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28 13:14: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折扣》。它是百分数中“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是继学习百分数知识后,让学生运用“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解决“折扣”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

  六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购物等对折扣有所接触,也学习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但对于如何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折扣”这类问题,建立起相关知识间的联系,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

  依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

  1:感知打折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打折的意义。

  2:理解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

  3:意识到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的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将感知打折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打折的意义,定为本课的重点;理解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教学,尝试教学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主要采用观察质疑、合作探究、归纳概括的学习方法。

  这是《课标》中“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下的一堂课。我将以学生数学学习的直接经验与感受开展教学,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旨在体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本课从观察实际情境、发现提出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得到数学结果、最后运用结果的模式,把教学分成三大环节:

  (一)巧设情景 大胆质疑

  首先进入第一环节,情境导入,认识折扣。出示情境图,华华一家来到德克士。

  经过观察,对这条数学信息提出疑问?学生可能会问道:什么是打折?正价是什么意思?八折表示什么?打八折是多少钱?八折后便宜了多少钱?等在提出的问题中,对于什么是打折和正价是什么,通过学生与课本的对话,生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解决。而打八折是多少钱?八折后便宜了多少钱?这两个问题是折扣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必须在理解折扣含义的基础上才能解决。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设计意图:】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此环节通过数学信息让学生质疑,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定教。

  (二)自主合作 师生释疑

  第一:理解折扣

  针对学生刚才提出的.疑问,我们开始逐一解决,首先理解具体情境中八折的含义,学生可能会出现几种回答:八折表示80%;“八折是原价的80%;八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80%;八折表示降低了原价的20%。对于这些回答,这时充分发挥教材资源,请学生自学书本97页第一幅情境图,通过学习,学生会明白“八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80%”,“八折表示降低

  了原价的20%”这样的叙述更加清晰准确。接着让学生通过刚才自学对折扣的理解,汇报课前收集到生活中的折扣现象。最后出示教师课前收集的折扣信息,再次强化学生对折扣的理解。通过这样三次的交流汇报,学生得出“打折就是现价按原价的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出售”就水到渠成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是从具体事例中理解折扣含义,引导学生掌握折扣与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拓宽学生视野,突出教学重点,为教学折扣的相关计算做好铺垫 。

  第二:计算折扣

  解决了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后,紧接着解决第二个问题,打八折是多少钱?

  这时再回到情境图,华华点了一个家庭套餐,在没有告诉套餐原价的情况下让学生尝试算一算这餐共花了多少钱,自然孩子们是不可能得出结果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引发“认知冲突”,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里我正是运用这样一个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强调折扣计算所必须的条件除了知道几折外,还要知道原价,也就是单位“1”。

  紧接着出示套餐价格,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得出现价=原价×折扣。

  得出现价的计算方法后,请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书上97页例4的第一题和做一做。这两个题都是已知原价和折扣求现价。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当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很快会发现,打折后现价比原价少,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出如何计算实惠。

  第三:计算实惠

  这时课件第三次出示华华和妈妈在德克士的对话情境图。

  请同学们帮他们一起算算套餐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这里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请学生先独立计算套餐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在学生汇报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用原价减现价,这种方法浅显易懂。第二种是用原价乘便宜了原价的百分之几十来解决的,而这种方法中对“便宜了原价的百分之几十”的理解是个难点,需要通过引导点拨,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的方式突破难点。课上,我将请运用第二种解法的学生回答(1-80%)表示什么?学生可能说是便宜了多少钱,还可能说是现价比原价便宜了20%,这里通过学生的相互辨析得出正确的含义,就是表示现价比原价便宜了的百分率。

  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后,通过师生引答,第一种方法需先求出现价,第二种需先求出比原价便宜的百分率,再次明确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这里,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把知识和技能教给组内的其他成员,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取长补短,得出结论,有效的突破难点。

