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12-18 14:55: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集合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集合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第三章第二节“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的内容。在第一节中,学生了解声音表达信息的特点,理解了声音数字化表示的基本方法,也体会了数字音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考虑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已经初步使用过cool edit pro处理音频信息,因此第二节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处理音频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实例展开,层层引导,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作用,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音频信息编辑和加工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另外也为今后学习多媒体作品制作奠定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时安排:1课时。

  3、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高二年级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有浓厚兴趣,学习态度认真,肯学敢问。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能力层次不同,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也不同,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实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团队精神的培养,且可以互相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共同获取知识。

  4、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本地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本人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a、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音频信息获取条件、获取途径及选用依据;

  ②进一步掌握音频信息获取与加工的基本方法;

  ③体验音频信息在表达、交流中的运用效果。

  b、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5、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理解和分析,两者均是以进一步掌握音频信息获取与加工的基本方法,并体验音频信息在表达、交流中的.运用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高效完成任务的技能。因此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 利用cool edit pro对音频文件进行文件基本设置(如:音频的选取、删除、降噪、插入、合成等。)

  二、说教法:

  a、教法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实现该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激趣导入法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讲授新课时,通过特定情境创设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愉快学习、自觉主动的学习。

  2、自学和讲练结合法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演示和讲解分析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步进行,促使学生在一定的指导意义下,完成课堂知识。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彩色的非洲》,它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表达了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品读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异域文化的理解。

  4、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非洲独特的风情与文化,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一、激趣引入,走进神奇的非洲

  同学们,在我们地球上,有一块神奇的土地,它的名字叫“非洲”。

  教师投影出示非洲地图。通过交流对非洲已有的认识,引出课题《彩色的非洲》。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激发学生了解非洲这片神奇土地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并为下面的学习作好情感与相关知识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非洲的多彩

  1.学生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遇到有注音的生字多读几次,把句子读通顺;课文是围绕那句话写的,从文中划出,并想一想,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几个方面?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该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对非洲有一个总的印象——非洲真是一个多彩的世界;让学生知道课文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句展开的,具体写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三、研读课文,具体品味非洲的多彩

  1.非洲是色彩斑斓的,是多姿多彩的,一切都是那么美丽!

  请你仔细阅读课文,你觉得课文的哪一个部分最美?请你仔细研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非洲是彩色的.?

  2.交流: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

  这段话写非洲的什么是彩色的?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对文章重点段落的理解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由选择朗读的段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位语言的精妙,体会非洲各种不同的色彩。在品读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色彩美的感受,对异域文化的欣赏。同时,通过摘录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并背诵佳句,不断丰厚学生的语言积累,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非洲还有许多丽神奇的植物呢!请看:教师出示图片。

  同学们,你能想作者一样,运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植物吗?指名学生说。

  4、非洲,不仅是植物是彩色,还有……也是彩色的,请同学们分组学习讨论,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非洲是彩色的?

  简单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很升华,最后对课文形成自我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个性感悟非洲的多彩

  非洲是一方神奇的土地,他古朴、自然、美丽;他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

  老师这儿给同学们搜集了一些有关非洲的网站,建议同学们利用课外的时间去逛逛,对非洲有更多的了解。

  但同时,他更呼唤人们以和平的心态对待这片淳朴的土地;让我们共同保护这片奇异的土地。

  [此设计的目的是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读书、查阅资料、收集图片,个性感悟非洲的多彩,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并且充实词语积累量,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这一切都应在保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

  2、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篇幅不算短。内容上虽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但同时又象一首抒情诗,抒发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应该自愧不如。遗憾的是人类的猎杀行经给大雁制造着灾难。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因为大雁在作者的心中就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从写作上来说,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

  3、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主要以体现新课标为主,突出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以四人小组、同桌研读交流法为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冲破心理束缚,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见解。

  4、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将本课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会运用。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主旨,训练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珍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怀。

  重点 品位语言,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难点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关键 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二、说教学过程

  (一)设疑创境

  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大雁?(外形、候鸟、合群性、叫声嘹亮……)据说大雁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文人的'情思,因此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咏雁作品。你能不能说出与雁有关的成语、典故、诗句,借以描绘你心中的大雁?(如:惊弓之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刚才咱们谈的是自己眼中及文人笔下的大雁,那么,大雁在环境保护主义者眼里又会是什么样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一起走进《大雁归来》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

  1、由题目,大家猜想一下此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呢?(大雁回来了……)提示一下,作者是环境保护主义者,他写此文是否还有其他用意呢?通过阅读,大家自会明白。

  2、速读 首先请大家速读课文,边读边作常规的勾画圈点,同时思考文章围绕大雁归来写了哪些内容?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三)问题探究

