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2-19 08:03: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 设计意图

  小小班幼儿的思维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时期,他们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他们学习、或殴打能够的特点是只关心活动的过程,不关心活动结果,因此,小小班的教学活动应更注意游戏化、情景化,强调让幼儿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玩中学、玩中获发展。

  《小小鸡》是一首外国歌曲创编而来的一首幼儿歌曲,小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在动作模仿和游戏情景中学习。因此,我所选择的音乐将情景性和趣味性放在首位,节奏鲜明,形象性强的音乐引起幼儿活动的愿望,另外,活动设计小小鸡到草地上玩和允许自己喜欢的小小鸡,在唱唱玩玩中,反复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歌词。从看小鸡,做小鸡,一直到唱小鸡的整个过程中,幼儿自然地产生了爱小小鸡、爱鸡妈妈的情感。幼儿始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

  二、 教学目标的制定

  1、乐意用动作、歌曲、表情,表达对小小鸡和鸡妈妈的'喜爱之情。

  音乐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多种感知通道参与,特别是大肌肉运动的参与,能有效地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兴趣和感知音乐的效果。新《纲要》中强调:“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呕吐能够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目标1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2、在唱唱玩玩中学习做音乐游戏《小小鸡》。

  皮亚杰指出:在前运算时期(幼儿时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耍中学,脱班幼儿很喜欢一边哼唱一边做模仿动作,小动物是幼儿最亲密的朋友,幼儿对小动物的叫声及

  感兴趣,并好模仿动物的动作,因此对这首歌有强烈的兴趣成了游戏的基础,目标2是目标1的基础上进行,又是目标1的突破口,而遵守游戏的规则幽将是成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活动准备

  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调动对音乐的积极性以及帮助他们对歌词内容的理解,加强节奏感等,我适当地使用了一些能活动的教具,本次活动我作了以下准备:

  1、情景课件。

  2、区域活动中,幼儿自由听赏过歌曲的旋律。

  3、创设在游戏中学习的氛围。

  4、准备鸡妈妈头饰一只,音带,录音机。

  四、活动流程

  一、引出课题:听小鸡叫,问“谁来了?”幼儿回答,打开课件引出小鸡及音乐。

  二、看小鸡、听节奏、做动作。

  1、引导幼儿看小鸡,模仿学做各种小鸡的动作,激发幼儿的兴趣。

  2、引导幼儿欣赏音乐,并学做小小鸡。

  托班幼儿正处在听觉感官发展时期,听觉的发展比其他感官快而需求多,因此对音乐能表示出明显的情绪反应,这一环节是幼儿的听觉感受及动作感受,使幼儿对音乐有初步的印象。

  五、听歌曲,讲解游戏规则。

  3、教师听音乐,表演小小鸡,让幼儿模仿。

  4、引出鸡妈妈。教师表演鸡妈妈找小鸡。(初步感知游戏规则)

  5、告诉幼儿这是一个音乐游戏,游戏是有规则的。(幼儿表演小小鸡在草

  地上玩耍,做各种动作,鸡妈妈来找小鸡,按音乐旋律进行游戏)

  六、幼儿游戏

  6、边听音乐,边哼唱歌曲进行游戏,再次激发幼儿爱小鸡的情感,强化游戏规则,以此来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7、在游戏中结束本次活动。

说课稿 篇2

  这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年、月、日和时、分、秒等时间单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计时法的感性经验基础上教学的,为学生今后灵活运用24时计时法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材有层次地安排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感知一天有24小时;

  2、了解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方法。

  依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实际,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要求,我确定了一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过程,学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并能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2、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体验、计算、类推等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是: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是: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

  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观察、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态的对话,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鉴于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 联系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首先,以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引入,他们知道一天的两个6时可以用普通计时法区分,个别同学会用18时记录,接着,在生活中寻找类似18时的时刻,然后老师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引出课题。

  (2) 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我首先提问:你认为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的?借助课件,学生感受了一天里时针的转动过程,知道一天时针转两圈,是24时,在转的过程中,选择有些时刻让学生动作表演,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一天是24时的理解和体会。

  其次,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同桌讨论:钟面上的内圈和外圈的数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差12,这为后面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打好基础。

  再次,就是能根据教学的实况和进程来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动态生成的关系。原来在讲解两种计时方法的互换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本来是做了比较多的铺垫。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孩子对这两种记时方法的互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所以我就临时做了改动:这部分内容就让孩子们自己去讲,通过生生互动,他们把自己的课外知识和课内感悟进行交流,这样等于让他们去当小老师,这就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让孩子们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再就是在归纳、小结两种记时方法怎么进行互换(这个环节,我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他们自己来讲,这样,或许孩子们能听得更清楚.

