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12-17 16:28: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范文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说课稿范文6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学内容

  《水和水蒸气》是小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六课。本单元主要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和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水的三态循环的观察和感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本节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通过“水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然后再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活动,帮助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变为气态,最后通过“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的观察试验,帮助学生理解水蒸气能从气态变为液态。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的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玻璃杯扣在一个装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液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四、说学情、教法和学法

  1.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身边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教学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符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2.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观察中思考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3.说学法

  本节课要教给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思考的科学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准备:透明玻璃杯、燃烧匙、热水瓶、酒精灯、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教师以复习前节内容的形式,用湿毛巾在黑板上写“冰”。

  2、观察“冰”的现象。

  3、学生举例:在我们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过水自然干掉的现象?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

  1、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你们猜猜看。板书:水

  2、学生叙述课前实验。(碟子装水自然风干的实验)

  3、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是我们刚才很多同学说的蒸发。

  三、探究“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学生讨论、猜测。

  教师归纳板书:加热,风吹,增大表面积……

  2、研究其中一种方法“加热”。

  加热是否能加快水蒸发?板书:加热能加快水蒸发??

  3、教师指导实验方法,并提示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5、汇报,交流:

  6、小结:水受热以后,获得热量能更快地蒸发,从液态转化为气态。

  四、空气中的水。

  1、讨论小河、海里的水是哪来的(下雨)

  2、雨是什么形成的?

  3、学生讨论,交流。水蒸气遇冷能不能变成水呢?我们用实验证明。

  4、教师口述实验要求并演示。

  5、教师为每组倒热水,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同时教师取一玻璃杯装入一些冰)

  6、汇报:

  7、通过刚才我们的实验观察,证明了水蒸气遇冷能变成水。

  8、讨论“白汽”。

  (1)刚刚实验中有小组提到燃烧匙上方有出现白汽,那白汽就是水蒸气吗?预设:不是。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无色无味,透明,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这白汽是怎样形成的?

  (3)我们还看到哪些地方有类似于白汽的`现象?说说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现象再次证明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水。

  9、解释上节课的疑问:上节课我们的疑问,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明白了吗?

  课件出示: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凝结成小水滴。

  10、讨论:雨是怎样形成的?

  雨是水蒸气形成的,是怎样形成的呢?小组讨论交流。

  12、教师解释下雨的原因。

  我们身边的水一直在蒸发,水蒸气不断上升。红色箭头表示当水蒸气,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从地面上升并遇到上面的冷空气时,就会凝结,变成我们看得见的小水珠,飘浮在空中,这就是云。云中的小水珠相互碰撞、吸收,越积越多,越积越重,最后落下来,这就是雨。

  五、总结和揭题,说说你的收获,并板书:水和水蒸气

  六、课外拓展:

  风吹是否能加快水的蒸发?两块湿手帕,一块用电风扇吹,一块让它自然蒸发,哪块会干得快?课外研究。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综合活动《漂亮的蔬菜彩虹》,这是我们班主题活动“蔬菜朋友”当中的一个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次活动来自生活。在秋天这个季节里,蔬菜随处可见,我们取材也非常的方便。蔬菜的品种非常的多,营养价值也非常的丰富,吃法繁多,可以清炒、可以煮汤、可以凉拌、还可以腌着吃,总之,我们的生活里离不开蔬菜。然而,幼儿虽然知道很多的蔬菜,但对蔬菜的种类、用途、营养价值等还不是相当的了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幼儿不爱吃青菜的现象也是很严重的,加深幼儿对蔬菜的认识,激发幼儿对蔬菜的兴趣,引导幼儿多吃蔬菜是很有必要的。就如《纲要》中所说的,“既符合幼儿园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赶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次的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服务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一个教育活动的起点和最终的结果,对活动和老师的教学起着引导的作用。以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依据,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A、幼儿在感知蔬菜不同颜色的基础上,尝试不同颜色的搭配。B、掌握蔬菜由条切成丁的技能。C、在活动过程当中,体验自己动手劳作的乐趣,产生对蔬菜的喜爱之情。

  根据我制定的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感知蔬菜的不同颜色,知道颜色的搭配(学会根据不同的颜色进行排列)。通过幼儿的自主操作,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幼儿的自主操作,掌握蔬菜由条切成丁的技能,并根据蔬菜颜色的不同,把蔬菜分层装进玻璃罐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总之我们的活动有一定的趣味性、综合性和活动性,让教育溶入生活当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的活动准备:

  A、空间准备:操作台6张呈长方形两张两张摆布成3张长桌。

  B、物质准备:已做好的“蔬菜彩虹”;黄瓜、白萝卜、胡萝卜、包菜、红辣椒、青辣椒等蔬菜切成条;小盘子、塑料刀、一次性桌布、花椒、八角、高粱酒、白醋、盐巴、糖等分成三桌摆放;

  C、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吃过或看过)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二、说教法:

  本次的活动,老师提供的主题,一定要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的参与到活动当中,还要挖掘此次活动的活动价值,所以我们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方法有:

  1. 操作法:所谓操作法就是幼儿动手操作,幼儿在操作的过程当 中进行

  不错的自主的探索发现,可以得到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本次活动当中,我安排了幼儿的两次操作。第一次是引起幼儿兴趣后的操作,主要是让幼儿探索蔬菜彩虹的色彩,知道颜色有层次的搭配。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 闻中获取感知。为后面的操作做好铺垫。第二次的操作活动是让幼儿自己亲手制作“蔬菜彩虹”,有层次的把切好的蔬菜装进玻璃瓶里作成泡菜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2. 演示法:本次活动的演示法是老师说明怎样把已经切成条的蔬 菜切成丁,并且演示如何把已切好的蔬菜根据颜色有层次的装进瓶子当中,在瓶子当中除了装进蔬菜还要怎样把各种配料给装进去,让幼儿对“蔬菜彩虹”的具体制作过程有一个直观的理解,直接的演示让幼儿得到浓厚的兴趣,使其对制作的理解和认识更加的透彻。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话活动等把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劳作多样性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 ,不仅提高和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孩子的情感。

  本次活动我们采取的学法有:

  1. 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当中目标名明确的指出:(幼儿)“能用多种的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活动当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此次的活动产生了兴趣。

  2. 尝试法:在第二次的操作活动当中,我们鼓励幼儿自己尝试着用老师准备的材料根据老师的演示,制作“蔬菜彩虹”。在这一过程当中幼儿通过自主操作、观察同伴或是同伴协作尝试着自己制作。当然,孩子不一定一次就能够做得非常的好,他们通过不断的尝试,会想尽办法把自己的蔬菜彩虹做得最好看、最美味!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之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等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此次活动的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自由劳作——品尝交流——活动延伸

  (一)激发兴趣 (品尝美味的蔬菜彩虹)

  活动的一开始,老师就拿出事先做好的“蔬菜彩虹”,请幼儿品尝,让他们猜猜看老师是拿什么蔬菜做的?引发幼儿观察“蔬菜彩虹”的兴趣。

  (二)自由探索(观察蔬菜彩虹)

  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在第二个环节我就安排幼儿自由的观察。我们为每组的

  不错的幼儿准备了用大玻璃瓶装好的蔬菜彩虹,供幼儿观察。在这一过程当中,老师是引导者,在轻松的活动氛围当中,幼儿摸摸、看看、说说各自看到的。在这一过程当中,幼儿得到的知识经验是零散的,为了能够加工整理,再幼儿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整理幼儿获取的知识经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预设幼儿将得到以下的知识 经验:在玻璃瓶当中的是各种各样的蔬菜,切的一小块一小块的,老师根据蔬菜的不同颜色的把他们分层的放在玻璃瓶当中,看上去就像七彩的彩虹很漂亮!里面还放了酒和醋、还有一些黑黑的东西(一些八角、花椒等)。

  (三)自主操作(制作蔬菜彩虹)

  具体说,我们的这次活动主要是劳作活动。幼儿在通过大家的自由探索和老师示范当中,已经产生了对活动的好奇和兴趣,于是我们就乘热打铁,安排幼儿自由操作,制作“蔬菜彩虹”。因此我们要求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来尝试制作。在这个环节,我们主要的要求是要孩子把切成丁的蔬菜,根据蔬菜颜色分层次的放进玻璃瓶子当中。因此,只要是幼儿看见自己制作的“蔬菜彩虹”和老师做的一样漂亮,他们就能够很高兴,就有了成功的体验。

