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10 08:02:34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计算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7+38= 64-38= 250+70= 530-300= 250+400=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整百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加、减法.(板书课题:口算加、减法)今天学习的口算加、减法与过去的`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把最后一道口算题250+400改为250+470(即例1)

  1.提问:同学们会口算250+400,那么怎样口算250+470呢?请大家试一试.

  2.学生交流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演示课件口算加、减法)

  板书汇报结果.(设想三种方法)

  A.200+400=600,50+70=120,600+120=720

  B.250+400=650,650+70=720

  C.25+47=72,250+470=720

  (第三种方法是把250看作25个十,470看作47个十,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所以250+470=720)学生说出这种方法应给予鼓励.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 口算: 540-370

  2.小组讨论:怎样口算才能又对又快.

  3.汇报结果,说出思路.

  540-370=170

  A.540-300=240,240-70=170

  B.540-340=200,200-30=170

  C.540-70=470,470-300=170

  D.54-37=17,540-370=170

  教师肯定这四种方法正确,同时说明第四种方法:把540看作54个十,370看作37个十,54个十减37个十得17个十,所以540-370=170

  4.练习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方法自选)

  360+180 410-240 520-150 370+58

  (2)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三)教学例3

  1.出示例3、口算 :

  (1) 17万+8万=_________万

  由学生自己说思路

  (2)27万+19万=_________万

  因为27+19=46, 所以27万+19万=46万

  (3)27万-4万=_________万

  因为27-4=23, 所以27万-4万=23万

  (4)35万-28万=_________万

  因为35-28=7, 所以35万-28万=7万

  2.练习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

  34万+18万= 23万-18万=

  250万+750万= 50万-27万=

  (2)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1.口算,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

  50

  200

  420

  370

  25

  430

  580

  一

  60

  200

  310

  450

  25

  480

  630

  2.口算

  24万+6万 76万+19万 65万-47万

  15万+35万 29万-13万 40万-18万

  69万+26万 82万-54万 230万-70万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是怎么口算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讲出自己采用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320+60= 350+460= 330-80=

  250+490= 270+28= 760-450=

  520+480= 670-500= 400-260=

  2.口算下面各题.

  170+320= 100-51= 630+27=

  850-40= 650+180= 860-47=

  240+56= 520-360= 910-180=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并会分辨。

  过程与方法:观察、交流、操作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纯朴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分辨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情境图、学具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窗二的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一幅什么画?图片上都有些什么内容?

  二、学习有关图形的知识

  1、观察这幅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

  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每种物体各由什么图形拼成的,重点引导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时,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主要的牧童、牛开始,到周围的事物。

  2、对不同的图形进行分类。

  (1)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明确不同图形的名称。比如,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2)平行四边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它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进一步明确不同的图形。

  3、比一比,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进行比较,明确今天所学的图形都是平面图形,以前学的都是由不同的面组成的立体图形。

  三、课堂练习:

  1、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2、画一画

  引导学生从学具盒中找到这几种不同的图形,然后利用手中的图形画一画,在纸上画出各种平面图形。

  3、剪一剪

  将画出的平面图形用小剪刀剪下来,在剪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不同图形的特点。

  4、拼一拼

  你能利用手中这些图形也来做一幅美丽的图画吗?

  学生拼完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拼出的图画的各个部分都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

  三、课堂

  本节课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运用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的开放(创设情景)

  1、游戏入手,请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2、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认为无误后,学生尝试。

  3、思考: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

  设计意图: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入猜数活动,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带着欢快、带着激情,在和谐、宽松、活跃的开放氛围中,立刻引起好奇性,他们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以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之中。

  二、展开的开放

  1、探求知识

  ①请学生说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想:你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个位上的数字有关吗?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按照学生的口答板书)

  12、15、18、21、24、27、30、33、36、39、42

  议:这些数的个位上数字有特征吗?

  (个位上的数字是0、1、2、3每个数字都有)

  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来考虑,有可能吗?

  ③任意写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62

  让学生变换数字的位置,问:你发现了什么?

  再把黑板上所列的两位数也调换一下数字,想一想,能不能被3整除?

  (被3整除的数,交换数字的排列顺序,仍然能被3整除。)

  2、形成共识

  ①引导: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否关系?

  ②分组交流,发表观点:

  (初步认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一个数的各位上数字的和有关)

  ③用上面的方法判断下面的数能不能被3整除。

  54 372 454 837

  (判断后,通过演算验证)

  ④学生看书释疑

  议:书上用什么方法推导的?怎样记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因势利导,开放了教学思路,充分重视教师导的作用和学生学的体验。这一阶段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1、通过学生猜想、举例尝试,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接着通过交换数字的位置,使学生有模糊的认识,但仍然没能发现特征 ,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2、通过计算各数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3、通过交流,教师点拔,学生自我释疑,形成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

  三、应用的开放:

  1、应用知识:(学生独立完成)

  ①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为什么?

