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04 19:53: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专家、领导,亲爱的同行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小学的张xx。今天是我们xx街道的语文盛事,也是我们xx县语文专家、大咖,群英荟萃的日子。非常感谢领导们的信任,让我这个名不见经传,又多年不曾登宁乡小语盛事舞台的“老人”这样一个机会在大家面前露脸。不过,也因此特别忐忑。因为担心自己已经“落伍”,没有跟上课改的步伐;担心自己才疏学浅,又至今都还没有看到这个学期的教学参考书,不能完全领会部编新教材的真实意图……当然,虽然有种种担心,但是我知道只有认真对待,努力钻研才能让自己有收获。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的识字教学,我今天教学的是第二个单元,也就是教材的第五单元的第一课《识字5 动物儿歌》。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后,识字写字的教学安排是“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说白了,就是促使学生大量识字,能快速进入阅读学习。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也这样清楚地告诉我们。且对“会认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也不对字形作过细的分析。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复现生字,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让生字反复再现,让学生从整体上识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可以将生字组成学生理解的常用词语或句子,使生字在语境中不断复现,帮助学生巩固生字。那就无需学习和运用识字方法。这样也减轻了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只要重点关注“会写字”的识字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即可。

  基于这些,我在这一课的第一课时教学中,重点就是通过反复认读,认识12个“会认字”。为此设置了几个有梯度的环节引领学生学会认带有虫字旁的生字。而12个“会认字”当中,“迷”、“造”和“网”同时又是“会写字”。所以,我对它们也有了侧重。尤其是象形字“网”,我不仅重点指导认识,向孩子们渗透字理,引导他们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熟记“网”字,并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感受汉字的神奇,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我想,这正是识字教学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然后,顺势教孩子们书写。

  对于这一套教材,我心里是完全为之点赞的,用它的时候内心是欢喜的。就目前已经接触的一年级新教材来看,相比之前的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它已经努力降低了难度,减少了教学任务。而且新教材的选材特别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也特别儿童化,非常适合儿童阅读。蒙学、古诗、儿歌、童话都朗朗上口,浅显易懂,没有太长的课文,并且都图文并茂,篇篇都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因此,我也为孩子们引入了课外的儿歌诵读。我们班人手一册《日有所诵》。(这是“亲近母语研究院”的教材,也是我在20xx年开始到20xx年结束的在“长沙市小学语文朱爱朝名师工作室”学习三年的收获之一。)里边的儿歌都是短小的,都是特别有趣的。孩子们都能借助拼音很快熟读,并背诵。而且,每一首儿歌都能给孩子们以启发。我们班的孩子每天回家都会诵读,没有一个学生有抵触情绪的。家长们也特别支持,纷纷叫好!每天早读的时候,我也会做一些指导,或者检查。督促他们坚持诵读。经过这样的'练习,我发现孩子们的语感有增强,朗读水平有提高。一个个记性倍儿好!今天,课前孩子们就会给大家诵读几首儿歌。最后,我也会让孩子们练习诵读一首关于动物的儿歌,作为课的结束。

  我认为,不管教材如何更换,新课标的理念是不变的;不管时代怎么进步,教学生学好语文,传承我们中华的文化,是不变的;不管我们是年轻教师还是有经验的老教师,都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不变的。我们行走在小学语文教改的路上,沐浴这新课改的春风,使用着不断优化的教材,我想,这是我们小语人的福气!更是孩子们的福气!

  感谢大家的聆听!

说课稿 篇2

  在过去的几年中,开展素质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众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尤其是xx年6月份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实质,并赋予了素质教育时代的特征和新的内涵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指:能够解决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示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又增设“初中数学中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在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贯彻这一精神课堂教育就必须有创新的情景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诱因也就是说,课堂教育必须创设一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适合教育规律的和生动活泼,让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情境

  因此,近期我们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下面就让我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追及问题”的教学设计,展示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和实践,向在座的领导、专家请教,并衷心的希望你们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改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

  我们这堂课主要有五个特色:

