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03 17:29:4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和我的祖国》,下面我会从以下七个方面去说课:1、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3、重点难点4、课时安排5、学情分析6、教法7、教学程序。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选自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走进音乐世界》第一单元爱我中华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是我国现代题材的一首优秀创作歌曲。演唱者以第一人称手法,用歌声诉说了我和祖国息息相连、一刻也不能分割的心情,是许多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歌曲的旋律舒展流畅,歌词纯朴无华,旋律与歌词结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歌曲为6/8与9/8拍子结合,为主歌、副歌的两段体结构,旋律在B段从1-1八度变换至高音的段落,令人心潮澎湃,把与祖国的永不分离的情感比作大海永不干涸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首歌曲不管是独唱还是合唱,虽然风格不同,但对祖国眷恋之情依然表现得令人神往。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对作品的聆听和演绎,激发起学生爱国情感。

  2、过程与方法:聆听、模仿、探究、练习。

  3、知识与技能:能够初步感知复拍子的音乐律动感,学会歌曲并能独唱与合唱作品。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歌曲的不同版本的演绎来认识人声并辨别唱法。

  2、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难点:

  1、乐理知识学习:对歌曲中复合拍子的把握和学习,并能区分单拍子和复拍子,并且学习附点音符。

  2、演唱:要让学生克服对自己声音的自卑感和激发学生对歌唱的热情,并能在合唱中学习团队精神。

  四、说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五、说学情:

  借助听、看、说、唱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想象力;共同完成对复拍子的律动感掌握、适用的旋律和情感表达和总结作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男女生均可能独立完成作品的演唱并能合唱作品;能认识独立演唱和合唱的区别;认识人声演唱的类别;总之,始终把音乐的参与感受活动放到重要位置。

  六、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的要求,我确定的教法是:在依据初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

  ①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②设置唱、朗读、伴奏、划拍子等不同的参与方式,引导复拍子的不同歌曲的比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③参照课本创造加工,整合体联相关内容,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七、说教学程序:

  (一)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钢琴

  (二)设计思路:初中的学生,是一个变声时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刚刚从小学踏进初中,不单只是环境的变化,更多的.是心理和身理的变化。很多学生在这个时期都因自己的声线而对歌唱产生恐惧或厌恶之感,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讨厌歌唱,只是对自己的声音产生怀疑和困惑。所以,我想利用这个节课,让学生首先认识人声,并能认识男声、女声和合唱各种不同唱法的演绎的效果。然后我们再针对歌曲中出现的复拍子进行认识,并能区分单拍子和复拍子。我将利用划拍子的方法,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单拍子和复拍子的律动性。当学生能把握到歌曲的律动性和旋律线条后,就开始学习歌曲,因为歌曲比较通俗易懂,我将会在用钢琴的伴奏形式带领学生先学会唱谱,再加入歌词来学习。在学生学会歌曲后,我会随机挑选任意男生或女声担任歌曲主歌的领唱,然后进入副歌将全班齐唱,第二段时更换领唱的学生。

  在这个歌唱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在歌唱中体验到各种唱法的区别,又能感受到复拍子的律动,并能学习到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更能激发其爱国之情。

  (三)教学流程: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

  1、导入阶段: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主要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新课导入。

  2、展开阶段:用约15分钟进行歌曲欣赏,学生通过听、想、说、理解结合的方式,完成对人声认识、演唱方法认识、乐理知识和对歌曲旋律初步感知的学习。

  3、形成性阶段:约15分钟进行歌曲学习和演唱,通过讲练结合来完成对歌曲中乐感的把握、情感的处理、演唱领悟、相互合作体会的学习。

  4、结束阶段:约5分钟进行课后总结和反思,有学生为主作总结,老师为辅作反思。

  (四)板书设计: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一、关于我们的祖国

  二、童声人声的认识女声男声

  三、独唱声乐演唱形式

  齐唱同声合唱合唱混声合唱重唱无伴奏合唱对唱

  四、拍子单拍子复拍子

  五、附点音符我的说课完毕。感谢老师耐心考察。

说课稿 篇2

  一、说目标

  幼儿天生对富有动感的对象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对象极易进入他们的视线。在4月底的一次游玩野生动物园的过程中,班中就有幼儿对快慢现象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有的说:"兔子跑得快,乌龟跑得慢";有的说:"猎豹是跑得最快的动物";有的说"奶奶走的慢,我走的快",还有的小朋友对司机叔叔说"开的快一点,我们要得第一名!"

