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的动物、植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比如:花坛中的牡丹、月季、芍药,天空中飞翔的小鸟,花丛中飞舞的蜜蜂、蝴蝶。但是有一些却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

  【提问】

  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我们该怎样做呢?

  引起学习的兴趣。

  什么是调查。

  比如,我们在制定某些法令、法规或政策时都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那么这些依据从何而来呢?这就需要进行调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作为被调查的对象,你们有谁知道这是一项什么样的调查吗?

  【总结】

  人口普查、被父母调查用了多少零用钱、被问卷调查过对教师的'满意程度。

  加深学生对调查的理解。

  调查的一般方法步骤。

  【提问】

  那么你们知道怎么样做调查工作吗?

  【总结】

  调查工作的一般方法: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设计科学的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并认真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板书)。

  调查法、讨论法、讲授法。

  明确调查的一般方法。

  调查报告。

  【讲述】

  同学们阅读课本P7的目的要求。

  【总结】

  用具:笔、调查表、放大镜、照相机…......

  方法:

  1、选择调查范围。(范围要明确,不宜太广,可以对校园、家庭所在的社区、公园等等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

  2、分组。(4或5人为一个调查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

  3、设计调查路线。(选择一条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且相当安全的路线)

  4、调查记录。(沿着事先安设计好的路线边调查边如实记录)

  5、归类。(将全组调查的生物按照共同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归类。(阅读最后一段文字)你们通过上面的文字,知道生物可以分成几类吗?

  【总结】

  生物的归类有多种,如: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可以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种;也可以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6、整理资料。(将归类好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知道调查的方法步骤。

  了解生物归类的方法。

  调查报告。

  【提问】

  最后就是撰写调查报告,在同学们的调查报告中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总结】

  调查人的姓名,调查的时间、地点、天气、调查路线、所见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活环境等。具体的内容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适合自己的调查表

  明确调查报告的内容

  课后反思: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按照事先设计意图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能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小事谈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且突出了情感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培养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但是,本节课是否完成教学计划、学生是否掌握本节的重点难点、学生是否喜欢本节课的教学法这些都是要进行反思的。

生物说课稿 2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真菌以下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教学流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教学中通过学生原有的知识贮备和心理特质为出发点,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兴趣,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设置了广阔的空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内容安排第一节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内容是《细菌》,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是对于真菌区别于细菌的生理特点和生殖方式还比较模糊,本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2、补充和拓展教材

  由于本节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能亲自利用显微镜观察真菌的形态结构知识,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学以致用的特点,让生物来源于生活,走进生活我对本节的知识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利用多媒体播放健康小帖士,提出了有关真菌联系生活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是例子”,本节课根据教材的要求、学生的知识贮备、生理特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立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知道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

  2、学会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阅读、知识竞赛动手制作和课堂评价的等多种方法,提高观察通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科学知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真菌给农民带来巨大效益为由,鼓励学生热爱生活,以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契机,养成健康的生活的生活方式。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本节课首先利用视频资料做“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舒缓了学生紧张的情绪,为提高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巧妙渗透养殖食用真菌不但丰富饮食文化还给人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采用观察讨论法、阅读分析法与合作探究法等多种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突出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将微观的知识宏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了本节的知识梯度。恰当的运用教学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本节课教材安排用放大镜观察桔子和面包的菌丝和孢子的形态,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反复的验证,普通放大镜根本就不能看到孢子的形态,书中的图片是经过显微镜观察,通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将生物学知识与健康生活紧密联系,开设了“真菌知多少”的知识竞赛,让生物学来源于生活、走进生活,真正体现学以致用。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贯穿时始终,增强直观性,鲜艳的色彩和动感效果,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已不再象六年级那样只对直观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知识感兴趣,他们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的目光来观察生活,知识贮备较丰富。尤其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微生物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1)兴趣:普遍感兴趣,但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已不满足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

  (2)思维:偏重于形象思维,对片面,零碎的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评价

  评价的目的:促进学生内在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不断调整学习策略。

  设计评价方式:自我评定生生互评教师评定。

  自我评定:学生通过自评,不断自醒和反思,形成有效和符合个性特点的学习策略,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生互评: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取长补短,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师评定: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视频《走进嫩江农场养殖园》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

  视频资料舒缓了学生紧张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学生从课下的分散状态很快的集中在学习知识的状态。巧妙的引入本节的知识内容,利用问题将新旧知识有效融合在一起。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利用快速抢答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抢答认识各种食用真菌。