  1、学而时习之

  2、新课当旧课上

  3、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4、突出学习和强度,角度和反思

  5、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一、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就是说,通过反复地、多次地进行对知识的复习、巩固,提高学习能力,使知识学习呈螺旋式结构这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这里我们具体设置了三种类型的题目

  (1)、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例如课前训练一中的1-6题与13-15题,作业部分的1-5题,通过对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使基本技能再形成

  (2)、过去学生经常出错,疑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析疑、再次理解例如:课前训练一,第7-10题和作业第6-10题,我们有意设计一些隐藏错误或缺漏的题目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对自己学习严格要求,并时常进行反思,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基础

  (3)、练题例如课前训练11-12题,作业11-15题,都是以大题小做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了解哪一些是关键之处,通过局部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强度

  有些老师认为训练题的题量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吗?但我们在求学生定时不定量目的是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不少教师都埋怨学习学生的知识遗忘率大,学习的内容有章节性和阶段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学而时习之的思想但不是说要在3分钟过后,我们不论学生完成实践了多少都让学生必须进入课堂训练二的部分

  二、新课当旧课上

  这里具体体现在课前训练二上,这里遵循了从人的学习规律而设计的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因此,把新课当旧课上,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完成一组递[进的变式的训练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课另外,把现代数学手段引进课室,通过电脑的声、色、象等功能,把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起来,使不能完整看到的现实问题,再次呈现眼前

  第1题是相遇问题,通过电脑模拟情境,让学生进一步对相遇问题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并复习解应用题的一般思维习惯与解题步骤,强化学生的实践路和找相等关系的能力,为本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题1在第1题中改变条件,产生了不同于相遇问题的新情况,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追是及有一定条件下的

  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改变了条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同向追及问题作全面的正确的分析,通过电脑模拟,直观地反映两种情况的数量关系和本质第一种,随着时间增加,距离越越大,也不能追及第二种,随着时间的增加,距离越来越短,有可能追及然后再与问题1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比向学生交待一个追及问题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速度不同;2、快者追慢者;3、同方向让学生观察模拟后,加以想象、分析,先画出线略图再完成局部训练题,弄清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

  而问题3,实质是问题2中的追及问题,不同的只是甲、乙两人的距离,不是本身固有的,是通过先后出发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把两人相距40千米“用“让乙早出发12分钟“代替,其实,还是将问题3回复到问题2上

  在这里我们对本节例题作适当的处理,把原例题放入A组练习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本几节的问题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例题一定在讲解的习惯整个训练二,以一题多变化作为新课当旧课上的切入点,创设一个让人学得轻松,学得容易,学有所得的氛围

  三、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为了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我们设计了两种层次的题目,定时不定量要求各层次的学生完成从而使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同趣点,不同在求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巩固和发展,让学生有收获感、满足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A组训练题是本节知识的直接运用,面向全身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本节基本技能的方法

  第1、2题用填直线型示意图和填表的形式让学生弄清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把实际问题建立抽象的,科学的数学模型

  B组训练题较A组灵活,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1)-(3)题是通过对A组题目进行变成训练形成的因为是通过题型多样化,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后用局部与全过程相结合,多渠道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4)题,学生要考虑两种情况;目的.是通过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第(5)题,把常规的追及问题变为一个人,自身追及问题,这题比较注重思维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数学,保证了数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从而使学生从定势思维过渡到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地让学生分析问题,充分体现了学习的强度,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主动参与的状态

  同样这里也是限时20分钟,但并不是说,在20分钟学生必须全部完成,学生因应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进行练习

  以上不同起点的练习设置,不但照顾了差生,解放了优生,同时也调动了中层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抓两头,促中间的效果

  四、突出学习的速度、角度、强度和反思

  在当今的社会,人必须有时间观念、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学习就必须有速度和强度所以我们设置了限时训练和反馈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事负责,促使他们有一个时间观念从而提高解题速度,并与其他的同学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学习的角度也就是说,必须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要从多角度进行,强化联系,强化转换所以我们在引入训练时运用变式,分类讨论的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角度性在练习的设计上,通过局部训练,填图或填表弄清题目的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培养学生审题的角度而B组题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角度,使优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提高解题能力,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更高层次的要求,锻炼了优生思考问题的零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习的强度,就必须在课内利用一切的时间,对本课内容进行多次的、反复的训练,以达到熟练和应用自如的强度,具体表现在本节重点和难点的反复,大容量的局部训练和具有层次安排的题组训练上