  接下来让学生用不同的解法完成例4的第2小题。已知原价和折扣,求现价比原价便宜了多少。再次巩固两种计算方法。

  到此,学生可能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已得到解决,此时老师通过提问“这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对全课知识进行整理回顾。

  最后进入第三环节

  (三)、开阔思路 拓展创新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此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来到文具店,华华发现

  ,

  =原价×折扣的基础上,变形得出原价与折扣的计算方法。

  2、甲、乙、丙三个鞋城搞促销活动,同一种商品在三个鞋城的原价相同,甲鞋城所有商品一律打八折,乙鞋城所有商品满100元返30元现金,丙鞋城所有商品降价25%出售。如果买一双原价180元的旅游鞋,你选择哪个鞋城?如果买一双210元的鞋呢?

  这道题给出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打折方式,由于原价的变化,不同的折扣方式得到的实惠也不同,本题的设计意在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得到更多的实惠。

  3、最后华华想用自己的零花钱为妈妈购买一件新衣服。出示情境图,来到商场。 一个店八折,一个店九折,能确定在哪家买便宜吗?

  百盛 梅西百货 本商场一律八折 全场九折

  此题的设计是一个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旨在让学生明白,同种商品在不

  知道原价时,仅看折扣的多少不能判断实惠。

  4、生活实践:本周末与家长一起走进商场,体验折扣带来的实惠。

  以上几个题层层深入,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不仅会算数学,更会灵活的用数学。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既有本课的教学重点,折扣的理解,也突出了教学难点,折扣的具体计算方法。

  折扣

  打几折就是表示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现价=原价×折扣 原价=现价÷折扣 折扣=原价÷现价

  280 × (1-80%) = 56(元)

  原价 比原价便宜的百分数 便宜的价格

  设计创新:(纵观全课,我觉得有以下创新点)

  一: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20xx新课标除了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关注学生数学的基本思想——模型思想,和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二:整堂课以华华一家到德克士用餐的情境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清代学者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惑是觉悟之基,本课抓住学生存在的质疑心、好奇心,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和探索能力。

  学生积极想,积极地交流,积极地算。老师巡视课堂叁与学习气氛。有的学生已算对了,也有的学生没能算出来。

  师:算对的同学请说出的算法。哦!原来用原价乘以85%就是打折出售的价钱(就是现价=原价×85%)。你怎么想到用原价乘以85%呢?

  生: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原价的85%就是求原价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应用乘法算。

  师:原来“原价乘以85%”就是”求原价的85%是多少”,与我们学过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算法一样。都用乘法计算。

  师生达成共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算理一样。

  师板书:现价=原价×百分之几。

  (以上的汇报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也让学生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算法,从而让学生获得“现价=原价×百分之几”的计算方法。为学习例4做好充分准备。)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

  闻媒体、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如打折,学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价少了,但问其所以然,能解释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对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与数学、与课本上的百分数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

说课稿 篇2

  大家好。

  40%的淘汰率。我想,这个数字对于每一个参加这次说课比赛的老师来说,都是一个让人紧张,甚至憋不过气来的空前压力。尤其是对于我这个来自乡镇小学的老师,哪里有城区老师们经常上展示课的丰富经验呢?

  说实话,我很紧张。但是,我还是来了。因为,我是跟着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的脚步来的。《孔子拜师》(板书:孔子拜师)孔子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不远千里,从曲阜风尘仆仆、风餐露宿几个月,也要到洛阳向老子求学。我这点路算什么呢?我很荣幸,今天能认识各位评委老师,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你们的热心指点。谢谢你们。

  《孔子拜师》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中有两个人物,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拜老子为师为主线,另一条以老子(板书:老子)诲人不倦为暗线,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互为渗透,成就两位大家一段学无止境、惺惺相惜的佳话。

  我的主要策略是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积累语言,通过联想体会孔子行程的艰难,意志坚强和老子的高尚品德。