  (3) 扎实、灵活地安排练习形式。

  以练习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先是学一种练一种,随学随练,再就是巩固练习时,以做一做,画一画,抢答题等形式把两种计时法放在一起加强练习,同时还注意与生活相联系,让他们用两种计时法生活举例,带他们去超市,按24时计时法改写后,又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点拓展内容)。这样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

  另外,我还安排了 你知道吗,和简单介绍原始人以及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的课外内容,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内容,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最后课余时间用二十四时计时法设计周末的时间安排,做到学以致用,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英语第五册第十课“China”。

  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和天真、活泼、好奇的求知欲考虑,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都是以学生的互动,师生的互动为出发点的。本单元主要讲的是我们的祖国和几个说英语的国家,而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日常用语,了解了一些国家知识的基础上,以中国的相关知识为背景,学习描述我们可爱的祖国,并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和延伸,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更加浓烈的爱国之情。

  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大纲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会说新单词,掌握新句型,并能熟练运用新句型进行交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利用工具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相互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在交际活动的过程中能听懂会说重点句型“WhatisthecapitalcityofChina?It’sBeijing.Doyouknow…?”难点为重点句型的实际运用及相关知识的表达。

  【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生知识形成的特点是: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体验感知,形成表象,构成新知。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情感体验。小学阶段英语教学属于基础教育,要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使人的主体精神得到自我完善,发展所必需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想象力丰富,喜欢幻想,对事物充满好奇,乐于参加表演,喜欢做游戏,急于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肯定。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其次,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交际的'能力。最后,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以发展学生的思维,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这节英语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的培养为宗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和生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自我评价的方式);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的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结合起来。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听说法、任务驱动法、交际法和全身动作反应法等,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学习方法完成任务,感受成功。

  【教学过程设计】

  按照上面的教学思路,结合小学英语的教学特点,根据现代英语教学理论,体现学生主体,关注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都有进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开发个性潜能,使每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都能发现自己个性才能发挥的领域和成功点。我们倡导建构式的学习,努力运用学生主动参与、感知体验、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调整学习英语的情感和策略,熟练语言技能,发展语言能力,使课堂真正形成“乐说”“会说”“能交际”的氛围。本节课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1、引入新课

  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自然引入新课“China”

  2、主动探索,掌握新知

  新课程标准建议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从面向部分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从重传授向重学生主动学习转变;从重语言知识讲解向重学生参与、感知语言学习过程转变;从重教师单向的输出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信息交流转变;从重单一的课本教学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转变。为此,在新授课部分,我利用看地图逐步了解新单词及新句型的表达方式。然后,出示教学内容,在情境中出示新单词,使学生们掌握新单词发音。与此同时,进行新句型讲解:“WhatisthecapitalcityofChina?ThisisTian’anmenSquare/thePalaceMuseum.”合作式练习,加深学生对单词及句型的理解与记忆。在这种情境练习中,教师给了学生实践的空间,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巩固,技能逐步形成,同时,突出了语言的交际特点,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及创新品质。

  3、合作交流,语言交际

  英语教学不仅是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把知识灵活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所以,在新课后为学生安排了不同类型的练习活动。一是自由合作“Talkingingroup”;二是全员参与的课后留言,在活动中强调组员的相互合作,在小组练习的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了相互交流、相互指导合作的机会。几个小组同时进行交际训练,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口语交际,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4.课堂小结

  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让学生扮演小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不仅能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还达到了总结本节课的目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课堂所学知识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5.布置作业