  例如:课前训练一和作业中对新旧知识的系统复习,通过多次巩固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又如:练习中的局部训练在一堂课,只有45分钟,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不能面面区到的为学生讲解全部知识,只能有针对性的集中解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通过局部训练来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进一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另外,我们设计了强化A组题,在学生完成A组训练题后,可以自由选择是进入强化A组题还是进入B组训练题中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和为在A组训练中未能形成基本技能的学生再次创造一个条件和空间,务求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再次有机会形成基本技能,充分体现学习强度和分层教学

  “学问”的意义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必然有问题存在,并且要主动的通过多种渠道解决问题,扫除成长中的障碍

  作业中反思的设计,是培养学生对自己严格要求,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反省,并不断好问、好思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五、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素材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把数学问题溶入到一个与他们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中,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以上就是我们根据当前教育的新要求,进行的具体的改革和实践谨请各位领导、专家指导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心,别伤着》,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小心,别伤着》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第二册第三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中的第三个主题。这一主题围绕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展开,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意外伤害对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痛苦和烦恼,从而使学生懂得避免意外伤害是非常有必要的,让一年级学生初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一课的知识和学生平时的生活结合紧密,很适合低段学生进行学习,可以让一年级的小同学从小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1、体验如果遭遇意外伤害,自己和家人经历的痛苦和烦恼。

  2、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发展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3、受伤后,在成人不在的时候,学会处理简单意外伤害事故的方法。

  4. 关注自身健康,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

  2、进一步发展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3、思考哪些同学的日常行为可能会对自己和别人造成伤害。

  二、说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是自觉性较差,生活经验有限,所以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我在整节课上设置了经验交流、情景表演等多种学生们喜欢的教学环节,力求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我相信如果对学生引导得当,教学效果一定会非常明显的。

  三、说教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决定采用“情景教学法”为主,以谈话法、讨论法为辅。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也强调教育必须从学生发展德育现实和可能出发,有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接受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通过表演感悟――讨论交流――领悟方法――活动体验

  在《品德与生活》中,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老师指导下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与学共同的中介。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在本课教学中,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表演、讨论交流,从中学会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从而使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五、说设计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了解有关安全的知识,有初步安全的意识和自护自救的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低年级小朋友的认知、心理特点,设计本课时,我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出发,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方法,发展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品德与生活》学科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生活情感,我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学习知识的热情,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课主题。我首先(出示课件:学校学生课间活动时不小心受伤的录像)通过这一情景的展示,让学生回顾自己不小心受伤的经历,并且让同组的小朋友互相讲一讲自己受伤的经历,教师及时引导,由于我们缺乏安全意识,或者意外事故的发生,稍不注意就要受伤,受伤之后不仅自己感觉很(痛),还会让爸爸妈妈(担心、着急、心痛、花很多钱……),既然这样,你想对自己或其他小朋友说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言后。这时,教师就出示课题:《小心,别伤着》。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创设生活情景,运用录像、课件让学生回归生活,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为后面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

  (二)观察分析 提高认识

  这一环节我主要运用生动的动画情景出示教材范例,迅速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用“找一找”“演一演”“说一说”来展开教学。找――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演――受伤的情景;说――身边还有哪些危险。《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本环节教师抓住一年级小朋友表现欲强的特点,通过找周围存在的'各种危险,演受伤的情景,说身边还有哪些危险情况,怎样才能避免伤害,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因为对学生而言,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学校、家庭及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来谈,尽可能让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让学生意识到受伤是一件很危险糟糕的事,关系到自己的健康、快乐甚至生命的大事,应该足够重视要好好保护自己,这样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心理需求,自我保护意识已经悄悄深入到学生心里。这样,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在这种充满生活情趣的氛围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这一目标,就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的潜在思想和行为。这样就使学生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不安全因素很多,需要时时处处小心,努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指导行为,掌握方法。

  这一环节中教师创设情景,(课件出示:破手指插图)请学生说一说手指划破了怎么办?并认认老师课前准备的有关药品,让学生从开放的途径获取知识,课上让学生自带的处理小伤口的药品练习处理小伤口的方法,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讨论

  1、如果流鼻血了 怎么办?

