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范文汇编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
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l)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把握各段意思,理清行文思路,归纳本文的三要素。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2. 明确学习目标
3. 了解作者
4. 检查预习: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2)释词: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回答导入问题
同学们找到造成这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
(明确)例:刚才那个女大学生因为没有格物致知精神,没有实践能力,所以她的动手能力比较差.。
我觉得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没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而中国的学生在这个文化背景之下,也是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偏向与抽象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才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
2. 整体分析课文内容
(1)师:这两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实际上,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既然这么重要,“格物致知”中国词究竟是上面意思?
明确:格物致知就是“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的意思。“格物致知”作为一种精神,是指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得到知识的一种精神。
(2)师: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师: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学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合作讨论,形成一致观点)
明确:前面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认为作者讲了三方面的道理来证明“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论点的:
道理(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道理(2)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道理(3)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什么?
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他是否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5)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明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
(6)归纳本文结构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三). 合作探究,明确本文论证方法
1聚焦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明确)A. 引用论证法:
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B. 举例论证法: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
C. 对比论证。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四)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五)作业:
你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一个例子。
(六)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用一句名言作了回答:“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
二、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题解: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四、感知全文:
(一)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要求学生注意文中的字词读音及朗读的节奏。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于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⑥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③余闻之|也久
(4)理解几个词语:
①养父母:赡养。②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从先人还家:跟从。⑥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⑧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且为众人:尚且。⑩固众人:本来。
(5)理解下列句式:
①“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回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父异焉⑤环谒于邑人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⑥泯然众人矣
③稍稍宾客其父⑦贤于材人远矣
④或以钱币乞之⑧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准确抄写单韵母,能用“圆、灯、年”扩词,能用“觉得”造句。初步认识对联。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听写:节日 立正 家家户户 欢庆 花灯 金鱼 真好 一年
二.抄写a o i u ü 6个单韵母,抄写时主义者几个字母都站中格。
三.组词,看谁组得多。
圆:( ) ( ) ( ) ( )
灯:( ) ( ) ( ) ( )
年:( ) ( ) ( ) ( )
四.仿照例子说一说。
这个彩灯,我觉得很奇妙。
这个 ,我觉得很好吃。
------,我觉得 。
五.认识对联
出示两幅对联
明月照九州 明月皎皎千门雪
花灯映万家 华灯盏盏万户春
1.学生借助拼音读对联。
2.观察对联有什么特点。
3.你还看到那里有对联。
【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发言积极,你们学得真棒!
【教学回顾】
多数学生能掌握本节内容,个别学生在补充句子时有困难。
【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组词,看谁组得多。
圆:
灯:
年:
语文教案 篇4
课标解读:
课标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教材分析:
《j q x》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第6课。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j、q、x ,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第二部分是拼音,包括j q 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写规则的教学内容,以及三拼练习。第三部分是j q x的书写格式及笔顺。第四部分是读词认字,配有图画,图上画的是人们在院子里活动的情景:有的下棋,有的搭积木,有的喂小鸡,有的洗衣服。第五部分是一首儿歌,配有图画。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学会j、q、x 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j、q、x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及三拼音节,初步掌握ü上两点省写的规则。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儿歌。
(二) 过程与方法:
1、以创设情境、看图说话、编顺口溜、做游戏、合作读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2、针对学生喜爱阅读的特点,充分利用资源库中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感受阅读的情趣。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产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初步感受学习汉语拼音的意义。
2、喜欢阅读,体验阅读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j、q、x与ü相拼两点省略的规则。难点是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对环境、对老师、对同学、对课堂、对学习、对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他们注意力的特点之一是,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上,就记忆了他,而忘记了别的事情,他们注意力范围狭窄。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评价设计:通过课前家长评价和课堂检查预习环节,达成目标1
通过课堂观察对话,整体呈现,达成目标2
通过对编讲识记,达成目标3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
小朋友们,谁能在这一群字母朋友中找出我们已经学过的声
母?请把不是声母的放一边。(字母卡片展示)
今天,让我们再来认识声母家族中的三个新朋友, 他们就是j q x,(出示课件)瞧!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个声母就藏在这些美丽的图画中。你能找到与它们对应的图画吗?
