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时间:2022-02-28 19:05:4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品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精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教学设计

精品教学设计1

  洋洋八千兵马俑

  一、三维目标:

  1、了解秦代兵马俑的来源和基本艺术特征,产生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学习观赏兵马俑中有代表性的塑像,尤其是通过对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身份的展现和衣饰、车马等的刻画。

  2、认识作为写实雕塑的秦佣与我们人类生死观念、丧葬习俗、宗教信仰的密切关系。

  3、在对兵马俑的观察和探索中,初步掌握制作面具的手法,学习一些与兵马俑有关的简单的表演动作,并以此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感受的体验“秦”文化的博大。

  三、教学难点:

  秦兵马俑头像的的观察方法,及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准备:

  查找兵马俑的相关知识,卡纸、剪刀、画笔、颜料。

  五、教学过程:

  前言:本课是由美术切入的艺术课。通过对兵马俑艺术造型的欣赏和文化背景的探索,学生产生模仿、表演和创作的兴趣和愿望,

  在教学和创作实践中,学生将美术、观赏、表演融合为一体,获得艺术的综合能力。

  1、观察: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兵马俑”一词和教师预先准备好的一组兵马俑图片,以及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兵马俑的知识和信息,对秦俑的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有关动作的模仿等。

  2、掌握:

  (1)、展示一系列有关兵马俑及其发掘地的照片和影视资料片段,使学生充分领略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风采。

  (2)观察秦俑人物性格、动态及服饰的特点学会采用由宏观到微观,以点带面的.基本表现方法。

  3、结合中国“古代画论”对秦俑的脸型极其特征进行总结归纳(秦俑“人物”头像表现方法归纳):

  国:上(上额)下(下颌)同宽,五官紧凑。

  申:两端略窄,中间(颧骨较高)稍宽。

  根据脸型可分为: 用:上下同宽,面庞宽阔。

  甲:上宽下窄

  由:上窄下宽

  目:上下同宽,五官比例匀称。

  4、引导学生进行秦俑头像的“对号入座”游戏,在游戏中提高

  学生的观察能力。

  5、学生练习:

  (1)根据观察和理解对秦俑头像进行临摹。

  (2)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如用纸壳等材料制作兵马俑的面具,并可以自己的身体为媒介,创编关于兵马俑的多种动作雕塑和阵形进行表演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观察和理解能力。

  六、1、举行学生绘画作品的小画展

  2、师生共同参与表演的创编和彩排,并进行欣赏。

  教学小结:本课重在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把欣赏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动手创造能力、人物造型能力等集于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既有深度的知识挖掘又能涉及广度的知识层面,同时又由于本课的特性,教师易于授课,把握重点,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既定的预期效果,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精品教学设计2

  一、教材及学情等分析:

  ㈠、教材分析:本课是《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前两个单元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本单元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节奏和音韵。学生通过感受诗文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达到与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

  ㈡、学情分析:前两个单元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激情与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同时增强了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学生学习诗词气氛浓,热情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养成了充分预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已具备赏析诗词的基本能力,本课继续提高学生诵读鉴赏诗词的能力。

  ㈢、考情分析:古代诗词鉴赏历来是高考的一大重点,分值6分或8分,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将鉴赏方法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要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词的意境美,情韵美。

  ㈡、能力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鉴赏诗词的能力,以教材为例,拓宽学生思路。

  ㈢、情感目标:欣赏宋词,让学生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再加以播放歌曲,使学生沉浸在忧伤的乐曲中,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达到与古人感应、契合的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

  ㈠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等艺术手法。

  ㈡教学难点:

  1、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探求作者的情感世界,进一步体会作者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朗读法讨论法。

  读——悟——探究——品味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失去江山的李煜整日以泪洗面,写出了最绝望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李煜的一首词:忘不了我的如画江山——走进李煜的《虞美人》(出示幻灯片)

  二、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的真挚情感,反复吟诵,领悟诗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2、学习作者“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等艺术手法。

  3、探求作者的情感世界,进一步体会作者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中的真挚情感。

  (出示幻灯片)

  三、作者简介:

  由学生介绍,根据可下注释,教师补充。

  四、介绍词牌:

  看到《虞美人》这三个字,你首先想到了什么?(出示幻灯片)

  ㈠虞美人: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

  ㈡词牌名——虞美人: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五、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一)找学生朗诵诗歌,指导读音断句。(出示幻灯片)

  (二)由学生自由朗诵。听录音,然后齐读。

  (三)指导诵读:(出示幻灯片)

  总体要求,诵读时语调,低沉、慢速,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表现出来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诵读提要:⑴前句声渐强,情绪核心词“何时”要放慢语速,强调愁绪无法遏制;

  ⑵后句声音渐弱,沉浸到往事回忆之中,感慨万端的“知多少”宜放慢语速。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诵读提要:(设想自己是抒情主人公,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悲情。)

  ⑴前句以平淡的语调,语速要慢,“昨夜”后停顿延长,“又”重读,“东风”收尾要淡。

  ⑵后句注意切分词句,通过语音的顿挫之感,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三个词组的诵读节奏区分开。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诵读提要:(要有物是人非之感,诵读时把这种深沉的感慨表现出来。)

  ⑴强调切分词句,通过语音的顿挫、凝滞表现巨大悲哀。

  ⑵“朱颜改”放慢语速加强吐字力度,但音量不要大。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诵读提要:(整首词情绪的高潮,诵读时要把这种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

  ⑴“几多”和“一江”要重读,“愁”和“春水”要轻读。

  ⑵“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

  (三)听录音,然后齐读。

  六、研读课文

  (一)问题: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诗歌的情感应当是哪个字?

  ——愁。

  (二)问题: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三)思考题: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⑴问题:春花秋月,美景当前,谁人不怜,但作者为何偏偏诘问苍天“何时了”呢?

  明确答案:

  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

  ⑵问题:“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明确答案: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欢乐、自由,风花雪月,至尊的地位等等。

  ⑶、小结: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出示幻灯片)

  明确答案:

  一次对比

  春花秋月————往事知多少

  (短暂无常)—----(永恒不变)

  虚(回忆)———实(现实)

  往事之叹,往事之哀,感慨万端。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⑴问题:“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答案:“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⑵小结: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出示幻灯片)

  明确答案:二次对比

  小楼东风————故国不堪回首

  (永恒不变)————(短暂无常)

  实(现实)————虚(过去)

  亡国之痛,悲愁满胸。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⑴问题:改变的只是“朱颜”吗?