  用所学的国家知识写几句关于中国的英文介绍,并与同伴共赏。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以活动为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节课教学设计的宗旨是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成为直接的受益者,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最后使学生“乐说”“会说”“能交际”,感到学英语“It’sfun.It’seasy!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本二年级上册第19课。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平时都可能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李丽上美术课时绿铅笔找不到了,她向同桌的林园园借,林园园不借给她,她只好用蓝铅笔画树叶,林园园看了后羞愧地脸红了。故事内容浅显,孩子们容易体会情感:我们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不能自私。因此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就能正确的理解课文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就能正确的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出道理。

  小学低段从文本中体会情感(道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技能的培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里要求1—2年级的学生掌握基本识字,标点的同时还要能在阅读方面:“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口语交际中能与人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在这样“道理”不是很难懂的文本里,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注重对学生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课文的中间部分刚好是以对话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进而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进行自主体会,让文本与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对话的同时,还学会去体会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情感,这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和积累。并初步学习记叙文的叙事方法:起因、经过、结果,为孩子们今后进入中高段阅读学习和作文的基本框架奠定一定得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

  1、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4、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区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重点和难点

  1、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2、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区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1、读书和拼写生字、词语;并掌握生字基本结构和拼音。

  2、能读通文章,把握文章的大意。

  第二课时:1、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2、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区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法:

  基于这样的理解,针对本班学生的学情:第2课时教学时宜采用:本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进行一次深层次的'对话之后,将之转变为课堂设计的大框架,试图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生成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注重学生的动态生成和能力培养。故我今天重点说的是第二课时内容。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都已经把文章好好地读了几遍,有些同学也能说出课文里的故事了,可是老师还是有点不明白,为什么文章的题目是“蓝色的树叶”呢?树叶都是绿色的,可它是谁造出来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让学生在把握课堂基本内容之后开始深入了解课题。学会读文章先从质疑课题开始。)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那我们一起来重新走进文中的美术课堂,来看看她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2、研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

  重点感悟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事情

  (让学生体会叙事文章的开头可以交代这样的信息,还可以看出此时的李丽正在需要帮助,从而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3、研读2、3、4自然段,品味人物语言

  研读第一次对话

  (1)、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预设)林园园明明画好了,为什么说‘我还没有画好呢?

  (活的课堂应该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对话生成的课程,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地预设,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活跃)

  (2)指导读李丽与林园园的第一次对话,(分角色朗读)

  “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体会李丽有礼貌、请求、商量的语气

  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随机理解“吞吞吐吐”,什么叫“吞吞吐吐”,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情况下会“吞吞吐吐”。进而体会林园园不想借而又不直接说的心情。

  (学生体会新词又通过联系生活来体会,并表达出来,对词语的理解会更深刻。对人物的做法的对错会有所判断。)

  研读第二次对话

  a、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b、引导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李丽请求、诚恳、和小心谨慎的语气,体会林园园不乐意借的心情。

  c、同桌互读:感悟对话,引导互换读

  研读第三次对话

  小组合作读,想一想:你从哪里体会到什么?

  整体感悟三次对话,感受心情小组讨论并发言。并回顾全文,你是重点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让学生体会出来之后,回到全文中去总结重点词句,锻炼阅读能力)

  4、感悟结果,拓展延伸

  此刻,我们在李丽的身边聆听了这个对话的全过程,我们的内心有什么想说的吗?孩子说感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们在生活中也有遇到类似的事情吗?当时你们是怎么做的?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产生共鸣,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价值观得到熏陶。并在口头表达上也会有所锻炼)

  5、总结全文,概括框架

  我们来重新看看今天学的文章题目:蓝色的树叶

  明白为什么树叶是“蓝色”的吗?(题目是结果)—————学生说出:是李丽没有绿铅笔(原因)————她可以解决绿铅笔的问题吗?去借笔没借到。(经过)

  教师配上板书(学生概括的语句)

  同学们把这三句话来概括后进行排序:

  1、李美术课时,李丽没有绿铅笔画树叶(原因)

  2、丽向林园园借笔,但她不愿意借给她(经过)

  3、李丽就用蓝铅笔画树叶(结果)

  总结出这篇写故事的文章是分三步:原因——经过——结果。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写作文中去。

  (学习语言不光是为了识字认词,熏陶我们人的思想和情操。很多时候学时为了学以致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紧紧扣住“三维”来进行学习,并特别注重阅读能力地培养是我本节课的目的。)