  1、为了观察、研究大雁这些不为人知的特点,作者是怎么做的?请跳读课文,快速在文中抓取信息。

  2、你认为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爱)在文中有直接的表露吗?再次跳读。

  3、文中还对大雁的活动作了细致描写,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大雁的深情,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或最能激发想象的一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作批注。

  (四)整合小结

  1、 通过刚才的猜读、速读、跳读、品读,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2、教师小结: 正如同学们所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同时也引人深思:我们现在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无拘无束的东西为代价呢?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阁楼里,生活简化得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公园,一切纯朴的、本真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感谢利奥波德,他让我们明白了:热爱自然,是人类的共同情感;回归自然,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国标本第9册第20课,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厄运中坚不可摧、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说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感受谈迁在厄运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不可摧、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学会正确对待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2、通过课文中两组数据的比较,更深刻地感受谈迁的意志品质和对历史的责任感,并为学习数据说明方法打下铺垫。

  3、从家境贫困、体弱多病、厄运打击等几个方面体会任务的精神。

  4、理解课文中大量的四字词语,特别是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如“翔实可信”、“奋笔疾书”等等,并初步会运用。

  这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个是总目标,后三个目标和可以说是为实现总目标而拟定的策略。三个小目标实现了,总目标也就达成了。在总目标中我还提到了学会正确对待生活的困难和挫折,这是重中之重。学以致用,关键在这个“用”字上,这篇课文的学习就是要学生正确的对待生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想这也是编者的之一吧。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就是如何实现第一个教学目标,这是理解这篇课文的`中心工作,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重难点展开,各个环节的设置也是为了对这个重难点进行抽丝剥茧,最后让学生有一个明确地认识,对谈迁的精神世界有更深的感悟,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说教法、学法、教学理念

  1、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重点词句知道朗读和感悟。

  2、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3、对比教学,在对比中加深学生对谈迁品质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2、领会数据在描写议论的语句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

  2、师: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曾经过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这是何等的伟大啊!你们说说这需要的是什么——

  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他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

  (2)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2、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请你多读几遍。

  三、全班讨论、交流。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理解:家徒四壁。

  2、“书稿被偷”,“下落不明”又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化为乌有”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这对任何人都是致命打击?而对于谈迁又是怎样的打击呢?

  (当时的谈迁已是“年近花甲”“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可见这种打击是何等的惨重!)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那么,谈迁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5、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自读课文3自然段,读后全班交流。

  (理解:①为了完成新书稿,为了使新书稿更加完善、准确,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甚至亲自“考察”历史遗迹。他不怕苦(一袭破衫),不怕累(终日奔波)不怕孤单,不怕病(年老体弱)又经过几年的奋斗,新写出一部“明史巨著”。

  理解:②文中又一次运用了数字,“104卷”“500万字”说明谈迁为《国榷》倾注了多少心血啊!

  6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7、“名垂青史”什么意思?为什么谈迁能“名垂青史”?

  四、学习第三段。

  1、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信念不被打垮,希望就永远存在。)

  3、这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既是课文的总结,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作业设计:

  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请摘抄写在本子上。

  板书设计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家境贫寒 不向困难屈服

  书稿被偷 坚定信念

  从头撰写 自强不息

  《国榷》 名垂青史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在那个极其缺水的小山村里,校长为了孩子们,为了来支教的荣子老师,每天到七、八李外的山泉去拉水,即使三九严寒,大雪纷飞的日子也不例外。桂叶老师因此节约每一滴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它滋养着一切生命,而文中滋养孩子们成长的不光是那甘甜的水,更是老师对孩子们的那份无私的爱,它就是那股山泉,流过每个孩子的心头,流进荣子的心田,他打动了荣子,是使她再次回到这里任教。通过学问,从水中感受校长和老师对学生,对教育的那份热爱与责任,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

  围绕本学段学生及教材的特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教学这篇文章。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疏通文脉,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通过想象说话,角色体验,反复朗读等方法,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个性化的体验

  2、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感受水源的缺乏和艰难

  3、 凭借对课文的朗读及文本的感悟,体会校长和老师对学生的那份关爱与责任,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一、回忆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导语:那偏远的小山村,极其缺水,人们要走上7、8里地才能找到水源,在圪坨水是如此珍贵,在这儿发生了一件与水有关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水》,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感知内心

  (一)研析词句,体会珍惜、节约水

  1、水对于这个学校,这里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珍贵,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读课文1-4小节。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交流:

  第一、二小节

  “擦得明光锃亮,每天都要擦上几遍,像呵护一件贵重的家具。”从中学生会感受到:瓮只是极其普通的盛水器具,没有丝毫特别之处,桂叶会这样做,是因为他是盛着极珍贵的水,所以要极干净。从“呵护”“贵重”使学生体会到桂叶老师把它当珍宝一样来爱惜、呵护,把它看得如此珍贵,正是因为水的珍贵啊。

  第三、四小节

  桂叶一看到水就“神经兮兮”的。从哪里看出她神经兮兮的?

