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创新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9 09:34: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超重与失重》创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超重与失重》创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超重与失重》创新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设计生活中的、力所能及的实验,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在学习物理现象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小组讨论、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

  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了解我国航天科技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提高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牛顿二定律的内容、表达式。

  2、练习题:悬挂在电梯天花板上的弹簧秤上挂着质量为50g的钩码,电梯以1、0m/s的速度匀速上升,钩码受到弹簧的拉力为多少n?如果电梯分别以大小为0.5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加速上升、减速下降、减速上升,弹簧对钩码的拉力分别为多少?(g取10m/s2)

  说明:分析过程要留在黑板的右侧,讲授新课时继续使用。要注意强调加速度的方向及运动方向。

  二、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1:利用手边的弹簧秤如何测出钩码的重力大小。学生利用给定器材(弹簧秤、砝码),设计实验,得到砝码的重力大小。

  教师将各组学生得到的结论写在黑板上,并与学生共同分析得出:

  结论: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F拉=mg

  提出问题2:在我们刚做的练习中,几次得到的读数并不相同,这又是为什么呢?

  与学生共同分析: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时,弹簧秤对钩码的拉力F拉≠mg提出问题3:

  请用给定器材(弹簧秤、砝码),并结合练习题找出结论,什么情况

  下F拉<mg、F拉>mg

  结论: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有F拉>mg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有F拉<mg

  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运动方向不同,都有向上的加速度,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运动方向不同,都有向下的加速度板书:

  (1)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包括匀加速上升,匀减速下降)。此时F压或F拉大于mg

  (2)超重的实质:产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

  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增大。用类比法得到:

  (3)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此时F压或F拉小于mg

  (4)失重的实质:产生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演示实验:完全失重现象

  将底部及瓶盖戳有小孔的可乐瓶装满水,让它从高处自由下落,演示水的完全失重现象。

  演示这个实验时,教师首先将装满水的可乐瓶静止在手中,水从小孔中喷出,然后让它从高处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从而说明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这时a=g。

  三、小结

  超重──加速度向上(F-mg=ma,F=mg+ma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

  失重──加速度向下(mg-F=ma,F=mg-ma拉力或支持力小于重力)

  完全失重──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mg-F=mg,F=0拉力或支持力等于零)

  请同学们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超重和失重的例子:略四、利用多媒体播放“神舟”5号飞船的发射升空,展示练习:20xx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该飞船在加速升空过程中,宇航员处于状态,在太空轨道运行时,他处于状态。在打开减速伞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他处于状态。在此进行德育渗透:介绍我国航天科技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五:巩固练习:

  1、质量为m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加速上升,加速度的大小为1/3g,g为重力加速度,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大小为()A:(1/3)mg B:2mg c:mg D:(4/3)mg 2:解答本课第119页上的思考与讨论:

  六:课外作业:站在磅秤上,先称出自己的体重;然后突然下蹲,会看到示数发生怎样的变化?先做试验,再解释其中的原因.

  七:板书设计超重与失重:

  超重──加速度向上(F-mg=ma,F=mg+ma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

  超重的实质:产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对悬挂物的拉力增大。

  失重──加速度向下(mg- F =ma,F=mg-ma拉力或支持力小于重力)

  失重的实质:产生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完全失重──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mg- F =mg,F= 0拉力或

  支持力等于零)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为此,在复习时,先设计一道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弹簧秤拉力的练习,首先让学生明确拉力也不是总和重力相等,在授课时,结合实验,让学生明确所谓的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和实质,深入浅出,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降低学习难度,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超重与失重》创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绝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7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8

咏柳教学设计03-22

《称赞》教学设计03-23

足球教学设计04-07

《卢沟桥》教学设计04-10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07-04

学生教学设计12-31

《欢庆》教学设计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