  第一个环节是了解老子和孔子。对于八九岁的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对于孔子、老子略有所闻,但知之甚少。因此开课时,师生交流对孔子和老子的了解,增进学生的认识,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是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认读生字词。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为了帮助学生认读生字词,我出示了“风尘仆仆”“风雨兼程”“风餐露宿” 等重难点词语,让学生读准字音,认读生字,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我鼓励学生读词语也要读出对词语的理解来。比如:“风餐露宿”一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来感受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把这些词语放进课文再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最后一段话“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引领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勇于质疑,带着问题研读文本,并由此自然过渡到第三个环节。

  我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是围绕中心,品读感悟。怎样体会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我引领学生读相关句子,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如抓住“终于” (板书:终于)一词,提醒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描写来体会。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语气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达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我把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板书: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板书: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行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光是带领学生把文本读通顺,从字面上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一方面反复品味人物的语言、动作,另一方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基于这一点,我设计了第四环节——小练笔:

  洛阳城外,老子远远地看见孔子来了,他想

  就要到洛阳城了,孔子心里想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自己的想象,补充两人的心理活动。人物的内心恰恰是文本所没有呈现的,给学生练笔提供了一个契机。通过想象、写作、交流,同学们不仅做到读写结合,实现了真性情写作,把孔子的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老子的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感受到了,而且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内化,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

  我的第五个环节是升华情感,拓展延伸。我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诵读、理解课后列举的几句传诵最广的孔子名言:

  1、温故而知新。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是向学生推荐、诵读两句老子的名言: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

  通过这样的拓展,学生对孔子和老子有了更深的认识,让学生亲近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在诵读这些闪烁着先哲圣贤们智慧的名言中结束本课时的学习。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教学重点】

  学习重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学习方法】

  朗读法、感悟、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探究与练习。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回忆鲁迅的作品《一面》,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学习文章结构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⑴ 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⑵ 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⑶ 过渡段:第9自然段。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四、学习景物描写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⑴ 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⑵ 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⑶ 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⑶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五、学习民间故事和冬天的百草园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捕鸟。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5、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6、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8、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9、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自主检测。

  第三课时

  一、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二、订正作业

  三、自主检测上的课外练习

  要求:当堂练习,集体评讲。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目标

  1. 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浙教版初二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讲读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初次接触小说阅读。新《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依据此标准,通过本课教材的学习,应教会学生体会小说描写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在本单元中,本课教材应完成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小说中外貌描写和行动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提高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同时,学习这两种描写方法,训练记述人物的能力。针对以上分析,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① 了解《水浒》的时代背景和作者。

  ② 理解两种描写方法对表现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作用。

  3. 教学重点、难点

  ① 本课教材后半部分(10——21段)是重点。

  ② 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这部分是难点。

  二、教法阐释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根据本课教材篇幅长,难度大的特点需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按照小说特点(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简要复述故事情节,尤其是对课文前半部分(1——9段)在检查时要祥于“前因”,将前半部分的内容理清;略于“后果”,因后半部分还要深入学习。

  处理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小说中的难点,教师需要做适当的讲述;重点部分,易于理解,侧重引导学生思考,以学生分析为主;小说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教师应把启发与讲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三、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历来是一对矛盾。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以后的不教,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材的特点,重要的是通过分析人物的行动,培养学生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思维的能力。通过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教学程序

  1. 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

  同学们对这首歌都非常熟悉,那么你们知道这部连续剧是取材于我国的哪部古典名著吗?明确:《水浒》)教师板书《水浒》。请同学介绍这部名著。(明确: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著名章回体小说)《水浒》这部著作塑造了许多摇曳生姿的人物形象,你们最喜欢哪个人物?(林冲、武松、鲁智深)顺势导入鲁智深。你们都知道关于花和尚鲁智深的哪些英雄故事?(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顺势导入,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段故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板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熟悉的《水浒传》主题歌,顺势引入《水浒》,并介绍;另外,触击学生的敏感点,通过学生讲述梁山好汉的英雄故事,感受梁山英雄的侠义精神,再顺势导入教材。)

  2. 整体感知课文

  根据课前预习,会按照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扫清语言障碍,把握全文脉络线索和基本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初步了解作者的意图。)

  3. 对教材深入分析

  问题一:鲁达见到郑屠后,是不是上去就是三拳?为了拳打镇关西,鲁达是怎样“消遣”郑屠的?

