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04 15:51: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学会鼓励》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练习六中的一则口语交际,是一则通过创设三种生活、语言情景来激励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和欲望。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结合本次活动的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两点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有等方式,唤醒学生学会鼓励别人的意识。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关爱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本次活动,能唤醒学生鼓励他人的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话说、想说、敢说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少鼓励别人的举动,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鼓励,而是缺少鼓励别人得意识。因此,我结合农村孩子有话不敢当众表达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师生对话的导入方式和情景鼓励等方法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唤醒说的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互动”是口语交际的基本特点,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敢运用口头语言你说我听,我说你听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丢弃“师” 和“生”的身份概念,并选择贴近生活的情景,使师生成为生活中的某角色,然后安排特定的情节,让学生人人参与。这样能激起他们极大的表达欲望,顺其自然地进入了口语交际地氛围,在“想、答、演、说”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一)、师生对话,引入鼓励

  好的开始,便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我在导入部分让学生回想三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掌声》,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当学生边想边说时,我趁机插话:正是因为有了同学的掌声和鼓励,小英才完成了那次演讲。接着话题一转,告诉学生不单是小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谁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最需要得到别人的鼓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鼓励别人。

  (二)、师生合作,学会鼓励

  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资源。意在减轻学生上课的精神紧张状况,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接着多媒体出示:

  情景一:张为民买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开包装盒发现有几个零件坏了,他想去退换却没有勇气。假设我现在就是张为民,谁愿意来鼓励我?这时需要我和学生共同表演,然后指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有了困难,这时真诚的鼓励能给无助的`人一份关爱、一份支持。

  (三)小组合作,自由练习

  1、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情景(2和情景(3),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情况,同桌进行交流,你打算怎样去鼓励他?我同时提醒学生:语言要有鼓励性;可以帮助别人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可以给予帮助。

  2、集体评议,老师补充

  在进行评议时,我引导学生从说的一方态度是否真诚,有没有鼓励的语言,听的一方有没有及时发表自己的感受等方面进行评议。然后指出不足,提出建议。

  3、总结:鼓励不是鲜花,鼓励也不是太阳,但它却可以是一滴甘露,使鲜花绽放。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心中常怀关爱,学会为他人送去鼓励,让爱的阳光普照我们每个人的心田。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内容。本节课是表内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的乘法的意义和1-5的乘法口诀后进行教学的。例5通过一个小熊掰玉米的实例,呈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具体形象地说明乘加乘减的计算顺序,并利用计算形如“4×3+4”的题目,知道两句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用连加、加减混合、乘加、乘减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同时通过利用图式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得计算顺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学习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实际问题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掌握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掌握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解题策略,实现算法多样化。

  情感与态度: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究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学会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

  2、通过乘加、乘减式题,掌握计算顺序。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解决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计算顺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游乐园吗?(课时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游乐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游乐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出示4个旋转木马,每个小木马上有3人。)

  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看到了4个旋转木马。

  生2:我看到了每个木马都坐着3人。

  ……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都答对了。那现在大家能不能对着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

  师:提得非常好,那要怎么解决呢?

  生1:可以用加法:3+3+3+3=12(人)。

  生2:可以用乘法:4×3=12(人)。

  ……

  师:都算对了,不管是加法还是乘法都可以。同学们,我们前面说过加数相同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但如果有一个加数不同,那应该怎么办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教学第58页例5、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这幅游乐园图,看看有什么变化?(走了一个人。)

  2 小组讨论。

  师:那现在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能像刚才那样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现在请同学们谈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 汇报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列出来的.算式。

  板书:3+3+3+2=11(人)

  3+3+3+3-1=11(人)

  3×3+2=11(人)

  4×3-1=11(人)

  师:观察算式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1:一共有4个旋转木马,有3个坐着3人,所以3+3+3,1个坐着2人,最后再加上2,所以算式是:3+3+3+2=11(人)。

  生2:一共有4个旋转木马,原来每个木马上都坐着3人,就是3+3+3+3,后来走了一人,最后再减去1,所以算式是:3+3+3+3-1=11(人)。

  生3:有3个旋转木马上都有3人,那就是3个3,所以3×3,还有一个旋转木马上只有2个人,最后再加上2,所以算式是:3×3+2=11(人)。

  生4:一共有4个旋转木马,原来每个木马上都坐着3人,那就是4个3,所以4×3,后来走了一人,最后再减去1,所以算式是:4×3-1=11(人)

  ……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列出了正确算式,还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用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有道理。

  4对算式进行比较,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两道算式:3×3+2=11和3×4-1=11,与上面学习的算式4×3=12有什么不同?

  生:3×3+2=11和3×4-1=11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而4×3=12只是乘法算式。

  师:没错,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叫做乘加,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做乘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乘加 乘减)

  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上面的两个乘加和乘减算式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1:3×3+2就是求比3个3多2的数,所以计算时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生2:4×3-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所以计算时应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小结:说得很多,乘加和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师:同学们,看!森林里的动物开联欢会了。小猴子带来了一些礼物,请大家仔细观察图:这些桃子一共有多少个呢?你能列式计算出来吗?