  教师及时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但丰富了知识,而且通过抢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运用恰当的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出示阅读提纲,通过观察桔子和桂元、实物投影观察米饭孢子学生自读、齐读、小组合作学习等一系列的方法,描述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完成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

  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标的进行学习活动,对于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读和齐读及时发现问题养成学生学习的自律性,通过观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的挑战精神。同时运用实物投影巧妙的渗透了真菌的生殖方式,不但拓展了知识内容而且将微观的知识宏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了本节的知识梯度,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出示表格学生根据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独立填写,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对本节的知识内容已经有了零散的掌握,为了培养学生的归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对于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真正达到分层次教学。教师的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利于后续教学的更好的完成。

  三、归纳总结巧手制作

  学生自由回答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阅读教材64页制作孢子印,布置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制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小组合作。

  【设计意图】

  总结本堂课教学重点,突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化记忆,培养收集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孢子印七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制作,教师要大胆放手,解放学生的双手相信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四、实际应用健康生活

  出示多媒体利用抢答的形式完成常见的与真菌有关的生活知识。教师恰当的利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总结本节的内容。

  【设计意图】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激励学生健康生活快乐成长。

  本课的板书设计清晰、简洁、突出本节的知识重点。

生物说课稿 3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教学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挂图教学过程: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自己回答。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畅通?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

  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棒。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B咽C喉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B肌肉较松弛C气管比较硬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B会厌软骨C气管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鼻B咽C喉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B使鼻孔较大C使鼻腔较长D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B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8.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作业:书46页练习题1、3。

  板书设计: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鼻咽

生物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⑴教材内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

  1、微生物的特点;

  2、微生物的种类;

  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学阶段,本节内容是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课,在课程标准中虽没有独立的体现,却与今后授课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特别对于十大主题中的《生物技术》,有一种奠基的作用。

  ⑵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课堂发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这是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学会辩证地分析事情、看待问题的

  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微生物及其种类

  2.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繁殖特点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几乎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的实践,虽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提前准备分发实验材料;提前布置探究性活动

  四、教法学法

  【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多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法】

  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自主学习:课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活

  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1.临境入兴,激发动机(预计耗时5分钟)

  以情境图片、文章开篇,联系生活实际,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现象。简要介绍、讨论这些微生物现象,让学生对微生物有一整体的了解。以问题串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2.归纳小结,直击主题(预计耗时10分钟)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提示学生三个关于微生物的要点,突出重点。同时进行知识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再举例,教师稍作评价。

  通过比较不同的图片,提出微生物的分类。按细胞结构特点,分别展示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⑴单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注意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特点,最后展示细菌时,分别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

  ⑵多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这类微生物细胞组成特点,解释大型真菌和微生物的关系。

  ⑶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此类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为简介其营寄生生活埋下伏笔。

  问题再引入,提出微生物的生活场所,学生回答,教师简要评价小结。

  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内;其他恶劣环境。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微生物分布极其广泛。

  3.动情晓理,深入钻研(活动预计耗时17分钟)

  问题引入,处理本节第一个教学难点,即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提前布置活动的结果,比较不同环境中实验材料的变化,小组提交活动结论。小组提出活动中存在的疑问,师生讨论解决。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小结,验证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地方存在微生物。

  通过本活动探究主题,可以提供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活动的机会,安排在课外开展探究可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安排其它教学内容,安排课堂交流,可让学生感受获得成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交流归纳能力。同时还可复习实验法七步骤,复习变量和实验对照组的设置,科学探究的过程和要求。完成难点的突破。

  再提出问题,引入微生物的多种生活方式,在生物圈中的多种作用,处理第二、第三个教学重点及相应的教学难点。(预计耗时10分钟)

  考虑到教学时间、学生一堂课的知识承载力,我对本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详略处理。

  分别展示相关图片,但重点介绍过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当分解者的作用。对比大多数动物,简介充当消费者的微生物,特别提示病毒这类微生物,过着寄生生活,充当消费者。对比绿色植物,简介充

  可以自行合成有机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当生产者。实现横向联系和旧知识的复习。

  在展示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图片后,教师进行小结: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

  最后由学生自行对比人和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质的速度,得出结论:生物繁殖速度极快。

  4.巩固知识,实际应用(预计耗时3分钟)

  总结本堂课教学重点,布置课外活动和课后习题,给学生任务,培养收集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说课稿 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设想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但对于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因为距前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能力方面: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本课知识重点。

  2、设计对照实验是本课技能训练重点。

  (三)难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课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先安排设计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实验方案,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条件。

  另外,“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本堂课的做法是在课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交流、确定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既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也较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三、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利用课件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1)观看课件1,欣赏奇花异草图片———(奇花异草由种子萌发而来)