  问题二:鲁达“消遣”郑屠的目的何在?这表现了鲁达具有怎样的鲜明性格?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重点,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思考后,独立解决问题,所以,只需设计几个恰当的`问题是可以解决这部分重点内容的。)

  问题三:本文描写鲁达的方法,突出的是行动描写,对其行动的描写,又集中在“三拳”的描写上,请同学画出精彩语句,分析三拳的描写角度是否一致?这样描写有何好处?

  行动描写 比喻 人物性格

  第一拳 鼻子 油酱铺(味觉)

  第二拳 眼眶际眉梢 彩帛铺(视觉) 疾恶如仇

  第三拳 太阳穴 水陆道场(听觉)

  问题四:“疾恶如仇”是否是鲁达性格的全部?

  问题五:对反面人物的描写也很生动,试分析郑屠人物性格。

  (设计意图:人物的性格通常是由行动来表现的,所以重在分析“三拳”,归结出人物性格。问题四、五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分析问题。)

  问题六:鲁达为什么不把郑屠扭送到衙门里,交给官府去处理?

  (设计意图:感受封建社会的黑暗,并叫学生懂得在我们的法制社会,政府是为民做主的政府,适时进行法制观念的教育。)

  五、教后感想

  课上,有学生问我,所谓的梁山好汉,大都是“杀人放火”之徒,又怎么能称之为英雄呢?的确如此,现今的学生都生活在法制昌明的社会,自然体会不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所以,才有了问题六的设计。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探索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育者经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问自己,只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足够了吗?事实上,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还是需要一个锻炼的舞台,所以,授人以渔还要授人以渔场。

说课稿 篇5

  一、 新课标下新教材的特点。

  苏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编写的,准确反映了新标准的精神和思想。并且构建了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选入的课文更是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既突出高雅的进步的精品文化,又注意选入文质兼美的通俗作品。而且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本,所有编辑设计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学习过程,探索学习方法,留足空间,增加弹性,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必要的条件。

  二、 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该文被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该单元前三课分别是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欣赏到了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了解了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以及景物描写中的感情。第四课同样是美文,但语言的风格同文章描述的季节一样更加个性和张扬,更加有热烈的时代气息。

  2、结合初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大部分的学生很少读到写夏季的文章,崭新的内容、明快节奏、多彩的画面更加容易接受和领会。

  3、是继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之后的对学生阅读和欣赏美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 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初中学生在对苏教版新教材的学习中,已经逐步习惯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且表现欲和竞争精神很强,尤其是在朗读美文这一方面相当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以如何有感情地朗读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挖掘。

  四、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3.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它的作用。4.体味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朗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学以致用”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语言的魅力,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羽翼,在美文中畅游、领悟、快乐。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最终领悟到作者赞美夏的真正目的。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声音加画面导入,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清结构、朗读竞赛、品读美点、鉴赏美点、讨论、质疑、积累佳句、仿写句子等方式使学生在郎读中领会、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探讨、在朗读中积累。

  六、 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听一听,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声音。(播放音效文件)

  (夏季)

  2.看一看,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画面。(播放相应图片) (夏季)

  3.你喜不喜欢夏季呢?为什么?