  (1)学生会说a她立了一个神经兮兮的规矩:两人合用一盆洗脸水,这多脏啊。

  b她每天检查学生是否洗脸,还让没有洗脸的孩子也用这盆水洗脸,这么多人用一盆水洗脸,真脏啊,神经兮兮的。

  c他把这洗脸水洒在教室里,孩子们还说真香,神经兮兮的。

  (2)追问:桂叶为什么会这样神经兮兮的呢?(找到:桂叶的话:“圪坨缺水,得到7、8里外的山泉去拉。”)那样脏的水,孩子们为什么还说:“真香”(学生会说:空气中弥漫着水的气息,对于异常缺水的山村孩子来说这是极其珍贵的,同时从这洗脸水中孩子们还感受到桂叶老师对他们的爱,空气中因水,而弥漫着爱的芬芳,所以说真香。)

  (3)在次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调皮、挤着眼,瞪”读好3、4小节。

  这一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感悟,体验和交流,使学生在朗读中咀嚼文字,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进入文本,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二)品读课文,感受拉水的艰辛 这是全文的重点,教学中我分三步突破难点

  教师导语:桂叶老师会这样珍惜、节约用水,不仅因为取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取水,更重要的是取水的路途是那样的艰辛,那样的困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4小节,想一想,你从哪里看出来?

  第一步 想象说话,走近校长

  1、 从“每天吃过早饭,校长就去拉水,上第二节课时,才能赶回来”学生体会到拉水路途遥远,花费时间长

  2、 从“校长是桂叶的爹”学生体会到他的年纪大了,拉水对他来水,很吃力。

  3、 从“校园外有一个坡, 帮忙推车 校长满头的汗”体会拉水路上困难很多。

  教师追问:这一路上只有这一个坡吗?出示填空,想象说话:夏天,骄阳似火,烈日下,老校长 ,雨天,大雨滂沱,老校长 ……(学生可能会说:夏天,骄阳似火,烈日下,老校长吃力的拉着水车,艰难地向前走着,汗水浸湿的衣衫,嗓子眼干的像火烧一样,但是他坚持着;雨天,大雨滂沱,山路更加泥泞,老校长拉着水车,一步一滑地走着,滑倒了,爬起来,再滑倒,再爬起来……)

  教师小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校长正是这样每天坚持去拉水的。

  这样的说话练习,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拉水的艰辛。

  4、 在说的基础上追问:他是为谁拉水的?(为孩子们,为老师)你看出他是个怎样的校长?(热爱孩子,关心老师)(板书:全心的关爱)

  第二步 创设情境 感受校长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伸出手来都冷得叫人瑟瑟发抖,老校长却还要去拉手,冬天的山泉是怎样的?学生感受“山泉周围结冰”取水更困难,“半小时才能装满”体会取水的时间更长、更冷。“有时拉回的不是水,而是冰”(学生体会道路湿滑,天气寒冷,取水、拉水,比以往更能。)

  引读第六小节。

  第三步 角色体验 感悟校长

  眼看就要放寒假了,下了三天三夜大雪,给取水增加了难度。

  1、 自由读第九小节,品读父女的对话,学生感受(a校长对孩子无私的关爱,为了孩子即使路再难走,也要去,女儿对父亲的关心、担忧;b从“胡闹”、“眼看放寒假了”,“二十几年了,没有随便放假。”感受老校长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第七小节。

  3、 校长就这样去了。到了中午,还没见校长回来。出示填空:桂叶急了,说:“我爹咋还不回来呢?”荣子心想: ,荣子说:“路不好走,咱去接一下吧。”她们出了村,朝山泉那边走去。走着走着,荣子的心忽然开始猛跳,她在坡沟下看到了那辆拉水的平板车,车上的水罐滚了下去,落在几步远的`地方。荣子心想:

  又往前走了几步,荣子的心狂跳起来,她看见校长躺在水罐的旁边,一条腿淌着血,荣子心想 .(学生会说:校长怎么还没有回来呢,是山路太难走被困住了吗, 天哪,出了什么事,校长怎样了,他有没有受伤 校长,你的腿怎样了,疼不疼,为了孩子们,您冒着这么大的风雪去拉水,受了这么多的苦,现在您的腿受伤了,今后可怎么办呀。)