  2、 如果扭伤了怎么办?

  3、小红被小狗咬伤了怎么办?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去观察、去感受、去研究。本环节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集中处理常见伤害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四)、总结延伸。

  上了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课后,咱们来开展一个“我来给你提个醒”的活动,以后,发现谁的做法会给自己或别人,造成危险,咱们就马上提醒他——“小心,别伤着”让我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健康生活每一天!

  [最后,通过《安全歌》这一活泼巧妙的形式,和学生共同总结避免危险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且设计了“我来给你提个醒”的环节,使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向课外延伸,促使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学会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互相帮助的情感,从而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互助互爱的意识和能力逐步提高。

  各位评委,我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否科学,敬请各位指正。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新课程条件下教学内容是有弹性的,教学过程中常会生成动态的新的资源,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面对课堂教学中临时生成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努力做到及时去捕捉这些闪光点,营造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为每一个学生表现或发展自己创造机会,让课堂焕发生命.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名位评委:

  大家好!

  曾几何时,公路成了扼杀生命的无qingsha手,交通问题如同是一块沉重的石头紧压着人们的心魂。太多太多的事故让人惨不忍睹,让人闻之撕心裂肺。有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有多少孩子没有了父母。丈夫离开了心爱的妻子,妻子告别了心爱的丈夫,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那么残酷,那么难以置信!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欠缺安全防卫知识,不懂交通规则,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所以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江西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安全我知道〉中小学安全教育读本》小学4—6年级版本中第三章中的第9课《遵守交通规则》。本课是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内容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符合学生的现实需要,更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为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懂得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珍爱生命,遵守交通规则。

  2.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一些安全知识。

  3.提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一些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提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交通标志及标志名称 心形卡片

  根据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本课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主要通过“真实的场景再现” ﹑“学生的现场体验”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达到增长知识、明白道理、指导行为的目的。

  本节课中,我从认知—情感—内化—行为—习惯,层层渗透,步步深化的学法,使学生变外显行为活动为内化思维活动。

  为了使活动目标顺利完成,活动重难点得以突破,本节课,我将以“遵守交通规则”为话题,设立了五个环节:“观视频,引安全” —“看图片,知安全” —“识标志,晓安全” —“赠礼物,传安全” —“爱生命,注安全” 。

  环节一:观视频,引安全。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激起学生的兴趣,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看完后,便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交通如此井然有序呢?从而引出今天我们要学的课题就是《遵守交通规则》。

  是呀,只有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保证交通的安全和畅通,可是有些人却偏偏不这么做。(出示图片)这就是我设计的——

  环节二:看图片,知安全。

  1、学生的积极参与与情感的激发是一堂课成功之路的关键。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扮演警察,身临其境地告诫图中的人,哪里做得不对,应该怎么做?当看到有人闯红灯时,有的“警察”就会说:“停停停,你看你,红灯亮了还往前走,小命不要了吗?赶快回来,等绿灯亮了再走!”;(师在图片下相机出示:红灯停,绿灯行!)当看到两个同学互拥着骑自行车时,有的“警察”会说:“同学,你们这样勾肩搭背地骑车不怕车毁人亡吗?一心一意地骑,走非机动车道路,别让家长担心!”;(图片下出示:骑车时不要一手扶车把。)当看到有人翻越护栏横过马路时,有的“警察”会说:“你是跨栏运动员吗?要是被车子轧死了,你的家人怎么办?行人过马路应该走斑马线!”(出

  示:行人横穿公路要走斑马线、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等。义愤填膺的同学们在看图片—扮警察—找人茬—传法规的亲身体验过程中,既了解了一些安全知识,又指导了他人的行为,同时还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这样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