  (2)明确主题,明确学习主题: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利用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环节:作出假设

  提问课前布置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些种子你希望把它们播种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学生通过课前请教长辈、查找资料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引导点拨,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同学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

  明确本课探究重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

  第三环节:制定计划

  讨论提纲,制定计划:参照提纲(演示课件2)和课本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一)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的探究方案。

  (1)个人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分析课本的方案,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①出示讨论提纲:提纲主要依据课本92页讨论题设计。

  ②演示课件3,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

  种子:大豆、菜豆、绿豆、小麦、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酒瓶、盘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

  全班分成3个大组,分别针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三个假设开展探究,每名同学作为大组成员之一,针对本组研讨主题,参照讨论提纲,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并用简图画出实验装置。

  (2)小组讨论方案。每个大组内部分成若干小组(以4人为1小组),各成员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修订计划,推出最佳方案,准备小组间交流,讨论结果。

  (3)小组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组织学生间的交流与自评,参与互评。学生修订、完善计划。

  (4)小组再次讨论方案。

  (5)再次小组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况下,进行如下设计:

  (二)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其他条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课件4,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图: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清水,牛奶、洗涤剂、醋等。

  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哪些条件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涤剂、牛奶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等)设计对照实验。

  对有创意的给与肯定,不科学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改进或重新设计。

  (4)总结全课,提出课后探究要点。评论中让学生明白:

  ①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②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实验要有共性。

  针对本堂课的难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通过出示讨论提纲、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等指导学生设计,突破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设计方案;在协作性小组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机会,所以多次组织小组内、小组之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为课外活动,第五环节得出结论和第六环节表达和交流在下节课中完成。

  设计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个体,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且也通过与学生对话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虽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设计以上环节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进一步加以指导和鼓励。

  讨论提纲:

  1、你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2、课后你将立即实施本计划,在此前提下,你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3、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4、实验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请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准备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时,实验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环境外,其他环境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作好分工。

  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结果,准备大组交流

  实验主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观察记录员: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请设计实验方案,并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比一比,看谁的方案最优秀,看谁的记录最精彩!)

  教学评价

  教师和学生可以参照下列各项给予评价: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对于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也应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些评价内容包括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尤其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就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生物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生态系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之第二节。从单元题目和章节的题目就看出本章的主题,即是——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教材在此前的第一节中,已经揭示“生物圈”作为所有生物的家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一理性认识,继而在第二及第三节中通过探究活动等,交代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现在,就要在生物学上有一个归结,即:生物与环境之间这种于动态之中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表面看似乎相对独立,但教材的立意是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作为整体来考虑的,故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就尤为重要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力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决方法:生态系统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全面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先讨论一个特定类型的生态系统,例如以鱼缸实物入手,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的同时,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如果归纳的不够准确或全面,教师可以用实例进行提示。然后再以点破面,引导学生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列举一些生态系统的实例,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

  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直观教学法是生物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在学习中需要直观材料和感性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观察,然后分析归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在教学中,还采用启发式谈话法,在学习每个知识点前,我都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这样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2.学法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机会:观察、思考的机会,交流表达的机会,操作尝试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学、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操作尝试等的过程中寻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识框架上的“生长点”,完善生物体系。。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指导思想]

  从生活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的活动中,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场以优美的音乐,带领学生进入绿色的世界,让学生聆听优美的旋律,并把自己比做一只正穿梭于森林中的小鸟,以此展开无限的遐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这时一张蜘蛛网挡住了去路——你是否想过,在这一望无尽的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就像这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生命之网”,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抒情地说)。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诗情画意中导入新课。

  (二)实施探究

  1.首先观察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学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阅读课本第23页的资料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身边的实例,教师进行强调和鼓励性点评。然后进行环节过渡:这些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员组成呢?

  2.观察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师层层设问:

  ①昆虫、树、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腐烂的树桩会消失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进一步探究埋下伏笔。由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讨论,归纳出其组成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如找出树→虫→鸟这样的关系引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所扮演的角色。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从腐烂的树干上长出的许多真菌引出分解者这个角色。

  3.教师进一步设问: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没有分解者,自然界会出现什么局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4.观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图(课本24页图I-17),教师设问:

  ①哪些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②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③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④除了植物、动物和分解者这些生物,生态系统就能维持下去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并举出身边的实例。

  5.小组合作连食物链。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图,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利用各种生物图片用箭头连出它们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提醒学生注意:

  ①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连到最后。

  ②箭头指向取食者。

  ③时间1分钟。各小组交流展示合作的结果,小组之间先进行互评,教师再进行鼓励性评价。

  6.展示上述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教师提出探究的问题:

  ①有多少条食物链?它们之间互不相关吗?