  4.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一看梁先生喜不喜欢夏。

  (二).诵读

  1.范读课文。

  听读要求:作者梁衡喜欢夏天吗?为什么?(从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喜欢。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

  2.读准字音: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文章,划出不会读的字词和不懂的、有疑问的语句,并进行认真的思考,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与就近的同学讨论解决。(老师巡视、指导)

  芊芊(qiān qiān) 黛色(dài) 磅礴(páng bó) 匍匐(pú fú) 迸发(bèng) 澹澹(dàn dàn)

  3. 读出节奏:诵读文章时,读出轻重缓急,尤其是个别长句要注意停顿适当、轻重适中。

  范读1、2节,要求学生认真听范读,注意老师在朗读时对语调、语速的处理,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例句: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里的“泛泡、冒气”“终于沸腾”都应该重读,但又不能是一样的重读,而应该是由轻到重,“沸腾”一词应达到重读的顶点,以充分体现夏天的热烈。

  小结:准确流畅、停顿恰当、轻重适中。

  4.读出感情:诵读文章时,要在脑海中想象画面,读出感情。

  指名读3、4、5节,评点朗读。(注意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几个方面评点。)评点学生要求示范朗读。

  品味情韵、咀嚼情感,抓住“赞美”。

  小结:朗读时的轻重缓急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

  5.读清结构:作者为什么要大声赞美夏季呢?夏季有什么特点呢?

  在刚才朗读的过程中,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景美、人勤)这些画面突出了夏的什么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6.朗读竞赛:请男女生各选一段进行齐读,再次感受夏季的美。

  (三).品读美点

  1.学法指导:

  (1).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最富有表现力?用笔圈划出来,说说它好在哪里。

  (2).你认为全文在结构和内容上有哪些美点?在品味的过程中,希望同学们能针对课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提出疑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更重要。

  2.学生分组活动:第一、二组完成第一个问题,第三、四组完成第二个问题,每个人只要讲出一点就行,可以相互交流。对美点的鉴赏最好写成优美的文字。

  3.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点拨,组织学生讨论。

  4.学生自由发言,或鉴赏美点,或提出疑问。

  (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比的作用、含义深刻的句子等。只要等谈出感受并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

  (四).积累佳句:

  背诵比赛:

  (1).背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2).男女生轮流接力比赛。

  (3).不能重复背诵,背的时候也要背出感情,5秒内接不上的一组为输家。

  (五).拓展

  仿写句子:仿照你最欣赏的一句,写出你最喜欢的季节和喜欢它的理由。

  (六).小结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次品味夏季之美。

说课稿 篇6

  一、导语

  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曾经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文人,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展示课件1,逐一让学生猜想说的是谁)不错,这位文人就是北宋的大文豪苏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文艺通才,他在诗词文等各方面都开风气之先,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与黄庭紧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尤其是他的词,打破了传统婉约的靡丽词风,开创了壮丽雄劲的豪放派词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示课件2,题目),感受一下他豪放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注意三个问题(展示课件3,目标),一是带着感情去朗诵苏轼的词作,二是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三是了解苏轼豪放词的特点。在下面学习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这几个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

  1、听朗诵。(展示课件4)这首词很短,文字上没有多少障碍,我们直接看词的内容。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首词,请大家认真体会,并注意纠正个别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请大家自己自由地朗读,注意放慢速度,体会其中的感情。

  (学生在读课文时,师板书题目)

  3、齐读课文。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尽可能慢下来,要注意抑扬顿挫。

  (二)分析题目

  通过刚才的诵读,我们基本上感知到了苏轼这首词的美。大家看一下这首词的题目,有两个部分组成。

  1、“念奴娇”是什么?(词牌名,只要词牌确定了,每句话的字数也就确定了)

  2、“赤壁怀古”是什么?(题目,告诉读者词的内容)

  3、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诗词的题材有很多种,比如送别啊,边塞啊,田园啊,这首词你觉得应该属于什么类型的诗歌?题目中有两个字已经提醒我们了!是怀古诗!它也是一种很典型的诗歌类型,这一类诗词有很多,下面我们会陆续遇见。