  2、这一环节过后,紧接着,我顺水推舟,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包括自己)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今天学了课文后,你觉得你当时应该怎么做?从课文联系到生活实际,加深对交通规则的理解,逐步深化,提高认识,达到指导学生行为的目的。

  3、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鲜活、真实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意志、习惯。说完身边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后,紧接着,我让学生通过观看一段真实的交通事故视频,把学生深深地引入这一真实的情境中去。(出示视频)当同学们都还沉浸在悲痛的氛围中时,我马上抛出问题:“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你的感受是什么?”—— “如果躺在地上的人是你的父母、亲人呢?你的感受又是什么?”我紧接着逼问——“如果躺在地上的人就是你自己呢?”此时无声胜有声!静静地,静静地,我留给学生沉默的时间,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由动到静,由看到想,此时,我想不用我多说一个字,答案都将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生命脆弱,珍爱生命,遵守交规!” (板书:珍爱生命,遵守交规!) 尔后,我顺势出示20xx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数据:20xx年,全国共发生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0812起,造成62387人死亡、237421人受伤。 20xx年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27起,造成451人死亡。其中,大中型客货车引发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23起,造成390人死亡,分别占特大事故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85.1%和86.5%。惊心动魄的视频,冰冷无情的数字,让我们震撼,让我们惊醒!同学们,为了让我们更安全地出行,除了要知道一些交通规则外,我们还得认识一些交通标志:(出示图标)

  环节三:识图标,晓安全。

  1、说一说:小组讨论图标的含义。(生答,师出示答案。齐读。)

  2、为了让学生不仅仅是表面上认识这些图标,我抛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图标?”比如:人行横道的标志(一个人在许多条横线上行走。) ;十字交叉路口(三角形里面有一个十字) ;同时我引导学生:凡是在某种图标上面画了一个圆圈并且在圆圈里划了一条斜斜的红线就代表禁止。比如:直行——箭头向上;那么禁止直行?——就在直行图标上画一个圆圈并且在圆圈里划了一条斜斜的红线;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记忆,从看图标,自然而然地内化成自己思维里的东西。轻松﹑愉快地巩固了图标含义,获得了新的安全知识。

  3、为了检测同学们对是否真正记住了这些图标,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我把标志和标志名称分别发给一些同学,让他们找朋友。拿标志的同学站在前面一排,高举标志,大喊:“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标志名称的同学赶紧找起来。如果找到自己的朋友,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两人站成一组。全部完成后,高举图标和名称,带领同学读一遍。如果找对了,我就把交通标志作为奖品送给同学们。这里通过游戏教学,使学生兴趣倍增。让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既愉悦身心,又巩固了知识,岂不乐哉!乐哉!

  环节四:赠礼物,传安全。

  1、生写交通安全警示语,请几生到黑板上写。

  2、师把学生写的交通警示语板书成一本书的形状,当作礼物送给学生,并告诫学生:交通安全无小事,遵守交规,平安出行!

  3、师送完礼物后,建议学生把自己写有警示语的平安卡作为礼物送给老师或者同学。在送的同时,对对方说一句有关交通规则的话。比如:王老师,我把平安卡送给你,希望你以后在骑车的时候,不要闯红灯,记住红灯停,绿灯行!”又比如:“某某同学,我把平安卡送给你,希望你以后过马路时不要翻越护栏,记住要走斑马线!”学生通过送一送,说一

  说的方式,不但自己巩固了交通规则,还向旁人宣传了交通法规,提高了安全意识,达到指导学生行为习惯的目的。

  五、爱生命,注安全。(播放《祝你平安》歌曲)

  同学们,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大手牵小手,以自己的交通行为,影响周围的人,使我们的社会形成一种文明交通的良好风尚。同时也使我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鲜艳,更加美丽!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我选用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我所上的《找规律》是这一册书的第四单元第一部份——《用除法解决问题(1)》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是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总问题是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和概念(倍有概念、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体会身边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目标

  在这节课中,我初步认为教学目标是:

  1、通过学生的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在课堂,大量采用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既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又重视学生间的交流,还给学生提供了自评、互评的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说过程