  明确答案:⑴朱颜:日渐衰老,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

  ⑵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

  ⑶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⑵小结: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出示幻灯片)

  明确答案:三次对比

  雕栏玉砌————朱颜改

  (没变)————(人变)

  物是————人非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悲痛之情铺天盖地。

  4、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示幻灯片)

  明确答案:⑴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

  ⑵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

  ⑶境界阔大,气象超迈,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⑷结句以设问的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引人深省,又形象概括。

  5、小结:(出示幻灯片)

  这首词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比喻,借代,设问等艺术手法。抒发的是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这首词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

  七、探究:(出示幻灯片)

  问题: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

  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试联系作者的身世,

  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理解。

  明确答案:1、生活的巨大转变:一国之君成为阶下囚。

  2、作者本身的性格敏感懦弱,又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加上这种巨大的生活落差,作者心中的愁肠百结,用词表达出来,字字血泪、感慨深重。

  3、《虞美人》中盼望春花秋月早日了结的绝望之情,回首故国的凄凉悲慨,像春水那样奔流不息、汪洋恣肆的愁绪,都浸透了词人的血泪。

  八、拓展:(出示幻灯片)

  (一)字字血泪

  1、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2、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4、无限江山,别是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5、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二)赤子之心

  1、王国维说过后主是赤子之心(具有婴儿一样的纯洁无暇,有一种清澈的魅力,是那么的纯洁、真诚、坦然)。

  2、他往往采用直写心意的那种抒情手段,把自己的整个心灵一下子捧到你面前,让你一览无余,那你就不得不被他那种毫不保留的真诚所感动,就在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感动和共鸣。

  3、作为俘虏他学不会谄媚主上换取自己的幸福生活。但至少应该沉默,不剖露自己,可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他却一遍遍在唱着自己的家国之恨。那么真诚,那么的令人痛彻心扉。

  (三)命如玄机

  1、这首《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了他绝命的一笔。

  2、一个弦月盈盈的夜晚,他没能踏碎一地清辉,却要饮下一杯名为“牵机”的毒酒。多少年里,听着浅薄的少女艳羡他生于七夕,亦亡于七夕的浪漫。只能含着一汪血色撕心裂肺地感慨——那不是自然灵秀巧合的机缘,那是人为暴力的安排啊!

  3、公元978年。以王礼葬煜于洛阳北邙山。追封吴王。自此,尘埃落定。

  4、身为一国之主的他,没有成就一生霸业,成为一代明主,反而沦为阶下之囚,为人所害。而因在词曲方面的巨大成就,被人尊称“百代词宗”、“千古词帝”。

  (四)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九、听音乐。欣赏:《虞美人》《相见欢》(出示幻灯片、播放音乐)

  感受:李煜的赤子之情,

  探究:李煜的精神世界。

精品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

  2、掌握本词多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抓词眼“空”“惊”,分析景物特点,引导学生自主体味黍离之悲。

  教学方法:学生主体师生互动自主鉴赏合作交流启发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我们大家一起大声背诵出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景中有情,表达李白对朋友的深厚情谊。题目中的广陵是指哪里呢?扬州。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

  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 《扬州慢》姜夔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

  二、诵读品味

  1、学生自读,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第一步,下面请大家自读全词,注意品出感情基调,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悲,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等,作肯定评价,如果有读得不好的地方,可范读一两句。

  3、名家范读,(听录音朗读)听完朗读示范后,你是否深有启发呢?下面请大家再把词作有感情的自由朗诵一次。然后我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作示范。

  4、学生自读,

  5、指名朗读,教师评价

  6、全班齐读。

  三、自主赏析

  理解品味诗歌,诵读是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诵读,大家对本词的感悟又加深一层,下面就请大家谈谈你读本词后的'体会吧,你觉得哪些词句深深打动了你呢?它又好在哪里呢?(如语言,修辞,思想,表现手法……)

  下面我把全班同学按左右分两大组,每组按四人一小组讨论,确定一个发言者,然后用抢答的形式给大家分享本组的赏析成果。(回答不完善的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

  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同学们的回答既让我们全面理解了这首词,又让我们接受了一次中国古典诗歌美的熏陶。

  四、整体探究

  经典的诗歌总是能激起大家的欣赏欲望,下面我们根据大家讨论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词。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讨论:

  1、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各是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上阕:空上阕主要写了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萧条。景

  下阕:惊下阕主要想象杜牧重游感受及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情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杜牧尚且如此,我辈情何以堪。

  2、上阕除了写今日扬州的荒凉,还写了什么时期扬州的景象?景物特点如何?

  板书:

  今日萧条昔日繁华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对比鲜明,有昔盛今衰之感。

  3、造成今日萧条的原因是什么?

  “胡马窥江”,南宋初年,金兵屡次南下,扬州遭惨重破坏。

  本词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十五年,但扬州城依旧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

  4、正因为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一片萧条景象,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由此牵动了诗人无尽的思绪,那么下片抒情,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联系小序及课文注释)

  姜夔在沉痛的叹息声中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板书:厌恶战争感慨今昔

  五、再读诗歌

  只有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才能从古代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厚的营养。最后,在音乐声中,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地饱含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词人的深沉感悟。

  六、拓展延伸

  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这两首词风格、情感的不同。(生讨论)

  一个豪放雄浑慷慨激昂一个含蓄婉转清幽冷隽

  一个为国土沦丧却报国无门而悲愤一个因遭遇战乱致繁华尽去而感伤

  (如有时间,自由背诵)

  附板书设计

  扬州慢

  姜夔

  上阕下阕

  景情

  空惊

  今日萧条厌恶战争

  昔日繁华感慨今昔

精品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带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带分数;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②培养学生总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

  ③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观察以上假分数,根据分子能否被分母整除这一特征,假分数可以分成几类?

  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整数

  板书:假分数

  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分数

  3.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化成整数。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二、揭示课题

  像这样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又可以改写成怎样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认识带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方法。

  (1)出示例2图③,向学生指出:这是我们昨天认识的假分数。从图上可以看到是由(就是2,教师把黑板上的圆片翻一面成2个整圆)和合成的数,可以写成2。2就是带分数。

  (2)观察2,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2

  板书:整数部分分数部分

  (3)提问:什么是带分数?

  板书: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

  (4)认识带分数的读法。

  ①2读作:二又五分之一。

  ②练习。读出下列各带分数。

  1536

  2.学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1)自学例4,把和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2)组织学生讨论。

  ①把和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根据分数单位的'个数怎样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怎样化?

  ②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改写的方法是什么?

  归纳: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除分子,不能整除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3)练一练:把复习题第1题中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4)引导学生总结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并让学生阅读课本第99页最后一段话。

  四、课堂实践

  1、教材第100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一第4、6题。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就化成带分数。

  五、课堂小结

  1、什么是带分数?带分数有什么特征?

