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1
案例:
师:是啊,这么寒冷,这么饥饿,这么痛苦,这么孤独,谁不盼望温暖,盼望食物,盼望快乐,盼望得到人的疼爱呢!小女孩孤零零地在雪地里走着,最后坐在了墙角里,这样冷的天在雪地里,那该多冷啊!于是,她擦燃火柴来取暖,借着微弱的火柴的光亮,她展开美妙的幻想。
1、 学生自学课文
现在我们看,小女孩前后一共几次擦燃了火柴?(5次)
2、 下面请大家按下列步骤自学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一是默读课文搞清楚
小女孩是怎样擦火柴的?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二是轻声读课文,想一想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擦?擦火柴后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三是朗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感情体会表达出来。
3、 交流
(1) 师:谁能告诉我,这一段写了什么?
(2) 师:小女孩是如何擦燃第一根火柴的呢?谁把有关句子读一读
(3) 师:读了这一段话,你知道“敢”是什么意思?你感到奇怪吗?
生:“敢”实际是说不敢,说明小女孩不敢擦火柴。真是奇怪,小女孩是出来卖火柴的,手上抓着成把的火柴,为什么一根也不敢擦呢?
(4) 师:是啊!手上成把的火柴,这是自己的,为什么擦一根也不敢呢?如果你就是小女孩,能联系课文卖火柴部分告诉我原因吗?
生1:因为我一整天没卖掉一根火柴,一个钱也没有挣到,爸爸就要打我。再擦火柴的话,爸爸更要打我了。
生2:家里等着钱用来给妈妈看病,等我回去还债,等着钱回去买粮…。。
(5) 师:既然这样,小女孩就不要擦火柴了,为什么她又终于抽了一根呢?如果你就是小女孩能告诉我为什么呢?
生1:我是怕打,但我的小手几乎冻僵了,不管怎样,挨打比冻死好。
生2:现在连生命都保不住了,顾不上挨不挨打了。
(6) 师:上面这段话会读吗?谁读一下(先指名读,再指导朗读指导读:想一想听了小女孩刚才的叙述,你自己朗读这几句话该把什么感情表达出来?该抓住哪些词语?各自试试看(学生读体会,再指名说,指名读,评议后齐读)
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进去之后,要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因而,在我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教学生朗读上面,我设计的教学过程首先由学生自学体会朗读,接着请同学朗读,然后给出朗读的指导,请一位同学来读。事实上,经过指导后,再朗读的那位同学,读出了感情,说明朗读指导是有效的。
但在这一教学环节也有不足的地方,给学生读的时间不多,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做好朗读准备,原因是课刚开始在复习部分时间用得太多,导致在整堂课上朗读的时间上用得不足。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2
平铺直叙的提问不利于观察和转发问题,也不利于学生初步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比较法,可以通过曲径设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用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勇于探索和发现的热情,是培养学生深入字里行间,养成认真读书和勤于思考习惯的好方法。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了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幻想大火炉、幻想烤鹅、幻想圣诞树、幻想奶奶及一起飞走)。把四次幻想和最后两段放在第二教时,在讲读完前三次幻想后,把重点放在第四次幻想上,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一、自由读,比较发现
1.让学生自由描写第四次幻想的内容,思考这次幻想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
学生对找异兴致很高,反复地读课文,比较后初步发现:①前三次幻想的是东西,第四次幻想到奶奶,出现了人物;②这次幻想出现了小女孩叫起来的语言。
2.再次让学生读课文,并作提示:引发幻想的火柴有什么变化?
学生思维活跃,又发现了两点:①小女孩在擦了一根以后又擦了一整把火柴;②这次幻想没有写小女孩幻想的破灭。
二、体味读,比较提问
1.让学生读课文,深入体会:
①小女孩为什么幻想奶奶,这一次和前三次幻想的顺序能交换吗?