  ②如果蛇的数量大大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有变化吗?学生数食物链,小组讨论这些生物之间数量的变化关系,以引出食物网的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在这张生命大网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

  7.进一步探究。在一般的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以食物链:草→兔→猫头鹰为例,4人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交流合作的结果,同学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师生一起归纳出:生物的数量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8.学生阅读课本26页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①能量随着食物链的流动而逐渐减少

  ②有害物质随着食物链的流动而在逐渐累积。

  (三)情感教育

  有人说:“破坏环境是眨眼之间的事情,而恢复生态环境则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一个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树仅需要几分钟,而我们栽种一棵小树直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再也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实例: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有这样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一种珍稀的鹿种,就把它的天敌统统杀掉了,实际情况如何呢(教师出示两种选择)?4人小组展开讨论,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维。在此基础上明确:我们在保护环境的时候,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与自然界应和谐发展。

  (四)归纳总结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又为下节课所学埋下伏笔。

  四、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

  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等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能量随着食物链的流动而逐渐减少

  2.有害物质随着食物链的流动而在逐渐累积。

  3.食物链中生物的数量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渐减少。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物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生物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生殖方式既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展现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本节讲述的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一类动物,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并重点突出了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体现了教材中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

  二、说学情

  从知识角度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生物学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生物知识,他们对宏观生物学更感兴趣。本节课主要以生活中常见的蝶、蛾、蝗虫为例介绍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系统、不准确。从经验认知角度分析,本年龄段的学生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接触过不同种类的昆虫,对此也很好奇,这就为本课内容的讲授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举例说出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的异同点;关注昆虫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观察活动,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树立爱护动物、保护生物的意识;通过家蚕、蝴蝶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渗透德育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描述家蚕、蝗虫的生殖与发育过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昆虫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对其特点要分类准确地描述,比较困难。所以昆虫变态发育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将采用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授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去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学生“春天花丛中飞舞的蝴蝶是从什么变化而来的”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已经知道美丽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发育来的。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丑陋的毛毛虫是怎么变成美丽的蝴蝶的?此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兴趣。

  2、新课展开

  首先询问学生有没有养过家蚕,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养蚕缫丝以及丝绸之路的图片,请学生思考小小的家蚕和我们国家有哪些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观察图片和很容易得出家蚕可以吐丝,我们的祖先利用家蚕吐的丝纺织出美丽的丝绸,并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亚、欧洲各国,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而且传播了中国优秀的文化。

  接下来继续在大屏幕上展示家蚕生殖发育各阶段的形态图,并向学生提问:家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这么重要,那么家蚕的生殖方式是什么?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边观察边讨论。学生可以从雌雄蚕蛾交尾的图片得出家蚕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随后小组内对家蚕各时期发育的图片进行排序,尝试总结家蚕的一生要经历的`时期。我会请几位不同的学生回答,之后给出明确的答案:家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一下家蚕不同时期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特点。最后请学生阅读课本上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明确哪些昆虫和家蚕一样属于完全变态。

  下面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昆虫的生殖、发育方式都和家蚕一样?并在多媒体上展示蝗虫生殖和发育各阶段的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刚才学习家蚕生殖、发育的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弄明白下面几个问题:蝗虫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生殖?蝗虫的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还有哪些?学生结合多媒体上的,可以从课本上很容易地得出答案。

  为了能够更清晰地比较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我在多媒体上回播放一张家蚕和蝗虫生殖、发育的对比表格,并请学生根据自己刚才所学内容填写。

  在上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展示了家蚕、蝗虫生殖、发育的图片,学生在直观、活跃的课堂当中学习知识、提升兴趣。最后的表格比较,学生回忆课堂内容,分条填写,知识要点清晰突出,便于掌握。

  3、小结作业

  下课之前请不同学生回顾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我在必要的时候做出纠正并给予补充。并告诉学生努力的重要性:即使你是毛毛虫,只要努力,终有一天会破茧成蝶,走向成功。下课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饲养家蚕,详细记录各个时期的特点。

  七、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教材的知识点,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直观系统地展示了昆虫生殖发育的不同方式,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生物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群落的结构》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的第三节。这节分为两课时,第2课时是探究活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我所讲的是第1课时,这节课内容包括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依据课标,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说出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及什么是丰富度

  (3)举例说出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识别数量坐标图所表示的种间关系

  (4)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说出群落中动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原因和意义,水平分布的原因。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群落结构特征的学习,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

