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12-23 15:42: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范文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备】说课稿范文9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镜面对称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的教材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湖面的倒影、照镜子”。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初步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中包含着重要的教学思想。

  教材通过设计照镜子的活动,让学生亲自照一照,通过镜子内外的人的前后位置和左右的关系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二、说教法:

  教学力求体现自觉性、民主性原则。采用学生独立探究和老师适当引导的方法进行。自主性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运用自主探究的基本模式、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主线。强化学生共同探究、独立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数学美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感受对称美、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共同合作的能力,,从而落实教法中的“三动”,让学生学会观察、想象、操作、验证。从具体操作中来验证自己想象的结果,把自己的所看、所想,愿意说给别人听,让学生想说、会说。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过程:

  这节课以明明的一天贯穿始末。这样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兴趣。低年级的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坚持,这是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让学生在整节课上都以饱满的情绪贯穿始末,是我在这节课坚持的理念。

  一.创设情境。

  本课以明明的一天贯穿始末。

  1.课件演示。上午,来到了公园。

  提问:观察,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到第二个情境,中午,明明来到了红红家里,进到屋里,却发现那儿还有一个明明,和自己一模一样,他做什么动作对方也做什么动作,为什么会有两个明明呢?谁是真正的明明呢?你们能帮明明解开这个谜吗?

  通过引导学生观看这两个情境,不但使学生初步感知了镜面对称的特点,而且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对称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打下了基础。

  3.学生会答,是个镜子。

  (1)组织学生拿出镜子,随意活动,照一照,观察人与像之间的关系。

  (2)在小组内,议一议。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说一说。

  通过照一照、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直观、生动地认识了镜面对称现象,认识了镜面对称的特点。

  课件过渡第三个情境,课件语音,明明说:“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怎样运动呢?”红红说:“我左右手拿不同的东西时,镜子里的是怎样拿呢?”

  (1)让学生先想象以后,再发言。

  (2)组织两个学生亲自在全班进行验证。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通过学生的想象、验证,不但又一次让学生直观感受了镜面对称的.性质,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的培养。

  二.实践应用。

  1.进入第四个情境。配音:“咦,这是什么呢?”学生会很快答:是只蝴蝶。

  提问:怎样做才能看见一只完整的蝴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一遍。

  要求以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图片,进行照一照,能知道它们分别是些什么。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2.进入第五个情境。配音:“哪个是她们是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呢?”

  指名选择,并说出为什么?

  3.玩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游戏要求:老师做动作,要求学生做镜子里的动作。看谁反应快,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

  通过想一想、照一照、连一连、圈一圈等活动。加深了学生对镜面对称的性质的理解,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力。

  明明的一天结束。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明明很高兴,因为他学习了很多的数学知识。他知道了(指着板书)物体和像上、下位置一样,左、右位置对换,前、后位置一样。其实,物体和像也是一种对称,我们把它叫做镜面对称。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吹泡泡》是一首优美动听、充满童趣的诗歌。它以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吹泡泡”来描绘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以幼儿的心灵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充满了美丽而神奇的想象。诗歌中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月亮和星星,乌云和雨点、小草和露珠、果树和苹果们之间的关系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不但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而且将彼此间的亲密关系描绘得有声有色,使作品画面感增强,想象丰富,韵律和谐,富有童趣。整首诗歌洋溢着快乐开朗的气氛。

  这首诗歌不但意境美,而且用拟人化的手法“吹”,使整首诗歌变得更为生动、形象、有趣、充满了动感。中班幼儿掌握词汇的数量和种类迅速增加,对词义的理解也比以前深刻,但对于作品所蕴含的美的理解仍有困难。但这首诗歌结构整齐,句式统一,适合中班幼儿欣赏和学习。所以我将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生动逼真的情景,让他们感受和体会作品的意境美,并鼓励他们尝试仿编诗歌,在优美的情景中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2、活动目标根据以上分析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点是以幼儿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实现“促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活动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制定了以下目标:

  1、理解诗歌的有趣内容,初步感知事物间的对应关系;

  2、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朗诵诗歌,并能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动脑筋,学习仿编诗歌;