  回到幼儿园,我们追随幼儿的热点,依据《指南》中幼儿的基本经验:"用各种感观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及中班幼儿阶段目标:"结合日常生活,初步理解距离、时间等概念,学习比较等方法。"我们预设了整个主题的目标:""。

  "五一"长假后,我们由"动物王国中的快慢"为切入口,生成了一系列活动。以为幼儿会十分感兴趣。但由于资源的缺乏,如找到的只是一些动物的静态图片,难以让幼儿有一种直接的、动态的感知。根据在头脑风暴中,幼儿对车辆速度的快慢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我们又生成了小主题:"汽车王国比快慢"。在马路上的参观活动后,幼儿对车辆本身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来了许多有关各种车辆的图片、资料。如何将幼儿对车辆本身本领的兴趣诱导到"快快慢慢"中去呢?我们设计了一块墙面:"汽车王国比快慢"。将幼儿寻找到的车辆图片放在标有起点和终点的公路上比快慢。在探索的初期,幼儿纷纷要求老师将赛车放在第一个,因为他们觉得赛车应该在这些车中跑的最快。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探索,他们的想法发生了改变,觉得警车是抓坏人的.,一定也要跑的快,所以警车应该和赛车一样快。在进一步的讨论中,他们还发现了其实还有许多特殊车辆在执行任务时都要开的快一点,如抢救病人的救护车、救火的消防车等等。于是,墙面上看似平静的比赛其实竞争异常激烈,不断在幼儿新的发现、新的"理论"下调整着次序与结果......

  在区角活动中,我们也创设了一块空间,专门给幼儿进行"赛车"小实验,并提供表格供幼儿记录实验的结果。在一次次的实验中,幼儿逐渐发现,快慢现象的存在与当时的外部环境息息相关:比如车子在上坡时就慢,下坡时就快;比如车子开始时是快的,要停下来时就慢下来了等等。随着幼儿发现的高潮迭起,我觉得有必要开展一次集体的活动为幼儿的探索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分享的舞台;并以此激起幼儿继续拓展主题的兴趣,引导幼儿从生活的其他方面感受、寻找到更多的快慢现象。

  我园现正对主题背景下艺术活动的挖掘、开展进行研究。快慢现象在音乐王国中,同样值得探究。所以,我预想以感受音乐中的快慢为切入口,让幼儿运用已有对各种车辆特征、行驶速度的经验,用肢体动作交流表现快慢,从中体验到快动作与慢动作的不同乐趣,以继续激发幼儿对身边快慢现象的兴趣,扩展主题的范围。本次活动是主题背景下的一次以音乐为载体的集体活动。是二级主题"汽车王国比快慢"结束时期的一次分享、交流活动。它也可以看作是两个小主题的交叉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根据阶段目标、主题目标及幼儿探索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1、体验快动作与慢动作的不同乐趣,继续激发对身边快慢现象的兴趣。2、感受音乐的快慢变化,初步用肢体动作交流、表现车辆运动快慢的不同。"其重点在于体验快动作与慢动作的不同乐趣,继续激发对身边快慢现象的兴趣。难点在于感受音乐的快慢变化,初步用肢体动作交流、表现车辆运动快慢的不同。

  综上所述,本次活动目标的是符合本班幼儿实际经验的,是为阶段目标和主题目标服务的,它们之间有着层层积累、层层递进的适应关系。

  二、说内容

  根据目标,我对活动的内容进行了筛选。最后将目光放到了巴赫的大调小步舞曲身上。因为我本人很喜欢这首曲子,它也是孩子们在生活中能经常听到的古典名曲。这样的曲目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为幼儿感受名曲,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做了铺垫。

  在确定了曲子后,我对它进行了分析、改编。想尽量使它符合幼儿的需要,符合我们这次活动的需要。为了让幼儿感受到曲子中的快慢差异。我将此曲中最基本的,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段旋律进行了快慢不同的三次录音。为了让曲子更贴近我们的主题内容,我请专家在开始中间和结尾加上了汽车启动、喇叭、远去的声响效果。而三拍子的旋律正巧可以将车喇叭的声音巧妙地地结合进去,既增添了童趣而又不觉得生硬。这样,教材就产生了。由于是自己改编的教材,所以它与幼儿的年龄适宜性、与目标的一致性都是适应的。