  4、 读课文10-14小节,荣子听了校长的话,仍不住潸然泪下,等下只见她正伏案写着什么?他会写给谁,写些什么?(学生会说:写给校长:感谢他这么多年来默默得为山村孩子们作出的奉献。会写给学生们,,告诉孩子们她们的校长是怎么为她们拉水的,这水里包含着老校长对她们那浓浓的爱意。写给当地的政府,建议修好路,开凿水窖。写给他城里的领导,告诉她们他愿意在这里执教,直到他的生命结束。)

  这样层层深入,感受体会校长全心关爱,高度的责任感,无私奉献的精神已深入孩子们的内心。

  三、研读思考,整体回归

  1、引读第15小节

  荣子明明知道小山村缺少,生活如此艰苦,他为什么会再回到这里?(学生会说:荣子被老校长及桂叶老师这种无私奉献,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的无限热爱所感动,他觉得她们就是那一股甘甜的山泉,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荣子希望自己也成为这其中的一滴,与她们一起,浇灌那可爱的幼苗,让她们茁壮成长。)

  2为什么用水为题 (学生会说:水融入了老师和校长对孩子门的关爱,这水滋养了孩子,感动了荣子,是他也愿意,成为那水,滋养更多的孩子。)

  四、联系实际,课外拓展

  设计写话:当校长看到荣子时,她们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

  这样从文本走向生活,从课文走向实践,通过文章内容的内化、表达,从而使学生以人物的精神指导自己的言行。

  板书:

  水

  桂叶 学生

  ———————————→ ↑

  校长 全心的关爱 荣子

  高度的责任

  默默的奉献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样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表演,从中理解深刻的道理。

  二,说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在教学中运用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的传授点

  通过学习课文,开展小组讨论,使学生能通过课文中的对话,对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认识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

  2,能力的培养点

  通过学习课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培养。

  3,思维教育的渗透点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4,习惯的着眼点

  通过渗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互学互帮,自主学习的习惯。

  4,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寓意。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学时,通过图画、录象、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展开想象,把图上所描绘事物同课文中的词语情景联系起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词语描绘的情景和蕴涵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语感。

  3,表演体验法:在分角色的表演中,通过语气、动作的夸张,再现寓体的生动情境,展示每个学生自学自悟的结果,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四、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鉴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 图象激趣,学习生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可爱的生字娃娃形象学习巩固生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扫除学生阅读路上的拦路虎,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朗读多样,培养语感。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利用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二年级的课文简单浅显,课上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一读就懂,在每次读书之前都精心设置了一个导入过程,或用简洁生动的导语,或借助画面、音像等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 。此外,课上采用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男女声分读,小组赛读,指名读,愿意的学生站起来读......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在课中读的次数多了,背诵也就水到渠成。这样学生积累了语言材料,增长了见识,加强了对书面语言的感受程度,这和《新标准》的要求是相吻合的。使学生达到了“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优美”和“阅读的兴趣”。

  (三),多边互动,探索文本。

  这个环节可以分以下几步:

  (1)、指导学好第一节,让学生体会到猴子等吃梨子的急切心情,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我首先创设情境: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猴子种下了一棵梨树苗,接着让学生看多媒体动画演示小猴子给梨树浇水施肥的情景,启发想象:猴子当时会想些什么?然后告诉他们梨树的生长是不需要天天浇水施肥的,从而体会到猴子这样做是因为它非常心急地想吃到梨子。然后指导学生读出猴子的心急:是啊!这只猴子刚刚种下梨树苗,就急着想吃梨子,多心急呀!怎样才能把猴子的心“急”读出来呢?大家试试看!

  这一环节的设计借助多媒体的生动场景演示,模拟展示猴子种树的过程。充满童趣的动画,能激发孩子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主动学习、轻松学习奠定基础。这里的朗读指导,旨在让学生体会猴子想吃果子的急切心情。简洁而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顺其自然的朗读,准确到位的互动,入情入境的想象说话,为学生理解课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由扶到放学习第2—8小节,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里我根据课文三层意思内容相近和叙述形式相似的特点,先扶后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默读第2—8小节,想想说说猴子三次种果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整体感知这部分的相似结构。

  第二、三自然段,以扶为主。这两小节是写猴子听了乌鸦的话,拔掉了梨树,改种杏树,结构与第四、五节、第六、七节相似,只要指导他们会学了这两节,就为自主学好下文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两节时,我让学生先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把写猴子的做法和这样做的原因的句子画出来,再想想句子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农谚、梨五杏四的意思,接着重点指导好朗读:乌鸦对猴子说话:“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要读的急;你有这个耐心吗?读出对猴子的耐心表示怀疑,还要读出乌鸦的语言个性。最后上来表演交流。教师做适当地提示与指导。