  45 51 111 201 437

  ②写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多位数

  2、开放提升:

  ①在下面每个数中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

  23□5 127□ 3□6□ 5□□0

  ②你能写出几个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数吗?想一想,有何特征?

  ③你能去找到能被7、11、13、4、9等数整除的特征吗?

  设计意图:练习是对知识的巩固与延伸,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安排了两个层次:

  1、主要是为了关注学困生,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及已掌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2、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去完成,特别在互相启发下,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2、5倍数的特征以及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能够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是2、5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根据所学的因数和倍数知识,运用自己的座号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我的座号是5,5是30的因数或5是1的倍数。

  同座互说

  指名说。

  同学们,我们先去看一场电影,座位号是多少的同学应该从双号入口进。

  2、游戏

  (1)座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起立。

  (2)座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起立, 老师分别将2的倍数座号写在黑板左边,5的倍数座号写在黑板右边。

  3、引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进行研究(板书课题:2、5倍数的特征)。

  【反思:设计目的是从学生熟悉的学号引入,学习的材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确实兴趣浓厚,达到了既激发兴趣,又提供学习素材的目的。】

  二、探究新知

  (一)2的倍数的特征。

  1、观察:左边集合圈里的2的倍数座号有什么特点?(个位上是0,2,4,6,8。)

  2、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3、奇数和偶数

  出示课件:2的倍数的数, 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什么特点?

  个位上是0、2、 、 、 的数,都是2的倍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ji)数。

  老师指出: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习惯上称它们单数、双数。

  4、练习:完成课本做一做, 出示课件

  下列数中,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

  33 98 355 988 0 123

  3678 8089 1000 655 5656 881

  奇数有:33,355,123,8089,655,881。

  偶数有:98,988,0,3678,1000,5656。

  【反思:数学思维的方法一般有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归结演绎等等。设计这个片断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根据素材,通过自主学习得出2的倍数的特征,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能力。但在实际中老师提问:“2的倍数学号有什么特点?”后,学生说:“2的倍数都是偶数”。对于这种生成,是我设计中没有预设到的,于是我反问道:“你认为什么样的数是偶数呢?”学生又说“双数就是偶数”,于是我有些急了,不知所以。我只好进一步明确提问:“这些学号的个位上的数有什么特点?”学生这才说到我心中理想的答案:“个位上的数都是0、2、4、6、8等数字”,看来数学课的'有些问题不能过于宽泛,要有所指向。同时设计问题时,还要多想想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多预设几个方案。】

  【补充设计:学生完成课本练习后,我临时补充了一个知识点的自然数分类的教学。老师提问:自然数有无数个,0、1、2、3、4、5、6、7……说说这些数分别是什么数?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得出:自然数中,不是偶数,就是奇数。】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指右黑板上集合圈: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5的倍数的特征?

  2、学生自己动手在课本上找出5的倍数。

  在下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涂上颜色。看看有什么规律。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___或___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练习:完成课本做一做, 出示课件

  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24 35 67 90 99 15

  60 75 106 130 521 280

  2的倍数:24,90,60,106,130,280。

  5的倍数:35,90,15,60,75,130,280,

  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90,60,130,280。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收获?

  重点指出

  个位上是0的数它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为什么?(末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同意他的说法吗?自己在百数表中找找这样的数?在哪里?

  现在问题怎么解决呢?两位同学都想得到它们?

  提问:2的倍数有哪些?5的倍数呢?60和90是什么数?

  【反思:小学数学知识系统性较强,特级老师张兴华大力提倡“为迁移而教”很有道理。什么是迁移呢?迁移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学科教学之中,先前学习中的知识、技能、积极情感对后继学习产生促进作用的叫做正迁移,否则就是负迁移。5的倍数教学比较顺利,正是由于有前面2的倍数特征探索,学生较好地实现了学习方法的迁移。】

  三、练习巩固

  谈话: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下面的时间,我们就围绕这些知识来练习几道题。

  1、选出两张数字卡片,按要求组成一个数。

  (1)组成的数是偶数;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3)组成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用0、2、5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

  (1)。组成的数是2的倍数;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先做第一小题,同桌学生合作摆、写,再组织交流明确方法技巧,然后按照方法完成其余两小题

  3、把下表中4的倍数涂上颜色。

  4 的倍数是2的倍数吗?今天我们研究了2和5的倍数,4可有点不高兴了,干嘛不研究一下我的倍数的特征呢? 先让学生涂一涂,涂后老师提出:2看了一下4的倍数,可得意了,你们知道2得意什么吗?(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那么4能不能反过来说:2的倍数也都是4 的倍数呢?