  4×3+1=13 5×3-2=13

  2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师:现在请大家做一做下面的练习,并说一说运算顺序。

  4×3+4= 2×3-3= 5×5+5=

  4×4-4= 5×3+2= 4×5-4=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

  2 完成作业本第39、40页。

  【板书设计】

  乘加 乘减

  3+3+3+2=11(人)

  3+3+3+3-1=11(人)

  3×3+2=11(人)

  4×3-1=11(人)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理解全文我主要抓两个关键的突破口:其一,《国榷》被偷为什么对谈迁来说是“厄运”?其二,谈迁是如何坚持他的信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紧扣“信念”一词,以“信念”领衔,让“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不断跃然学生脑海,在读悟、想象谈迁经历的千辛万苦中,体会到信念支撑的力量。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单地介绍了谈迁的志向以及他为写成《国榷》付出的努力。第二部分2-3自然段,具体写谈迁在遭受到原稿被偷的厄运后,重新奋斗最终写成《国榷》的事。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充分地体现出了谈迁的信念就是打不垮的信念,为下文揭示有关信念的道理打下了一个强有力的伏笔。最后一部分第4自然段,点明题旨,揭示信念的力量。

  文章意在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向学生传递:信念能够让我们永远心怀希望,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们成功。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感悟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2.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四、说教法、学法、教学理念:

  1.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重点词句知道朗读和感悟。

  2.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本课的导入,从读题开始,接着我从“信念”如入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谈迁的信念是“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这也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围绕“信念”体会谈迁编写国榷的艰辛。

  这部分内容我以谈话导入:信念是力量,信念是明灯,正是在信念的指引下,50是多岁的谈迁终于写完了国榷。引入第一小节的学习,这一小节中有一个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让学生自读感悟,这几个数字在这里表现了什么,学生可以说一个数字,也可以几个数字结合起来说。20多年,一万多个日夜,记载了谈迁辛劳的付出;6次修改是为了明史的翔实可信谈迁十分严谨认真;50多岁说明年老志坚;500多万字从数量上说明谈迁巨大的工作量,真是一本巨著。最后通过朗读加深对谈迁的认识,认识谈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一小节中“为了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引导学生去比较“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从而让学生感悟谈迁对历史的责任感,以及谈迁编写国榷的`不易。在通读朗读去感受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情感。

  (三)体会谈迁遭遇的厄运,了解在信念的指引下,谈迁挣脱厄运

  在联系前文的基础上,学生自读感悟,从“20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是体弱多病的老人”这句话,抓住关键词,学生体会到《国榷》被偷是极大的“厄运”,接着引读“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让学生感受谈迁悲痛万分的心情。我谈话过渡,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很快站了起来。出示句子“许多人以为……”,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会抓住“很快”、“回到”、“从头撰写”等词语体会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体会谈迁不屈不挠的精神。我抓住词语“挣脱”,问学生能不能换成“摆脱”。让学生体会谈迁遭遇厄运所受的痛苦之深,谈迁脱离厄运之艰难,进一步体会谈迁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品质。我相机提出问题,“面对如此厄运,是什么支撑他很快站了起来?”让学生体会谈迁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然后我再出示谈迁所说那句话“吾手尚在,宁已乎”,通过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信念”的力量。

  (四)体会再写《国榷》的艰辛,明确在“奋斗”中坚定“信念”

  我通过这样的导入语:“让我们静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走进这位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去看看他如何从头编写这史书的。第三小节要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理解,比如“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终日奔波”等词语,然学生体会谈迁的艰辛。我抓住其中的一句“他一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设置了想象写话来加深学生对“信念”的理解:

1、北京的郊外,风沙漫天,谈迁……;

2、夜深人静,破陋的茅屋内一盏油灯依然亮着……;

3、花甲之年的谈迁为了修改《国榷》累得病倒了……让学生对谈迁所付出的艰辛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追问:谈迁为了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努力,在抗争,他要与什么抗争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丰满了人的形象。正是因为有在厄运中打不垮的信念,谈迁又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齐读写新《国榷》的句子。

  此时再让同学理解“名垂青史”这个词语,谈迁为什么能名垂青史呢?名垂青史的只是谈迁的名字吗?学生自然会想到《国榷》,更会想到隐藏在其中的打不垮的信念,二次撰写《国榷》所表现的坚不可摧、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五)学习最后一小节体会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总结全文。

  漫漫人生路,总会遇到一些崎岖和坎坷。我希望学生能牢记这个故事给我们启迪,在面对挫折与苦难时,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最后在朗读(最后一节)声中,在对人生的感悟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宜宾市四中的艾宗坤。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这是情感目标。

  2.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这是知识目标。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这是能力目标。

