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9 09:47:00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集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能正确认读4个生字。正确认读生词。

  教学重点:领会课文的主题。

  教学难点:领会课文的主题及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炮吗?知道大炮是用来做什么的吗?卡卡王国的城堡上有三尊大炮。一天国王突然下令将三尊大炮掉头面向城堡的广场,卡卡国王要干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将进入卡卡王国的`城堡,探个究竟。(板书课题:城堡上的大炮)

  二、自读自悟,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堡(bao)隆(long)震(zhen)聋(long)召(zhoo)臣(chen)

  授(shbu)糖(tang)降(jiong)铅(qion)橡(xiong)凡(fan)

  (2)理解词语。

  风调雨顺和睦喜气洋洋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的层次。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①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②梳理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①文章讲述了卡卡国王在新年钟声敲响时,用三尊大炮与居民们狂欢的故事。告诉我们和平年代,百姓是么幸福、快乐,应热爱和平,珍惜和平。

  ②文章的内容及层次。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卡卡王国城堡上有三尊大炮及现状。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孩子们了解三尊大炮的来历及威力。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至结尾):卡卡国王用三尊大炮与居民们狂欢。

  (4)指导朗读。

  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②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 通过阅读例文,知道写参观或游记一要按照顺序,二要抓住重点写出特色,三要写出自己的感想。

  2、 学习例文的写法,自定题目,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按参观或游览的顺序,有选择地进行介绍和描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习作准备

  在本次习作之前,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名人游记,并从内容和思路上做适当的记录和摘抄。

  阅读要求:1、把你觉得作家描写最传神、最细致的部分反复朗读,并摘抄。2、选择其中的两篇,就文章的思路做一个提纲式的记录。

  二、赏析部分作品

  1、 同学们,我们最近一段时间与阅读了不少的名人游记,有哪些收获呀?

  2、 请同学们从自己所读的.作品中选择一篇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1) 在小组里交流。

  (2) 大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点拨。

  3、 师生共同阅读习作例文。

  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

  (1)、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描写的?号称“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就开凿在这只“大乌龟”的肚子里。

  (2)、读了文章,你感觉到了“绝”么?为什么?

  (3)、小作者重点写了哪些部分?文章是怎样抓住一个“绝”字来介绍和描写的呢?

  三、指导练笔

  1、同学们,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老师相信在我们如此丰富的积累的基础上,同学们的习作也一定是精彩纷呈的。

  2、指导学生写提纲。

  提纲要求:(1)列出写作的顺序。

  (2) 在提纲中反映出重点部分

  (3 )一些精彩语言。

  3、交流习作提纲。

  4、学生练习写作

  第二课时

  学生课堂进行习作,教师相机点评。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三)观赏漓江的水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六)指导背诵

  三、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我们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

  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过程:

  1. 检查预习。

  2. 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3. 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4. 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5. 讨论外洞特点。

  6. 讨论内洞的特点。

  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7. 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8.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教学反思: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中重视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两课时安排进度慢一点,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说明

  〔解题〕

  《5块钱成交》是保尔哈维(美国)写的一篇记叙文。文章写一个小男孩在拍卖会上用5块钱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的故事,小男孩的执著、坚定引起了人们的关爱。表现对人们同情弱者做法的赞赏。

  本文标题《5块钱成交》是“这个物品5块钱成交”的紧缩。“成交”,商业用语,指交易成功,买卖做成。“5块钱成交”,用5块钱交易成功的意思,本文指用5块钱的低价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可见这是一次特殊的交易。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堪萨斯市警察局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拍卖会。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拍卖会竞拍的过程。文章写一个小男孩在拍卖会上特殊的表现。先写他每次都第一个报价,而且都是5块钱,最终都竞拍失败。再写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只有5块钱。接着写他不怕失败,坚持用5块钱继续竞拍。