  3、欣赏诗歌,感受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3、教学重点和难点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为这次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幼儿缺乏仿编诗歌的经验,基于这一点,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为:理解诗歌的有趣内容,初步感知事物间的对应关系,感受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难点定为: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动脑筋,学习仿编诗歌。

  4、活动准备为了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生动逼真的情景中感受和体会作品的意境美,也为了本次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我做了以下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大自然中事物之间的的密切关系,如母鸡和鸡蛋,浪花和大海等,为创编活动做好经验准备。

  2、物质准备:与诗歌相匹配的课件和音乐,人手一份小图片。幼儿收集的大自然的图片。

  3、空间准备:活动室中放置一张大的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海报,幼儿呈半圆形用垫子围坐在海报前面。

  二、说教法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在本次活动中采用了以下教法:

  1、现代科技媒体的运用。制作与诗歌作品内容相匹配的课件,以动态的效果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那么在课件上呈现的就是:月亮的“嘴巴”作吹泡泡状,星星一闪一闪的变大,采用这种生动而有趣的方式来为教学重难点的理解与突破做好基础铺垫,也能进一步帮助幼儿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和优美的语言。

  2、图谱法。在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我将诗歌用几张简单的图片有序的展示在幼儿眼前,这样不仅便于幼儿记忆诗歌,朗诵诗歌,也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了诗歌中月亮和星星,乌云和雨点、小草和露珠、果树和苹果的关系,为创编环节能够顺利进行做好铺垫,也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我还运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新《纲要》中提出,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整个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本次活动中有以下学法:

  1、多通道感官参与法。从活动开始请幼儿吹一吹,玩一玩、想一想泡泡到看一看、说一说、大自然中的泡泡再到想一想、编一编泡泡,从多方位、多感官、多方式的引领下将幼儿带入优美的诗歌氛围中,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深入感受诗歌的内涵,喜欢上诗歌。

  2、整合教育的方法。本次活动遵循中班幼儿的发展情况,创造条件,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编活动中。在创编环节我请幼儿观察自己带的大自然的照片,找出有相关联系的事物,画在老师提供的格子纸上,并按照诗歌的句式编一句好听的话。将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不仅降低了创编的难度,也打破了往常的创编模式而引起了幼儿的创编欲望,很好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现代儿童观认为:幼儿是认识的主体,幼儿的发展是主动活动的结果。诗歌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只有让幼儿充分地去看、去想、去说、去体验、去创造,幼儿才会更快、更好地掌握诗歌内容,同时获得诗歌以外能力的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环节:玩吹泡泡,激发兴趣;3第二环节:理解诗歌的有趣内容,初步感知事物间的对应关系;10第三环节:根据诗歌的句式和含义,创编诗歌;10第四环节: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朗诵诗歌。2下面是我对本次活动的详细解说:

  第一环节:玩吹泡泡,激发兴趣;小朋友们你们玩过吹泡泡吗?现在请你们玩一玩吹泡泡的游戏,看一看你们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

  本环节教师通过让幼儿在玩吹泡泡的游戏中感受泡泡的外形特征,以及感受到吹泡泡的游戏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从而顺利的进入到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理解诗歌的有趣内容,初步感知事物间的对应关系;10小朋友能够吹出圆圆的泡泡,大自然中的一些东西他也会吹出泡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谁吹泡泡呢?吹出了怎样的泡泡呢?

  教师出示PPT,分段欣赏。

  第一幅:是谁在吹泡泡呀?月亮会吹出怎样的泡泡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教师播放课件。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边说边在旁边的黑板上贴出图谱)第二幅:现在是谁在吹泡泡呀?小草会吹出怎样的泡泡呢?教师播放课件,请幼儿来说一说。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而贴出相应图片。

  第三幅:乌云会吹出怎样的泡泡呢?请你们来猜一猜?在幼儿的猜测中教师播放课件,让幼儿自主的发现并根据前两次的经验,说一说“雨点是乌云吹出的泡泡”,并请幼儿来帮助老师贴出图谱。