  4、下面的判断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1)个位上是2、4、6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个位上是1、3、5、7、9的数都是奇数。

  (3)在全部自然数里,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5、思考: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 与奇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偶数与偶 数的和呢?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和5的倍数特征

  5的倍数: 15、30、50、65,,,, 个位上是0或5的数 (偶数)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1、3、5、7、9的数 2的 倍数 5的倍数 作业纸: 在5的倍数中画“ ”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彩笔问题,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3.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丫丫买了两盒水彩笔,亮亮买了10盒,每盒水彩笔有24枝,他们两人各买了几枝?

  2.学生试做,老师观察学生各自不同的做法。

  3.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的做法。

  4.归纳讲解典型做法。

  (1)24×2=48(枝) (2)24×10=240(枝)

  5.如果红红买了12盒,怎样算呢?

  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1)20×12=240 (2)24×2=48

  4×12=48 24×10=240

  240+48=288 48+240=288

  以上两种解法要让学生多说一说。重点归纳笔算方法。

  二、练一练:

  用竖式计算。

  34×12 25×11 43×22

  32×13 24×21 32×21

  三、巩固练习:

  书上39页第1、3题。

  四、作业:

  书上39页第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搭一搭,同学们不仅能搭出许多种图形,还能用语言进行表述。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用学具搭搭,好吗?

  (二)完成练习三(1题~4题)

  先让学生搭出书上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注意引导观察,第一个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先想一想,然后独立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再交流讨论。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

  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教师先示范怎样在方格纸上画图?再出示第4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全部画完后搭一搭进行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单元,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还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数学教学在这种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

  策略的原意是计策和谋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具体表现为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与选择运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需要有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本单元以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作为策略教学的切入口。发现和利用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通过整理信息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既是可操作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学会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体会它的作用与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是教材的编写思想。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后一部分是解决三步计算的问题。

  1、 让学生把信息填入表格,学习整理信息的方法,体会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本单元选择表格作为整理信息的工具,有两个原因: 一是学生对表格比较熟悉,他们从一年级学习数学起就经常接触表格,进行过许多填表活动。因此,选择填表整理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宜于学习。二是表格条理清楚,数学化程度比较高。填入表格里的都是经过筛选后的重要信息和有用数据,实际问题里的许多情节性内容都被过滤掉了。因此,填表整理能帮助学生把握住实际问题里的数学内容。

  教材充分注意到学生初步学习利用表格整理信息,在编写上尽量循序渐进,逐渐提高。

  (1) 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全部填进表里。

  第65页例题和相应的想想做做以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为素材。例题是归一问题,先求小华买5本练习本用去多少元,再求小军42元买了多少本。在每个问题的教学过程中都设计了填表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这样的活动线索,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四点。

  第一,带领学生经历填表的过程。教材里呈现了一张已经填好的表格,课堂教学要展开填表的过程和方法,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要预先设计一张待填的表格,可以师生共同填写,也可以让学生填写。

  第二,引导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表格里的条件和问题不是随意摆放的,是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安排的。填表以后让学生说说表里有些什么,体会各人买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数是紧密联系的数量,列表整理就是显示出这些数量的对应关系,表格也是为此而设计的。

  第三,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填表的目的是理出思路、找到问题的解法。可以让学生看着表格顺着两条思路去想,从买3本用去18元这组数量,想到能求出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从买5本要用多少钱这组数量,想到需要知道每本的价钱。两条思路交叉在每本笔记本多少元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找到了。

  第四,组织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第66页根据两道题的解答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从中会有许多体会,如小明买3本用了18元、小华买5本用了30元、小军买7本用了42元,他们每本笔记本的价钱是相同的。这个发现是归一问题的特征。又如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买了多少本,都要先算笔记本的单价,都是通过小明买3本用去18元求得的。这个发现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又如买的笔记本多(少),用去的钱也多(少)。这个发现让学生感受函数关系。

  (2) 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相关的条件填入表格。

  第68页例题和试一试以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为素材,继续通过列表整理,培养解题思路。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择相关的条件填入表格。题目里有桃、苹果、梨三种树的行数和每行棵数,在解决问题时,不把所有的已知条件都填入表格,只填需要的条件信息,这是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筛选信息的活动。在例题的表格里,上面一行已经填了桃树的行数和每行棵数,下面一行填什么由学生思考。试一试只提供一张空白的表格,里面填哪两种树的行数和每行棵数都由学生决定。要充分发挥问题对思路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比桃树多多少棵这两个问题。只要明白了问题的意思,列表整理不会有困难。