  2、带分数与假分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3、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的方法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5、7、8、9题。

精品教学设计5

  一、解读教材: 《爱之链》这篇课文叙写了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不计报酬,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丈夫乔依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链条,歌赞了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美好感情,爱之链第二课时教案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二次教案)。因此,作者以寓意深刻的“爱之链”为题,传达了作者希望社会上的这种爱之链连续不断、扩展延伸的思想感情。

  基于以上情况,本人这样设计教学:

  1、复习三个点:乔依——老妇人,老妇人——女店主,女店主——乔依。这样为进一步理解全文作了必要准备。

  2、继而围绕“爱之链”探究爱的链条的主要环节——

  (1)乔依——老妇人:紧扣“愣”和“一直”剖解心理活动,突出乔依的乐于助人与朴素希望。

  (2)老妇人——女店主:老妇人眼中的餐馆和女店主的情态,让她想起乔依的话,她的无私帮助,使女店主感动不已。

  (3)女店主——乔依:关爱艰难辛苦的乔依,安慰乔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揭示老妇人相助的影响。

  3、板书将这三点用索圈表示链条串联起来,不仅形成了完整的“爱之链”,而且使学生对这“爱之链”有了更为生动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

  为了凸显高年段“读写结合”网络教研主题,在教学时,让学生品读感悟文中关键词句,使他们走入文本,体会人间浓浓的真情和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感,同时,抓住细节描写对学生加以写作指导与训练;围绕课后练习题第4题,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对学生进行续写训练,并在续写中准确运用所学的细节描写。从而使读写有机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感受人间真情,懂得互相关爱。

  3、在理解感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感受人间真情,懂得互相关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教师语言渲染爱的课堂氛围。

  2、复习导入,提问:“这篇文章主要写哪些人物?”板书“乔依、老妇人、女店主”,并引出新授内容。

  二、学习第一个故事1、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乔依是怎样帮助老妇人的?

  2、指名说,学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找出表示动作的词,从这些动词看出乔依是个怎样的人?感情朗读。

  3、渗透写法:细节描写

  (1)提示:细节描写还有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

  (2)举例练习,进一步了解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与好处。

  4、乔依修好车子后,老妇人怎么做?(为什么给他钱?)乔依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答案。

  (1)齐读第6自然段,思考:乔依为什么愣住了?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常常,一直”,教案《爱之链第二课时教案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二次教案)》。

  (3)朗读体会乔依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

  (4)朗读背诵第7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有没有这样做?

  三、学习第二个故事1、用喜欢的方式读9-11自然段,按课件上的提示自学这部分内容。

  2、自学汇报,评议。

  3、想象:女店主在得到帮助时不禁潸然泪下,当时她心里会想些什么?

  4、看板书点题,说说生活中关于爱之链的感人故事。

  四、学习第三个故事下面,我们来看看女店主是怎么关爱桥依的?

  1、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边听边思考:女店主是怎么关爱乔依的?

  2、指名说,配乐感情朗读女店主的话。

  3、启发想象说话:此时或明天乔依醒来,夫妻二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4、课件归纳:续写注意事项,学生续写。

  5、反馈,点评。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1:同学们,爱是如此神圣,能让重病者看到生的希望,能让失落彷徨者振作起来,能创造出许许多多人间的奇迹。从今以后,让我们都来做x的使者,将爱继续传递下去,让世界到处都充满爱吧!

  2、播放《爱的奉献》。

  六、布置作业1、把续写内容写在《特色作业》上。

  2、感情朗读课文,完成本课相关练习。

   板书: 8爱之链 乔依 老妇人 女店主

  (常常) (一直)

  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教 学 反 思

  一、教材简析:

  《爱之链》是一篇浅显易懂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通过三个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的感人事迹,使我们懂得:爱像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征程;爱像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更像一条心链,拴紧人们彼此的心。

  本文的写作特色是大量运用细节描写衬托人物心情,刻画人物形象,使文章生动、具体、感人。围绕本次“读写结合”网络研讨主题,在教学中,本人大量渗透细节描写,在文章最后教给学生续写文章的写法,并适恰当运用前面所学的细节描写,使整个教学井然有序,浑然一体。

  二、做得还可以的方面:

  1、课堂导入与结尾打动人心,令人震撼。

  开课时伴随着悠扬深情的音乐,教师朗诵一首关于人间真情的诗篇,再以动人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爱的思想境界,以此创设一种充满爱与温情的学习氛围,为下文的教学做了较好的铺垫。最后,以震撼人心的歌曲《爱的奉献》结束课堂,让学生们再次感受爱的伟大与神圣,同时让“爱”这个主题得到升华。

  2、教学重难点突出。

   本课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感受人间真情,懂得互相关爱。为了突出重点,教学时,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凭借文中三个事例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并联系生活实际使他们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关爱别人也就是关爱自己”,这样既让他们感受到了互助互爱的力量,又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为了突破难点,教学时,本人借助文中运用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对学生加以写法指导。在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乔依醒来后,夫妇二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接着课件出示续写的三个要求,然后让学生续写,最后反馈,评议。

  三、不足:

  1、教师缺乏激情,笑容不够灿烂,没能较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中的我与以往判若两人,原因可能是跟新接任的班级学生配合不够默契,本人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法协调统一,所以开学以来一直存在这样的问题。虽然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效果欠佳,带着这样的顾虑,一是不够相信学生的能力,二是自己心态调整不过来,所以心情有些沉重,也有一丝不快乐。

  2、引导学生读书的方式不够灵活多样,多数是齐读或自由读。

  3、教学第四自然段动作描写时挖掘教材、品读感悟不够到位。

  4、教学时提的某些问题过于笼统,不够明确,导致学生不明白如何是好,所以答不上来。  ……

  四、再教设计:

  如果再上一次这节课,首先,我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绝不可以把不满情绪写在脸上;接着,我会多费些时间与精力认真琢磨本课教学,多思考,多创新,多寻找教学亮点;然后,我还会在课前多试讲几次,练讲练说教学过程,让自己的课堂组织语言更加清晰明了。从而使我的课堂优点多于缺点,使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精品教学设计6

  一、导入:以歌曲《虞美人》导入。

  师:(音乐结束)通过聆听歌曲,我们对李煜的《虞美人》有了直观的感受。现在,同学们大声地齐读这首词,将你从歌曲当中感知的情感通过朗诵表达出来。《虞美人》李煜,起。同学们读得很不错。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南唐后主李煜的内心世界,一起学习他的绝笔佳作《虞美人》,李煜。(板书)(出示PPT)

  二、出示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理解李煜在词中表现出的情感。

  2、体会词中运用到的主要表现手法。

  师: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同学们,齐读朗读学习目标。(出示PPT)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我们就来看看虞美人,虞美人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作者是?李煜。正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知道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所以同学们现在根据注释①来了解李煜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出示PPT)

  师:李煜,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继承帝位,在位15年,史称南唐后主。他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尤以词著称,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南唐都城金陵(即今天的南京)被宋兵攻破,李煜投降,被送往东京(即今天的开封),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从尊贵的皇帝变成被人羞辱的阶下囚,人生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逆转,让他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在七夕之夜作了《虞美人》词,来表达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宋太宗赐酒将他毒死了,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师:这是我们根据注释①了解到李煜的文学常识及其写作背景。现在老师再补充关于李煜的文学常识。李煜虽然是国君,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文人,他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其词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PPT)