  教学板书:19蓝色的树叶(结果)

  时间:美术课上

  人物:李丽林园园

  1、李美术课时,李丽没有绿铅笔画树叶(原因)

  2、丽向林园园借笔,但她不愿意借给她(经过)

  3、李丽就用蓝铅笔画树叶(结果)

  道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题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框题,是前后半册课本内容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是课本前半册知识链: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中自强部分的最后深化及完结。另一方面为后半册课本内容起一个铺垫和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学习下半册内容提供知识储备。 本框题的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发展密切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适应社会,走向成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不用说出来,知识观看即可)

  (1)知识目标:知道培养自强精神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掌握一些培养自强品质的方法,尝试做自强的少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初步培养自强的生活态度;渴望做一个自强的人。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上)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个人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只有自强者才能生存与发展。但是现在的青少年是独生子女较多,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在家里被百般呵护着,事事由父母包办,他们非常欠缺自立自强的精神。因此,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符合他们要求的活动,运用图片媒体资料,让他们在直观、生动的学习中掌握一些自强的方法,尝试做自强少年。

  (1)“战胜自我,自强的关键”

  (本框重点确定的依据是因为讲好这个问题,能够让学生懂得,人所面对的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所以,战胜自己的弱点,不放任自己,努力学习和工作,是自强的关键所在。)

  (2)“扬长避短,自强的捷径”

  (本框难点确定的依据是因为本目讲避开自己的短处,而上一目讲要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我,二者似有矛盾,其实不然。在这两个看似相似的知识点上,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上易产生混淆,无法准确把握。所以把它列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分析(说教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关键是,要创造和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专家泰勒说“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可以活跃心灵以及充满智慧与人类经验的环境中”。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设置情境法、讨论法和活动体验法,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通过活动自然地融入到课堂的意境中去,使思想产生共鸣,并活跃课堂气氛,也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形象的感知达到理性的认识。

  三、学法指导 (说学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好的老师会交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以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的目标。为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1)自主学 (2)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自主的获取知识,增强探究实践能力并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程序(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要把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有趣,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采用《少年中国说》武术朗诵为情境,引入课题,让学生体验少年自强的重要性。(这样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通过多媒体创设适当的情境,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自主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 这一部分我主要准备了四个活动具体如下)

  活动一:说说我的理想

  首先,通过展示周恩来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树立理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明白理想是自强的航标。其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打好培养自强品质的基础,为下一步的学习做铺垫过渡。

  活动二:战胜自我大盘点 首先,通过活动一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接着提问有理想和目标就一定能成为自强的人吗?带着问题观赏运动员获奖、训练、受伤的图片,并小组讨论有了理想和目标还需要什么才能成为自强的人。引导学生明白有了理想还要执着追求、不屈不挠地坚持奋斗,并且还要战胜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其次,利用吕蒙,小萍的故事引出自身的弱点对自强的阻碍作用;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弱点,考虑战胜的办法。并集思广益,全班讨论帮助大家克服弱点,战胜自我。

  通过直观的图片,有趣的故事和激烈的`大讨论突破本课重点。

  活动三:借我一双慧眼

  首先,利用菲尔·强森和J.K.罗琳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扬长避短是自强的捷径,因此必须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并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成为自强的人。其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短处,长处和兴趣,并通过所学知识考虑怎样才能成为自强的人。 活动四:我们共同来“鉴宝”

  在讲完主要知识点的基础上,为了突破本课难点我还设置了一个鉴宝活动,即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弱点和短处。

  (三)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更能突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四)归纳总结、情感升华:

  先通过板书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少年中国》以轻松地音乐寄语学生:自强要从少年始,只要我们选准航向,战胜自身的弱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在自强的人生征途中,劈波斩浪,抵达成功的彼岸!少年强则国强,愿在座的各位同学都能做一个自强的人,实现自己的理想,取得人生的成功!并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说教学反思

  1.本课以活动为主,同学们会各抒己见,可能会引起争论,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灵活变通,要善于倾听“不同”声音,重要的是要掌控时间、节奏。

  2.本课主要利用案例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若学生没有提前预习,熟悉课本知识,就不能够积极讨论和回答问题,会影响授课效果。