②小女孩在擦燃一根火柴之后,为什么又擦燃了一整把火柴?用一把行吗?
③这次小女孩为什么要叫起来?
④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幻想的破灭?真的没有写吗?
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得到了理解,对前三个问题意见趋向一致,认为小女孩幻想奶奶,因为无人疼爱,说明她内心孤独、痛苦。小女孩在多次幻想破灭后想起死去的奶奶,说明这个社会不但没有温暖,没有食物,没有欢乐,就连亲人的疼爱也不存在,她的悲惨命运是一层层加深的。小女孩之所以擦燃一整把火柴,是渴望留住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反映了多次失望后孤注一掷的心情,是一种绝望的表现。对小女孩的语言,同学们认识到这是小女孩在极端恐惧和极度激动情况下说的,是发自内心的呼唤,带着乞求和绝望。
但同学们对第④个问题争论不休。
2.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让学生把奶奶读成叫起来的声音,读得急促带着乞求。
三、感情范读,比较争议
对于第④个问题,范读这次幻想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展开争议。有的认为,课文没有写小女孩幻想的破灭,而是让小女孩在幻想中飞走了,也就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了,因为作者实在不忍心让这个与自己有着同样遭遇的小女孩失望了,表现了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有的认为,课文写了小女孩幻想的'破灭,她飞走了,就暗示她悲惨地死去了,还有比死更能说明悲惨吗?因为她是在冷、饿、苦、痛中离开这个悲凉的世界的。
当然,这两种看法无需匡正,它是通过比较后对课文的理解。
四、扣结尾,升华中心
小女孩已经悲惨地离开了人世,是这黑暗的社会夺去了她幼小的生命,问学生:课文到这里可以结束吗?同学们都说可以,又问:那么作者为什么又写上两节呢?你能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这两段描写的作用吗?
学生深入字里行间,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自我体会,把文章的中心升华到了新的高度。有的说,作者反复强调大年夜,是把富人们的花天酒地与小女孩的惨死作对比,说明那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有的说,新的一年来临了,小女孩本应和我们一样享受新年的快乐,可她却在新年到来之时惨死在街头。有的说,她活着的时候没有人可怜,没有人同情,她死了也没有人理解,那个社会是多么冷漠无情。
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欣喜,且这些独到见解,给阅读教学注入了生机。
从以上的教学中我感受到,由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教学,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激起他们探索和发现,使课堂气氛活跃,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
这堂课的教学中,感受最深的是对最后一次幻想有没有写破灭的讨论。以前总要费时讲句义,学生被动接受,囫囵吞枣。这一次,我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别人的意见,摆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造成争辩的气氛,唤起学生探索新的认识的欲望。这一教学是沿着结论思维过程情感熏陶进行的,它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3
师: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品读了文章的第一段。下面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注意全部听完后,再动笔写。擦燃、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生:(动笔默写)
师: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默写,请你校对。听写的词语全对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个别学生有错)
师:写错的同学请说说都错哪儿了?
生:我将“烤”写错了,多写了一横。
生:“诞”,右边写成了“廷”。
师:好,看仔细了,也记住了,马上订正。
生:(快速订正)
师:同学们,请你用上这五个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好吗?来,先轻声自由说说。
生:(自由说)
[既是富有新意和实效的词语默写检查,也是课文内容的巧妙梳理。把五个词语连说,更是别出心裁的设计。]
师:好,谁先来说?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擦燃火柴,眼前出现了幻景,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擦燃火柴,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
师:说的好,不仅能用上这五个词语,而且概括得很好。这就是课文第二段的内容。今天这堂课我们要着重讨论、学习这些幻景,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中有关描写幻境的语句,先体会一下这些幻景给你的感受怎样,用一个词来说说。
[由课文内容的概括,直接转入对发现目标的揭示,不停留于情节,而启发思考对幻景怎样描写的探究]
生:(读课文)
师:能说了吗?