  师:清代词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这样评价李煜“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PPT)王国维对李煜的词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认为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人寥寥无几。所以根据刚才的经历来讲,作为国君的李煜是薄命君王,而作为文人的李煜呢则是绝代词人。所以后人有写诗来感叹李煜的遭遇,“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出示PPT),这两句可以说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师:好,让我们带着对李煜的了解,再一次大声地齐读《虞美人》。

  师:同学们读得还是不错的,声音洪亮。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来,这首词里边哪个字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呢?(生回:愁)那我在接着问同学们,那么在这首诗里边李煜的愁有哪些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生平经历还有词的句子实上有“亡国之愁”那大家能不能从诗句当中找出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故国”指的是哪里啊?(金陵,南唐金陵),那么这里不仅仅是金陵,因为金陵是南唐的国都,一个国家的首都应该也象征着一个国家对不对?所以这里的故国指的既是金陵又是南唐。那么作者说故国不堪回首。不堪回首又是什么意思呢?不忍心回忆。为什么不忍心回忆呢?因为国家灭亡了,回忆起来让人伤心,让人悲痛欲绝。那还有没有呢?“朱颜改”朱颜改怎样呢?概括时光的流逝。朱颜是什么意思,容貌。朱颜就是容颜这里是指哪些人的容颜?(宫女)代指宫女,代指宫女的容颜。那我们在想想,这里仅仅指宫女的容颜吗?时光的流逝,他自己的身份、地位也发现了变化,以前宫女的容颜也变老了。那么这里又表现了诗人愁什么呢?他这个时候是身在哪里?(东京)那他写的雕栏玉砌、朱颜是哪里的?(金陵)那他在东京想到金陵的雕栏玉砌和朱颜,说明了什么?(思乡之愁)。我们再看这一句“往事知多少”这个往事指的是什么?过去。李煜过去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以前是什么地位?帝王。作为帝王来讲他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荣华富贵。地位非常的高。这段往事难道只指他的物质生活吗?有没有精神上的?那个时候他精神上是什么样的?他的生活快乐不快乐?作为一个帝王来讲,应该是相当快乐和自由的,而现在李煜的状态是怎样的呢?是阶下囚。生活还是自由的吗?快乐吗?所以他的愁还包括对以往生活的留恋和感叹。那我们再看一下,作者两次提到了月亮,那两次呢?月亮是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并且他有特定的含义在里边(思乡之情)。那一般都是什么人思乡呢?(游子,远在他乡,思乡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那这时候的李煜是在什么地方呢?在狱中,在他乡的狱中。李煜也是一个游子的身份,客居他乡,自然而然会有思乡之情,与亲人之间的离别和分别,所以愁还包含离别之愁,离别之痛。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发现李煜的愁非常丰富,有......。

  师:所以,让我带着李煜的深深的愁叹再一次的齐读《虞美人》。

  虽是说:“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从君王到阶下囚......(PPT),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你觉得用了哪些手法?比喻、对比、设问、象征。那你说有这些手法,哪里体现呢?先说比喻,那句体现呢?“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既然有比喻,那肯定有本体和喻体。那我问你,这句的本体是什么?(愁)那喻体是什么?(春水)。把愁比作春水,这一句是千古名句,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他写得很好。所以你能不能跟我们说说他好在哪里啊?哪个地方有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变和不变的对比,变得是人,不变的是雕栏玉砌,是物)“小路昨夜有东风,故国不堪回首”“东风”指春风。“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自然界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常,写出了诗人的伤感,愁思)什么叫设问呢?自问自答。所以设问肯定要有问和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象征是天上的明月象征着思乡之情。

  师:直接抒情。直接说出自己的愁“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借景抒情,那我问一下,借了哪些景呢?这些景都是什么景?是乐景还是哀景呢?李煜是什么心情的啊?哀愁的。除了我们刚才的分析之外,我们看他的哀愁之前还体现在哪里?“春花秋月何时了”了是什么意思?了是终止。春花秋月这么美好的景象,我们一般人都巴不得它能停留的时间能久点,可李煜却问,你什么时候结束啊?那么李煜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他要这么美好的事物要赶快结束?因为他的愁,他的什么愁啊?他的亡国之愁。美好的景物只会引起他的伤心,那么可见他的感情是借乐景抒哀情或者是(反衬)。虚实结合。哪些是虚写?哪些是实写?虚写的是故国,实写的是小楼。哪些是故国,雕栏玉砌,朱颜,往事,这是作者的想象。还有夸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比作无穷无尽的春水。

  师:最后,我们来给这首词做一个小结。在做小结之前,同学们想想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理解李煜在词中表现出的情感。

  2、体会词中运用到的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诗歌运用(对比、比喻、设问、象征、借景抒情、夸张、直接抒情、虚实结合)等手法。抒发了作者(亡国之恨、思乡之苦、往事之叹、离别之痛)感情。

  师:结束词。

  这首词是后主的绝命词,感情深厚强烈。大胆抒发亡国之恨,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让我们一起背诵《虞美人》,再一起品味这用血写出的文字。

  作业:1、背诵这首词。

  2、收集含有“月”的诗句以及写“愁”的诗句。

精品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课时安排】

  2课时(一、二、三/四、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生答)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那么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疑读正其音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读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顺句子。(板演生僻字)圮、木杮

  学生自由朗读,用批注法在文中标出生字难句,并记下疑惑。

  2、指名朗读,读出提高。

  请学生评价(评价可从正音、停顿两个角度进行)

  正音:看黑板

  划一划:

  师: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感。

  僧/募金重修

  是/非木杮

  盖/石性/坚重

  棹(zhào)/数小舟

  教师:请你发现,该如何停顿呢?

  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目的是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语感按意义划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时间副词后需停顿等等,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3、齐读

  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以及停顿的基础上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

  4、感知文意。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三、译读明其意

  (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要求:1、组内轮流翻译

  2、难点做好标记

  (二)你问我答。请学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句子,全班交流。

  通过合作解决了很多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来检查一下你的翻译情况。

  (三)译一译(合作探究,突破难点。重难点词句)

  教师:几个人?分别是谁?按照谁的方法找到了石兽?怎么看出的?

  1、果得于数里外(倒装句)倒装还原了!省略的加上了!之

  教师:什么地方找到的?

  2、当求之于上流(运用倒装方法)

  教师:一般会上哪里去找?可是老河兵为什么要去上游呢?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教师:很长,理解有难度。大声地翻译,疑难可以同桌交流。

  请一生翻译。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关注课下注释)

  画一画:把老河兵的这句话转换成图形(简笔画)来演示一下。

  (时间只有两分钟,左为上流,右为下流)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教师:看来大家已经把最难的句子理解了,老河兵按照他的方法找到了石兽。那么其他人又是怎么找的呢?

  再读后两个理由,有什么发现?(有相同的理由)

  有相同点可是为什么讲学家找不到呢?(注释8)

  找出老河兵对这两个人评论的句子。

  4、变一变(顺序颠倒一下可以吗?)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重读)颠乎?(通假现象)

  求之地中,固颠;求之下流,不更颠乎?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更颠。

  小结:反问句,更能体现对讲学家的嘲讽。

  5、找一找

  纪晓岚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文中哪些地方还可以读出作者对讲学家的嘲讽?