  第四、五和第六、七八节,以放为主。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了前两节,已经对相似结构的四、五,六、七节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这几节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接着引导他们按照前面的方法,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然后交流表演。在交流过程中,我重点进行朗读指导:启发每个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可采用图文对照导读、个性体验品读、同桌感悟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由于这部分出现了三种动物,且他们之间进行了较多的对话,紧扣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地去模仿各个动物的言语,通过他们的读去体会各个动物的心理,喜鹊和杜鹃的话“你能等得及吗?”“你不着急吗?”要读出对猴子耐心的怀疑,另外还要读出它们不同的语言个性,读喜鹊的话声音要清脆悦耳;读杜鹃的话声音要响亮婉转一些。而猴子所对应的想法“我也等不及”“我还是等不及”则要读出猴子急于吃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心态。

  (3)、学习第九自然段,感悟寓意

  第九自然段是最后一段,我让学生联系前面的课文思考,设疑:故事中的这只猴子一想吃水果,可是到头来,什么树也没有种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引导学生在交流、相互的启发中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再用多媒体展示树叶枯萎和猴子无精打采的动画,让学生说说此时想对这只垂头丧气的小猴想说些什么。这时的猴子形象与上课伊始刚种梨树时猴子的神采飞扬形成鲜明对比,便于学生更深刻和真实地揣摩猴子此刻的心情,于是,学生会有感而发对猴子想说的话。这样创设特定的情景,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对寓意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四)、引导续编,深化情感。

  这一环节,我准备创设这样的情境:又是一年的春季到了,大家想像一下,这只猴子听了小朋友们的话后,会怎么做呢?

  意在通过续编故事,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了学生的持续发展。

  (五)、实践拓展,内化迁移。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知识积累的开始。这一环节,我分二步走。第一步,让学生读一读一些做事有耐心的一些谚语和成语,例如“欲速则不达”,还有德国的“一锹挖不成水井,一天盖不成罗马城”;阿拉伯的“参天大树从种子开始”等等;第二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自学其它童话,促使能力迁移。

  (六),指导生字,养成习惯

  写字是低年级的重头戏,我通过与汉字朋友打招呼、给汉字找朋友的活动中,让学生与生字多次见面,加深印象。通过“热身运动”——复习笔画、学习新笔画为写字作铺垫。指导书写时,通过电脑老师教笔顺,教师的范写,学生的描红、临写,师生的共同评议,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把握汉字的笔画,间架结构,以及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字写好。

  (七),板书设计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22.猴子种果树

  乌鸦 梨五杏四 拔

  喜鹊 杏四桃三 拔

  杜鹃 桃三樱二 拔

  “樱桃好吃树难栽”

  没有耐心,不能成功

  六、教学总结

  《猴子种果树》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给学生以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努力营造自主、平等、交往的氛围,使课堂成为伙伴的课堂,师生对话的课堂,创造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四册第三课《纸盒变家具》一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纸盒变家具》一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通过对生活中商品包装盒的再利用、再创造,变纸盒为家具。使学生的个性及创新精神得到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日常生活中的家具千姿百态,款式多样,造型各异,通过本课的学习促使学生进一步关注生活,关注设计的功能目的。本课教材共两页,展示了大量用纸盒变家具的示意图。例:将两个读书的小朋友安

  排在一张用纸盒制作的两用单人床上,更活跃了版面,增添了童趣。

  二、学情分析

  废物制造的手工制作形式,小朋友们并不陌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与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初步接触和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不难。在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变家具的活动中,低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不强,动手操作的机会相对也比较少。

  三、教学目的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与交流,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初步接触和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唤起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家具,让学生了解家具的外形,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设计和制作家具的活动。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力,提高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打开学生的思路和创作欲望,能从纸盒的造型中层开联想,动手设计和制作家具作品。

  难点:家具作品的新颖、美观,造型多样。

  五、教法分析

  本课计划安排1课时,课上以多媒体演示、学生欣赏、感受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欣赏体验为主线,以表现探究为核心”的教学原则。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选用如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件在课堂上过度的使用只会产生反作用。而在以视觉冲击为主的美术课堂上,它的出现还是能够营造相应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通过欣赏课件出示的大量精彩图片,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表达。

  (2)学导法:本教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字“导”字。

  虽说是二年级的孩子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存在这种意识,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本课通过“多元欣赏、感受交流、创意表现”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引导和组织学生自己学习、自主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培养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六、学法分析

  教育心理学指出:“合作、交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能力。”萧伯纳也曾说:“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交换了还是一个苹果;你一种思想,我一种思想,交换了便有了两种思想。”美术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制作作品的乐趣。

  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相互切磋,相互补充,在制作方法上互相借鉴。

  七、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程序如下:

  (一)谈话新课导入:

  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出示课题,板题《纸盒变家具》。

  (二)、研究家具的特点:

  (1)介绍一下自己家中的家具。

  (从实践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2、欣赏具款式新颖,功能多样,造型各异,色彩鲜亮的家具。

  (为创作家具的类型做铺垫。)

  (三)、研究用纸盒制作家具的方法。

  (每组发几件制作好的作品)

  1、欣赏老师的示范作品,分析制作方法。

  (让学生自己探索纸盒

  变家具的制作方法)

  (1)、全班展示老师的部分示范作品。

  (2)、小组合作研究老师的示范作品的制作方法。

  (3)、全班交流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说怎么做出来的按照“首先---然后---最后---”的顺序。

  师生总结制作方法。板书制作方法:折、剪、装饰粘贴、挖、刻、插、组合。

  2、老师示范演示制作一件作品,讲清要领:

  (1)、老师随便拿出纸盒,让学生说可以制作什么家具?(考察学生会不会选择材料。)

  (2)、老师示范做一个床,讲清步骤,学生也参与设计。

  (低年级学生虽然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动手操作能力上,还是有些欠缺,对于有难度的作品,为学生的创作提供技术指导,降低他们在操作上的难度。)

  3、欣赏作品,为创作提供范例。

  (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

  (四)、分小组研究创作

  1、现在6人一小组,先选一名小组长。把你们收集的纸盒放在一起,看看你们小组带的纸盒适合制作什么家具呢?哪个小组说说,你准备做什么家具,怎么分工。

  2、小组合作要求:

  (1)、请各小组制作1—2件自己感兴趣的,漂亮的家具,动作迅速,不吵闹。

  (2)、小组合作完成,分工明确,人人参与。

  (3)、讲究卫生,安全地使用剪刀。

  (4)、评选最佳合作小组,制作精美奖,最有创意的设计师。

  (使学生明确合作的目标和要求,课前考虑学生独立使用剪刀的机会少,制作前提醒学生安全的使用剪刀。制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纸屑,所以合作要求中强调讲究卫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第四个要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积极性。)

  3、教师巡视辅导: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刀、剪等工具。(注意安全)

  (2)启发学生大胆构思,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创新。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五)、展示

  教师让学生按组展示家具模型。师生共同评选最佳小组,制作精美奖,最有创意的设计师。

  (激发学生相互鉴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促进发展。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

  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拓展延伸:

  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做了纸盒家具模型,其实用它还可以出很多艺术作品?我希望同学们课后,把这些纸盒创造出其他的艺术品。这样还可以保护环境。

  (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提高环保意识)

  八、板书设计

  我是小小设计师

  剪

  折

  粘贴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文本解读。

  《自然之道》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我”和几个同伴看到嘲鸫啄正在出龟巢探道的小乌龟,因同情的缘故,要求导游救小乌龟,结果违反了自然之道,成群的小乌龟获得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是安全的,倾巢触动,遇到了无数食肉鸟的袭击 。小乌龟因我们对自然之道的违反,受到了严重伤害。文章的故事发人深省,即大自然存在的规律,人类不能人为地介入,进行干预,会破坏这个规律,引起严重后果。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黄河的变迁,及其由繁衍后代的母亲河,变成今天的祸河的原因。阅读课以读懂课文、梳清条理为主。 《蝙蝠和雷达》一课介绍了蝙蝠夜行的秘密:一边飞行,一边发出超出波来决定前进的方向。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这就是神奇的仿生学。

  《大自然的启示》之一《“打扫”森林》一文从林务官“打扫”森林一事入手,揭示人类干预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后果,树林渐渐地毁了。本文与〈自然之道〉有相似之处,可进行类比学习,得出结论: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存在生态平衡,人类的干预会影响到这种平衡。

  《大自然的启示》之二《人类的老师》一文介绍了仿生学的重要。大自然的动物——鸟类、昆虫、鱼儿成了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与〈蝙蝠与雷达〉可以进行类比阅读,从而使学生学会比较、总结、归纳。

  二、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已经逐步进行了阅读要有一定速度的训练,学生初读课文应该能比较快的掌握字词,因此在字词教学方面不需要很多时间,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中差生自学能力一定要差一些,因此,教学中必须做到抓住重点词句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加以理解,并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理解,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观察和发现。课堂上应让学生潜心读书,仔细探究,边读边找出有关词句。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大胆交流,发表见解,体会发现者的愉悦。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加强词语的积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2、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

  3、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完成语文园地中的各项能力训练,特别是口语交际训练,要培养学生搜集和表达的能力。而习作注重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注重细心体验在活动中的经历,注重体会,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出来。

  6、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关键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把握文章

