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9-24 06:04:58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锦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锦5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 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观察物体(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一头大象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木头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着重讨论侧面的不同点。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木头大象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通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出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亲身实地的观察,更加清楚直观学习本课。)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4)请小组长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小兔子和小猴子给兔博士的家各拍了一张照片,请大家猜猜这两张照片分别是谁从哪个角度拍摄的?

  (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

  (1)同学们做的太好了,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着一个茶杯,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茶杯,并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出示饼干盒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下面三幅图是谁看到的?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长方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长方体,四位同学坐在

  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用图画出来。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说说你看到的是长方体的哪一面,画的是哪种图?

  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

  (4)和它们对着的三个面是什么样的?

  (5)请小组长把长方体和图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观察正方体和球

  每个小组的学生从前面、侧面、上面观察,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画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并通过举例说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然后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最后通过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了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特征,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运动形式的理解,能利用所掌握的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与用8个方向描述地图上两地的相对位置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图形的运动及位置有关的问题,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剪刀 彩纸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图形的运动的相关知识。

  (1)出示教材97页回顾与交流第1题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轴对称图形,请大家看大屏幕,谁能说一说图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独立汇报。

  (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是轴对称图形,第四幅不是)

  师: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前三幅是轴对称图形,而第四幅不是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学生个体汇报:

  生:因为前三幅图通过对折,折痕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而第四幅图无论怎样对折,折痕两边的图形都不能完全重合。

  预设

  师:大家能从学习过的图形中或是生活中找出轴对称图形吗?

  生1:我们学习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2:有的京剧的脸谱是轴对称图形,还有妈妈过年时剪的窗花有的.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3:……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凡是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个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

  (2)复习平移和旋转。

  师: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运动是旋转。

  学生互相交流后个体汇报。

  预设

  生1:推拉窗户的运动是平移。

  生2:风车的运动是旋转。

  生3:电梯的升降是平移,自行车车轮的运动是旋转。

  生4:……

  师:平移和旋转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与同桌交流后个体汇报。

  生1:物体平移的特征是沿着一条直线的方向运动。

  生2:物体旋转的特征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轴运动。

  生3:……

  师小结。

  2.复习图形与位置。

  (1)用方位词描述相对位置。

  师:在教室中用上、下、左、右、前、后说一说物品之间的相对位置。

  学生个体汇报。

  师:同学们还能在操场上找出东、南、西、北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个体汇报。

  师:这四个方向按顺时针的顺序应该是什么?

  生:东、南、西、北。

  师:按逆时针的顺序又应该是什么呢?

  生:东、北、西、南。

  (2)在地图上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师:除了认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外,大家还认识哪些方向呢?

  生: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引入课题。

  播放《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配音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后谈感受与收获,引出并板书课题:辨认方向。

  二、调动原有经验,感知现实中的新方向。

  (一)、复习。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哪四个方向?(东、南、西、北)你能在教室里辨认吗?如果到了一个新环境,你怎样辨认这些方向?(观察太阳、树木、利用指南针……)

  (二)、探究新知。

  1、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果有学生说出南东、北东、南西、北西,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对应板书。

  2、借助人们生活语言习惯,统一对方向的描述性词语。

  3、活动体验一:让学生尝试在教室里指一指东南方向,并思考:为什么把这个方向称之为东南呢?

  学生可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总结:东方与南方的中间,是东南方。

  以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北、西南、西北三个方向。

  (三)、深化体验。

  1、活动体验二: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学生先自主找一找,再指名汇报。

  2、活动体验三:指名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其他同学说一说学生甲在学生乙的什么方向?学生乙在学生甲的什么方向?然后思考讨论交流:同是两位同学,但对他们位置的描述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方向的相对性。

  二、生活经验升华,探究地图新方向。

  (一)、复习。

  教师出示方向板(小黑板出示)谁能在老师的方向板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指名板演。总结强调:方向板上的方向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方向板上标出其余四个方向。学生可小组交流合作、互相帮助,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汇报总结,展示自己制作的方向板。

  2、出示课本第22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借助方向板辨认并口述各种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完成“认一认”。

  3、深化感知。说一说动物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校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

  三、拓展应用。

  1、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1题。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向北的方向标,然后进行辨识方向的训练。

  2、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2题。

  先让学生小组内互说,再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

  2、正确地掌握10以内连加的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课型

  教学关键

  运用图理解连加含义

  教具

  小棒等

  板书设计

  连加

  5+2+1=84+3+1=8

  教学反思

  复习时反复巩固两个数相加表示把两个数和起来的意思,由此自然将知识迁移到三个数相加,也表示把三个数和起来,从算式意义的理解上就容易多了,再将计算弄懂深化,效果较好。

  教学过程

  环节设计说明或修改

  一、复习:

  1、口算。

  8+2=10-3=8-7=6+4=0+9=

  5+5=10-8=2+5=3+7=10-2=

  4+3=7+1=

  2、看图写算式。

  (手绘图)

  提问:为什么这两道题都用加法计算?

  二、新授课:

  1、教材72页小鸡图(1)

  电脑显示:先出现地上有5只觅食的小鸡,然后,从竹林后面跑来2只小鸡,然后再出现1只小鸡,观察完动态画面后,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l提问:地上的小鸡由哪几个部分组成?(3个部分)

  l要求地上有几只小鸡,该怎样求?(把这3个部分合并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你会列式吗?

  l教师:以前我们学的都是两个数加起来,而这一道是3个数相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连加

  l连加算是怎样算呢?我们可以按照小鸡出现的先后顺序来计算。原来的5只小鸡和先跑来的2只小鸡先加起来,并在连线下面写7,成5+2+1,再把7只小鸡和最后跑来的1只小鸡加起来,(把7和1用线连起来,成5+2+1,就是8只小鸡,在算式后面写=8)

  l让学生说一说连加应该怎样计算?

  l小结:三个数连加,要先加前面两个数,再把得数和第三个数相加。

  2、教材72页做一做左边第一道题。

  l摆小棒。在自己的课桌上先摆4根小棒,再白3根小棒,(与前面4根要分开距离)最后再摆1根小棒。

  l根据自己摆的图,想一想该怎样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l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板演。4+3+1=8

  l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计算连加的时候要怎样计算呢?这些问题先让学生自由说然后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是3个数连加,计算连加的时候,要先把前面两个数加起来,再把得数加第3个数。

  三、巩固练习

  1、教材73页练习十一的第一题。

  看图。2+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5+4表示什么?2+3+4又表示什么?2+3+4该怎样计算?

  2、教材73页练习十一的.第二题。

  l引导看燕子图,先把题意理解清楚。

  l问:电线上停着几只小燕子?又飞来几只?后面又再来几只?让学生填写算式。

  l问:3+4表示什么?再加2又表示什么?

  3、教材73页的练习十一的第三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评讲,对个别题进行提问:你是怎样算的?

  4、教材73页的练习十一的第四题。

  l要求: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都要占一小格两个算式之间要空两个小格。然后让学生独立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5-16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8-12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08-24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1-25

平行小学数学教案04-10

小学数学教案(实用)07-27

小学数学教案4篇09-30

小学数学教案3篇04-0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9-10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三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