  教师:用波浪线划出所有体现作者对讲学家嘲讽的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哪里体现嘲讽——读语气(5人)——齐读

  写法:以小见大、借事说理

  还有哪句?(学生容易找到以下两句)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嘲讽)圈出笑一词读两个笑句子

  (3)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今异义)

  教师:还有没有?)可能要通过提示,学生方能获得。)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6、比一比

  教师:讲学家笑了,老河兵也笑了。他们的笑一样吗?你又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请在他们的语言中揣摩一下人物的神态,在括号里填一个合适的词语,并说理由。

  讲学家:讽刺,高傲,自负,嘲讽,自以为是

  老河兵:胸有成竹,自信满满,坚定

  想一想:请发挥想象,描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心理活动,揭示出他们“笑”的缘由。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心中暗想:____,不由笑之。

  (2)一老河兵闻之,心中暗想:_______,又笑之。

  7、分角色朗读(齐读),读出语气语调

  四、创读悟其理

  演一演(情景再现)

  请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再现文中某个人物寻找石兽的经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

  互相评价

  假若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就在你面前,你想对谁说几句话?说什么?

  五、背读得其法

  投影:背一背

  凡河中______,当求之于_____。盖石性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冲______,其反激之______,必于石下迎______处啮沙为______,渐______渐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倒掷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转转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_矣。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更______乎?

  若有时间再减,再背。凡______,当________之于_____。盖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冲______,其______,必于_____迎______处_____为______,渐______渐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转转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_矣。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______乎?

  六、课上总结,布置作业

  填一填

  把这节课的收获(做事、做人)变成一句话填上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生: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

  生:多元化思考多角度思考。

  生:不应该嘲笑别人,谦虚。

精品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61、62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是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2、知道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和大家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出示苹果图)大家来看,屏幕上有很多不同颜色的苹果,每个苹果的下面都有编号,现在老师不看屏幕,我找同学来随便说出一个编号,老师就知道这个编号的苹果是什么颜色,谁先来试试?

  生:(活动)

  师: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生:想。

  师: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自己一定会探索出来其中的奥秘,而且一定会比老师做的更好。

  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回顾温习:

  师:大家来看,谁来和我们一起来学习了。

  生:熊大、熊二。

  师:是的,熊大和熊二想招待他们的好朋友,熊大拿出6个苹果和好朋友分享,他想给每2个苹果放一个盘子,能分几盘?

  生:3盘。

  师:你来上来摆一摆。(粘贴)

  师:6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正好摆完,我们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生:6÷2=3单位(盘)

  师:在这个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

  生: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2、初步认识余数

  师:熊二准备了7个苹果也要两个放一个盘子。大家用你们的学具自己摆摆看,你上来给大家摆一摆。(粘贴7个苹果图)。

  师:看看这两次摆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熊大分了3盘正好分完,熊二分了3盘还剩下一个。

  师:那剩下的一个为什么没继续摆呢。

  生:因为要每2个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再分成1盘了,所以就剩下了。

  师:你真棒。对像这种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就能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

  师:大家来看看怎样把它用算式表示出来。

  师:被除数7表示共7个苹果,除数2表示每2个分一盘,商3表示分了3盘,所以单位要是盘,最后还余下一个大家可千万不要把它给忘记了啊,我们在商的后边加上6个点,把余下的1个写到点的后边,它余下了1个,所以它的单位要是个,这余下来的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师:我们试着来读读这个算式吧?

  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师:读的很好。这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谁能再来说说这个余数表示什么呢?

  生:这个余数表示平均分后剩下的数。

  3、课堂练习,及时巩固。

  师:很棒,现在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打开课本61页,来看练习1,大家做一做。共圈了8组,还剩1个。一起读出算式。

  生:17除以2等于8组余1个。

  师:算式中每个数字各表示什么?

  生:被除数17表示共有17个五角星,除数2表示每2个圈一组,商8表示平均分了8组,余数1表示还剩下1个。

  师:回答的真好,第二题,共圈了7组,还剩2个,一起读出它的算式吧。

  生:23除以3等于7组余2个。

  师:这个算式的意义呢?

  生:共23个圆,每3个分一组,分了7组,还余2个。

  师:看来大家都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其实啊,有余数的除法中还隐藏了一个小秘密,我们现在一起去探索一下。

  ? 4、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师:拿出8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

  师:你来汇报一下。

  生:每4个摆一个正方形,摆了2个,算式,8除以4等于2个。

  师:真棒,现在用9根小棒来摆,看会出现什么情况?你来说说你的结果。

  生:摆了2个,还余下一根。

  师:为什么会余下1根呢?

  生:因为摆一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余下1根不能再摆一个正方形了。

  师:说的太好了,怎样列示呢?

  生:9÷4=2(个)······(1)根。

  师:那10根、11根、12根呢?都来摆一摆,并列出算式?

  师:谁来把他的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同学们那我们不摆小棒,能自己推算出下面的算式吗?13根(13除以4等于3个余1根)、14根(14除以4等于3个余2根)、15根(15除以4等于3个余3根)。

  师:现在观察这些算式,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发现了除数都是4,余数是1、2 3。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余数是4或者比4大的数不行吗?

  生:不行,因为如果余数是4就又能摆出一个正方形了。

  师:哦,现在你们有没有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那个小秘密呢?

  生:余数都比除数小。

  师:回答的太好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小于除数(板书)现在看看我们用这个秘密武器能不能帮熊二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如果用小棒摆这个图形,它可能余几根?

  生:1根或者2根。

  师:为什么呢?

  生:如果余下3个的话就又能摆一个三角形了。

  师:你太聪明了,摆这个图形可能余几个呢?来一起回答。

  生:他可能是1—4根。

  师:这个余数比除数小的武器不仅能帮我们解决摆小棒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来看这个除法算式,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是几?

  生:1—5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余数比除数小,除数是6余数只能是1—5.

  师:回答的真完整啊,那如果这个算式,只让我们写一个最大的余数,应该写几?

  生:5

  师:那如果我们知道余数是6,那除数会是谁?

  生:8,因为余数要小于除数,除数要大于余数,余数是6,除数8比他大,所以是B.

  师:真是个会思考的小朋友,我想写一个最小的除数,应该写几呢?