  三、说教法

  本活动主要运用的教法是情景法,学法是角色扮演法。由于中班幼儿的思维还是处于具体形象,逼真的情景的创设及有利于他们主动投入地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情景法的创设中,我主要是将物质环境的情景创设与心理环境的情景相结合。物质情景的创设基于教室环境的整体布局,进入教室就可以感觉到来到了一个快快慢慢的王国。四周留下了小朋友探索的痕迹;心理情景的创设主要是用音乐和语言营造了一个音乐王国。让幼儿在感受中,体验音乐的快慢变化并大胆想象,相应地作出快慢动作。在角色扮演法中,我们的孩子变成了他们喜欢的汽车人。以这样的方式表现特殊车辆的不同特征,有助于幼儿将积累的经验内化、迁移。因为我是汽车人,所以我要用动作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自己是什么车。这样的方法比单一的"把汽车的样子表演出来"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并且,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将平时观察、收集到的有关快慢的信息用语言表述其快慢的原因,再用肢体动作表现这样的快慢现象,有助于幼儿经验的分享交流,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四、说过程

  首先,我以语言节奏引出了活动主题。在经验的回顾中,幼儿做了一个小小的热身。各种车辆特殊本领的叙述也是为幼儿等下表现汽车的不同特征打下伏笔。接着,是对音乐内容的感受体验。在这里,我先运用了笼统体验的方法,让幼儿说说各自不同的感觉:可以是对音乐速度的,也可以是对音乐形象的。再在幼儿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提炼:什么地方快?什么地方慢?请幼儿用肢体动作表达音乐快慢的理解。可以做开车的动作,也可以做其他的动作。只要是符合音乐的快慢速度的即可。第二次的提炼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请幼儿更进以步想象:什么车在快快的音乐中与慢慢音乐中的不同表现。这时是请幼儿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有了以上的对音乐整体的感受、体验、理解,于是我进入了下一环节:表现交流。我运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请幼儿变成自己喜欢的汽车人,并提醒幼儿:"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什么车子。"也就是要表现出车辆的特征。在幼儿单纯的用肢体动作表现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进行了观察,将形象、动作与音乐相符合的幼儿作为示范,老师对其动作进行提升后,以幼儿间相互学习、互动的方式,达到交流分享的目的。也可以将有困难的幼儿问题抛给幼儿,大家来帮助解决。最后,在高潮部分,我请幼儿穿戴好道具,再次进行表现。目的是为了引发兴趣,也让幼儿的制作用到实处,使幼儿的表现更为丰富,也体现了主题发展的痕迹。从而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所以最后的延伸我趁热打铁,向幼儿布置了新的任务:继续寻找生活中的快慢,体验发现的乐趣。

  五、反思:

  (一)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二)幼儿参与活动的分析

  (三)今后活动的思路

说课稿 篇3

  我今天所说的的是出自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找骆驼》。

  教材内容

  《找骆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第五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分析判断,指点商人找回。

  学生情况分析:

  教师的可设计的再好。也要符合学生的情况,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一下简单的分析,我了解到学生预习的很充分,对课文的内容有了简单得了解,但不具体。学生再朗读时情感投入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节课。

  设计理念: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通过个性化阅读,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

  3、转换角色,显露个性化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的结论。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文中老人如何知道骆驼的下落的。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认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峰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流程:

  一、巧设悬念,让学生想学

  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你对骆驼有多少了解?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跟骆驼有关的课文,读了课文后,你们还会受到很多启示呢?一起读课题。通过预习,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随机板书出示:骆驼(走失)

  商人(寻找) 老人(指点)

  二、质疑解疑,让学生乐学。

  《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且本单元的重点也是让学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于是我是这样设计的:

  1、原来,读能让我们读懂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还有没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呢?(学生质疑)

  2、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只要我们读读课文就可以弄清楚;有的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也能迎刃而解;还有的与课文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我们放着以后再讨论。你们想想,这篇课文有没有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呢?

