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山沟里的孩子决心从书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刻苦学习的经过,他们要起早贪黑地走山路,到学校读书。使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自己优越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而受到启发向小朋友学习,认真刻苦读书掌握更大的本领。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用富有感情的语句,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赞颂了山沟里的孩子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课文结构清楚,全文共分7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描述了山沟里的孩子们为了上学,不怕起早贪黑,翻山越岭。这部分内容写出了山里的'孩子们上学的艰难和爱学习的精神,是分三个方面写的。
第二部分6~7自然段直接抒情,赞颂了山沟里的孩子们不怕困难为改变山沟的穷面貌而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
2、掌握课后思考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教学重点:
体会山沟里的孩子上学的艰苦,并进行比较,了解现在城市中孩子优越的学习环境,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二、 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学生活泼,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读中感悟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中感悟。此外还有以读代讲法,练习仿写对应句子法等。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用比较法、发现法与探究法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掌握“笼罩、启程”等词。
2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 学习课文,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导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想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沟里的孩子》一课,去看看山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
二、初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
1 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用喜欢的识字方法认识它
2 指名读课文,检测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 仔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那两个方面的内容?
2 学生分段,理清结构。
3 说说分段的理由,概括段意。
4 老师小结。
四、齐读课文,全面感受课文内容。
五、布置作业:书写生字词。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描写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一所民族小学,在学校里,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这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体现了学校团结的氛围,反映了学校的欢乐、祥和气氛。课文中就词句的理解,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作了一些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到这里对所提示的内容要进行思考。本文对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作了提示: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即好像看到了同学们向小鸟打招呼,向老师问好,向国旗敬礼。
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凤尾竹的影子,使人感到钟声悠悠不绝,影子绵绵萦绕,这的确是一所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实际,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
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说教法、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下手段:
1、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在让学生体会热闹中,通过想象大家除了可以在大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外,还有可能作什么?通过学生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使下课后的热闹与上课时的安静形成强烈的对比。
2、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们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们认为建立在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3、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句子,促进语感。
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石榴》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的家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第二自然段写在春天和夏天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的景象,重点写了石榴花的色彩和形态;第三自然段写在秋天石榴成熟的过程,重点写了石榴熟透后的形态;第四自然段写石榴子儿的形状与味道,表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本课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
[说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之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读描写石榴的句子,初步理解拟人化的写法。
4 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石榴生长过程
[说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以致用,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说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1、课前板书课题:石榴
2、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按一定的顺序出示本课的词语和短语,要求学生认读。
二 说教法、学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三、 分段教学,逐步感悟。
(一)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课件,要求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叶子。(嫩绿、郁郁葱葱)
2、要求学生说说在这样的叶子中又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花。(火红、多、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三小节。
1、随着季节的变化,教师很自然地引出石榴果。又由它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石榴成熟过程中颜色的变化。主要是掌握几个关联词的运用:先……逐渐……最后……。这里教师要加强用词的指导和朗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说说成熟了的石榴是什么样子,让他们试着用关联词“有的……有的……”练习说话。突出描写的方法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三)学习第四小节。
1、通过听读想象,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读读书中是如何写的?玛瑙、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都是对石榴子儿的描写。
2、让学生说说石榴的滋味。(酸溜溜、甜津津)并加强朗读的指导。
四、 总结全文,延伸教学。
五 布置作业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学习目标
①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③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重难点:
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①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③交流记字方法。本课有一部分生字是形声字,可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还可联系熟字比较记忆。
指导写字
①认读要写的.生字。
②归类认识字形特点,观察字的间架结构。
a.观察8个左右结构的字,看清左右部分所占位置。
b.观察6个上下结构的字,看清上下部分所占位置。
c.集体讨论一些需要注意的字,教师可范写。如,陶、谦。
③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做好写字准备。
④学生自己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⑤即时展示学生作业,师生评议。
语言实践
①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
②找几位同伴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听写词语
①抄写、记忆词语表中的词语。
②听写。订正。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课时。新《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安排的“概率”学习内容主要有: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实验。本节课学生是在对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认识、总结。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本班情况,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重点、难点。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的摸棋子游戏,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地描述这些现象。
2、能列举出简单的不确定事件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知道其不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观察、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领悟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
【教学难点】
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
三、说教学方法
三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直观演示或游戏切入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我校地理位置特殊,一半以上学生是农村外来人员的子女。学生整体认知水平较差,如果用常规的单一说教形式教学,收效甚微。因此,我根据这些特点,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设计了几个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新知。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门见山引入、师生互动学习新知、引导学生学习、点拨学生迷惑等。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规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不确定现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判断,自己总结出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突出主题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不过我们做游戏是有目的的,我们要通过做游戏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不确定现象》,不知你有没有信心学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
(二)例1的教学。
1、活动一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个盒子,看看我往盒子里放的棋子(全是黑色的),猜一猜老师摸出的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
生:黑色。
(师摸)
师:为什么我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呢?
生:因为你放进去的全是黑棋子,所以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
师:我可能摸出白棋子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盒子里没有白棋子。
师:可能摸出其他颜色的棋子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盒子里根本没有其他颜色的棋子。
师:如果我把盒子里的4个黑棋子换成白棋子,使得白棋子、黑棋子的数量同样多。老师继续再摸,想一想老师摸出的一个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说话时放慢速度)猜猜看?
生1:白棋子。
生2:黑棋子。
生3:也许是白棋子,也许是黑棋子。
(师继续多次摸棋子)
师:为什么老师这次既可能摸到黑棋子又可能摸到白棋子了呢?