  第二,利用表格、紧扣问题,设计解题步骤。在列表整理后,教材安排学生想一想要先算什么,理清解题思路。仍然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想:根据表格里的条件可以求出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两条思路的交叉点就是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整理信息的习惯。

  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列表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教材选择列表整理是它易于操作,适宜学生运用。学生对填表的态度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态度表现为对填表有热情,体验到填表整理对形成解题思路的作用,具有自觉进行整理的习惯。消极的态度则把填表看做负担,理解为教材和老师的规定,是被迫进行的。教材力求让学生体会到整理信息的意义,并转化成内在的需要,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1) 从有形地整理到无形地整理。

  两道例题里都提供了表格,只要把条件或问题填入表格就进行了信息的整理。教材预设表格,能突出策略的教学,便于落实。在两次想想做做里都有不提供表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没有提供表格也要整理信息,是鼓励整理的形式多样化,使整理信息的活动具有个性;是引导整理活动从有形向无形发展,从题目的安排变为自我要求。为了完成从提供表格到不提供表格的过渡,教学时应注意三点。

  第一,让每个学生都有独自填表整理的机会,学会填表整理的方法。第65页例题里的表格已经填好,所以想想做做前两题都有空白的表格让学生填写。第68页例题的前一张表格留出一半给学生填,试一试的表格全部让学生填。教材留出这么多填表机会,给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填表整理创造了条件。

  第二,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填表对解题的作用。填表不单整理了条件和问题,还能理出解题的思路、步骤和方法。如果不经过填表整理的活动,数量关系就不会这么清晰,解题也不会这么顺利。

  第三,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用适宜的整理形式。在解答想想做做里没有提供表格的题目时,仍然要把整理信息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整理的形式不要求全体学生都相同,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把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看在眼里,想在脑里,在无形的思维活动中整理;可以在题目上勾勾画画进行整理;也可以通过摘录信息或列表进行整理。下面是勾画整理的实例,它是有形地列表整理到无形整理的中介。

  星光新村新盖的3幢楼房共住了42户。照这样计算,这个新村25幢这样的楼房共住了多少户?

  学生选择整理方法一般都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教学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保障大多数学生都有完成整理信息的时间。要组织各种整理形式的交流,逐渐提升整理信息的水平,逐渐进入无形整理的境界。

  (2) 解决新颖的问题。

  问题的新颖性与策略的形成正相关。策略往往在解决新颖的问题时体现其价值,并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如果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总是局限在已经教过的、已经认识的那些问题上,那么只是进行技能操练,没有培养策略。为此,教材在教学归一问题的基础上带出归总问题,在教学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时安排少量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这些归总问题、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都不编排例题,在想想做做里让学生应用策略独立解答。

  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课程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课题,让学生主动解决一些新颖的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项突破。为此,教学中应做到两点。

  第一,改变例题的教学观念。例题教给学生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不但解决了例题,还能解决与例题相似、甚至不同的问题。列表整理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解决的问题包括归一问题、稍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还涵盖了归总问题、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以及其他的实际问题。只有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整理条件与问题,学生体验了这个思想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才可能举一反三应用这种策略。

  第二,教学新颖的问题,既要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第一次出现归总问题和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教材都为学生设计了可以填写的表格。一方面引导学生应用已经学到的思想方法,继续培养整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整理信息的操作难度,学生有现成的表格可填。教学要注意适度地放和适当地扶。如第67页第2题的表格一定要让学生填,考虑到填表可能发生的问题,可以先带领学生到情境图里寻找数学信息。有哪几种球,哪些球的单价已知,哪些球的单价未知;老师带的钱正好够买什么球,可以买几个。这样,学生填表的困难会少些,通过列表整理的思路会顺畅些。又如第69页第3题,填表以后让学生说说对栽120棵树的理解,明白它的一部分是四年级栽的,另一部分是五年级栽的。这样,学生就捕捉到这个题目的最主要的数量关系。

  最后还要指出一点,列表整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解决每一个问题都从整理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入手。本单元教学列表整理以后,不能说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解答了。应以解答归一问题、归总问题、较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为主,一些稍难的实际问题以后会安排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如图4?16)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图4?16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 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突出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特别强调确定端点,再从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射线。这个画法与角的定义是吻合的,通过学生画角,能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这个环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学层次清楚,每个环节的引导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这样清晰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画角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 [点评:由于用量角器画角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一是采用了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同时通过对“画角中最难的一步”的讨论,突出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练习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9~12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09-0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2-15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3-0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11-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10-09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7-19

小学数学教案3篇04-0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05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