说课稿 篇6

  一、 教材阐说

  1、 教材地位。“与快乐相伴”这一课是“热爱生活”单元中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单元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点。有助于学生懂得具有良好心态的人对学习、对工作、生活都能充满信心,有助于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做情绪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让生命更加灿烂,让青春更加亮丽。

  2、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克服不良情绪,做一个活泼开朗的快乐小天使。知识与能力:学会在生活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调节情绪的不同方法,克服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3、 教学难点及重点。如何把调节情绪的方法从理论应用到实践。难点善于表达不满是本课的难点。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相互交往与接触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误会、矛盾或冲突,从而引起情绪上的不满。这是一种与愿望相背离或愿望达不到的`情绪反映。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变化大、不成熟、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为此有必要提高学生的情绪的调控能力,既得体地表达不满,又不伤害对方,还有利于问题解决。

  二、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对话似、研究性合作学习,鼓励大家参与讨论,用情景还原的表演方式呈现。从而在知识与能力,让同学比之前所学知识应用回实践,让课堂为生活服务。在情感态度上,让学生真正通过自身体验、自身讲述、自发表演,能够在生活中做一个快乐的中学生。也还给同学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课堂。

  三、 学习方法

  主要以小组合作展开,如情景模拟,对话等。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感悟,在合作中进步。

  四、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经典搞笑集锦》

  设计意图:营造快乐气氛,为主题做铺垫。

  导入新课

  推荐一位同学唱首歌。从听歌与唱歌的人入手寻问感受,体验快乐。从而导入课题:让我们快乐起来吧。

  设计意图:重视同学的内心感受,并知道其实快乐很简单,直入主题。

  讲授新课

  (一)寻找快乐之星,分享他的秘诀。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并承前启后。

  (二)分组合作,换个想法解决烦恼。

  活动过程:1、分组交流烦恼。2、选取代表性烦恼小组分析合作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分析成因,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转换成积极的想法及这样做的好处。3、选取两到三组在班级分享。

  经验之谈,展示我对身边人解决烦恼的调查实录。

  设计意图:完成本课的重点问题,在合作探究中学会调控情绪,转换认识。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成果及快乐。注重同学全程全员参与。并通过对成人世界的了解,更好的认识主题,快乐是握在自己手中的。

  (三)情境还原,善于表达不满。

  活动过程:1、回忆最近生活中出现的不满意的状况分组交流。2、选取一个同学故事通过表演做到情境还原。注意还要还原当时处理不满的方式。3、选取两到三个组在班级分享。

  表演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1、给予同学表演适当评价及鼓励。2、通过表演反映出来同学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否得当,从而引出主题,表达不满要重在“善于”。

  设计意图:把生活引入课堂,再让课堂回到生活,解决同学身边出现的实际问题,回归思品课的主旨,同时解决本课难点。我们要明白的不是没有情绪,而是学会管理情绪,并合理的宣泄情绪。通过表演,更能带动同学的热情,真正让课堂快乐起来,也暗合主题。

  (四)拓展天地:快乐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同学对快乐有一个认识上的升华。快乐可能是无忧无虑,但有时候可能是一种压力,可能是一种责任,为了更快乐,有时快乐可能还要付出代价。让快乐的主题贯穿本节课始终。

  课堂小结:

  制作班级笑脸相册(因为平常有相片的积累)

  设计意图:让同学感受快乐就在我们身边,不经意的寻常,都可能是弥足珍贵的快乐,用同学的笑脸编辑成相册,既是关注同学的内心感受,更是让快乐回荡左右,甚至延续到生活的每一天。

  这节课的逻辑主线:体验快乐----怎么快乐(方法:换个想法、善于表达不满)----感悟快乐

  五、板书设计

  让我们快乐起来吧

  体验快乐----怎么快乐(方法:换个积极想法、善于表达不满)----感悟快乐

说课稿 篇7

  诸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将从四个方面展开。一说教材、二说教、学法;三说教学程序;四说教学理念。其中,理论根据将贯穿在整个过程中。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12册8课,课题为《色彩的明度》。本教学内容以儿童绘画为题材,启发儿童进行欣赏学习,并进行创作。本课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儿童绘画作品,这些作品是内容美,形式美和色彩美三者有机结合的优秀作品,由于是同龄人的作品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很适合学生欣赏、讨论、评述和学习。