  生:7。

  6、课堂总结,课后思考

  师:看来同学们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不仅知道了余数的意义,还知道了在有余数除法中余数一定小于除数。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老师在上课前做的那个小游戏,希望同学们课后一起交流能够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探索出它的奥秘,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好,下课。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除数

精品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波浪线标出。

  ⑴ 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⑵ 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 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⑴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⑵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1、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⑴ 默读1~4小节:

  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⑵ 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⑶ 学习文章的5~11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① 提出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② 学生分角色朗读。

  ⑷ 学习文章第12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

  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 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② 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A、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B、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 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B、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C、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有感情朗读第13小节。

  ⑸ 学习第14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

  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①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④ 小结:

  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⑴ 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⑵ 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① 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② 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 学生交流讨论。

  ⑷ 理解爸爸的心:

  ① 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② 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

  心情、心思、心愿

  ③ 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④ 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

  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

  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精品教学设计10

  【设计理念】

  本篇阅读课文文字浅显,让略读课文成为课内外阅读的桥梁。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强化感悟,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进行写作指导,带领学生去汲取本文写作优点,力求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读读记记“储备、橱柜、储备、哭笑不得、蹿、干脆、失踪、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哭笑不得”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习词语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认识。

  2、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阅读课文,体会作者一家人对松鼠的尊重和关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激发学生爱动物、爱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感受我们一家人对松鼠喜爱之情。

  再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练习写小动物的文章。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喜爱之情的表达方法。

  【课型类别】

  略读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揭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叫鼠不是鼠,尾巴像扫帚,喜欢树上住,松果当食物。”(生答:是松鼠)

  2.对,是松鼠,同学们的反应真快。(电脑出示松鼠图片)你们觉得松鼠怎样?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直观教学,加深学生对松鼠可爱外形的了解,初步产生喜爱之情。]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松鼠还会跑进家来呢。(板书课题:跑进家来的松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请齐读课题。(待生读后)这是一篇略读课(板书*)。

  二、读提示,明要求

  师:请打开书本118页,自读课题前的连接语,划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明大意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不懂的字词请教旁边的同学,边读边想: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并试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的内容。

  2、四人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一人板书,其他讲述)

  4、评价小标题。

  5、借助板书,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采用自学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及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细读体会,悟深情

  1、过渡:松鼠在我家做了这么多事,我们一家人喜爱这只松鼠吧?

  2、文中哪里能体现出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呢?请细细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圈圈、点点、写写。完成后,四人小组共同交流感受体会。

  3、谁来读读自己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在学生的回答中,随机出示句子,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读)

  (1)“它整天满屋乱跑……一样东西。”

  [这句话介绍的是松鼠的习性,它喜欢乱跑、跳来跳去,但作者对小松鼠的这些行为并没有丝毫的埋怨,读到的只有称赞。]

  读:谁能读出松鼠的调皮和作者的称赞?

  (2)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哪儿给它找去呢?”

  [“跳、蹭、咬”几个动词,显然,松鼠已经成为作者的亲密伙伴。动词写出松鼠的可爱灵活,更流露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读:咱们男女同学来个比赛,看看谁能读出松鼠与作者的亲密关系?

  谈:生活中,有你喜欢的动物与你如此亲密吗?它们又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它们的情感的?

  (3)“爸爸哈哈大笑……不甘落后!”

  [话中,爸爸对松鼠因喜爱而产生的宽容溢于言表。知道是松鼠偷吃了糖,发现自己一直错怪了自己的孩子,爸爸不仅没有责怪松鼠,反而“哈哈大笑”,认为这是松鼠的天性,还夸奖它“不甘落后”。]

  (爸爸的态度有令你意外吗?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读:不单只是我,连爸爸对松鼠都充满喜爱之情,“爸爸哈哈大笑”预备读??(老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了。)

  (4)“有一天,它干脆……空落落的。”

  [松鼠不见了,作者一家到处去找,却又哪儿也找不到。虽然猜想它也许跑回了森林,可作者一家人的心里是“空落落”的,他们多么舍不得这只可爱的松鼠啊。]

  何谓“空落落”?

  [尤其是“空落落”一词可见松鼠在作者心中所占的分量。松鼠不见了,他们就感觉少了一样东西,他们多么舍不得这只可爱的松鼠呀!]

  读:谁能将作者那份空落落的感受读出来?

  (5)爸爸忽然在书房里惊叫起来:“快来看!”我们跑过去,眼前的景象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墙上的那副鹿角上挂满了蘑菇……它想晾干了留着给自己过冬。(示插图)

  [松鼠忙了一个早晨,把蘑菇晾在各个角落,可见松鼠早已把我家当成自己的家了,也说明我们已经和松鼠友好相处了。]

  (6)它特别爱吃甜食,经常跳到我们肩膀上要糖吃。

  [从“经常”一词,松鼠敢向我们这些孩子要糖吃,是经常性,不止一次了,说明松鼠把我们当朋友了,它和我们打成一片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句进行概括,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朗读讨论,启发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加强师生互动互助的学习交流。]

  五、总结写法,得之所以“言”。

  1、师:纵观全文,没有找到“喜爱”这个词,但大家刚才却处处谈到了作者一家对这只松鼠的喜爱,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2、在学生的回答中随机点拨,总结写法。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作者的喜爱之情隐藏其中;

  (2)抓住松鼠动作行为描写出松鼠的可爱;

  (3)爸爸的话和作者的议论从侧面反映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通过爸爸的话和作者的议论,从侧面反映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还抓住松鼠的生活习性写出松鼠活泼可爱,动作灵活等特点。)

  师小结:本文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设计意图: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作者的表达方法是高年级学习的一个重点,注意引导学生旨在意会,让其以后能更有效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和写作。]

  六、拓展延伸:

  1.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你还知道松鼠的哪些生活习性?

  2.小练笔:假如松鼠跑到你家里,你会怎么做?请写下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学习习惯,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动笔动口,提高学生读写说的能力。]

  七、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师:同学们,动物是我们人类的亲密朋友,它们和我们一起组成了丰富、美丽、和谐的世界,让我们好好地保护它们,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领悟本文的写作目的,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1.把松鼠这种可爱的小动物介绍给你的家人朋友。

  2.观察一种动物,写一写这种动物,写出你对它的情感来。

  [设计意图:课虽止,但知识无止境,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迁移提升,能巩固旧知,领会新知,形成更多的学习能力。]

精品教学设计11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教学要求:

  1. 学会10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 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温和”说句子。

  3.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教育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教具准备:

  cai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悬念激趣,导入新课。

  1. 大家知道我是谁吗?请你介绍一下你是谁。有一位小朋友不知道自己是谁。你们能帮忙猜一猜吗?

  2.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猜“我”是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 将你最感兴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3. 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认读生字、新词。

  三、学习全文。

  1.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向别组同学提问。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在书上。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准备问题。

  3. 小组交流问题。

  4. 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根据学生问题随机重点指导。

  5. 梳理全文,完善板书。

  6. 学到这里,你还想了解哪些课文里没有的有关水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提问。

  四、扩展练习。

  课件出示三项作业,你想做哪一个就做哪一个。

  1.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举例子说说,再写下来。

  2. 收集有关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和带来灾害的资料。

  3. 说说人类想出了哪些办法使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精品教学设计12

  一、生活入手,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都会用到哪些文明用语?会在什么情况下用?