(设计意图:通过找声母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新课的引入做铺垫。让学生找出与新声母对应的图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观察说话,整体呈现 (4分钟)
1、(播放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指导说话。
2、揭示图中隐藏的声母,启发学生看图记忆字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从而达成启发学生的效果。)
三、编讲识记,掌握音形 (13分钟)
1、学习声母“j”的音、形。
师:(出示课文中“j”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一只母鸡在捉蝴蝶)对,我们把“母鸡”的“鸡”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声母j的发音。
教师示范读“j”,学生边听边看嘴形。学生试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j”的形?看看“j”长得像图上的哪个地方?(竖左弯像一只伸长脖子的母鸡,上面的点就像母鸡头上的蝴蝶)
师:老师编了一句顺口溜来记住j的形状:竖弯加点j j j。你们也能学老师这样编一句顺口溜来记住j的读音吗?(母鸡母鸡j j j,公鸡公鸡j j j,鸡捉蝴蝶j j j……)
2、学习声母“q”的音、形。
师:(出示插图)小朋友,这是什么呀?(气球)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气球?(一共有七个气球)对,七个气球的“七”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就是声母q的发音。
教师示范读“q”,并讲清发音要领。(发q时要用力,嘴巴要送气)学生试读,指名读,男女读,齐读。
听老师读j和q,听听有什么不同?(j不送气,q要送气)
教师对比读j q,指名读,齐读。
师:请同学们说说怎么记住“q”的形?(左半圆像圆圆的气球,一竖像气球的绳子)
师:哪个小朋友能编一句顺口溜来记住q?(气球拖线q q q;左上半圆q q q,七个气球q q q……)
3、学习声母“x”的音、形。
师:(出示插图) 图上画着什么?(一个大西瓜)(板书:x)你能根据图画内容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 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你们看看图中哪儿像x的形呀?(西瓜的刀痕)
师:谁也来编一句顺口溜记住x呢?(刀切西瓜xxx;一个叉子xxx……)
4、指导书写
把声母宝宝j、q、x送回家。
(设计意图:分布教学有利于学生记忆,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掌握本课知识,并在学习中运用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模仿拓展,创编儿歌 (10分钟)
1、全班齐读《气球》,说说儿歌中是如何写气球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2、能不能把它改一改呢?
3、小朋友们都很聪明,我们一起再来编一首关于《气球》的儿歌。
(设计意图;通过全班阅读,带动课堂气氛,在阅读后让学生创编儿歌,学生能够多思考,多发问。并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创编的快乐。)
六、课后作业
把你创编的小儿歌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j —ü—j u
q —ü—q u
x —ü—x u
【教学总结】
这节课学习声母j、q、x,j、q、x与ü相拼的规律是这节课的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获取知识。因此,我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发音认形,二拼读,三探究与ü相拼的规律。 对于孩子来说,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新课程也十分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音认形环节先看图,练习发音,老师由熟悉的字音“鸡”带出声母“j”的发音,形象生动帖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再半扶半放学习“q、x”。小组合作观察图画,编儿歌,认形,使孩子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拼读环节中,先让学生认读“鸡、七、西”三个字,再给“qī、xī、jī”找朋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很感兴趣,学习兴致高,适时练习拼读,使拼读不再枯燥无味。再玩找伙伴拼读的游戏,进一步巩固了“j、q、x”与韵母的拼读。
学生在玩乐中尝试自己学有所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能让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学会书写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语言文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为什么要敬畏汉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方块字所营造出的神秘意境;感受诗歌中文字创造的奇迹;理解方块字的含藏不尽的意蕴。体会作者对中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认读生字词,教师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由文章题目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敬畏”是什么意思?“敬畏”是“敬重、畏惧”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 默读课文,解决生字障碍。
2、 板书本课生词,了解学生认字的情况。
3、 理解词语。(能直接理解的,直接理解,不能直接理解的,借助工具书理解或读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告诫:警告劝戒。
积淀:积累、沉淀。
杳无人影:空旷辽远得不见人影。
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言简意赅:言语简单而意思概括。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三、 熟读课文
采用形式多样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度自己喜欢的段落。锻炼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对本课的兴趣,但切忌越读越烦。
阅读方式可采取提问读,师范读,评价读,默读体会等方式。
(读出“追忆往事”、“敬重”、“畏惧”之感)
第二课时:
一、 深入课文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课文,练习了朗读,明白了一些词的意思,同时我们也初步了解了“敬畏”一词的意思。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自己的对“字”的敬畏之情的。
1、小时候受大人的影响——“敬惜字纸”。(2、3)
关于“敬惜字纸”同学们可以阅读一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通过对课文及阅读材料的阅读,你对“敬惜字纸”有何理解?(古时候人们对字的敬重,崇拜同时也是对文化的敬重!对生命的敬重。)带着这种敬重把这段话再读一便。师指导朗读。
2、小时候读《聊斋志异》的情景,初步感受方块字的神奇。(5)
我们祖国的方块字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个多么鲜活的生命啊!同学们你们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读书时你有没有过身临其境的感受?读什么书时,你是否也曾随着作者一起哭过?笑过?恐惧过或轻松过……(多指明说说)瞧!这就是方块字的神奇之处哇!让我们再来深入体会作者的这句感慨吧:“方块字啊,你不是神仙,用得好,你也具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啊。”
3、回忆自己读古诗的经历,感受方块字创造出的奇迹。(6、7)
多么神奇的方块字啊!它记录女歌唱家月光下不绝如缕的歌唱,那声音凄婉苍凉,从一个世纪“响到”到另一个世纪,余音依然在字里行间萦绕,没有消散。这是什么?这是生命的.延续,它承载的是女歌唱家的灵魂啊!
指名读最后一句。
4、谈自己对中国文字的认识。(8)
联系全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实际理解为什么作者说:“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正是作者层层深入的介绍中国汉字的神奇的生命力的。所以作者才最后感慨道: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11-20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08-08
【精选】语文教案08-16
小学语文教案01-03
语文教案【精】11-11
语文教案【精华】08-26
语文教案【优】09-16
(优)语文教案09-20
【实用】语文教案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