  本人对教材的理解是:学生已经进行了四、五年的美术课堂训练,体验了简单的美术创作的乐趣,这个时候安排学生欣赏同龄人的优秀美术作品,对儿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有所帮助,也可为儿童今后的绘画创作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本课课题《色彩的明度》,采用了儿童易于接受的描述性语言,活泼、自然、亲切。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

  1、学习色彩的明度知识,对“明度”一词有较准确的理解。

  2、掌握色彩的明度的变化的处理方法,并能在绘画中运用,提高学生用色的造型的能力和技巧。

  3、掌握色彩的明度对比知识,培养审美情操,激发学生运用丰富的色彩去创造艺术美和表现生活美。

  (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传授色彩的明度知识,掌握色彩的明度处理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色彩的技巧,体验色彩的美感。

  2、难点:让学生接受色彩的明度对比知识和对色彩明度进行操作,并在绘画实践中运用。从知识到应用是一个较复杂的转换过程。教学中要抓住这个重要环节,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我在本课中,通过教师讲解(理论学习)——分组尝试(色彩感知)——分组评述(理解把握)——创作体验(实践领会)四个活动环节,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看到说到画,学生很自然就完成了知识在实践中的转化运用。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着重体现学生、教师为双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互动交流相互促进发展的和谐统一。教师作为一个引路者,只起着带路作用,例如当学生欣赏一幅作品时,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给学生以方向(提问包含各个方面:你喜欢这幅画吗?这幅画画了什么?这幅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谈一谈,甚至可以摸一摸,闻一闻,讨论讨论,再说出自己的看法,同时还安排让学生自己体验不同工具材料作画的不同感觉。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励。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发现新知,探索新知,参与知识形成,能力形成的全过程。

  三、说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欣赏导入。学生进入教室就开始不附加任何要求的欣赏活动,可以让学生轻松、快速的进入情境教学的课堂。

  讲授新知,理解知识。这一过程中,我充分注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边讲解边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新知识,为下一步的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在感知的过程,尝试到了探索奥秘的快乐,因此,学生都非常兴奋,自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由“扶”到“放”,自主探究环节。叶圣陶先生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这个环节在欣赏作品的同时,理解色彩的明度变化在绘画中的应用。通过教师的三个引导提问,由简单到复杂,各有侧重,富有层次。整个教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学生的自主探究被推到了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对画面内容形象的理解到对表现特色的理解,由对表现特色的理解到对自己感受的激发,由表及里,从感官的运动到思维的活动。在此过程中不但让学生掌握欣赏的基本方法,还通过引导分析,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绘画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但是可以跟生活不一样(高于生活),每个人都可以大胆的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现所看到的和所想到的。这也就很自然的为教学的难点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全面欣赏,尝试材料环节。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课安排了学生两次亲身感受,加深对色彩明度的理解和把握。

  个例感受,文化交流。这里将它作为一个例子展示,并且让学生尝试进行介绍,主要是让学生有一个粗浅的视觉体会,并不强求学生的理解与认同。

  创作体验,知识深化环节。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欣赏体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材料,进行创作活动。时间安排虽然很短,但作用只是让学生在欣赏后再进行绘画创作的亲身体验,让课堂不仅仅结束在40分钟内,而是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学生今后的每一次美术学习中去。

  四、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是基于美术新课程标准而设计的。所贯彻的基本理念是:从讲授中明确知识,在欣赏中开启智慧,于评述中形成素养。即让学生在老师的讲授中学到色彩的明度的基本理论,在欣赏同龄儿童美术作品时,体会色彩的明度变化给物象带来的美的感受;于美术创作中亲自感受色彩的明度变化的奥秘;于作品评述中升华对色彩的明度知识的理解。这个教学理念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全参与学习。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自由表达对某一幅作品的独特的感受并亲自尝试。

  2、全变式表达。绘画和语言都是艺术,用语言来表达对绘画作品的感受,同样一幅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若干种不同的表达,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说到画,表达方式产生转变,知识的掌握也自然产生深化。

  以上是我对《色彩的明度》一课的理解和把握,不足之处,还请诸位领导和老师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