  3、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办法,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把这句话用“____”划出来。

  课件出示: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里有没有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直奔重点段,引导学生探究。

  1、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既然老人没有亲眼看见过骆驼,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驼的脚印去找骆驼?要研究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2、学生自学讨论。

  3、交流,反馈。

  ①老人观察到了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②随机出示:看见 脚印右深左浅,还看见 树叶留有齿印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老人看见的情况。

  ④这里为什么用上“看见”、“又看见”、“还看见”呢?出示:仔细观察

  ⑤老人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出示:得出结论

  ⑥根据回答依次出示:左脚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一颗牙

  ⑦用“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老人根据观察到的这些情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⑧老人从“仔细观察”到“得出结论”,中间还需要有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出示:思考分析)现在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也来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想过来的?

  ⑨交流,结合表演左脚跛怎么走路;观察图片掉落的蜜和米;辨别树叶哪一片是骆驼啃过的。

  ⑩师生对读老人分析判断的话。

  小结: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

  请同学们朗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四课外拓展,发挥个性化的见解。

  我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举一反三,进行课外的拓展延伸。我设计一个课外拓展的训练:老人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现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如果你就是这位商人,在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重温了刚学过的推理,让学生各抒已见,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表现的舞台,人人参与,成为一个个小小推理家。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堂课,你学懂了什么?

  2、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后反思:

  在本堂课中,学生的表现是非常让我感到欣慰的,第一:预习得特别充分。第二: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但自我反省,自己身上的不足非常明显:

  第一,自己的语言不是很丰富,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还是不够,而且学生说过的话习惯性的进行重复。

  第二,自己还不能真正投入到课堂中。

  第三,自己深深地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把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在朗读中体现出来。”但在具体教学中,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在语文教学中,将“活动”与“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活动为基础,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学语文,用语文,要敢于让孩子各抒已见,让那些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思维使课堂焕发活力,还学生以真正的自我,还语文以自然的面目,张扬学生的个性。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月亮的心愿》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二册的第八课。这篇童话故事以月亮的内心变化为线索。先写月亮为了让孩子们的郊游,希望太阳公公让明天的天气好起来。接着写月亮为了让珍珍照顾病中的妈妈,又建议雷公公让明天下雨。两天后,是一个艳阳天,两个孩子都参加了郊游。本文借小女孩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放弃郊游的事,赞扬了关心父母,体贴长辈的美好品质。既有童趣,又极富人情味,孝敬父母,体贴长辈的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进一步深化了本组关爱家中每一个人的主题。

  结合编者意图和教材、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帘、女”等14个生字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朗读表达感受,培养观察,表达,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 在富有情感的朗读中,使学生产生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有体贴,照顾父母的愿望和行动,培养学生关心父母,体贴长辈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识字,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 说教法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应蕴藏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相互进入,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这篇课文我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配合运用直观教学、观察、点拔、激励、评价、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中进行情感教育。

  三、 说学法

  老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则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整节课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去体会,学会用“找一找、圈一圈、说一说、看一看、演一演等方法去学习,并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合作学习。使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 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示标:释题,理解“心愿”。

  1、 谈话引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很多美好的愿望。比如,老师现在的心愿就是希望你们每一个人,这一节课能上得轻松,愉快,又能学到知识!那么,你们有过什么心愿呢?

  2、 学生畅谈自己曾经有过的心愿或现在怀着的美好愿望。

  3、 揭题: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月亮从云层中轻轻地走了出来,她有什么心愿呢?想知道吗?齐读课题,指导读好“月亮”一词。

  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畅谈,学生意会并理解“心愿”一词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扫除了障碍。设悬念引导入新课,清新自然,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

  (二) 、自学诊断:初读,找到写月亮的两次“心愿”。

  1、 欣赏课文范读,想,月亮有过几次心愿?

  2、自由轻声读课文:

  ①、 边读边勾出月亮的两次心愿,读一读。

  ②、 再读课文,勾出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③、 同桌互相读课文,并互相评价。

  ④、 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后评价。

  ⑤、 老师小结。

  整体感知,读通课文。以月亮前后两次不同的心愿为切入口,直截了当地进入课文,承接了第一环节的问题,释悬念,保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初读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字音问题,读中学,听中学,互帮互助中学,从而达到初读的要求。

  (三) 、合作攻坚:细读。控究月亮为什么改变“心愿”。

  1、 学生自读 1—2 自然段,想:月亮为什么要和太阳商量,让明天的天气好起来?