生:因为盒子里有黑棋子,也有白棋子。
师:也就是说,这次摸棋子出现了两种可能。可能是……(生齐答),也可能是……(生齐答)。
(设计思路:通过“生猜师摸”的摸棋子游戏,很容易就达到师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教会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表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一活动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记忆,为学习新知埋好伏笔。)
2、活动二
师:下面老师再改变盒子里黑、白棋子的数量,变为7个黑棋子、1个白棋子,我们看看,是摸中黑棋子的次数多,还是摸中白棋子的次数多?
(生举手回答,进行猜测)
师:想不想自己摸棋子来验证猜测?
生:(几乎异口同声)想。
师:那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出示“小组合作”的操作步骤)
(各学习小组摸棋子、统计、讨论。教师巡视学生实验结果。)
师:请组长汇报小组交流情况?
师启发学生总结规律: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指名回答)
(设计思路:对儿童来说,概率知识是很有吸引力的,动手收集数据的过程常常体现为令人愉快的游戏。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体会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合作学习的形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能展示个人多方面的才能。此环节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使他们体会与他人交流的快乐,同时促进学生性格的完善与发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3、即时练习。(课件出示)
箱子里装着10个红球,2个白球。小明从箱子里摸一个球,摸到的球可能是()球、也可能是()球,摸到()球的可能性更大。
想一想:从中摸一个球,
⑴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红球,应该怎么办?
⑵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白球,应该怎么办?、
⑶要想经常摸到红球,也就是红球的可能性大些,应该怎么办?
⑷要想偶尔摸到红球,也就是红球的可能性小些,应该怎么办?
⑸要使摸到红球、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应该怎么办?
(指名口答)
(设计思路:由形象的游戏活动过渡到抽象的语言表述,检测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引入词语:经常、偶尔,渗透语文知识加强学科整合)
(三)例2的教学。
1、情景引入
师设计一个小故事引导学生猜猜谁中奖的可能性大
大家先猜然后进行验证。
老师和一名学生配合摇20次转盘,一名学生记录统计,其他观察、监督,把得出的结果填课本上。
师启发学生总结规律:老师转到哪儿的可能性大,哪儿的可能性小?为什么?
生:转到小羊的可能性大,转到小猪和小狗的可能性小。因为小羊的区域多,小猪和小狗的区域少。(答得好发奖品书签)
2、知识拓展
师:“如果让你用这个转盘设计摇奖活动,你想让获奖的人多一些怎么设计?想让获奖的人少一些怎么设计?想让获奖的人数和不获奖的人数差不多怎么设计?
生1:我把区域大的设为中奖区获奖的就多些。
生2:我把区域小的设为中奖区获奖的就少些。
生3:我把两种区域设为一样大,获奖机会一样多。
……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可能性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从转盘游戏到摇奖设计,让学生初步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可能性。)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写家乡五月的田野是孩子们的乐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美丽迷人的五月、纯朴可爱的乡村孩子的喜爱。文章写景又写人,景与人交融在一起,相得益彰,让我们了解到了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写重叠词语。
3、读懂课文,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最近你仔细观察校园了吗?是不是校园变得更美丽了?花开了许多,树的叶子也变得更绿了,能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吗?对呀,春天已经到了,我们一起到树林里听听鸟叫,到小河边摸摸小鱼,到田野上赛几趟跑,捉几次谜藏,好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五月的田野(板书:五月的田野)
二、初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按要求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注意把音读准确,把生字多读几遍并试着组成词。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标记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忙碌、削皮、鞭子、撒欢、咕咕叫、铁锅、喷香
在认读生词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认识两个多音字及“撒欢”一词的意思。
2、提问这一课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并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hbb学生可能对“田埂”“竹管”等词不理解,教师可做简单解释。3、检查读课文。谁愿意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五月的田野给你带来什么感觉?
4、(学生带来交流感觉)谁来说一说?(快乐、高兴)
5、细细地读读课文,把课文里带给你这种感觉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写出勾画标志)。
四、品析课文
1、导读1—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中的哪几句话写出了快乐?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①“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如果把它换成“麦子是黄的,豆荚是青的”你们觉得怎样?
生分析:“黄黄的、青青的”是写颜色特别好看,同时,说明作者很喜欢这里的景色,心情很好。
②“它们甜甜地笑了”是指谁笑了?为什么笑呢?
生分析: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是写乡下孩子们的快乐。
(3)带着这种感受读读。
2、导读3—4自然段。
(1)大声读课文
(2)快乐是从哪几句中体现出来的?
①“五月的风暖暖的,油光光的泥土软软的……冒出来,真舒服。”问:课文中怎么描写泥土的?你以前有过这种感受吗?谁能读出这种感受?②“折一根柔软的柳条……在田野上撒着欢地跑。
问:你从哪儿读出高兴的`?你有过这么高兴的时候吗?
自己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这一句。
③“喷香的饭菜比什么都可口”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分析:因为是自己做出来的;因为孩子们太累了;因为孩子们心情很好……
(3)读三四自然段谁给大家读读三四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五月的田野在你的脑海里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播放音乐)
学生交流。
(4)小结:是啊,在家乡的田野上,无论是赶羊、撵鸭,还是摘豆角、做饭,都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
3、师有感情地读第五段,要求学生配合。
问:先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
五、联系实际进行扩展
五月的田野真美呀!孩子们玩的真开心。我们家乡的五月,麦子虽然没有成熟,但别有一番风味。想不想看看我们家乡的五月是什么样的。(出示本地五月景色的图片,配音乐)播放完问:此时你有什么话想说?(家乡的风景太美了)
课堂小结:五一长假就要到了,一定要让你的爸爸、妈妈带着你到我们家乡的景点去看一看。大家不要忘了,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9-11
语文说课稿08-25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08-23
《长城》语文说课稿08-27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08-31
中职语文说课稿08-11
小学语文说课稿12-01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2-27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01-20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