  1.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使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的认识,从而对抽象的概念、生物学术语能更快、更准确的理解。例如: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等,有时不容易观察到,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可以让学生看到这些生物现象;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本地没有的多种生物群落,如热带雨林群落,冻原群落等,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提供素材。

  2.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获取信息、解开疑惑,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讲练结合法

  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学生讨论难以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老师进行深入、详细地讲解。学完一个知识点后立即进行对应的练习,可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五、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不断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群落概念的学习中,让学生结合图片小组讨论,理解概念的内涵,然后再由学生尝试归纳概念,教师再进行纠正。通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分析归纳,学习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

生物说课稿 9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生物入侵者》被选录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这个单元的课文共五篇,《生物入侵者》排在第四篇。前四篇都是科普文,也是事理说明文。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生物入侵者》介绍了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它属于自读课文。学习本文,可以在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对外敌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的概念。学生对说明文要素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一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生物入侵者”的相关知识。

  ②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身边事物的兴趣,增强防范“生物入侵者”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生物入侵者”的含义,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本节课的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加以适当的点拨。以突出教学重点。

  2.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延伸拓展法。对是否赞成干预生物入侵这个观点的辩论有利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说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早就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合作探究中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探究欲望(1分钟)

  孔子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在湖南长沙,面对“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一枝黄花——云南滇池扰乱一池春水的水葫芦,人们却痛下杀手,欲赶尽灭绝,为什么?请走进《生物入侵者》。

  设计说明:这一导入简洁、精练,可筑起学生的情感之堤,引发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二)自主释题,引发阅读兴趣(5分钟)

  读课题,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入侵”和“生物入侵”的含义,再谈读题后你最想了解什么内容?

  设计说明: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学生的这种心理比成人更强烈。应让学生自由发言,对其解释由学生自主评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能通过读题明白文体,了解文章重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阅读文本——构建探究平台(20分钟)

  自主阅读,并探究讨论。

  1.在文中勾画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2.文章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还讲了哪些内容?

  3.你认为学习本文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试拟出本文学习目标。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明确:(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及时板书)

  设计说明:探究性学习仍需以文本为支点,通过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并突出教学重点。

  (四)合作交流——畅谈探究收获(5分钟)

  文章标题为《生物入侵者》,全文都起笔于生物入侵,落笔于启示,在平实、准确的说明中诠释了一种特殊的生态现象,使人读后可产生理性思考,那么,学完本文后,你有何收获呢?

  提示:收获可以是写作技法上的,还可以是思想上的,用“学完此文,我明白了……收获了……”的句式理性地叙述自己的提升、认识和思想的升华。设计说明: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观察生活,留心生活,联系自我,勤于思索,初二学生进入思想,性格,生理发育期,求知欲,表现欲都很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体验学习语文之乐。

  (五)唇枪舌剑——实践中高瞻远瞩(12分钟)

  以“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为辩题,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

  基本观点:

  (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设计说明:辩论问题本身并没有是与非的定论,但在辩论、求证的过程中,让学生能跳出文章本身,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使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使语文课堂充满着智慧的交融,表现出个性的张扬,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精神的栖息地。这样可以在思维的自由与活跃中突破教学难点。

  (六)作业布置(2分钟)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2.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设计说明:第一题是为了明确词语积累的重要性,因为语言是思想的外衣。第二题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活,关注人生。

  四、说板书设计:《生物入侵者》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及危害:毁灭物种、经济损失(2-4段)

  生物人侵者增多的原因及途径:跨国贸易(5段)

  揭示态度:不同(6-7段)

  采取措施:(8段)

  设计说明:此板书可以把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主要内容与写法简明清晰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便于学习、模仿和提高。并且具有艺术的美感。

  五、说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迪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学生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生物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必修1第6章第3节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学生熟悉的是个体的衰老,而对于看不见的细胞的衰老却知之甚少。细胞衰老有哪些表现呢?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细胞都要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细胞的凋亡与死亡有什么关系?这一连串的问题构成了本节内容的主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对细胞的整个生命过程有完整的认识。同时细胞衰亡机制的研究与生物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对细胞衰亡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知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而且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寿命息息相关,学生比较感兴趣,这都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但是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以及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区别,学生并不是很清楚,这都需要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纠正学生的认知误区。

  三、说教学目标

  1.概述细胞衰老的特征;探讨细胞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简述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2.培养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通过有关衰老问题的讨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探讨细胞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由于学生对于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判断易混淆,因此教学难点为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五、说教法学法