  ①、 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在郊游前激动的心情和准备工作,郊游中的快乐。

  ②、 看图,注意月亮的`神态,引导想象月亮看到小女孩为郊游准备得那么好的心情。

  ③、 指导读月亮自言自语的话,读出自言自语的语气和想让孩子们高兴地去郊游的美好心愿。

  2、 学习 3—8 自然段探付:月亮为什么又希望下雨?

  ①、 出示第二幅插图:你能根据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图上画的情景吗?

  ②、 师生对读母女俩的对话。

  ③、 小组讨论:月亮为什么又希望下雨?

  ④、 分角色表演读 3—8 自然段。

  3、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说说月亮的心愿实现了吗?

  这是本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补充对语言文字的形象感知,体悟。抓住了月亮的内心变化,以此为线索,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合作学习,并倡导“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教育。

  (四) 、当堂检测:练习,梳理课堂内容。

  1、 请你帮下面的每一对好朋友连线。

  2、 说一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也是对本课教学重点的进一步强化巩固,帮助学生梳理本堂课的知识点。

  (五) 、强化拓展:升华儿女关爱父母的心愿。

  看到两天后。珍珍也去郊游,你想说什么?

  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在这种交流对话中,学生有触发,有体验,有感动,有领悟,有思索……既提高了学生交流,沟通的语言能力,又让学生在情感上进一步产生关心父母,体贴长辈的美好愿望。

  五、说教学板书

  好天气

  月亮的心愿 关心父母

  下雨

  抓住了月亮的内心变化进行板书,从而悟出文中蕴含的道理:关心父母,体贴长辈。进一步深化了文中的情感教育。

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呢喃软语”、“通晓”、“快意”、“犒赏”、“无忧无虑”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用文中的语言表达“( )鸟儿( )地叫,仿佛在告诉人们( )。”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由“鸟语”导入,了解“鸟语”

  1、板书:鸟语。谁来读课题。(指名读题目)

  鸟语后面加两个字,组成一个四字词语,叫——鸟语花香。

  又是鸟语,又是花香,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景?(美好的、美丽的、美妙的),总之这样的情景是美的。

  2、课文写了那几只鸟的叫声,分别是怎样的叫声?(布谷鸟——布谷布谷;喜鹊——喳喳喳喳)

  你还会说那些鸟叫的词语:唧唧喳喳、啾啾、咕咕……。

  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这样的鸟叫声叫——呢喃软语。(呢喃——形容像燕子一样的叫声。)说说“呢喃软语”整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板块——学习传说,了解“我”的.兴趣

  1、据说,古时候有一个人从燕子的呢喃软语中听出很多内容,这个人叫——公冶长。

  谁来读读这个故事,公冶长从燕子的话中听出了什么?

  2、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我”被这个传说深深地吸引住了,它引起了我的兴趣,引起了我想听鸟语的迫切愿望。把这一愿望划下来。

  谁来读句子,注意读好这三个词语:通晓、犒赏、快意,读出迫切的心情。读后交流:“我”想和鸟儿做些什么?

  第三版块——学习和布谷鸟的对话,寻找规律,强化训练

  1、自读4—9节,想象和布谷鸟对话的场景。

  2、来,我们一起读读。

  师生、男女生一起读“我”和布谷鸟的对话,布谷鸟的话告诉我们——

  是啊,听了布谷鸟的话儿,我仿佛也变成了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在布谷鸟的催促下,去认真学习。

  我和布谷鸟的对话真有意思,思考:布谷鸟的话有意思在哪里?(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看,学生还是能够找出其中的规律的:都是四个字;最后一个字和“谷”押韵;都是催促人们……)

  2、如果农民、学生、工人分别和布谷鸟对话,它又会说些什么呢?