  (三)总括怀古诗特点

  这样的诗词,一般是由眼前所见到的景物,引起与之相关的历史人事的联想,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或者胸怀。这样大体我们可以概括为:(展示课件5)观眼前之景、怀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今天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不是也大约有这么三个部分组成。

  (四)分析眼前之景

  1、请大家速读上阕,思考一个问题,看是不是写了眼前之景?如果是,请大家找一个短语(用原话就可以)对所见到的景做一个概括。学生读完后请学生回答——江山如画。

  2、既然是“江山如画”,能不能找到比较典型的反应“如画”特点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我们再深挖一下,有没有哪几个词更加凸显了它的画面感?——穿、拍、卷。

  4、欣赏诗词,既要从整体上感知,也要从它细小的环节上去揣摩、玩味,去咬文嚼字。我们看看这几句话好在哪里呢?

  ①把这三句话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博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②这几句话好在哪里?——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感觉,“穿”“惊”“拍”都是比拟,“雪”借喻,“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5、景的特点

  大家看一下,苏轼笔下的景物美不美?能不能在“美”之前再加一个字,能够更好地概括苏轼景物的特点?——壮美!

  6、重读上阕,体会壮美特点

  所以,在上阕,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壮美的如画江山图景!现在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三句话,要读出“穿”“拍”“卷”的气势来!——学生齐读。

  (五)分析历史人事

  1、引出历史人事。上阕写完了眼前之景,看看有没有对历史人事的联想?文中哪个词已经明显地告诉我们联想到历史人物了?——遥想公瑾当年!

  2、上阕中哪一句话把眼前之景和历史人事自然地串联起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一时”是什么时候?——三国。

  说到三国时,你的脑海里都想到了哪些三国人物?——(选择一排,每人说一个三国人物。)

  4、苏轼想到的是谁?——周瑜。

  请找出一个既点出了时代有点出了他名字的短语——三国周郎。

  5、读下阕,找出作者联想到周瑜的哪些事情?用文中的话概括。——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几句话看出周瑜什么样的特点?年轻、英俊潇洒、儒雅风度、指挥若定。

  6、总结填表。

  7、用原文中一个词概括周瑜的特点。(周瑜很雄姿?周瑜很豪杰?周瑜很风流?)

  8、集体读一下,要读出周瑜的风流倜傥,潇洒儒雅,指挥若定。“遥想”轻一点,飘渺一点,“小乔初嫁”轻一点,“羽扇纶巾”儒雅风度,“谈笑间”指挥若定,“灰飞烟灭”有蔑视之感!

  9、三国历史人物众多,苏轼为什么要写周瑜?(从作者的遭遇经历的角度思考)(展示课件——介绍苏轼黄州状况)

  10、对比人物形象。

  周瑜是怎样的形象?自己是怎样的状态?看看人家,想想自己,无论哪一个方面自己都是和周瑜相差甚远啊!

  (六)分析一己之怀

  1、集体读“故国神游”至最后。

  2、文中找出一个短语,精炼地概括他的感怀。——人生如梦

  3、哪一个词体现了他的失意?——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

  4、除了失意,还有什么情感?哪里体现出来?——笑,嘲笑,自我解嘲,释怀,表达出旷达乐观的情感。

  (七)回顾总结苏词——豪放词的词风。

  景是壮美之景,人是风流之人,情是旷达之情,苏词把写景、咏史、抒情完美地融合在一首词之中!总的来说,苏轼的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这就是苏词。

  (八)我们一起朗诵一下课文,最后体会一下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说课稿】相关文章:

《蜜蜂》说课稿06-26

《比尾巴》说课稿06-27

画风说课稿06-27

《掌声》说课稿06-27

草原说课稿06-28

《孔乙己》说课稿06-29

《穷人》说课稿06-30

《心声》说课稿06-30

《口技》说课稿06-30

《风筝》说课稿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