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06 11:02:37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7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说出判断的根据。

  师:小马虎感谢你们帮他解决了难题,他呀非常佩服大家的判断推理能力。说到判断推理,有一个人在这方面是非常了不起的。看!他是谁?(柯南)

  给警察叔叔帮忙:

  案发现场,从目击证人口中得知作案人是外省口音,年龄是40岁左右,男性,

  通过排查找出了一些嫌疑人,这些是他们的身份证号码,你知道作案人是谁吗?

  1、110105199311299155

  2、420504196806052136

  3、310245196902134521

  4、332625196712203578

  3.联系实际,开阔思维。

  (1)了解身份证的用处

  师:你们知道身份证主要有哪些用处吗?

  (银行取款、邮政取款、坐飞机、贷款、住酒店、登机、贷款、开户、更改户籍资料等。 )

  师:身份证能反映一个人的多种信息,所以一定要保管好,不要随便借给他人使用,同时今天课上的身份证号码也要注意保密。

  师:身份证号码要表达的意思用文字能表达吗?既然可以,为什么还要用数字编码来表示呢?

  (用数字能简洁明了的表示一大串信息,不会混淆。 )

  师: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我为十多亿人的信息!可见用数字来反映信息是多么的简洁明了,这也就是数字编码的优越性。(板书:简洁)

  (2)走进生活,了解其他编码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身份证上的'数字,其实呀,在现在这个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象身份证这样的数字编码,你能举个例子吗?

  (邮政编码,银行帐号、电话号码、车辆号码……)(欣赏图片)

  四、运用编码,设计编号。

  1、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给自己来编一个学号呢?

  (出示活动要求:1.这个学生编号反映哪些信息比较好?2.这些信息打算分别用什么?3.代码的顺序怎样编排?)

  2、小组讨论:你们认为在编号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简洁方便,有规律,不能重复,唯一)号码上反映哪些信息比较好?(入学年份、班级、学号)

  3、学生尝试独立编码。

  4、作品展示

  5、小结:大家真能干!在短短的时间里就编好了一个学号,而且反映出了这么多的信息,老师一定把你们的这些好建议、好方法转告给校长,让他来采纳大家的这些建议和方法,你们乐意吗?

  五、课堂总结,引申探究。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课后调查。

  活动内容: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了解邮政编码所反映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用两步连乘计算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了关于两步计算的一些问题,但是不同的是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更能够进行不同的组合,不仅需要学生去收集信息更需要去选择分析有用的或者是关联的信息,使得学生掌握不同的解题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积累对相关数量关系的认识,感受从已知条件出发或从所求问题出发进行思考都能有效地确定解题思路,能用两步连乘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灵活组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13

  二、教学目标

  1、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行自主与复习,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估算、笔算的计算方法。

  2、理解三算之间的联系,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解答。

  3、体验回忆、举例、分类、和纠错、应用的计算复习方法。

  三、教学流程:

  1、揭题。(板:两位数乘两位数与复习)

  2、知识的复习与梳理

  (1)回忆

  (2)举例(补充40×30 11×80 15×20 31×32 39×27 45×25等例子)

  (3)分类

  (4)知识点的复习与

  ①口算 40×30

  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15×20乘数末尾只有一个0,怎么积的末尾出现两个0?

  ②估算

  老师想很快知道39×27的大概结果怎么办?

  你是怎么估算的?

  28不是更接近27吗?为什么不把27看做28来算呢?

  还可以怎么估算?

  估算方法

  ③笔算

  39×27

  算后问生有没有快速检查的办法?(我们先看看他们的得数与估算的值是不是比较接近,那对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不过还得一步一步仔细检查。)

  师:抓住第二步:十位上的数乘时,积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让学生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第二步计算中的“7”是哪来的?2×3不是等于6吗?

  说说笔算的'方法

  ④求联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请你想一下三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3、纠错

  生独立算其余的题目,老师巡寻错例,若无,师补充典型错例。

  4、应用

  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1)、一个教室坐40人,一幢教学楼13个教室能坐多少人?

  (2)、一本童话故事书要19元,如果老师要给全班44个同学每人都买一本,需要带多少钱?

  (3)、鲍田小学的阶梯教室共有19排,每排有26个座位,如果有500名老师来参加听课活动,能坐得下吗?

  做了这三道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

  5、复习方法(回忆、举例、分类、、纠错、应用)

  6、拓展

  聪明题:下面算式中的汉字,分别代表什么数字?

  数 学

  × 学 数

  1 1 4

  3 0 4

  3 1 5 4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

  1、 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请学生说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习:期末复习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复习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现在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现在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习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

  2、练习:做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练习。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

  (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习第21—23题。

  第21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

  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11).

  同时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机会少,度量时也比较困难.

  教学一开始,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测量较大的物体课桌的长度,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厘米”去测量,非常不方便,使学生体会到需要较大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分三个层次,首先认识米,通过看米尺,用米尺量出物体的1米高,1米长,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米卷尺,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互相量身高,1米高在自己身体的什么部位,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量出2米、3米、……的绳子来.

  第二层次,根据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研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在1米的直尺上、折尺上,和学生自己的卷尺上,找出1厘米,再数一数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并通过1厘米、1米线段的对比,学生清楚地了解“1米=100厘米”,为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提供鲜明的表象.

  第三层次,指导学生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由于距离比较长,所以采用小组合作测量的办法,帮助学生掌握测量要领.最后通过选择合适单位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米、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空间观念形成的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出倒数的意义,并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及互为的含义。

  2.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兴趣,引出概念

  1.投影。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谁说得快?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快吗?这两个因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这节课老师就要把这中间的奥秘告诉你们,相信你们得知后比老师说得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倒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2.同学认真观察每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板书:乘积是1 两个数

  3.你还能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你为什么说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生:两个数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可以了。

  师:说得好,因此我们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把板书补充完整)

  4.举例说明,什么叫互为倒数?

  师:3是倒数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你们说得对,谁能说出几组倒数?

  同桌互相说,每人说两组。(指名说)

  问:怎样判断他们说得是否正确?

  生:看这组数的乘积是否是1。如果乘积是1,这两个数是互为倒数;如果乘积不等于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观察、分析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小组内进行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教师小结:

  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设计图案。

  1、独立完成书37页练一练1题、2题。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1)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学生评价: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生活中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制作图案的兴趣。

  通过再次欣赏花瓣图案,观察分析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交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和操作相结合,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09-0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2-1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05

小学数学教案3篇04-0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10-0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11-05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3-07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7-19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3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