  (1)你好—打招呼

  (2)谢谢—道谢

  (3)别客气—回谢

  (4)对不起—道歉

  (5)没关系—表示原谅对方

  (6)请—礼貌谦让

  (7)您—尊重别人的称呼

  过渡:使用文明用语,是一个人具有良好素养的表现,生活中多用文明用语,就可以让你感觉更舒服。

  2.板书说声“对不起” (学生齐读两遍)

  你会在什么情况下说对不起呢?(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有关两个小朋友使用礼貌用语的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或借助工具书学习,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词义的理解。)

  2.交流学习所得,教师指导点拨、纠错。

  3.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多字,不丢字。

  4.指名接读课文,并评价。

  三、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出示默读要求:

  (1)只用眼,不动嘴,不出声,不用手指。

  (2)边读边想,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笔标出不懂的地方。师引导:读不懂的地方怎样解决?――生:结合上下文反复读,思考。

  2、学生依要求默读,然后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的大意,(起因――经过――结果),尽量做到语言清楚、简洁。

  3.质疑,释疑。

  四、深入学文,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句子。想象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相互启发。

  2.集体交流。板书:不知所措――一个字都吐不出――好难好难――鼓足勇气

  3.重点体会四、六两段。

  (1)引导学生反复读这两段话,想想当时作者心里想什么?(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说)

  (2)这种体验你又是通过哪些语言感受到的?(进一步理解语言,学习语言)

  “我的嗓子眼儿里像堵了块石头似的`,连一个字都吐不出。”“老师啊……”――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我当时心里的矛盾。(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细腻的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3)找出描写老师的句子,想一想描写老师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正是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才有勇气去承认错误。)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

  自己读――同桌评价读――指名读(通过评价来逐渐提高朗读的水平)

  4.讨论:开始“我”说不出口,到后来我大声说“对不起”,是什么力量让我这样的?

  (是老师、同学的鼓励,是自己战胜了自己)

  5.我”为什么要对陆叶说“对不起”呢?

  (因为“我”做错了事情,就应该说对不起。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应有的好品质)

  6.教师小结。

  五、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你对文中的“我”怎样评价?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样做?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犯了错误应当有勇气承认错误,这样会得到别人的谅解)

  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表演这个故事。

  3.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模仿写一个片段,重点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

  板书设计:

  说声“对不起”

  紧张、害怕——战胜自己超越自我——说声“对不起”

  设计感悟:本课的心理描写很有代表性,可以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精品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仿写,认知仿写,学会仿写,提高写作能力。过程与方法

  1.根据所写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

  2.以读促写,研读优美的范文,探究和掌握仿写的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仿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写作。

  2.从仿写精美文章中学会观察生活,认识自我,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所写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教学难点

  1.以读促写,研读优美的范文,探究和掌握仿写的技巧。

  2.学会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仿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写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是朱熹对前人写作经验进行的总结。的确如此,王勃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韩愈模仿孟子,成为“唐宋八大家”;欧阳修又模仿韩愈,成为一代宗师。由此可见,仿写是多么的重要。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仿写仍然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有效途径。二、文题展示

  1.《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200字左右。

  2.在各类描写中,心理描写是难度较大的一种,因为它的描写对象“无影无踪”。鲁迅写“我”看社戏过程中的心情,莫顿亨特写“我”爬下悬崖时的心态,都德写“我”上课时的心理,方法不一,却都做到了真实可感。选择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写一个心理描写的片段。200字左右。

  3.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怀念》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叙写平凡的事件,传达真挚的情感。模仿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三、写作指导

  1.(1)找出所选片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2)想想你要描写一个怎样的'场景,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2.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文章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1)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使读者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2)动作暗示。人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从行动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3)景物烘托,即绘景而显情。作品中出现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渗透了人物的特定心情。(4)心理概述。使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评价。能比较细腻地表现人物当时当地的思想活动,还可以表现人物在一段时间内的感情变化、内心斗争。

  3.首先,重读这两篇课文,借鉴其具体写法。如选择某一形象凝聚情思,推动情节,贯穿全文;注意表现自己对所写人物态度、情感的变化等。其次,要了解借物抒情类文章一般的行文结构:物——事(人)——情。再次,要理清写物与抒情的关系:写好这类文章,借物是虚,抒情、言志、寄意是实;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由于抽象、空泛的情、志、意,只有借具体、浅近的事物来表现,才能变得生动、形象,易于领悟和理解,使读者乐于阅读,因此要善于以所寄之“意”的形态、性质、情境等方面的特征,对“物”加以描绘和渲染,从而使“意”的表现自然、恰当,水到渠成。

  另外,对所借之物的具体描绘,在写出其特征的同时,还应当融入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写物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所以在对所借之物进行描写时,切忌让事物的描写游离于抒情之外,要始终将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否则就无法完成借物抒情的最终目的。

  四、范文评析

  难忘家乡小巷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中秋。望着窗外皎洁的月亮,我忽然想起家乡的小巷——那个曾留下我童年记忆的地方。

  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的小巷是美丽无比的。它四通八达,幽深曲折,宛若一张脉络分明的网。每一条小巷都铺着青石板,两边是低矮而拥挤的小阁楼,屋檐向前挑着,显得古朴、典雅,似乎与外面的喧闹、繁华极不协调。

  当你独行在小巷,听着脚踏青石板发出的“啪啪”声和水滴敲击石板的“滴答”声,你的心会一下子变得安然沉静。向前望,小巷尽头透着时隐时现的灯光,你会忽然感到一阵舒畅,一阵温馨。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没有任何修饰。

  小巷里的热闹景象是永远让人怀念的。每到傍晚,当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时,听吧,小巷会奏出一首锅碗瓢盆交响曲。接着,一股夹杂着各种味道的人间烟火气便弥漫在狭窄的小巷中了。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有的逗着小狗乱窜,有的不亦乐乎地斗着蛐蛐,有的蹑手蹑脚地偷摘老头们的鸟笼……天真的嬉笑打闹一时间为平静的小巷注入了活力。主妇们在低矮的阁楼里做饭,不一会儿,肉香、蛋香便混杂在一起一个劲儿地往你的鼻子里钻,令人馋涎欲滴。老头们仰面躺在太师椅上,悠然地听着收音机里传出的戏曲,不时地哼上几句……此时,小巷又像一幅市井风情画,没有大红大绿的渲染,却透着一股朴实——朴实的人,朴实的生活。

  于是,我小时候安静地躺在奶奶怀里乘凉的情景,又不知不觉地浮现在眼前。晚上,人们大都歇息了,小巷恢复了寂静,只有一些小虫仍然不闲着,还有“唧唧”鸣唱。我依偎在奶奶怀中,望着黑洞洞的小巷,似乎没有尽头。这时,月亮已不知不觉地爬上来,乳白色的月光倾泻在石板路上,像一盆水泼在上面,静静地流淌着。奶奶一边轻轻摇着蒲扇,一边哼着儿歌。一阵微风和着花儿淡淡的清香拂过面庞,我简直要醉了!小巷仿佛是大海上漂着的一叶小舟,而我就躺在它的怀抱中。月光为我盖上一层薄被,船在轻轻摇动,我的心也随之微微荡漾……

  窗外虫声啾啾,拉回了我遥远的思绪。我离开家乡已好几年了,再也听不见那熟悉的声音,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小巷了。小巷还在吗?奶奶依旧在月夜下哼着儿歌吗?小巷还在,不过奶奶更老了;小巷还在,不过我已难得再见到它了,只有这洒满屋子的月光还和多年前一样,依旧皎洁、醉人。

  我什么时候能再回到家乡的小巷呢?