  (四)品尝交流

  刚刚制作好的“蔬菜彩虹”是不能马上食用的,所以我们在上课的前两天预先制作好一些好吃的“蔬菜彩虹”,让刚刚自己做好了“蔬菜彩虹”的孩子们品尝!这样不仅增添了孩子的喜悦之情,更是增添了孩子对自己制作的期待之情。他们将会带着“我的‘蔬菜彩虹’也能向老师做的一样好吃吗”的疑问,继续保持着对其的兴趣。

  (五)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我们并不能告一个段落。接下来还有孩子对自己制作成果的期待,他们希望自己的“蔬菜彩虹”能够很美味,能够让大家都喜欢。接着,我们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的制作带回家里,请爸爸妈妈品尝,到时候,孩子不仅仅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可以得到家长对他们的赞许!我们也可以请家长配合,在家和孩子一起做“蔬菜彩虹”,让孩子从中体会另一种乐趣!

说课稿 篇3

  本节课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活动与游戏为载体,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让学生在所喜爱的活动中学习一定的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我在教学中,运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把学生自主学习放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在时间、空间和学习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多。《神奇的报纸》一课我从教案的设计上进行改变,使课的目标更具体细化、更有针对性,通过用旧报纸创设做纸飞机、放纸飞机、投纸团的故事情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共同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神奇的报纸》一课,从教学内容上看体现了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的有机整合。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组织形式,让学生散点自锻、分组创新尝试练习,如:教师通过言语启发、鼓励,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积极创想、合作探究,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了各种自创投掷纸飞机的练习,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想也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的调动。

  本课亮点:一物多用、游戏贯穿、轻松愉快

  今后我在教学中还有待改进的地方是:

  1、由于在学生练习时间上的把握不是很准确,结果在自由创想练习与教师引导后的.发展练习这个主次环节上有些不平衡,给我留下了不小的遗憾,也使整节课显得不够完美,所以在课堂练习时间和环节分配的把握上,我今后要更加注意。

  2、再就是在组织教学上,对于任务安排和语言表达上我还有一定的欠缺,特别是在学生分组练习时对各组的场地、任务安排要明确到位,在此次课中学生在分组练习时有些对划分的场地不是很清楚造成次序有些混乱,着实让课堂时间紧了许多。

  3、在讲解正面投掷时,我一味的强调手上动作,却忽略了下肢的动作。此时解决的方法应该是,教师在强调上肢动作的同时,让学生明白下肢动作的重要性。

  修改的方法:

  1、讲解时重点突出,通俗易懂,面带微笑,增加肢体语言,示范时,动作优美到位,生动活泼,从规范走向高效。

  2、动作讲解要全面,不能因为本节课的重点而忽略整个动作技术。

  3、教学方法多样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效的引导学生,尊重学生。

  在《神奇的报纸》一课的实践教学中,我感到对教材的目标把握还要更深究,要进一步学习、研究、探索、运用学生自主学习这个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引导、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考了什么,感悟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使学生得到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还得实践、反思、实践、反思、再实践。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四个太阳》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第1篇文章。本文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在四个不同的季节画出了四个不同的太阳,表达了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愿望。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惬意。这样有景,有境,有情的课文,很适合学生背诵。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挂”“街”“熟”等12个生字,会写“团”“园”“因”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三、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多彩的季节”的含义,以及感悟作者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情境教学、示范朗读、以读代讲、指导背诵、小组合作、“汉之星”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汉之星”媒体课件、词语卡片、四个不同太阳的图片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新课”“初读感知”“读文理解”“总结积累”“识字写字”。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开始,我播放儿童歌曲《种太阳》,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小朋友美丽的愿望是什么?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说:“今天,有个小朋友也画了四个太阳,他要把这四个天阳送给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生第18课《四个太阳》。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因为“阳”的偏旁易错,板书时我重点指导。然后学生齐读课题《四个太阳》。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要唤醒、激发和鼓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导课环节配上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多方位、立体感的境界,产生新奇的感觉。这样既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之中。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

  因学生有了课前预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三人小组互相检查读,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老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指导。特别是第2段中的“熟”,个别学生易读成“shóu”,要特别指导。还有第3段中的“阳光温暖着小朋友 冻僵的手和脸。”因句子较长,老师要示范指导学生朗读。

  第三环节:读文理解

  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说:“小画家都画了哪些太阳呢?请大家用横线画出来。在学生边读边画后,指名学生汇报,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环节。