  第四幅:果树会吹出怎样的泡泡呢?请你们也来猜一猜?播放果树上长出苹果的画面,从动感的画面中深刻的了解苹果是果树吹出的泡泡。

  本环节通过看动态的PPT,通过老师层层剥离的提问方式,引发幼儿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将经验与诗歌中的语言建立联系,从一开始的直接出示到后来的请幼儿猜一猜,从一开始的教师总结诗歌句式到幼儿自己说出诗歌句子,并在幼儿回答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使用追问的方式引发幼儿深入思考,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理解诗歌,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深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我们一起看着图谱来轻轻地念一念这首有趣的诗歌吧!师带领幼儿一起看着图谱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在朗诵诗歌的同时再次感受诗歌的句式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为下一环节创编做准备。

  第三环节:根据诗歌的句式和含义,创编诗歌;10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带的照片,找一找,谁是谁吹出的泡泡,找到了请你们画在老师给你们的图格里,再请你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一听,谁是谁吹出的泡泡。

  本环节通过让幼儿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来创编诗歌。让幼儿看着图片中有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幼儿自由讨论,组织幼儿交流,请他们在集体面前朗诵自己编的诗歌诗句,并鼓励幼儿相互学习优秀的诗句。在创编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指导,充分体验创作的乐趣,也为幼儿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可进一步调动幼儿情绪,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四环节: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朗诵诗歌。2结合小朋友画的图谱,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引导幼儿进行配乐朗诵,再次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本环节用音乐烘托这首诗歌。利用音乐做背景,让幼儿在音乐的烘托下进行欣赏、朗诵这首诗歌以及自己创编的部分,这不仅是一种诗歌意境的升华,也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

  活动在幼儿优美的朗诵声中结束。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0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30页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和加减法后,进一步学习有关0的认识和加减法。主要从0的含义,会读、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这三方面来认识0,进一步帮助学生完善5以内数的顺序,为进一步学习数序以及计算奠定基础。因此,这一教学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1、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对0有一定的认识,多数学生都知道0表示没有,但是对0表示起点的含义还不太清楚。

  2、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能力较弱,要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有关0的加减法,并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意义,规范0的书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里我通过创设情境来让学生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义。

  3、情感目标:通过0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定为:了解0的含义,会书写并能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在这里我会通过故事环节导入,一步步让学生感受到0表示没没有的含义。

  2、本课的难点定为:0的含义,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通过说一说环节,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0的含义。

  教学准备: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方法,更直观易懂。

  四、说教法学法:

  我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在学法上注重学生的.兴趣,通过游戏、动手操作等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教学设计为4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中,我设计了“小熊吃糖”的情景,通过找一找本环节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实践应用,巩固新知:本环节通过学生的动脑思考,来认识有关0的算式,掌握新的知识内容。

  3、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因为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稳定性和持久性差,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要灵活多样。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2.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3.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交流课前资料,区别诗词异同

  1.简介作者及黄沙岭。同学互相补充。

  2.讨论题意及表达方式。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词,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宋代。一首是词,一首是诗。什么是词?(它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你从课题上了解到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还可引导按我们现在的说话顺序来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再读读课文,感受夜的美妙,夜行的惊喜。你们会越来越喜欢这首词,会用诗人般的眼光感受到这夜晚的美妙,而且也会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夜行的乐趣。

  2.学生学习,师了解情况。

  3.交流学习情况。

  (1)交流学习上阙。

  师:你最喜欢哪句词?根据学生发言介绍。

  ①指导朗读,体会这夜晚的静、奇、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指名感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情景体会喜悦。“蛙声”是怎样的?作者通过嗅觉、听觉来加以描写。

  师:好一支欢快的丰收交响曲,好一个热烈的丰收庆祝会,此时,它们在说着什么?闻着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着此起彼伏的蛙鸣,你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该句。

  ③小结,过渡到下阕。皎皎明月,徐徐清风,鹊飞枝摇,蝉叫声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个夜晚真美妙呀,我们都沉醉在其中了。(齐读上阕)

  (2)交流学习下阙。

  ①指导欣赏,体会意境。

  不知不觉,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下起了阵雨。)