  第三部分(第7~15自然段),写小男孩的行为感动了主持人与参与者,在他们的帮助下,终于用5块钱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这部分先写小男孩的行为引起人们的注意,再具体写最后一辆自行车的竞拍过程,最后写小男孩竞拍成功后他的心情及人们的祝贺与鼓励。如果说第二部分重点写小男孩的坚定、执著,那么第三部分则重点写人们对小男孩执著精神的赞扬与鼓励,体现了人们对儿童这类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爱。

  〔语意理解〕

  “堪萨斯市警察局经常会收到各种遗失物品,这些物品往往无人认领,因此,警察局仓库里真是琳琅满目:照相机、立体声扬声器、电视机、工具箱和收音机等。这些无人认领的东西,每年进行一次拍卖。”

  这是在介绍“5块钱成交”事件的背景,也是事件的缘由。美国有些人对丢失物品不大在意,所以“往往无人认领”。时间久了,警察局便出现“仓库里琳琅满目”的景象。冒号起注释说明作用。“拍卖”,以委托寄售为业的商行当众出卖寄售的货物,由顾客竞价争购。这段话中,前句是后句的原因。

  “那个首先出价的男孩儿的`表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预感到会有一个不平常的情况出现。”

  一句话自成一个自然段,在于突出情况的转变。“表现”,指前文写的男孩的特殊行为,即每次都第一个出价,每次都5块钱,每次都失败。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不仅在于行为不同一般,更在于小男孩永不言败,败而不馁,执著追求的劲头。“预感”,事先的感觉。与会人们关注到小男孩的特殊行为与精神,判断到拍卖继续下去,他仍会坚持先出价,仍会出5块钱,直至成功,也感觉到善良的人们不会对此事无动于衷,会支持他的,因此,一定会出现“不平常”的结果。什么样“不平常”的情况?下文作了交代。

  “拍卖员停止叫价,静静地站在那里。”“人们也静静地坐着,默不作声。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报出第二个价。大厅里静得出奇。”

  这两句描述拍卖最后一辆自行车时人们的表现。呼应了前文提到的“不平常的情况”。3句话用了3次“静”字,强调场面静得太异常。“静”,说明人们为小男孩执著、坚定而震撼、感动;“静”,表明人们内心在快速思考;“静”,预兆并期待惊人结果的出现。伴随“静”,“竞拍”也停止了,“没有人报出第二个价”,人们把最后的机会留给了小男孩,支持他成功!

 〔写作特点〕

  1.特异的行为奇特的结果。

  作者要赞扬坚定、执著的精神,却不明言,而是写一个“特异”的人做了一件“特异”的事,使他也“特异”了一次。“拍卖会”一般由商人参加,都是成年人,而本文中的小男孩只有10岁,竟然也去竞拍,岂不“特异”?他每次都最先出价,每次报价都是5块,岂不“特异”?次次失败,却总不灰心,败后再来,岂不“特异”?最后一次拍卖,尽管自行车很漂亮,但人们决不与之竞争,出现了一个“特异”的结局?作者正是在诸多的“特异”中传达出社会对儿童的关爱之心,传达出对小男孩信心坚定、执著追求品格的赞美之情。

  2.一波三折,气氛浓重。

  本文前半部分描写了竞拍的场面,十分紧张、激烈。后半部突然平静了,使人顿时感到异常,然后出现“爆炸”情况,情绪再度高潮。真是一波三折,情节复杂而动人,使主题鲜明、突出。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根据课文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课文插图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本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不少。

  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可以精读一段,明白学习方法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己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鼓励学生用笔画出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课前准备老师:

  1.图片

  2.字卡、词卡。学生:彩笔和画纸。

  3.图画纸、彩笔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带大家去祖国各地参观好吗?注意边看边想一想,我们都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展示:各地风光图片)

  2.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景物美吗?指名答。

  3.是啊,我们祖国各地真美啊!今天还有五位小朋友想告诉我们,他们从小生活的家乡也更美。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五个小朋友分别来自哪里?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1)把生字娃娃的帽子去掉,自由认读。

  (2)下面我们玩“捡贝壳”的游戏吧。(课件)生字娃娃躲到贝壳下面去了,谁读对了,贝壳就是你的啦!