  小学低年级的学习,要减少不必要的课文分析,而主要应以朗读积累为主,因此,教学中,我重点采用了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积累。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学习朗读不久,接触的书面语言文字材料较少。尤其是当他们目视双行,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时,经常会一字一顿地读或唱读,甚至于会读破词、句,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更是难以把握,还有严重的拖音现象。所以,教师的正确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范读,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以最质朴、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激发和感染。因此,范读是文本理解的一个重要导航。

  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我除了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外,我还给学生范读,让学生看老师是怎么读的,看谁看得准,听得清。最后再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练读,展示读等。

  为了让学生达到积累的目的,在学生读熟本段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填出重点词语,最后达到全段背诵。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按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朗读第二段。并通过让小组比赛的方法练习背诵。

  课文第三自然段,由于写法与第一、第二段结构相似,因此我采用了放手让三人小组互学,最后老师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

  学习第四自然段,我重点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清问的语言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多媒体画面领悟“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在学生学习中,指导学生将观察画面与朗读、想像与朗读、表演与朗读结合起来,有效落实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环节、总结积累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只有不断积累语言,汲取精华,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不断加强和提高。

  这篇课文写得很美,为了达到让学生把优美的词语积累下来的目的,我带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达到积累的目的。

  第五环节、指导书写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写字这一环节至关重要。为了调动学生写字的兴趣。我利用“汉之星”多媒体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在做游戏中进行识字。写字时,我重点出示文中“团、因、园”3个字,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共同点。

  为了让学生把全包围的字写正确写漂亮,我重点指导“团”这个字。首先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接着进行范写。并告诉学生:写全包围的字时,应该是先进人,再关门,就是先写里面的部分,最后再写一笔堵上口。然后让学生找到和团结构相同的两个字“因、园”,进行描红、临写。

  本节课5个环节的设计,我始终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 使学生在课堂上轻轻松松就实现了从对语言的感悟到对语言的积累的过程,相信学生会在这样的课堂上有可喜的收获。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拼音教材《b、p、m、f》是汉语拼音第二单元。本单元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声母《b、p、m、f》和呼读音。每个声母配有两幅图,一幅是发音器官图,一幅是指示图。第二部分是拼音练习。这部分包括三项内容:一是:b、p、m、f分别和单韵母相拼,用以教学拼音方法和音节的四声;二是学习拼读音节bǐ、pá、mǎ、fǔ,借助图画理解音节的意义;三是以射线的形式出现的b、p、m、f与单韵母的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b、p、m、f的书写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声母b的发音部位及方法;

  2、学会声母b的指式;

  3、学会用两拼法拼读音节,理解音节配图;

  4、掌握书写格式,会默写本课得声母;

  三、说教学重点

  1、本课重点是学会b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指式和写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音节配图的意义。

  四、说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掌握b的发音部位和方法。

  五、说教具

  本课教学准备:教学PPT,情境图,音节图, bpmf字母卡片,以及拼音动画,拼音描红本。

  六、说教法、学法

  1、直接导入: 低年级聋童由于不懂手语,积累少,理解能力弱,在教学中直接导入,能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课堂,集中注意力。

  2、练习发音及指式:聋童学习汉语拼音,大多数是从形象记忆中得来的,相对来说指式的学习要比口型发音的学习简单的多。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汉语拼音字母标识的语音,其实是在儿童口语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儿童听不到,就从其他方面来间接教学,比如摸、看、模仿。因此,教学中,利用情境图,以及动画教学,教师在教读时可将学生的手放在教师的身体部位来感知学习。

  3、多练多提问:利用拼音描红本,以及练习本,让学生多练习,加强形象记忆,在课堂中,利用图片加深对拼读音节的记忆。教师对学生多提问,逐个书写、拼读,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进行个别教学。

  七、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学习新内容。

  1、学习声母b的发音和指式。

  2、学习声母b及其他韵母的拼读,及四声。

  3、学习声母b的书写。

  (三)巩固练习。

  1、认读拼音卡片。

  2、拼读声母b与其他韵母的拼读。

  (四)、布置作业。

  八、说板书设计:

  b

  bō bó bǒ b?