  出示:对农民说,种田撒谷;对学生说,认真读书;对工人说,干劲十足。

  这样的对话就称为——无拘无束,词语拓展:

  无( )无( ) 无( )无( )有( )有( ) 有( )有( )(这也是课后的练习之一)

  3、从布谷鸟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布谷鸟 的叫声,仿佛在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版块——略读和喜鹊等其他鸟儿的对话,再次组织训练

  1、自己读第10小节,读后思考,从喜鹊的叫声又听出了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喜事:考试第一、竞赛获奖、世博召开、买房搬家、火箭上天、生日快乐……(组织学生分类:家庭的喜事、家乡的喜事、国家的喜事)

  2、指导读课文,读出人们内心的喜悦。读后练习说话:喜鹊_______,它仿佛在告诉人们___________。

  3、“我”和百灵鸟、黄莺、画眉又是怎样对话的?理解“知音”这个词语的意思。

  练习: _______,它仿佛在告诉人们___________。

  老师提供一组词语:叽叽喳喳、咕咕、啾啾、引吭高歌、鸣唱……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词语组织说话。

  第五版块——总结课文

  读句子“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从鸟儿那里我还学到什么,是啊,“我”和鸟儿的感情越来越深,我也从鸟儿身上感受到一种精神、一股力量。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难怪课文最后这样说“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一章的教学内容。本章是在学过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之后来学习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目标为: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对应的元素;

  2、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4、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并能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5、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文字阅读与图形阅读,构建数学知识,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二、说教法

  本节课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室归纳总结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师一边用幻灯片演示讲解,一边让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机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生观察、归纳的方法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思维发展水平,有序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练习情况设疑引导,重在让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展开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于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教师要做到教法与指导学习的学法有机统一。通过幻灯片演示,学生用学具操作体会,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1、看听结合,形成表象。看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形成表象。

  2、手脑结合,自主探究,学生为主体,充分使用学具,动手操作体会全等三角形。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首先,展示教师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其次,通过阅读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教师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练习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对对应元素的熟练程度。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再给出练习判断哪一种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确,通过对图形及文字语言的综合阅读,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再次,让学生阐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实数》第一节《平方根》第一课时: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说课稿。

  2、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本章的第一节,学生对数的认识要由有理数范围扩大到实数范围,而本课是学习无理数的前提,是学习实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实数运算的基础,对以后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引入

  教学的难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二、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1、说出正数a的算数平方根的定义,记住零的算术平方根;

  2、会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知道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

  数学思考: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三、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一些完全平方数,能说出一些完全平方数是哪些有理数的平方,同时对乘方运算也有一定的认识。

  2. 相应的教法:从一些完全平方数入手,引入概念,设置疑问,动手操作,再根据实践需要,教师从方法上指导师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案《算术平方根说课稿》。

  3. 具体措施:精讲多练,教师担任设计活动、调节气氛、整理归纳的导演作用,学生是表现者、活动者、实践者。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容量,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能、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结合通过“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2、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以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边长。通过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归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通过“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突出本课的重点,从而归纳出: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具有双重非负性。

  3、动手操作 学以致用

  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于实践,活学活用,善于用所求的知识解决一些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拼大正方形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4、随堂检测 反思教学

  通过小测试,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反思教学,查漏补缺.

  5、提出疑问 留下伏笔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反思教学,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师设悬念,激发学习的动力。

  说课综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本节教学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便利,在例题的设计上、在思考题、拓展练习的编排上,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合理而有效的使用了远教资源,使数学教学与远教资源的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整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注重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质疑、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操作为重要手段,以感悟为学习的目的,以发现为宗旨,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第四册第三组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增强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学生了解家乡,赞美家乡的感情。本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结尾,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文中还配有一幅洋溢着热情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热烈的气氛。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泼、龙、恩、凤、凰5个生字,能正确认读多音字“盛”

  2、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4小节

  4、初步体会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生字,会写生字;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说设计意图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过程中,我随文识字了5个:襟、褂、凤凰、恩为主,词语教学时也分为2个层次,先是带有拼音的难读的字,重点指导平翘舌音和多音字盛。然后是课文中比较长的词语。本课时写了4个字、泼、凤凰、恩,都是随文指导,然后集中书写。我的设计意图是:字词句的教学其实是一条线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也让小朋友明白我今天识字重点要读好哪几个。

  二、句与段的教学

  今天学习的重点段落是第3小节,我以“人们是怎么欢迎周总理的”展开教学,由句子再细化为词语的理解、运用与积累、再由句到段由局部到整体,层层引导学生明白人们赶来了,人们撒满花瓣,人们欢呼都表达子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