  (3)齐读生字。

  1、认真看图,交流看到了什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五个小朋友分别来自哪里?注意读准字音。

  3、认读生字。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或短句,强化识字。

  2、形式:可指名读、可开火车读。

  3、师配乐范读文,学生看图欣赏。

  4、听了课文说一说,都介绍了谁的家乡,他们的家乡都在哪?

  3.说一说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4.初步感知课文后,说说你打算先到谁的家乡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韵母ao、ai,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会读它们的四声,复韵母ao ai教案(第一课时)。

  2、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o、ai 组成的音节。

  3、拼读儿歌,感受阅读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单韵母,做“认读接龙”游戏。

  2、课件出示a、o和 a、i 单韵母的组合,激发学生认字形、读其音,引起探究的兴趣。

  二、学习新授

  (一)ao的教学

  1、根据学生学前掌握的情况,相机引入ao的认识

  师:你是怎么学会读的?又是怎么记往的?

  (生谈学习体会、方法、经验,师鼓励推广。)

  师:哪些小朋友还需要老师的帮助?

  (生举手,师统计举手的人数。)

  师:大家有兴趣跟着老师用新的方法学习吗?

  A、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利用“棉袄”图发ao音

  师:图上是什么?(读“棉袄”两遍)与衣服有什么不同?

  (建立学生对比区辨能力,抓住棉袄“厚”的特点,可借多媒体图片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师:图的右上角是什么字母?他们合在一起叫什么名字?

  (强调a和o是一个整体,再现a与o的组合,引出“复韵母”。板书:复韵母)

  师:再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发现图片和字母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激发学生认知事物的兴趣,也同时增强学生对ao形的感性认识)

  B、启发学生比较情境图,认识“棉袄”汉字

  师:你们发现和学习声母时,所出示的情境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拼一拼,读一读。(出示“棉袄”词、拼音卡片或课件)

  2、强调ao的读音教学,练习发音方法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听老师读,并且用心观察老师的口形,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复韵母ao ai教案(第一课时)》。然后说一说和发单韵母时是否相同。(在观察、对照、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单韵母发音口形、舌位不变,复韵母是由前一个音快速向后一个音滑动,读成一个音。)

  师:请小朋友们按这个方法自由练习。并仔细观察声调应当加在哪个字母的头上?(师板书:āo áo ǎo ào)

  师:我们来进行一次男女同学小比赛,看谁读得好,赢得掌声多。

  3、ao写法教学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ao在四线格里占哪几格?(中格 和单韵母一样)观察一下a和o之间的间隔距离不要写得太远。(再次强调整体性)

  师:同时请仔细观察老师书写,你们一边书空,一边说出笔画。(板书:ai)

  师:请同学用拼音本书写,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好。(一边检查书写情况,一边观察学生书写姿势,及时表扬和纠正不良书写习惯)

  (二)ai的教学

  1、做“比高矮”游戏,练习用ǎi音说话

  (师指名坐在前边和后边各一名学生起立,让学生说谁矮。注意加上“前边的同学”把一句话说通顺说具体。师又指名坐在左排和右排各一名学生起立,让学生说谁矮。注意加上“左排的'同学”。还可以指导学生加上称谓、姓名来说。)

  2、观察图画,强化认识ai(示图)

  师:谁能用前面学过的人名,为图上的两个小朋友起个名字,并带名字说一说谁高谁矮。(引出“高矮”,初步帮助学生建立形成反义意识)

  师:ǎi是几声,它的一声该怎么发?请小朋友们齐读。(āi)

  师:ai是由哪两个字母组合在一起的?(板书:ai)大家再大声的齐读两遍。

  3、借助ao的发音方法,自主练习领略ai的发音四声的发音。

  师:还记得ao是怎么发音吗?(可再示范一遍)请小朋友们自己试着带上声调读一读。然后小组读。(观察学生发音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师板书:āi ái ǎi ài)

  师:有自信的同学能单独读一读吗?(再次强调口形的滑动变化)

  4、自主练习ai的写法

  师:有谁愿意上黑板写这个复韵母?