生:这些幻景是幸福的。
生:我觉得这些幻景给人以美妙的感觉。
生:不,应该是美好的感觉。
生:我感受到幻景显得很温馨。
生:好象梦幻一样的。
师:你看用词多么丰富啊。大家感觉到实在太“美好”了。(板书:美好)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和小女孩一起来感受这些美好的幻景吧。请看(录像;幻景中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出现时的片断)高兴时你可以笑,也可以叫。
生:(看录像,高兴、激动)
师:多美的幻景啊!我看到许多同学都幸福地笑了,在这些幻景中你对哪次幻景感兴趣?
生:我感兴趣的是烤鹅出现的幻景。
师:为什么?
生:因为烤鹅正冒着香气,可以填饱小女孩的肚子。
师:说得好。
生:我喜欢出现火炉这次幻景,因为火炉很温暖。而当时小女孩感到很冷。
生:我还喜欢圣诞树出现的`幻景,因为这是大年夜,小女孩想到了圣诞树,而且圣诞树很美。
生:这些幻景我都感兴趣,但最让我喜欢的……
师:印象最深的?
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出现的这段幻景,因为奶奶是那么的慈爱,她是惟一疼爱小女孩的人。
师:就像你们说的,看了录像中这些幻景,我们已被深深打动。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再读有关语句,读出“美好”的感受,你感兴趣的幻景可以多读几遍。
生:(有感情地读四词幻景,师个别点拨)
[所体会的幻景越美好,与出现破灭的结果一旦相联系,则更凄然,为后面的比较作基础。]
师:好,谁愿意先读,就读你感兴趣的那次幻景。
生:我读烤鹅这次幻景。
师:好,想想该怎样读?
生:“火柴燃起来了……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师:应该说你读得不错,如果几个关键词能再强调些的话,就更好了。比如“更妙的是”,应该突出怎样的语气?
生:(分别说)奇妙的,美妙的,有趣的。
师:对呀,是奇妙的,同样像“跳”、“蹒跚”、“一直”都应该强调。好,谁再来读,就从“更妙的是”开始。
生:“更妙的是……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师:好极了,你看多么诱人呀。有感情朗读就应该抓住关键的字词作出语气上的处理。
生:我读“火炉”这次幻景,“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多么舒服啊!”
师:真好,尤其是“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你读得真舒服啊!来,我们齐读这句。
生:(齐读)“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师:你看,在小女孩的眼里,这只火炉就是这样温暖。
生:我读奶奶这次幻景。“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师:很好,突出“那么温和,那么慈爱”。接着读。
生:“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师:你读得真幸福啊。来,想读“美丽的圣诞树”这次幻景的同学请起立。(几乎全班同学都起立)我们齐读,想想该怎么读,准备——开始。
生:“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
师:很好,接着读。
生:“翠绿的树枝上长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在向她眨眼。”
师:“在向她眨眼”是美丽的,突出“眨眼”,再读一遍。
生:“在向她眨眼。”
[紧扣美好的幻景的具体描述的句子,加深学生的感受。朗读训练到位,教师从旁边点拨,突出“美好”。]
生:老师我想提个问题。
师:你说。
生:小女孩的眼前怎么会出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
师:你的意思是说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景?
[学生有了读中所产生的真切感受,才会这样生疑,去探究幻景产生的原因。]
生:是的。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透过幻景思考产生的原因,同学们,这就是钻研,很多时候我们就应该多想“为什么”。这位同学,你真行,对他这个问题,大家能回答吗?读书,想一想。
[提出问题,又趁势回复课文,再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发现交流。]
生:因为当时小女孩又冷又饿。(师板书:寒冷、饥饿)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
生: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是寒冷、饥饿、痛苦的,她想得到温暖和幸福,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师板书:痛苦)
生:因为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相关文章: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4篇04-09
【精华】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3篇09-27
《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07-03
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07-10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汇编七篇11-13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04-21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08-12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10-09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