  句与段的学习离不开朗读的指导,朗读的指导还要有层次性。如精读第3小节时,我就采用了指名读、感悟地读、高兴的读、齐读、男女生分组读等形式。在指导读“周总理来了!”这句感叹句时,我又采用了提示读,“你欢呼着:他欢呼着,大家一起欢呼着”使小朋友身临其境。

  三、作业设计:

  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要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我翻看了课后及作业本发现有这么几个类型:生字抄写、看拼音写词语、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我会填正克确的量词,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造句。因此本课时的.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字词教学时穿插了多音字“盛”的教学,说话练习:用一组关联词:因为……所以……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好像”造句指导学生把比喻句说得更生动,

  量词的叠用:一条条、一串串要能理解叠用表示很多,并能正确运用从而能达到日积月累的效果。

 四、课后发现的问题:

  1、“对襟白褂”这个词的教学除了读准字音,如果能以学生的衣服为实物教学明白对襟是怎么样的,医生穿的就是白褂,让生字的音、形、义在潜移默化中扎实的完成了教学。

  2、语言表达: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如果能让小朋友学习这种写法,学会迁移,比如说:迎春花开了,春天到了。再比如:太阳升起来了,小朋友们上学了等等,让小朋友学会运用。

说课稿 篇9

  《黑孩子罗伯特》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生活在种族歧视阴影下的黑孩子罗伯特为了给身患重病的白人同学丽莎治病,把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了两个月准备买战斗机模型的钱捐了出来,赞扬了黑孩子罗伯特善良、纯真、宽容的美好心灵。

  这篇课文虽然比较长,但语言朴实无华,线索清晰易懂,我班学生已有较好的自主阅读能力,并且在第一课时已对马丁·路德·金、种族歧视等人物和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读懂课文,了解罗伯特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在种族歧视阴影下的心灵创伤。

  2、在阅读中,通过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感受罗伯特纯真、善良、宽容、富有同情心、诚恳面对生活的'美好心灵,升华对“爱心”的理解。

  3、在教学中,适时运用cort教程的opv思维工具,让学生体验文中不同人物的内心感受,进而开阔视野、提升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两项活动,一是以“情节”为线,品读文本精彩。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抓住自己印象深刻的情节进行品读、批注,然后用“读片段——谈体会 ——同学补充”等方式,进行阅读交流,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在读与议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的魅力,接受人物美好心灵的熏陶。二是以“人物”为点,开拓认知视野。学生以往的阅读和认知方式,基本是只抓文中主要人物,从罗伯特身上去体会和感受,而忽视了文中其他人物情感体验,因而有时在认识上比较片面或模式化。这节课,我根据cort教程的opv思维工具,设计了一个“角色体验”环节,让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跳出自己,从不同人物的角度进行思考,假想自己是罗伯特,是丽莎,或是丽莎父亲等其他人物,思考当自己经历课文中某些情节时,会真实地想些什么。让学生用写心理活动片段的方式进行角色体验。这种设计既做到了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又引导了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人文内涵,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平面、单线的理解感悟方式,使课堂学习更加立体起来。因此,这个环节,学生的学习、交流兴趣明显得到提升,视野更开阔了,认识也更深刻了。有的学生进入罗伯特的内心,谈到了他的渴望,谈到了他的恐惧,谈到了面对丽莎生病时放弃心爱的飞机模型时的矛盾心理。有的学生从老师尤金太太的疑惑、感触和感动中来谈罗伯特心灵的善良和美好。有的学生站在丽莎父亲的角度谈到了自己对罗伯特、对黑人态度的改变过程。这些阅读体验的获得,对学生全面理解课文、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及提升价值观的认识都会有所帮助。

  作为一堂语文课,这节课在结构设计上也有所创新。整堂课以“爱心”为主线,由“爱心”入课,进入课文中感悟不同人物的不同爱心,又由“爱心”结课,使学生对“爱心”有了更明确、清晰的认识,最后师生合作创作了一首朗朗上口的诗。

【说课稿】相关文章:

《推敲》说课稿03-25

《燕子》说课稿03-26

《荷花》说课稿03-21

《观潮》说课稿03-21

《匆匆》说课稿03-22

掌声说课稿03-22

《力》说课稿03-23

《台阶》说课稿03-23

《吆喝》说课稿03-23

《散步》说课稿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