  这样的板书清楚、明了,学生一目了然,易懂。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如何设计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与浮力》的第四节,是对《大气压强》《液体压强》等力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流体力学的基础,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可从中认识生活中常见现象和科学技术,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生活现象。

  (2)初步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归纳、类比、逆向思维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2)尝试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近感;

  (2)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交流讨论意识和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合理地解释现象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

  经过之前的物理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内容较为抽象,我们一般不易看见,且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所以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较容易得出结论并用此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 “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的思维程序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轻松地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研究课题,先通过两个小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把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然后再以学生探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实验,通过探究活动,把观察搜集的证据有机地进行归纳,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得出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样既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并且采用多媒体演示与实验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准备:一只吹风机、两个乒乓球、两张纸,一张纸条、水槽、注射器、硬币、漏斗、机翼模型

  2、多媒体准备:两船相撞的flash;飞机飞行的影片,机翼模型分析flash,以及一定量的课堂练习准备。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事先让同学猜想用吹风机向上吹乒乓球和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然后实验,让学生看到意想不到的现象。以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2、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的探究

  (1)教师引导:

  首先对前面看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用吹风机向上吹乒乓球,球为什么始终悬在上方不会被吹开呢?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究竟是什么力使得球不被吹开和不会掉下来?”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引起思维。再详细分析:没吹气时乒乓球是会怎样?吹气后改变了什么条件?(学生会想到吹了气,使得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了。)乒乓球周围是不是每个位置的空气流速都加快了呢?由此学生会想到对着气流的这边空气流速大。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乒乓球会被压向空气流速大的这边,这说明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和流速小的地方的压强有什么不同?由此学生想到在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

  (2)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尽可能多的设置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环节让学生独立操作,通过亲身体验,讨论、交流,自己得到规律。然后让学生演示他们设计的.实验并加以解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可设计出如下几种方案:

  方案一:用嘴巴对着两张竖直放置的纸向下吹气,看到的现象两张纸片会向中间靠拢。

  方案二:沿着下垂的纸面从上方吹气,看到的现象纸条会向上飘起来。

  方案三:把硬币放在桌子边缘,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看到的现象硬币会跳起来。

  方案四:把乒乓球放在两支圆株笔上,使两个乒乓球之间保持一段距离,用注射器向球的中间吹气,看到的现象是两个球向中间靠拢。

  方案五:用注射器在下垂的纸条旁边向下喷出水流,发现纸条会靠近水流。

  方案六:把乒乓球放在水中相隔一段距离,用注射器向两球中间的水中喷水,看到的现象是两球会向中间靠拢。

  (3)得出结论:前面四个实验都是气体在流动,得到的是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五个很多同学会认为是水流的速度快压强小而造成纸条被压向水流,要纠正这其实是水流带动了纸条与水流之间的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减小而产生的。最后一个实验是液体在流动产生的,得到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此我让学生说出气体和液体的共同特点是都可流动,因此把气体和液体统称为流体。所以上面的结论可以概括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3、知识应用:为了加深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在这里我准备了大量和本节知识有关的生活、科技现象。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而且应用广泛。如:(1)为什么两艘同方向航行的船不能靠得太近?航海中对两船行驶有什么规则?(2)为什么火车站台上都有一条安全线,火车行驶时严禁人们进入安全线以内的区域?(3)龙卷风为什么会将屋顶掀起? 怎样防止这种灾害产生?通过这些可加强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

  4、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几十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腾空而起?在这里向学生展示了飞机起飞的实物图片,学生兴致会很高。教师指导学生做机翼模型实验。(“机翼”是让学生在课后做好的,不占用课堂时间。)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模型并吹气表演。然后选几个同学上台表演,再结合自制机翼模型的实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飞机机翼升力的存在。

  再通过动画演示,师生讨论: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长,所以上方空气流速比下方空气流速大,机翼下方压强比上方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从而产生了作用在飞机的向上的升力。这样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会真正理解。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最后的创造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机翼”逆向思维的创造方法,解决跑车“飘”起来的实际问题,继而拓展到汽车尾部的气流偏导器。在教学始终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会用这节课的知识解释某些生活现象,更会合理的利用这知识改善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5、课后练习: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二题,和对杯子向上吹气观察乒乓球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下,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

  14.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具有流动性

  气体和液体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流体在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3.飞机的升力:机翼上下方的压强差使飞机获得竖直向上的升力。

【说课稿】相关文章:

你追我赶的说课稿06-09

病毒说课稿07-17

《Project》说课稿07-17

月夜说课稿07-18

春的说课稿07-18

养花说课稿07-19

《咏雪》说课稿07-22

月亮说课稿06-10

《欢庆》说课稿06-10

咏柳说课稿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