  总评:这是一篇优美的借物抒情的佳作。文章由表及里,由物到人,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染力极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描写细腻优美,给人以非常形象具体的感受。文章描写小巷,既调动了各种感官来展现小巷的特点,又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突出小巷鲜活的生命力,读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小巷之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精品教学设计14

  设计理念:

  “可能性的大小”这一节教学内容 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充分创设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构建以活动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习与活动完美的结合起来,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会用“不可能----可能性是0”、“一定----可能性是1” “可能---用分数”、等词语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2、通过“摸球---猜测——讨论——交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具准备:

  纸盒、白、红色球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

  2、活动引入。

  (1)、出示课本5个盒子

  师:“摸第一个盒子的是什么球?”“为什么呢?”

  “我能摸出白球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个盒子和第四个盒子。

  师:“想一想,这一次老师能摸到什么球?”“为什么这一次老师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抽到红球呢?”“也就是这一次出现了几种可能?”

  (3)引入:刚才的活动,我看出我们班同学非常聪明,同学们愿意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个摸球游戏。

  二、合作探索。

  1、活动一:分组进行摸球游戏。

  (1)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个纸盒

  (2)学生猜测:几个人轮流摸球,请想一想,摸到可能是什么球?摸到白球的次数大?还是摸到红球的次数大?(把你猜测的结果记下来)

  (3)实践验证:想不想自己动手实践来验证猜测?出示操作步骤并要求:安静、迅速,有步骤的进行。

  ①、几人轮流摸球,摸出一个球记录一次是什么颜色,然后把球放回盒内再摸。

  2、交流,第一盒子红球用0表示,第二盒子白球用1 表示。 ○

  第三个盒子,第四个盒子,和第五个盒子呢?

  可以用分数表示吗?(第三个盒子红球和白球可能性用1/2表示,

  第四个盒子红球和白球可能性用7/8和1/8表示

  第五个盒子红球和白球可能性用1/8和7/8表示)

  (5)师生小结:说明摸中白球的可能性,摸中黄球的可能性如何用分数表示,

  师:这个游戏告诉大家,虽然摸到球不确定的,但是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活动二:再次摸球

  师:“盒子里有14个球,分别是8个白球,4个黄球和2个红球。”

  老师随意摸一个球你们想一想会有什么结果。列举出来。

  小结:可见,可能性不仅有大有小,还有不确定性。

  三、应用拓展练习

  1、完成书本P88“练一练”的习题。

  2、讨论:

  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想:学校要选一名参加乒乓球比赛,小明和小强乒乓球决赛前,双方交战记录,小明胜4场,负3场,小强3胜4负,练习成绩小明10胜5负,小强14胜6负,应推荐随比较合适。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游戏,你有什么收获呢?

  2、小结: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多事情也具有可能性,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藏有很多的数学问题等着大家去发现,去解决。

  附 板书设计:

  可能性的大小

  不可能----可能性是0

  一 定----可能性是1

  可 能----用分数表示

  教后反思:

  本节是我到双电小学送教时所授的一节公开课。在教学设计时,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灵活地组织几次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比较、实践、合作中认识“可能性”, 可以说以活动贯穿全课。如课一开始,我利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扑克牌设计了一个“猜扑克牌”的活动,这活动既简单又有趣,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学习内容上,学生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习。紧接着又是一个活动即新课“摸球游戏”。教学时,考虑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提前准备了10个鞋盒,每盒放10个乒乓球,9白一黄,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并先出示游戏规则,学生的思路清晰,不至于茫无头绪。游戏结束后汇报交流各组情况,“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又把学生引入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说,自己总结。并通过幸运大转盘活动继续使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中去。纵观全课,我首先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力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多是关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特别是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

  好品质与习惯。如积极的学习态度,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愿意和同伴合作并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认识自我,学会欣赏他人,使评价成为他们主动发展的动力。其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一系列活动,然后自己去交流、讨论,老师只充当一个旁听者、参与者,真正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空间,从而达到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思索是快乐的。

  整节课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由此,我也深深体会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真正的了解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进行教学设计。所以说,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以学定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进而教学相长。我觉得当前的数学课堂应该朝着“玩中学数学”的目标不断前进,我们要不断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历数学,感悟数学,获取知识和能力。

精品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课文透过三个小故事: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全文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序,先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事件的起因,中间叙述了晏子与楚王三个回合的斗智过程,最后以一句话交待出斗智的结果。

  结构精巧,紧凑完整,故事情节有起有落,矛盾冲突合情合理,且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既干净利落又风趣幽默,具有极强的故事性。

  课文叙述语言简洁生动,透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贴合人物身份,描述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文中楚王的话不多,多为设问口气,但从“楚王见到了晏子,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这句话中的“冷笑一声”和设问句“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就能体会出楚王的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还有从“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这句话中的“打发”一词,能够看出楚王对晏子的不尊重,又一次让人体会到楚王的傲慢无礼。在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时,当楚王得知堂下的囚犯是齐国人时,他又借故侮辱齐国: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样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楚王形象。而全文重点抓住晏子对待楚王时动作、神态的描述,如:严肃、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这些词语和语言的描述,如:“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等语句,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晏子的冷静、机智、灵活和能言善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就应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资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到达上面的要求,教师就务必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本课我准备透过小声自由朗读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默读全文,画出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怎样侮辱晏子?和晏子怎样反驳的相关语句,让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分主角朗读楚王与晏子的三次对话,帮忙学生准确体会楚王侮辱晏子时蛮横霸气、盛气凌人的神情,领略到晏子反驳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的论辩、反击技巧。从而降低学习难度,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且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3、了解故事资料,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4、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5、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资料,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揭题。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忙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根据课文资料,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1)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全班交流。

  2)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能够补充。)

  3)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齐讨论交流。

  三、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可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有关句子与背景,作深入地探讨。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3)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决定让对方服输。“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决定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4、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5、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6、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这天有什么重要好处,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6、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够边讲课文,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能够学完三个小故事后,采用分主角朗读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作业设计:

  必做题:

  1、生字组词

  2、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选做题:

  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

  实践创新作业:

  收集晏子的故事。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8

《劝学》教学设计06-08

《比尾巴》教学设计08-30

影子教学设计09-07

秋天教学设计09-08

《散步》教学设计09-14

《统计》教学设计04-24

雪教学设计04-07

《穷人》教学设计08-21

台阶教学设计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