  (三)教学重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很多时候有些人只对吃鱼感兴趣对抓鱼并不感兴趣。所以我的理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欲。”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针对此,我选择教学突破口是:由诗眼入文,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四)教学难点

  由于音乐是无形的,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但这篇文章却很好的表达了出来。因此授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

  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感受“声中之情”“文中之情”。文章的难点就是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的。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个理念,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通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的特点和思想情感,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尝试用文字描摹音乐的成果;第三课时:,结合导学案处理相关练习内容。)我今天说课内容选取的是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对于新授课来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导入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共传知音的传说;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

  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畔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见证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偶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信手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具体研习

  1、 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

  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通过“乐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也是全文的主旨句,我将围绕此句做文章,打破逐段讲解的老套路。)

  1、全文最富有感情最能体现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引出下问。)

  2、“沦落”是什么意思?文中“沦落”的人有哪些?

  (明确:琵琶女和白居易。)

  3、 (谁解沦落人?)(引出对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学习,分别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文中人物,读出应有的情感。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遭遇。)

  4、“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是”同在哪里?

  (一个是朝廷官员,一个是江湖的歌妓,一个是高朋满座,一个是门前冷落,反弹琵琶求其相同点。)

  明确:同在经历、心境、都来自京城、怀才不遇??)

  5、是什么将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明确:音乐)

  6、 (谁识琵琶声?)这是怎样的音乐?

  (转入对第二段的研习,学生齐读,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对音乐的描写尤有独到之处。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b,音乐有什么特点?c随着音乐的变化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d琵琶女的演奏收到了什么效果?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b,音乐时而厚重时而清脆,时而悠长时而短促,极富变化。c,悲愤、哀怨、凄楚??d,“此时无声胜有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既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

  (三)课外延伸

  学生刚接触这类文章可能还不能充分领悟其中的内涵,因此为了加深他们的兴趣,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我会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可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

  (四)作业

  家庭作业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现在的音乐类型丰富,学生也有自己所钟爱的音乐,因此我让学生课后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说板书

  琵琶行

  白居易

  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 谁解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谁识琵琶声

  比喻句 音乐特点 感情变化 艺术效果

  我认为板书设计要力求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诗歌音乐性的语言,并且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老师不能成为一个知识的传声筒和复读机,而应该是发掘他们潜力的伯乐,并且能与学生共同成长变化着。所以我希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

  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任务、说过程、说自我评价五个方面展开展开本次说课。

  【说教材】

  《始得西山宴游记》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一样思考”中的感悟自然版块,本文是柳宗元在遭贬的境遇中写的文言游记散文,主要写作者在游西山时达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已经学过柳宗元的相关文章,对作者并不陌生从知识能力上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而且刚学过苏轼的《赤壁赋》,所以理解文章的难度不会太大但毕竟古文的学习比较难,所以在引领学生感悟自然和人生的同时学习相关文言知识

  【说任务】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再结合专题教学要求和本科特点,依据新课标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设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游西山时达到的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境界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比较与《赤壁赋》的异同

  教学难点:领会到作者在游西山时达到的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境界

  【说过程】

  综合以上分析,我把教学过程分为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五个环节

  1新课导入:我将设计如下导入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大文豪苏轼一起泛游赤壁,那么今天呢,我们将和柳宗元一块宴游西山,感受一下西山给他带来了怎样的感悟我认为如此导入不仅在温故《赤壁赋》时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

  2作者简介: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柳宗元的.资料,让学生借助资料来介绍作者及背景,之后,我将强调与本文创作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教师的补充强调则是为理解文章主旨打下基础

  3整体感知:我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诵读课文,要求学生在书中画出难读字词以及难以理解的句子和学生一起通过看注解和讨论解决这些难点后逐段疏通课文,引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我设计的依据是新课标的阅读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4重点研读:学生重点朗读课文的第二段,思考三个问题,

  ①是西山与众山相比有何怪特之处?

  ②是文章紧扣“始”字落笔,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哪里?

  ③为什么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通过生生讨论和师生讨论得出结论

  我之所以设计了这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内涵,通过合作讨论来突破课文的难点

  5拓展延伸:我将带领学生对比阅读本版块的《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两篇课文,找出两者之间在作者境遇,文章内容、风格、主题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板书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游众山:异态: 幽泉怪石 醉而思归

  对比

  数州壬壤,皆在衽席之下

  游西山:特怪 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醉而忘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自我评价】本次说课亮点充分体现了先生后师的原则,任何环节学生先行,以学生为主导。实施过程时注意事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不要只关注明星学生。

【说课稿】相关文章:

《蜜蜂》说课稿06-26

《比尾巴》说课稿06-27

画风说课稿06-27

《掌声》说课稿06-27

草原说课稿06-28

《孔乙己》说课稿06-29

《穷人》说课稿06-30

《心声》说课稿06-30

《口技》说课稿06-30

《风筝》说课稿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