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9-28 20:57:4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四川省宣汉县清溪镇中心小学的冉启平,耽误大家一点宝贵时间,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作品解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一篇精读课文,地位尤其重要。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我认为这篇作品最光彩或者说最触动人心的地方是小女孩用细细的火柴点燃美丽的幻觉世界的那一刻,因为小女孩用她那细细的火柴为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点燃了温暖与光明。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们的缩影,他们是社会生活中被压榨、被欺侮、被贱视的弱者。安徒生笔下的形象是一个弱者顽强不屈的抗争与追求,这是安徒生自身的写照。这个气息可闻、身形可见的小女孩,她的可怜、她的孤苦激起了读者切入心底的同情,与安徒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童话世界里,安徒生对小女孩怜悯的爱最终变成了一种抚慰的爱——小女孩在痛苦的极点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后给予小女孩的是永恒的爱。

  二、解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起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重点:

  感受卖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设计理念:

  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环节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考虑了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在第一课时让学生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了解了五次幻象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将本节课分以下几步进行:

  1 欣赏美文,感受魅力。

  2、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3、品读课文,感受悲惨。

  4、课外延伸,情满人间。

  下面,我具体说说我是怎样教学这一课的:

  (一)欣赏美文,感受魅力

  孩子们大多都读过《安徒生童话》,但那都是简单的情节记忆,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前对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在上课以前出示了一段话,让孩子们在准备上课之余提前感受到安徒生童话的魅力。

  (出示)安徒生的童话

  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世纪交响乐,优美的词句、奇妙的想像,让人陶醉在音乐的海洋;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走访世界的游记,每读一则童话,就有一束阳光射进我们的心灵;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跨越年龄的经典,每一篇的'来历,都是那么不同寻常。他的童话中有对假、恶、丑的揭露、鞭挞,但更多的是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向往,从而给人以朝阳般的温暖和健康向上的力量。他以自己美好的幻想向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爱与同情、善良和真诚、平等和正义的未来世界。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上课伊始,我和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回忆过除夕的情景,调动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图片,以充满感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让孩子们除夕的快乐和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凄惨形成显明的对比,激起孩子们迫切想了解这个小女孩的强烈欲望,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接下来,我让孩子们静静地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动画,伴着哀伤的音乐,体会着画面中小女孩痛苦的神情,我相信整个班里都会回荡着悲伤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为下面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然后,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初读课文,畅谈感受。孩子们可能会说:她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贫穷的孩子、美丽的孩子,一个听话的孩子,一个孤独的孩子……叶澜教授曾指出:“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在孩子们谈感受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用眼神和表情来和学生产生情感的沟通,老师要充分尊重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不要给予是非评价,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不断地印证自已的感受。

  (三)品读课文,感受悲惨

  我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出示)有爱就有发现:

  爱可以给人以温暖,爱可以给人以力量,请你敞开爱的心扉,用心去细细品读,在你眼前的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带着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你一招:你可以通过品词酌句的方法谈理解,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谈理解。

  1、静心悟读,体会悲惨。

  出示阅读提示后,老师要给孩子静心悟读的时间,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的孩子的脸色变得凝重了,有的孩子的眼睛湿润了;有的孩子用自己的情感朗读感染了周围的同学,有的孩子拿起笔在书上勾勾画画,孩子们在静心悟读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便有了不吐不快、急于交流的迫切愿望。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就比较容易找到知音、引发强烈的共鸣。

  2、展开想象,体会悲惨。

  在描写小女孩“卖火柴”的一部分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比如:(1)、小男孩在嘲笑她时,可能会说些什么?(2)、小女孩在街头叫卖时,那些拒绝她的人会说些什么?(3)、小女孩的爸爸为什么一定会打她,他爸爸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培养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这就给这个本来就可怜的孩子又抹上了一笔浓重的悲剧色彩。

  3、情境朗读,激发同情。

  语文课堂,不仅要有同学们的议论纷纷,更要有孩子们的书声朗朗。所以要让孩子们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尤其是配着哀伤的音乐朗读,孩子们与这催人泪下的情感气氛融为了一体。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写小女孩的5次幻象,反衬了小女孩生活的痛苦。特别是后两次幻象,是前三次的高潮,在看见奶奶的一刹那,她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赶紧想把奶奶留住,于是擦燃了一大把火柴,她和奶奶一起飞走了,她死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幻象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在最高潮的部分,可以通过齐读的方式让学生的情绪也达到最高潮!通过情境朗读来感受小女孩生不如死的悲惨,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孩子们感受得越深,对中的难理解的句子理解得越到位。