  师:请你给这位同学一个合理的分数,说一说为什么值这个分数?

  (补充评正)

  师:请你们以最快的速度在书上43页写一写ai(和写ao一样,注意学生书写时的正确姿势、两个字母的间距)

  (三)儿歌教学

  1、借助多媒体,学习重点字词

  师:请小朋友们把儿歌中含有ao、ai的音节分别用△和○标出来。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师:你们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方法拼一拼吗?哪些音节拼读起来还有困难请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切合文章联系实际感悟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父辈的坚韧,体悟父辈的艰辛与责任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导入,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阅读课文

  1、检查预习,认清字词

  2、讲述故事情节(简要概括主要情节,理清思路)

  三、理解阅读

  问题探究(一)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小结)

  问题探究(二)说说父亲

  1、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2、说说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跳读、思考、讨论、交流)

  四、感悟阅读

  1、思考文章的标题能否用“父亲”或者“新屋”等来替换,原因何在

  2、你从文中读出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感反复咀嚼文末句话,体味一下。

语文教案 篇8

  一、考点分析

  《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学生应该能够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在中考考试中,查考汉字,主要是为了准确区分常见的同音字,能够辨析简单的形似字,能够理解常见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和意义,同时要要求同学们书写汉字笔画清楚,字形正确、规范。

  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汉字考查一般放在语音考查的后面,或者与语音题结合在一起,试题分值往往二到四分。有的采用选择的形式,有的采用让同学们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的形式。考查的内容都是在教材中出现,常用常见又易错的词语。此外,同学们还应该了解汉字构造,掌握常见字的笔顺、笔画、辨析形声字的声旁和形旁,熟练使用汉语工具书,学会部首和音序检字法。

  对于汉字的考查,不局限于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在阅读题中,也常常考查同学们对于汉字的理解。

  二、备考指南

  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以教材为基础,逐课进行汉字的积累。把每一课中出现的重点字词都罗列出来。对于多音多义字,应该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辨析汉字的准确读音和意义。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辨析他们的区别。

  (一)纠正、防止错别字的方法

  1.分辨形旁,注意字音。如贝多和财物有关,亻多和 人有关,饣多和饮食有关;纟多和丝、棉、麻有关,氵多和水有关;衤多 和衣服有关;月多和身体有关。

  2.看清声旁,分辨同音字,如沧不要写成沦,经常不要写成经长。

  3.分辨形似字意义,如菅和管;分辨同音字意义,如抱负与报复。

  4.记住少数带多数。辶和廴,从廴的字只有三个:廷、建、延,其余均从辶。

  5.不随意简化

  (二)笔画和笔顺

  在书写汉字时,从落笔到抬笔,就是一笔或叫一画,这些点或画就叫笔画。

  汉字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横、竖、撇、捺、勾、折、提。每一种笔画有一种或几种变形写法。

  写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叫笔顺。常见的笔顺规则有以下八种:

  先左后右,如认、助、则、仁等;

  先上后下,如王、旦、恩、梦等;

  先横后竖,如十、干、主、井等;

  先撇后捺,如人、文、令、义等;

  从外到内,如同、月、闻、风等;

  先进后关,如园、田、因、国等;

  先中间,后两边,如小、水、办、少等;

  先里头,后旁包,如断、画、函等。

  学习掌握汉字笔画和笔顺规则,有助于我们正确查检字典、词典,指导书写,还能使写出的字体工整美观,提高书写速度。

  (三)形声字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另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表示字义的部分叫形旁,表示字音的部分叫声旁。

