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基因突变说课稿评优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基因突变说课稿评优,欢迎大家分享。
一、 教材分析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是生物变异的重点知识。同时对于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知识联系上,本节内容与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密切相关,没有前面的基础很难理解这部分的知识。与后面的生物的进化以及生物的适应性也密切相关,是理解后面知识的基础。
本节内容按照教学参考的建议,分两课时。变异的类型和基因突变为第一课时。基因重组为第二课时。今天我上的是第一课时。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2、使学生了解变异的类型和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类型及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基因突变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识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2、我国在诱变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 重难点分析
1.基因突变概念的建立: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这一说明基因突变概念的经典实例病因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的综合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的重点。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直接说明基因突变的本质的典型实例,由于基因内部的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影响到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从而影响蛋白质的活性,导致性状的改变,因此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进而总结基因突变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
3、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使学生从红细胞功能的变化联想到结构的变化,从血红蛋白结构的改变联想到DnA的改变,以达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法
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生物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基本方法。
五、 学法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实例举证来理解抽象概念和特点。我采用了
①复习已有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②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③分析类比——通过分析经典实例,形成新概念;
④即时训练—-巩固知识四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六、 教学程序及设想
第一部分 变异类型的教学
关于变异类型的教学,我从学生以获得的知识,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出发,承上启下,分别从环境改变和基因型改变两个方面总结出变异的两种类型,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第二部分 基因突变概念的教学
(一)复习已有知识――为建立新概念做好准备;
学习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时会用到基因的转录、翻译等知识,这部分知识是第六章第一节的学习内容,也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如果学生这部分知识有遗忘,就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障碍,不利于知识的掌握,所以有必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复习。所以我设计了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如:
1、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
2、什么是遗传信息?
3、什么是遗传密码?
4、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分析类比——通过分析经典实例,形成新概念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是是说明基因突变概念的经典实例,让学生先比较正常和异常红细胞的形态,进而比较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的一条链的一个片断,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再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蛋白质改变是由于mRnA上的密码子改变,密码子改变是由于DnA上的碱基发生改变。
基因突变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太抽象,因此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探究、认识并掌握。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抄书出错会怎样?如原句:小陈老师喜欢钓鱼。可能出现的错误:
1、小陈老师喜欢钩鱼。
2、小陈老师喜欢鱼。
3、小陈老师喜欢钓小鱼。
抄书出错学生可能都遇到过,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再让学生思考假如在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发生了类似的错误,DnA携带的遗传信息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可能对生物体产生什么影响?随后再出示碱基增加造成的突变和碱基减少造成的突变,这样就为学生形成概念提供了充分的资料。从而顺利完成基因突变概念的教学。
第三部分 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意义的教学
在讲完基因突变的概念后,再利用PPT课件出示一些图片、文字,创设探究情景,提出问题,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概括归纳出基因突变的特点。
如在讲基因突变的普遍性时,先出示不同生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有突变,再出示同一种突变(白化)在不同的生物体(植物、动物、人)都有,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普遍性。
如在讲基因突变的随机性时,我创设了植物个体发育的情景,提出了受精卵和根细胞发生突变后,其突变性状分别表现在生物体的什么部位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归纳出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在讲基因突变的意义时,我根据学生已获得知识,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吗?基因突变产生的新性状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还是有害的?自然选择哪些个体生存下来?再结合长翅和残翅昆虫的事例,再次让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归纳出基因突变的意义。
第四部分 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的教学
此部分内容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的方式来获得。对我国在人工诱变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在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