  4、品读句子,理解幸福。

  课文中有两句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句子,

  (1)、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所以,我把这两句的理解放到最后去处理,由于学生对有了深刻的体会,学生可以理解到: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死了才能得到解脱,她最终的“幸福”就意味着死亡。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课外延伸,情满人间

  其实生活中,也不乏有像小女孩一样遇到困难的人,但他们有着和小女孩敢擦燃火柴一样的勇气去战胜困难。比如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受伤和遇难的孩子们,他们是不幸的,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他们同时又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我们所有人的关爱和祝福,我们大家用爱心筑起了一道爱的长城,抚平了他们心中的伤痛,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最后,我们就在欣赏《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结束今天这节课。

  整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年级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教学理念,基本达到了教学效果。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2

  我在讲授《燕子》这课时,采用以下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

  先放一首歌曲后问:谁知道这首歌曲的名称叫什么?给你的感觉怎么样?

  然后介绍燕子是一种非常活泼可爱的小鸟,它在春天里自由自在地飞翔可美啦!接着请同学们看《燕子》课文朗读的录相。

  看完课文朗读的录相以后指导看观察燕子特写图片,让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观察燕子的外形。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根据课文插图放大了的燕子讨论小燕子的样子。了解课文是怎么根据燕子的外形描述燕子的形象。作者先写一身乌黑的羽毛,然后写一对俊俏的翅膀接着写尾巴,最后写整体的.活泼可爱。

  指导看课文的彩色插图。在指导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地看图的时候,可以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图上有群山,湖水、稻田;有盛开的桃花,轻扬的柔柳,各种竞相开放的鲜花,还有在天空中,湖面上飞翔的燕子以及电线上停歇的燕子。再问这种景象表现的是什么季节所特有景色呢?最后问:这幅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春天百花盛开,光彩夺目,可爱的小燕子给大好的春光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

  在幻灯片上加燕子的叠片,让学生边观察边理解想象。

  在看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设计了一个比较的课件。三月,下过几阵雨。风吹着柳树、草、叶、花聚拢来,形成了春天。与课文对照,看哪种方法好,为什么?让学生理解到,当然课文上写得好,课文上写得既生动形象,又写出了春天美的意境。软黑板的这一段写得干巴巴的,一点也没有美感。课文有那么几处值得我们学习。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写出了柔柳的姿态,随风轻风易;写出了柔柳的枝条,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特别是把柔柳比作了人,也有眉有眼,好像人刚睡醒,才舒展开眉眼,把柔柳写活了。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说明花草树木经过春雨的滋润,春风的吹拂,同时出现在大地上,好像事先约好日子一起赶集似的,显示了春天树木茂盛,花草繁多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讨论课文第三段的时候,燕子掠过湖面的动画图片、燕子掠过图片、燕子沾水面等直观地再现了燕子飞行的轻快敏捷斜着、掠过、横掠过、沾,帮助学生理解。

  在讨论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出示课件五线谱,再与燕子在电线上栖息的图作比较,让学生进行联想,电线相当于五线谱上的什么?燕子呢?这样写的好处是即形象,又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也帮助学生理解了落与痕。一个落字,写出了燕子的轻盈、灵巧;一个痕字写出了景物的远,若有若无的情景。

  讲授完了总结全文:课文通过写燕子的外形的美,飞行的美,停歇的美,使人感受到燕子的可爱,春天的美丽,激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使人体会到春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说课稿 篇3

  一、设计意图: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进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中班装饰画活动《孔雀比美》。孔雀是孩子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一种鸟类,它充满了丰富的艺术美感,又易于孩子观察、体验、创作和欣赏,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为此,我设计了这节装饰画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与发现,在探索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基于以上设计意图以及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将这节活动能够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动目标为:

  1、学会用各种线条、形状、图案对孔雀的尾部进行对称、有规律地分割和装饰。

  2、能大胆表现作品,有自己独立的想法。

  3、能够耐心细致地作画,养成清洁整洁的作画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分析教材后,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定在能力目标上,就是要求通过教师的范画,学会用各种线条、形状、图案对孔雀的尾部进行对称、有规律的分割和装饰。难点是在于幼儿在欣赏范画的基础上,能够有自己独立创新的作品。