  形旁和声旁结合方式主要有六种。

  左形右声:偏 铜 冻 征 硝 城

  右形左声:攻 劲 削 瓢 故 雌

  上形下声:管 霜 爸 芳 崖 界

  下形上声:慈 斧 贡 忿 凳 膏

  外形内声:固 病 阀 园 裹 衷

  内形外声:闻 问 闷 辩

  (四)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

  有些字形体相近,不细心分辨就容易写错、用错。例如,未来的未和末梢的末,区别仅仅在起笔两横的长短,意思却完全不同。

  正确书写和运用形似字,主要靠认真。把字形认准,字义弄懂,一笔一画认真书写。还要在积累词汇的同时,分辨形似字。

  有些字读音相同,这类字叫同音字,例如,唤换涣焕都读huàn,壁和璧都读bì。还有些字读音相近,如浊(zhuó)和烛(zhú)。分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从字义入手,并且记住经常和什么字组成词使用。

  不止一个读音,不止一个意义的字叫多音多义字。分辨这类字也要从字义入手,记住读这个音时表示什么意思,读另一个音又表示什么意思。例如:薄,用在薄板中读báo,表示厚度;用在薄弱中读bó,表示单薄、弱;用在薄荷中读bò,是一种植物的名称。

  (五)

  1.音序检字法

  如果知道某个字的读音,想查这个字的意义,就可以使用音序检字法。

  例如查津字的意义。知道津读jīn,按这个音节的声母j去查汉语拼音音节索引,知道属于jīn的音节的字在哪一页,然后再找到这一页,就查到津字了。

  2.部首检字法

  如果不知道某一个字的读音,就可以使用部首检字法。例如查津字,首先确定要查的这个字属于氵部,然后从部首目录中找到氵部在检字表中的哪一页,再从检字表查出津字在字典的哪一页。注意:在检字表中查津字的笔画,只查除去部首部分的笔画,即只查聿的笔画--6笔。

  3.常用符号的意义

  一个字因意义不同而有几个音的,就在各个注音前用(一)(二)(三)等标明。一个字不止一个意义的,就用①②③等表示有几个意义。

  注解中的引、喻、转、连等符号,引表示由原意引申出来的意义,喻表示由比喻形成的意义,转表示由原义转化而成的意义,连表示本字可以和一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并列起来构成大致同义的词。

  (六)正确识记汉字的字形,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汉字的字形要靠日积月累,平时读书看报,看电视都要做有心人,遇到不认识的或拿不准的字,一定不要随便放过,要勤,积累多了,出错也就少了。

  (2)要将汉字的字形与它的音和义结合起来识记,这样比死记硬背掌握要轻松得多,记得也要牢固。

  第一,要了解汉字的基本特点。音形义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从三者的对应关系入手,根据现代汉字的字音和字义,正确识别它的字形。

  第二, 要了解现代汉字的结构特点,现代汉字据85%以上是形声字,一般来说,声旁表音,形旁表意,因此可以通过形旁加以辨别。

  第三, 要了解错别字产生的原因:①音同或音近造成错误。②形近造成错误。③音近形近造成误读。④不明成语典故造成错误。

  第四, 要掌握识别错别字的方法,了解了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就可以通过读音,字形及其意义去识别了。

  近几年中考的语音、汉字题,更多地着眼于实际运用,更加贴近生活。如在具体语境中给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改正错别字。材料多取材于报刊、杂志,在实践中考查学生语音、汉字的语言知识。

  三、附录《容易写错的字》(详见《成功中考》第10-12页)

  四、中考模拟练习(参见《成功中考》第8-10页)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中。

  3、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教学时间:23课时

  26 三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xx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xx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第三课时

  一、背诵并墨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味文章优美意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8-16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08-08

语文教案(热)08-13

(优秀)语文教案01-06

语文教案【精】11-11

小学语文故事教案08-04

语文教案模板12-19

语文教案【合集】05-01

小学语文教案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