  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两者仅仅是换了个说法。因此,在教学时应紧密联系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引导学生会用转化的方法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从而使学生会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的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语言表述中,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以文立小学学生的生活为题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求新知的活动中去。

  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探索方法,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在脑海里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形成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支发现各组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在亲身体验中明白道理,发展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

  在课堂,大量采用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既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又重视学生间的交流,还给学生提供了自评、互评的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他们处方、自由的探索空间里、在各自原的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去构建知识体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溶解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以及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本课教材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探究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二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很多固体物质都可以溶解于水,至于能溶解多少,溶解能力的大小并没有认识;对比实验,学生没接触过,如何使对比过程公平,需要引导;学生对气体能溶解于水是缺少直观认识的,需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法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研究、观察描述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

  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筷子1根、小勺2个、、注射器1支、食盐、苏打各20克并分成10等份、汽水1瓶。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部分。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实验设计、验证猜测。三、汇报交流、获取结论。四、引起经历、形成概念。五、问题延伸、深化理解。学生在科学体验活动中将对本课的实验研究学习有更清晰的认识,掌握新的实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就把这五部分展示给大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桌上纸包)同学们,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纸包,请打开看看,知道是什么吗?食盐和小苏打是厨房中常见的物品,看起来比较相似,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导出课题并板书)

  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1、 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验证猜测结果做好铺垫。)

  2、引导实验设计: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验来验证,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关键是如何才能使对比过程公平?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并撰写实验计划。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建构实验过程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条件的公平性。引导学生撰写出比较规范的实验计划)

  3、学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的实验现象和记录的实验数据是说明实验结果,验证猜测的有效论据。)

  三、汇报交流、获取结论。

  通过实验交流,数据分析,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得出实验结论,从而激发出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的饱满热情,并获得成就感。

  四、引起经历、形成概念。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设计意图:学生看见大量的气泡逸出,唤起生活中时常出现类似现象的场景回忆,激发学生想探究的兴趣。)

  2、教师解释: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设计意图:明确实验步骤,规范实验操作,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下面的提问顺其自然。)

  4、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气体也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里析出,气体溶于水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并初步了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气压的大小有关。在学生亲身经历中形成概念。)

  五、问题延伸、深化理解

  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在课文中的小资料,与生活相联系,说明水中的动物、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中学语文组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松鼠》。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说教材

  《松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作者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描写大自然中的小动物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松鼠的形态、颜色、用途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勾画出了这种小动物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突出了松鼠令人喜爱的特点。本文旨在说明松鼠外貌(形态与颜色)、习性(驯良与乖巧)、用途(肉、毛、皮)及其他特点。说它是文学作品,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说明,它是将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研究的结果,用文学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给人以一种艺术享受。这种文艺性的说明文又称为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短小精炼,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活泼生动,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可叙述,可描写,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引人入胜。

  说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本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对自然界的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了解动物的形态、习性、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此外,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是: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过程方法目标是: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分析说明文的能力,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学习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说明文鉴赏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分析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本文难点是提升学生的说明文鉴赏能力和写作手法的运用能力,感悟作者对松鼠的热爱与赞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目标的制定,使得课堂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但任务的完成,还得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能达到目的、快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本课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勾画圈点,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习惯。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3、比较法:通过《辞海》介绍松鼠的短文与课文语言的比较,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4、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出学习说明文,写好说明文的方法。

  5、拓展迁移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介绍一种小动物。

  学法: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

  就这堂课而言,主要方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理由: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习惯),体验法(理由:让学生尽情地说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话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南师大教授吴永军先生认为,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对于文本的解读,谁都不能声称自己具有特别的见解或洞察力,在极端的意义上,所有见解都是旗鼓相当的。)

【说课稿】相关文章:

《推敲》说课稿03-25

《燕子》说课稿03-26

《荷花》说课稿03-21

《观潮》说课稿03-21

《匆匆》说课稿03-22

掌声说课稿03-22

《力》说课稿03-23

《台阶》说课稿03-23

《吆喝》说课稿03-23

《散步》说课稿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