  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自然现象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3、组织学生参加综合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体会。

  4、帮助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体会再现,进一步提练,最终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五、单元教学整体构思、教学方法。

  (一)加强课前指导,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

  为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说明文《蝙蝠和雷达》之前,有必要先指导学生查找关于蝙蝠与雷达的资料,同时要教给学生分析、整理资料为己所用的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书面材料或图片展示到班级墙报上,供同学们互相阅读??学生查找资料的预习无疑能为课堂更好地学习创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气氛,而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更是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形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中的其它课文,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以及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二)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功能。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把自己查找到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当中去,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深度和广度。例如《蝙蝠和雷达》中,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是理解本文的难点。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回声》去理解,再结合课前学生查找的相关资料,小组讨论,画示意图理解等方法,这个难点便可较好地解决。有学生提出疑问时,就会有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对蝙蝠与雷达的了解作解答或补充。这样,问题来源于学生,解答也回归于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这也正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大力提倡的“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抓住主要内容。在本单元的导语中,明确地要求我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自然之道》时就要给于落实。并结合课文,让学生了解一般的归纳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主要讲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

  六、教学课时安排:

  9、自然之道 2课时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课时

  11、蝙蝠和雷达 2课时

  12、大自然的启示 2课时

  语文园地三 5课时

  合计 13课时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二、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似乎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剧电影中见到过,那是遥远的彼时的回忆了。电视新闻中的战争场面虽然发生在此时,但是在遥远的彼地。因此学习本组课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章中的几篇课文,那样学生是难以真正体会到编写本单元的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的。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真正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而从内心深出发出和平的呼唤。

  三、教学设想

  (一)单元构思

  1.以“战争中的孩子”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贴近文本,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师生共同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孩子对战争有更充分的了解,读书时体验会更深刻,更独特。

  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4.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作品。

  (二)学习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课前准备

  1.收集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

  2.从报纸电视等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3.收看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

  四、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学习本单元之前,让学生收看教师制作的《战争中的儿童》专题片。内容包括战争中涌现的著名的小英雄的故事,现代战争给儿童带来的悲惨的生活等。以强烈的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心灵,使学生很快在情感上走近本单元的专题,激发他们学习本组课文的欲望。

  2、教学建议

  (1)《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都是讲的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可以整合起来上成一个专题《战争中的小英雄》。以这两篇课文为主打文章,重点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去读更多的文章,更多的书,去了解更多的战争中的小英雄。应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学

  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发表各自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心得,加深阅读体验,学生如有疑问也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解答。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夜莺的歌声》中有写句子含义比较深,需要学生读进去,联系全文才能理解,可让学生把这类句子都找出来一起体会。这一课开头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这个问题不可讲得过深过细,让学生对比着多读这几个自然段,感受文章以夜莺的歌声开篇,再以夜莺的歌声结束,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特点。

  接下来的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推荐一些书籍和文章,学生课余自主阅读,以故事会、读书会或演讲会等形式汇报读书收获。

  推荐文章:《撒尿小男孩》《鸡毛信》《王二小》《马背上的小红军》《珍贵的教科书》等 推荐书目:《红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保卫延安》《小兵张嘎》《安妮日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的教学和语文园地的“小小新闻发布会”结合起来,课前布置学生从报纸、电视上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战争硝烟地区的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和工作状况。围绕这个主题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的交流了解目前世界局势的发展,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3)《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以朗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在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感情,在朗读中熟记自己喜欢的诗句。可组织一些段落的配乐朗诵,安排多种形式的读,传达诗歌的情感、韵味。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小节或诗句,熟读成诵,并摘抄下来。

  学习这首诗歌的同时组织学生认真读“阅读链接”的《儿童和平条约》,从不同的语言形式感受呼唤和平的共同的心声。

  3、拓展活动:本组学习的结束应该是孩子们走向另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的开始。本组的学习激起的是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对战争与和平这个重大的问题,孩子们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新的体验,孩子们或许有一些自己的心声要通过多种形式表达。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让孩子把学习的感受尽情抒发。可以唱一唱有关的歌曲,看一看有关的电影、电视。可以演一演小英雄的故事,可以给仍处在战乱中的小朋友写封信,可以办一期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小报,可以做一个“战争与和平”的专题采访??让孩子们在这些语文活动中拓展学习空间,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并进一步坚定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四、教学课时安排:

  《夜莺的歌声》 3课时

  《小英雄雨来》 2 课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课时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2课时

  《语文园地四》 4课时

  总课时 13课时

说课稿 篇9

  一、概述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茹志鹃的散文名作《故乡情》,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十课。属于略读课文,根据散文的特点和新的课程标准,我把授课课型定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其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把教师分析变为学生感悟。下面根据这种理念分析教材和学生情况,把教学程序安排为读、悟、迁、用四步。

