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2 09:34: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陋室铭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陋室铭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的教学设计

陋室铭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1、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4、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5、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7、“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1、“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2、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3、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4、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5、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6、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

  (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陋室铭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学习托物言志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1、托物言志手法。

  2、翻译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不爱慕荣利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生活情趣。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指导法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二)简要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字词积累

  (四)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拨朗读技巧。

  (五)学生结合注释,正确的翻译课文。

  1、自主翻译

  2、合作交流

  3、提问并适当点拨

  六、学生理解课文

  方法:问题启示法

  1、文章开头运用什么手法引出“陋室”?

  2、作者从哪个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

  3、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诸葛庐’和‘子云亭’呢?

  4、作者在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5、作者写陋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正确翻译课文,完成练习册。

  2、背诵全文。

  《陋室铭》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文言文教学。我用了一课时,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教学任务完成,教学顺利。但是,今天改完基础训练册后发现,许多学生作业错误很多,字词翻译全班只有几个同学全对。问答题有几个没写的,中间对课文的内容掌握的也不够好。我认为这节课不太成功,原因有:

  1、课文朗读少,课前预习不好。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性较差。所以以后设计问题要精,组织课堂能力要强。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多读课文,熟悉文本。

陋室铭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这是形象的比喻,说自己的家就算再乱再破也是最好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把自己家称为陋室,这个在作者看来也是最好的草屋到底好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观一下。

  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整体感知课文

  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

  学生自由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听录音,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五、具体感知

  1、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2、三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d、作者明写刘禹锡的陋室,为什么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而且还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托物言志的技法: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1、以游戏形式进行,一人背一句。

  2、学生自愿起来单独背诵。

  3、全体齐背一遍。

  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不仅要体会作者作文的情感,更要学习和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以《_______铭》为题,仿写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反思(略)

陋室铭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这是形象的比喻,说自己的家就算再乱再破也是最好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把自己家称为陋室,这个在作者看来也是最好的草屋到底好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观一下。

  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整体感知课文

  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学生自由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听录音,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五、具体感知

  1、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2、三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d、作者明写刘禹锡的陋室,为什么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而且还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托物言志的技法: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1、以游戏形式进行,一人背一句。

  2、学生自愿起来单独背诵。

  3、全体齐背一遍。

  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不仅要体会作者作文的情感,更要学习和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以《铭》为题,仿写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陋室铭的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修身正己”。《陋室铭》通过对“陋室”不陋的描写,表现了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本课体现了人教社统编版教材本单元的编写意图,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学情分析:

  本文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生上初中后已经学习了先秦、魏晋南北朝、宋代、清代等不同时期的文言文或文言语段,拥有了一定程度的文言语感,掌握了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和文言文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类比的写作手法,领会文章的意蕴。

  3、联系现实生活,对文章内容和表达形成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类比的写作手法,领会文章的意蕴。

  教学难点:

  联系现实生活,对文章内容和表达形成自己的心得。

  教学过程:

  一、由刘禹锡的经典诗句导入本课学习

  二、知人论世,把握文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完善课前搜集的作者生平、作品背景和文体介绍,然后分别展示交流结果,教师明确要点。

  三、依韵诵文,疏通文意

  (一)找一找

  学生活动:听课文的范读录音,把表示韵脚的字,在书上圈画出来。

  (二)挑一挑

  把构成骈句的短句挑选出来,自己出声读一读,然后尝试背诵它们。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划一划

  在书上用“/”,划出前面所找的四个骈句的断句,然后再读读它们。

  (四)译一译

  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交流并尝试解决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

  活动二:全班交流本文的翻译,明确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四、细读文本,品味旨趣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设置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揣摩课文文字背后的内涵,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精神追求。

  1、陋室中有什么?没有什么?

  2、文章题目为“陋室”,为什么文中不写陋室如何陋,而是极力表现陋室“不陋”呢?

  3、纵观全文,陋室的“陋”体现在物质的简单素朴,“不陋”体现在“惟吾德馨”,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惟吾德馨”?学习本课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

  五、设置作业

  1、用硬笔或毛笔抄写《陋室铭》

  2、阅读《子刘子自传》,再结合《陋室铭》一文,给刘禹锡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

  六、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陋室不陋

  清雅之境?没有平民百姓

  文雅之人?没有世俗乐曲

  高雅之事?没有官府公文

  惟吾德馨

陋室铭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

  (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

  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陋室铭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绝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7

《陋室铭》教案11-02

陋室铭教案06-08

陋室铭教案(经典)08-09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8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11-21

松鼠教学设计11-29

《白杨》教学设计05-17

《白鹅》教学设计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