  运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开展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提问学生:在家里大家注意观察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身体和行为上具有一些不同于年轻人的特征,试举例说明。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将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征?引导学生从老年人的器官老化分析出老年人的组织细胞衰老、死亡,从而引出课题——细胞的衰老和凋亡。通过联系生活导入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与生物之间构建联系,发现生物来源于生物,提高学习的兴趣。

  2.新课展开

  本节课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

  首先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如下问题:(1)大家都处于青少年阶段,在我们体内有没有细胞衰老、死亡呢?你能举例说明吗?(2)每一器官内都有细胞不断衰老、死亡,那怎么办?(3)老年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在老化,有没有新细胞产生呢?能举例说明吗?(4)由以上分析你能看出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有什么关系?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一样吗?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交流,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讲解,从而让学生明确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细胞衰老。

  首先,我将讲解细胞衰老的含义,即细胞衰老过程是细胞内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之后设疑:为什么形容老人会用“干瘪的老人”?老年人为何出现“记忆力减退,行动迟缓”的现象?老年人的头发为何会变白?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结合教材进行归纳总结出细胞衰老的特征。即:水分减少,代谢减缓;有些酶活性降低;色素沉积;呼吸速率减慢;膜通透性改变。

  之后继续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细胞的衰老呢?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我将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呈现,辅助学生理解相关学说。

  第三部分:细胞凋亡及细胞坏死。

  我将通过课件展示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蝌蚪尾的消失,以及胎儿手发育的过程中五个手指的分开的实例。通过实例引出细胞凋亡的概念,之后我将给学生讲解为什么叫细胞编程性死亡,然后组织学生从个体发育和组织细胞更新与机体的功能区分析讨论细胞凋亡对生物体有什么意义,最后强调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最后,师生共同探讨一个与细胞衰老有关的社会问题——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即教材的“资料搜集和分析”。首先提问:很多发达国家的人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主要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老年人的比例去讨论分析,从而引出“老龄化社会”的概念,之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长辈,让大家说一说他们的生活能力怎么样?在生活中,我们在公共场所遇到老年人应该怎么做?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与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设计的具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内容,总结问题,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观点。

  3.小结作业

  为帮助学生形成对本节课的整体认识,本节课采取学生总结的形式,归纳本节重点知识,我会针对教学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申,保障学习效果。关于作业,布置学生课外到有关部门搜集资料,分析本地区的老年人的人口特点,并在市政建设方面给他们提出一些有利于老年人生活的建议。这一活动,旨在引起学生对老年人的关心,对人口老龄化给家庭、社会和国家以及老年人自身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的思考,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七、说板书设计

  以下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提炼学习的重点。

生物说课稿 11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第14章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本节是第五单元第14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第二节。本章主要是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懂得生殖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各种生物体都要通过生殖和发育来维持种族的延续。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内容比较多, 安排了两个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是第二课时。本节课是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出发,探究它们适应传播的结构,是对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进一步阐述。

  本节课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的果实和种子,让学生提前对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解剖、观察等试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最后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

  根据生物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用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等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

  适应的科学规律,感受生命延续的唯美与神奇。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果实和种子适于传播的结构特点,领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

  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植物为了生存,为了物种的延续,形成了各种各样巧妙的结构,果实和种子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传播方式是什么,才能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理解起来较为抽象难懂。因此,确立为重点。

  二、 说教法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少注意果实和种子的传播。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植物种子传播的视频资料,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辅以教师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以探究实验为主,教师要转变角色,由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和总结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由于果实和种子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好奇、好胜心教强,喜欢动手、动脑和参与小组活动,但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不高。因此,在学法上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他们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自

  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程序的:

  (一) 导课:幻灯片显示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

  引入

  植物妈妈有办法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靠的是什么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的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的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这样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板书: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二)新课讲授

  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1、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果实,如豌豆、油菜、苍耳、蒲公英等,每组至少两种。

  2.布置学生每组选取一种果实或种子讨论,设计并填写探究方案,期间教师巡视并适当给于建议。

  3.通过解剖、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4.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在全班内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5.通过提问:想一想,具有肥厚而且果肉的果实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并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引导题目总结出于其传播方式相适应的果实和种子的一些结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巩固与提升

  1.小组共同完成探究报告及自我评价第二题和思维拓展内容。

生物说课稿 12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一、指导思想

  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走进新课程,运用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病毒》是人教版幼师教材全一册第二部分微生物中第三章。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前两章细菌、真菌等有关微生物的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将来的幼教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教学重点

  (1)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为学前二年级学生。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等知识;已学会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具备了独立学习本节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她们对本节课涉及的有关病毒与人类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的知识,难以理解。