  三、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背景范画:三只不同装饰方法的孔雀在森林里。

  2、幼儿人手一张印有未经装饰的孔雀轮廓图。

  3、勾线笔人手一支。

  4、《快乐的.小孔雀》音乐伴奏

  四、活动过程:

  有了以上的分析与准备,活动程序也就一目了然了,活动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激发兴趣——引导观察——鼓励创作——相互欣赏”四个部分。

  1、一开始,教师接到电话,因势利导,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活动中,注意给幼儿表达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2、通过教师示范、讲解让幼儿了解和尝试新的绘画技能。

  3、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体验创作的乐趣。

  4、老师关注幼儿的操作过程,适时的加以指导。例如操作时的卫生要求等。这些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都蕴藏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5、展示作品,教师创设森林里孔雀比美的情景,引导幼儿将自己装饰好的孔雀粘贴在森林里,通过自评、互评来交流“哪只孔雀最漂亮?”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法,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6、最后,加上一段活泼的孔雀舞蹈,让幼儿在舞蹈中尽情地展现孔雀的美。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片精读课文,本单元围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一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它们分别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其中《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另外,“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产生了一咏三叹的效果。强化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并深化了主题。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二、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能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说学情教法。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在教学中我努力从兴趣入手,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乐于读书。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引导学生读书自悟。抓住课题的“神圣”质疑:这片土地的“神圣”表现在什么地方?怎样来爱护这神圣的土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合作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融集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加强沟通,共同探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引导学生情感领悟。本文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文本载体,因此,让学生把情感注入到文本中,通过朗读来领悟。

  四、说学法。

  在当前“依标脱本”的.评价方式课题研究指导下,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改变为教而教,为考而教的传统现象。必须树立教是为学服务的理念。因此在学法上对我们课堂教学又是一个有力的挑战,在本节课我主要尝试采用以下学法:

  1、画、圈、点、写的读书学习法。在初读课文时,我特别强调学生怎样去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不懂或有疑难的地方要做记号,有体会可以在旁边批注。)

  2、情感朗读法。本文是富有激情的演说性文章,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要注入满怀的激情外,还要注意文中开头和结尾有作者的抒情地方,对这两处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来表达学生个人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针对本单元教材“珍爱我们的家园”的内容专题和“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学习目标,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充分地揣摩、感悟和表达。从而拓宽视野、发展智慧,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第二课时)

  1、回顾课文,感知神圣

  上课开始,师生合作读课文,回顾写作背景,并小结前3自然段已学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感情朗读,唤起学生记忆,激发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文本学习。

  2、研读课文,理解神圣

  在此基础上,可以“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引发新一轮的探讨,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自由感悟,使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如,

  “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可以让学生想想河水对人类的贡献,想想没有了河、没有了水,人类怎么生活。

  “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这句话,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空气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了空气或者空气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呼吸、生物的生长,影响到生命的存在。

  “如果所有的动物都死去了,人类也会灭亡。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到底是人类主宰着动物,还是人类与动物是休戚相关的?动物的灾难怎么会成为人类的灾难?

  最后还要通过充分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

  在这一环节,针对学生的提问,引发学生新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读、想象、练题等途径,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领略 这片土地的神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根据文本而“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学会收集信息资料,并能合理联系文本内容表述出来;在问题引导过程中,并尝试当堂训练,力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拓展延伸,深化神圣

  第三部分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感悟:“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来提升学生的认识。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设计意图:当学生再次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的时候,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感悟本文的历史意义后,联系生活的实际,提出号召,领悟本文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让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学生心田,并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八、说板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神圣的土地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

  《乐于与人交往》是陕西人教版第五课让我们同行的第一目,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了生命的珍贵、青春期自己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及自己的情绪和自己的优点缺点,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课是联接自我和他人的桥梁和纽带,在全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2、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个人离不开群体、青春期心理闭锁的危害、

  交往的重要性、与他人交往应该持有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使学生体验到交往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学生主动与人交往的自觉性

  能力目标:

  1、 提高学生对交往重要性的认识能力

  2 、提高学生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交往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其危害

  3、掌握一些解决春期闭锁心理的方法

  4、懂得与人交往的时候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态度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应该积极主动的与人交往

  教学难点:

  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其危害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开始进入青春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容易出现青春期闭锁的心理特点,这样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确立乐于与他人相处的正确态度,并学会与他人的文明交往。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热情开朗的性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五、教学方法

  教法:

  1. 直观演示法:给学生各种情境体验,如欣赏音乐、漫画、故事、小品、诗歌等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来讨论交往的重要性。

  2.讨论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采用“议一议”、“各抒已见”等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形成较为正确的观点,同时学会合作学习。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引导,使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懂得交往的重要性。

  学法:

  合作法、谈论法、师生互动法、独立发现法、分析归纳法

  课前准备

  授课环节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青春期有关交往方面的歌曲,并鼓动学生做好上课演唱、小品表演的准备。

  (2)教者课前与学生交谈或编制一些测试题,了解交往的基本情况及学生的心理。

  (3)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做好多媒体课件。

  授课环节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狼孩的故事》

  故 事

  授课环节 2

  1、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孙晓的故事,思考:

  (2)孙晓的这种现象如果不设法调整,继续下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孙晓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利于健康

  授课环节 3

  1、两个故事中的同学分别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

  形成他们不同性格的原因是什么?

  2、你愿意和他还是她交朋友?

  利于友谊

  小雨当上组长后,发生了那些变化?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实话实说:

  你会怎么做?

  授课环节 4

  利于开朗性格

  4、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四◎第二个李政道的故事,

  思考问题:

  ①李政道所在的大学为什么每周要为教授提供三次共进午餐的机会?

  ②通过交往我们可以有哪些收获?

  授课环节 5

  利于成功

  授课环节 6

  5、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五◎李馨的故事思考问题:

  ①李馨的故事告诉我们积极与人交往要

  有什么样的态度?

  ②你认为与他人交往还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

  一、我们的离不开交往生活

  二、交往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

  2、有利于建立友谊

  3、有利于培养热情开朗性格

  4、有利于个人的成功和事业的成

  七 板书设计

  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

  播放音乐

  朋友

  谢谢指导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绘得有思想、有感情,富有生命力和教育意义。

  《城里来了大恐龙》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它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恐龙的基本特征作为推进故事的线索,通过恐龙到城里给大家带来麻烦和快乐的故事,让幼儿感受帮助别人,会收获快乐。故事逻辑清晰、内容浅显,易于幼儿理解。

  二、说学生:

  从学前阶段到小学低年级,故事是儿童阅读的主要材料。4、5岁的幼儿连贯性语言开始发展,能够正确地说简单的句子,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开展分享阅读,在阅读中注意口头语言与文字的对应关系,并增加预期和假设的提问,猜想事件的发展。

  《城里来了大恐龙》正好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纲要》精神、中班幼儿语言发展实际水平、以及本故事具有的特点,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1、情感目标:帮助幼儿体验恐龙的不同心情,体会给别人带来便利的快乐。

  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能培养幼儿的品质与情操。在故事《城里来了大恐龙》中,情感目标在于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体验恐龙给人们带来麻烦和便利的心情,从而激发幼儿关爱别人的情感。

  2、知识目标: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掌握故事名称、角色及故事的主要情节。学习词组:啪哒啪哒、吱咕吱咕。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伤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此次活动,就是让幼儿欣赏、倾听、讲述、反思故事,使幼儿逐渐理解故事内容,学习词汇、语句等。

  3、能力目标:鼓励幼儿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想象,讲述恐龙来到城市所发生的事情。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故事虚拟、夸张的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在故事《城里来了大恐龙》里,引导幼儿对故事情节和角色对话进行合理想象,大胆讲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

  由此,我确定本次活动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和情节,以及发生这些事情的原因。

  教学难点:鼓励幼儿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想像,大胆讲述恐龙来到城市所发生的事情。(幼儿讲述的效果与幼儿自身已有经验,幼儿语言的发展,教师的引导有关,因此,把这点作为难点。)

  四、说教学准备:

  一次成功的活动需要精心的准备。幼儿经验上的准备,可以为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对教具及教学环境的准备,可以使幼儿在更形象直观的环境里学习。

  1、幼儿经验准备:对恐龙相关知识的了解。

  2、课件准备。符合故事情节发展、动画形象生动有趣,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五、说教学方法

  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教师主导、幼儿主体,”以问题引导为主线,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1、教法:

  演示法:展示生动形象的教具,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形象地感受童话。

  讲述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帮助幼儿多角度感受故事。

  教师用适当的语言,讲大恐龙“啪嗒啪嗒”地走时,语气加重,动作夸张,更好的突出恐龙大而重的形象。

  谈话法:提出话题,引起共鸣。

  如请小朋友共同讨论:你喜欢这只恐龙吗?为什么?