  二、对教材分析

  本册书第四单元是以游记为主的散文单元。《故乡情》这篇散文文质兼美,抒情性强。既具有记游散文必要的“行踪”这条明线,还有一条对故乡深情热爱的情感暗线。而本堂课的重点正是要让学生能理解认同作者的这份“故乡情”;将现实的故乡与梦中的故乡巧妙穿插融合在一起,这是学习的难点。对此难点实际操作时可轻轻点破。事实上,如果机械地让教师去分析课文中的情,既不能体现略读原则,最主要的是恐怕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和理解,很难与作者达成“共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纵览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放飞思维,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自能、自立的研究性学习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散文的解读,我们常常感叹现在学生不解“人情世故”,训斥学生阅读题做得 “词不达意”,作文“文不对题”,其实,这与教师长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有着莫大关系。教师如果越俎代庖,讲课一言堂,就剥夺了学生见新芽而萌生希望,登泰山而知顽强的机会和权利。同样,对于课文《故乡情》,教师即使分析得再精确,也无法让学生深深融入作者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无法体会到文中的那“乌蓬船”“老船夫爽朗的乡音”在一个从未回到过自己故乡人的心中所激起的“千层浪”。有名家说过“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汁一样”。因此,教学的原则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在这样的审美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才能去品尝到那甜美的果汁和升华到美的境界。

  三、对学生的分析

  初二的学生积累了初一和初二已学的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我引导学生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在逐步的情感体验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样教学才符合新教学纲要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原则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感悟课文,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从而培养学生对故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掌握线索的结构作用。

  3、通过学习本文能够较熟练地说写游览见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感悟,即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梦来感悟作者真挚、热烈、深厚的故乡情。只有重点正确和明确了,各种教学方法才有生命力。

  教学难点之一是那几段梦境描写与“我”的成长经历和历史背景如何巧妙交融;其二是作者认为“说不清,难以言传”;其三是作者说“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热爱。

  六、教学构思与设计

  总体构思是教师引导学生分四步,读、悟、迁、用,练习读、看、说、写的能力。

  第一步是读,课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教者可指导学生加强课前常规阅读,教学中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播放课文背景风光,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的“故乡”,触景生情,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中,从第4节初访故乡入手,让学生很快从文中拎出作者的行踪路线,整体感知把握全文。接着分四人小组讨论,“我”在这一路上所见、所闻、所梦(当然所梦应从村尾开始),对照多媒体的版书补充。第二步是悟,也是本课重点,让学生从作者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梦中找出一至二个你认为最感兴趣的人事景物,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作者升华了什么感情,怎样升华的,你有何感情,并对照共鸣。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照讨论,让学生慢慢地、充分地感悟文中这条无处不在的“故乡情”的主线。在学生认同并升华的`基础上,轻巧地点破三个难点,乘势而上,推出第三步:迁。教者再用多媒体播放学生家乡的风土人情片,让学生从片中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景、人、事,提升自己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四步是“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者提供几个情景交融的小语段,让学生解析写景原理,再填写其中的“抒情”部分,并布置相关作业。

  七、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我知道我们每个同学都热爱自己的故乡,今天让我们随著名作家茹志鹃去免费参观她的故乡,再品她对家乡是一片怎样的深情。请打开《故乡情》这篇课文。

  2、多媒体播放“绍兴风土人情”片。

  3、让学生理出“我”的行踪

  初访途中→村子→村尾→小镇→返回的路上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个地点所见、所闻、所梦。

  5、教师运用媒体打出板书,学生对照。

  6、组织讨论:学生从各个地点所见、所闻、所梦中自选一至两处反复自读,说出升华了什么感情,是如何升华的,实现审美感悟。

  7、在感悟的实践之后,师生归纳感悟的要领。

  8、师生巧破难点,一是感情浓得化不开,二是对故乡由落后走向繁荣美好的憧憬。学生朗读回味。

  9、播放本地风土人情片。

  10、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对片中最感兴趣的景物人事,抒发感情。

  11、课内迁移练习,学以致用。

  12、教者归纳总结。

  八、布置作业

  (1)课后再反复阅读本文,回味体验其中那浓厚“故乡情”。

  (2)仿写一篇《我的家乡》作文,用真情实感串联起家乡的风景人物,“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课稿】相关文章:

《推敲》说课稿03-25

《燕子》说课稿03-26

《荷花》说课稿03-21

《观潮》说课稿03-21

《匆匆》说课稿03-22

掌声说课稿03-22

《力》说课稿03-23

《台阶》说课稿03-23

《吆喝》说课稿03-23

《散步》说课稿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