  四、教学目标设计

  1、基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五、教法设计

  1、直观教学法

  通过动画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知识,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

  2、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节课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课前以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查找有关资料,进一步通过小组讨论、协商,得出研究报告。最后在课堂交流。

  七、教学程序设计

  1、教师设疑: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原由。

  2、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内容:病毒的发现;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利)。

  (1)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学生代表阐述本组的研究报告;做好听课纪录,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讨论得出结论;展示本组设计的《健康周报》。

  (2)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教学主线,创设问题情景,聆听学生讲解,归纳教学内容。完成学生的测评。

  八、媒体的选择

  本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我们采用网络、课件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把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病毒结构及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难点迎刃而解,重点得以突出,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生物说课稿 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三章第三节群落的演替。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作业设计和说教学反思七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群落的演替》是第三章第三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

  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能力目标: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情感目标: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教学重点及难点

  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的简单性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学生对群落演替现象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2、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并将本节课的新知内化为学生生活行为中的具体行动。我采用的教法是:

  ①参与式教学法(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演示法(各种图片、视频)

  ③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阅读参考书)

  ④谈话法

  三、说学法

  1、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

  第一小组收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第二小组在校园内观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

  杂草的分布特点及原因。第三小组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情况;第四小组收集我国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的情况。充分体现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2、学生课前依据学案自主预习

  3、联系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

  利用课本78页的“问题探讨”,多媒体课件展示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前和后及变化的图片。然后设疑:①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②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引出课题“第4节群落的演替”(板书)

  (二)新课教学

  1、例举群落演替的过程,归纳演替的类型

  过渡:光的岩石上是如何长出森林的呢?

  (1)岩上的演替过程:

  学生再次阅读课本78-79的图4-14“发生在岩上的演替”的过程图片。

  然后学生板书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

  其次学生回答学案上的问题:①光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②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③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取代的含义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多媒体投影展示相应图片。

  (2)建立演替的概念,由岩上的演替过程师生共同归纳概念。

  (3)揭示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学生回答问题④⑤视频:

  ④在此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特别是植物的变化有怎样的特点?

  ⑤在此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什么变化?

  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①群落演替是有顺序的过程,是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

  ②虽然演替受物理环境所制约,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所控制的,演替前期为后期物种的入侵与繁荣准备了条件

  ③演替的最后阶段是稳定的系统,往往生物量,种间关系最紧密。

  (4)与导入呼应: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这一地区还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获得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过渡:演替只能从岩开始吗?

  (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学生再次阅读课本80页的图4-1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图片并思考:所有弃耕农田都能演替成树林吗?

  学生板书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并回答问题。

  (6)演替的类型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发生在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两者的不同点。并思考为什么这两个演替过程的起点不相同呢?师生共同归纳: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分类依据。并展示相应图片。

  (7)第一小组同学汇报,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视频。

  教师总结: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说明群落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命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向着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中不可忽略的还有人类的活动。你了解的有哪些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鲁迅先生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第二小组的同学汇报校园内小路周围杂草的观察结果视频。

  (2)教师: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使物种的迁移也越来越频繁。①第三小组展示相应信息视频。学生思考:从资料的描述中,你知道外来物种入侵后,增长有什么特点?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吗?

  ②教师出示图片,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其他负面影响。

  ③人类的活动都是破坏现有的各种生物群落的吗?——视频展示宁夏治理沙漠情况视频。师生共同总结: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图片资料的能力,及利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过渡:以前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量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我们如何解决呢?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第四小组汇报我国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情况视频。

  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这件事上,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总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我们的努力下,地球一定能为我们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把新知识内化为学生生活行为中的具体行动。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能直观形象地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利于巩固新知识。

  六、说作业设计

  1、课本P80练习常规作业,主要为巩固和落实认知目标服务。

  2、活动与探究:以“警惕外来物种入侵”为题,写一篇科普文章。——开放性作业,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相互合作,通过自主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经共享,共同整理、归纳、分类,得到一种比较完整的答案。

  七、说教学反思

  1、本节教学过程主要重视运用“动态发展观”来组织实施教学,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2.从学生的讲述过程中发现,学生能按照提示大概说出主要内容,但是胆量不足,表达能力不强,逻辑思维不够严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加重视这些方面的教育,并给与学生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这些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大胆的去展示自己的风采,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素质的教育。

生物说课稿 14

  一、说教材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内容定位是“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通过前四章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的了解,对植物和动物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鉴别,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特征的回顾、总结、深化,从中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为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的了解,对植物和动物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特征。但对这些生物的分类方法还没有系统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一些分类的方法,对学习本节课有基础。教师应重要的向学生传授分类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指示和技能。

  三、说教学目标

  1.尝试依据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能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通过小组讨论,建立起生物分类的方法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3.意识到生物分类的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为说出分类的依据。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选择以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提问法相结合,用多媒体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在本节课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我将着重强调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堂一开始,我会询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去动物园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动物园中场馆的分布,他们是随机分布的吗?有什么样的划分依据呢?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之后,继续设疑:同学们刚才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无意中已经应用了生物分类的方法,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让我们以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的身份,来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一些常见的生物进行分类吧!