  提问法:引导幼儿观察事物,寻找问题答案的方法。

  我主要运用了反思性提问:恐龙给大家带来了麻烦,这是他愿意的吗?假设性提问:如果你是大恐龙,你会怎么做?等。

  2、说学法:

  观察法:利用课件,让幼儿欣赏观察,猜测故事的发生。

  幼儿对故事内容的讲述都是基于观察的基础上的。幼儿除了观察图片外,还可以观察一些重复出现的文字,引起幼儿对文字的兴趣。

  讨论法:幼儿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讨论法的运用给了每个幼儿说的机会,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讲述法:幼儿看图合理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采用引导幼儿讲述恐龙的特征、猜测故事的发展、自由看书讲述,多种形式的讲述,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新《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1.开始部分:欣赏激趣,谈话引出。

  展示图片--提问--谈话

  展示恐龙图片,吸引幼儿。恐龙是遥远时代的动物,活动前幼儿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活动一开始出示大恐龙的图片,让故事的主人公出现在儿童面前,集中幼儿注意力。

  提问:这是什么动物?它长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讲述恐龙的一些特征,教师提炼,突出重、大、长等特征。

  谈话:如果恐龙来到城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讲,然后教师提出学习内容故事《城里来了大恐龙》,幼儿会思考:故事的内容和自己讲的一样吗?这样幼儿就带着好奇心去欣赏故事。

  2.基本部分:

  逐图讲述,理解故事--完整欣赏,加深印象--谈话活动,情感体验。

  逐图讲述,理解故事。

  教师运用直观演示法,根据需要播放课件,引导幼儿在听听、看看、猜猜、讲讲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感知恐龙来到城里后带来的`麻烦和便利,以及其中的原由。

  展示第一幅图,然后提问:恐龙来到了什么地方?它是怎么走路的?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过多次提问,为幼儿创设一个问题情景,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大胆想象,结合已有经验,运用讲述法讲述发生的事情,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提炼语言,帮助幼儿理解画面内容--恐龙“啪哒啪哒”地走路,身体很大,堵塞了交通。在讲述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突破活动的难点。

  以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讲述第二、三幅图。第二幅图突出,恐龙身体太重,铁路发出“吱咕吱咕”声音。第三幅图突出:恐龙脖子太长,把房顶掀翻。

  前三幅图的内容,都是恐龙给人们带来的麻烦,教师在此引导幼儿讲述“恐龙制造麻烦后,他的心情会怎样?”

  接着,引导幼儿看第四幅图“恐龙变成立交桥,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体验恐龙此时的心情,提示思想内涵,进行情感教育,突出教学目标。

  完整欣赏,加深印象。

  教师再次利用多媒体完整展示故事图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多角度地感受、理解作品。

  谈话活动,情感体验。

  提问“恐龙前后心情一样吗,为什么?”“如果你是一只恐龙,你想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鼓励幼儿大胆想像,依照恐龙的各种形体特征说出与众不同的回答。幼儿把自己当成恐龙,设身处地去思考讲述,更能让幼儿体验帮助别人会快乐。

  3.结束部分:幼儿阅读故事,自由讲述。

  儿童在看故事,听故事后,基本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再让幼儿自由看书,拉近幼儿与读本的距离。个别表达能力稍弱的幼儿,教师在这一环节个别指导,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有研究者指出,要让幼儿成长为一个流畅的阅读者,需要具备反思、预期、质疑、假设的策略技能,不同的策略技能具有不同的作用。本次活动,我就有意识的发展幼儿相关的阅读技能。

  比如:“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发展幼儿反思的策略技能,帮助幼儿理解内容;

  第一幅图观察讲述后再讲述其它几幅类似的图,发展幼儿的预期策略技能,有利于幼儿快速理解阅读内容;

  “恐龙为什么会给人们制造麻烦,它愿意吗?”发展幼儿的质疑技能,在助于深入准确理解阅读内容;

  “恐龙前后心情一样吗,为什么?”“如果你是一只恐龙,你想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就是发展幼儿假设的策略技能等等。

  这些策略的逐步发展,将有利于今后的阅读。

  俗语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的说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行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7-17

嫦娥说课稿12-09

《咏雪》说课稿09-22

雷雨说课稿10-15

诚信的说课稿12-31

排序说课稿11-30

《赶海》说课稿10-02

《雾凇》说课稿07-06

《井》说课稿10-27

赵州桥说课稿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