  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展开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的卡片。同时提出要求:观察这些卡片有什么特点?采用一定的方法将这些卡片分开。组织学生讨论,各小组是按照什么将这些卡片分开的'。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进行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食物特征的方法将看似杂乱无章的事物或东西整理出来头绪来。从而引出“分类”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常根据事物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的特性,把事物分门别类的整理,这个过程叫做分类。

  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分类的感念,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同时为学习生物的分类做铺垫。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动物和植物)。让学生按照前面学过的方法,首先观察各种生物的特征,比较这些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让学生上台操作多媒体来将不同的生物放入相应的框内。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参照“探究竟”里的方法,重新设计一个分类思路,把以上生物再分一次。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可能不太科学,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和相互评价,讨论各自方案的优缺点,通过相互补充使分类方法更加合理,总结出分类的方法。

  多媒体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通过思考“探究竟”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最后教师通过PPT展示出不同人的图片,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分类依据进行分类。让学生明确分类的依据不同,分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明确生物研究中常用的的分类依据。

  3.联系生活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有关分类的事例,以此训练学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技能。

  4.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足之处我将给予补充。课下搜集资料,找一找生物分类学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教材的知识点,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直观系统地展示了鱼的分类和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生物说课稿 15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简析

  《细胞的分化》选自高中人教版生物《分子与细胞》必修模块中第6章第2节。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与核心,是细胞的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明细胞的分化”和“列举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属于理解水平的要求。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建立在细胞分裂基础上的变化。分化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又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核全能性的具体应用——克隆技术又是当今生命科学的热点。本节内容既是对细胞结构、功能、分裂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又为学习遗传、变异打下基础。同时,本节知识与当今许多科技新进展热点问题都有紧密地联系,因此能联系实际了解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也会激发学生了解科学的积极性。

  学生情况

  本次出课的学生为高一二班学生。学生基础较差,但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初中,生物课本已对“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的知识进行了简要介绍,学生又刚学完“细胞的增殖”,所以对个体发育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关于分化的本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基因的表达,所以会比较抽象难懂;植物组织培养、动物克隆技术等知识,学生既无直观印象,也少有相关的信息储备。因此,培养学生主动构建概念、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学好本节的基础。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细胞的分化与生物体发育的关系,能说明细胞的分化。能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内因和外因对生命进程的影响等哲学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健康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1)教学重点:

  ①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②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③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关系

  2)教学难点:

  ①细胞分化的概念。

  ②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细胞分化既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又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细胞全能性的知识涉及植物组织培养和克隆技术等,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信息量比较大,概念抽象,内容新鲜,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讨论法、发现法、讲述法配合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等,使本节的教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启发式教学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探究,逐步引导学生从生物的现象深入到本质,层层深化,逐层提高。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表达交流技能等学法的指导。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思路的设计及其依据:

  根据教材的安排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思路:导入新课,图片和视频观察(多种细胞和人类胚胎的发育),-提出问题,--细胞的活动和个体的发育,-得出结论(细胞分化的概念),--从细胞分化的特点、原因、意义三个方面进一步引申出细胞全能性,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过渡到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区别、应用,--进一步利用全能性和分裂能力的比较,--引出干细胞的相关概念,,-课堂小结,,反馈练习和评价,--作业布置、巩固练习。

  说教学双边活动、教学重、难点的处理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充分利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归纳相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针对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抽象的特点,通过电脑多媒体以影像、动画等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用问题串的形式以问题引发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置好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最终达到突破本节课重、难点的目的。另外在对细胞的全能性概念实例这一重、难点进行处理时,采用了举例—分析—归纳—总结这一教学模式,通过对具体有针对性实例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也能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生物说课稿 】相关文章:

生物说课稿03-02

生物说课稿优秀04-17

生物说课稿15篇04-18

单细胞生物说课稿07-17

【实用】生物说课稿三篇05-23

高二生物说课稿01-15

《生物入侵者》说课稿11-09

作为生物的社会说课稿07-16

【推荐】生物说课稿合集五篇04-05

高一生物说课稿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