  伴随着两三点雨滴,可能还会出现——(耀眼的闪电,隐隐的雷声)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意境。

  ②指导朗读,了解心境。

  此时,他迫切需要的是——能躲雨的地方。

  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表现出的惊喜。

  四、总结全文

  1.小结:读到这里,你感觉这个夜晚是——生机勃勃、丰收在望。

  这次夜行充满了——喜悦、乐趣、惊喜。

  2.齐读这首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揭示题目,复习学习方法

  1.以往学习古诗采用的是哪种学习方法?(学生回顾:采用的是三步学习法——一知诗句,二抓字义,三入诗境。)

  2.继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板书作者名)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初读。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指名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2.理解诗句意思。

  (1)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1.联系生活中的荷花,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2.让学生静静地听范读,静静地想象。

  3.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碧”: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4.小结: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6.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夏季的景象有着不同的特色,关于夏季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课后题)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

  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

  3.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

  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五、归纳总结

  学了诗词两首,本课的词与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呢?(都是写夏季的自然风光,不同点在于一首是词的形式,一首是诗的形式。)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价值:

  "鸟"是动物世界中的一个大的家族、在厦门、到处都可以看到鸟的身影、听到鸟的叫声、而且教育的资源也很丰富:家庭养鸟、花鸟市场、公园、厦门的白鹭洲有鸽子、鼓浪屿上有"百鸟园"等、大班的孩子对鸟的认识有一定的经验、他们喜欢给鸟喂食、还喜欢亲近鸟、这些鸟有着不同的外表、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类有不同的作用、那么多的鸟也有相同的特征:有羽毛、有翅膀、会飞。新《纲要》告诉我们、"要与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我认为、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鸟与人类的关系、探索不同鸟类的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一定的教育价值、

  2、目标定位: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我从情感态度、能力、认知等方面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和的一面、具体的目标为: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多种鸟类及鸟类的共同特征、

  2、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同进行分类并学习自我纠错、

  3、萌发爱护鸟类和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多种鸟类及鸟类的共同特征、难点为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同进行分类并学习自我纠错、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看了、听了、都会忘的;只有我操作了、才会记住、"因此身临其境的学习定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此、我们做了如下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认识过一些常见的鸟。

  二、说教法:

  根据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

  1、观察法:观察法就是提供大量的直接经验让幼儿观察探索、让幼儿通过五官的感受来发现、探索事物的现象、获得具体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

  2、操作法:操作法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的不同环境、不同的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自己与图片的互动中、来获得不同的鸟类生活的环境也不同、并能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如进行分类的经验、通过材料的自我纠错功能使幼儿的能力得到提高、

  3、启发引导法:幼儿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运用适当语言、帮助幼儿来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并灵活运用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得到发展、

  三、说学法:

  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主要有:

  1、讨论谈话法:新《纲要》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说一说、看一看、比一比、在多通道、多感官的'参与下、了解鸟类的共同特征、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因此为了加深幼儿对不同鸟类生活的环境也不同的了解、我提供了鸟类生活的背景图及不同的鸟类、让幼儿在操作、纠错的过程中加深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层层递进的办法组织活动程序、具体流程为:

  激发兴趣——参观比较——操作体验——反馈延伸、

  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活动的一开始我便向幼儿提出"百鸟园"的要求、激起幼儿的兴趣;并在激发兴趣的过程中向幼儿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要仔细观察你认识哪些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在第二个环节我集中幼儿、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鼓励幼儿自己探索说出鸟类的共同特征、同时让幼儿讨论企鹅是不是鸟类、企鹅生活在什么地方目标(1)在这里自然完成、

  操作体验:

  下面进行的是小组式的游戏教学、指导语:你们知道这些鸟生活在什么地方吗(幼儿自由回答)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鸟的图片和它们生活地方的背景图、请小朋友试一试把它们送回家、

  幼儿操作、并学习按背后的正确答案自己纠错、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把各种鸟类送到它们各自生活的地方、判断、感受鸟类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同时、操作材料背后的答案相关会提醒他们重新思考、修正经验、自我纠错的能力得到提高、目标(2)在这里完成、

  集体交流:幼儿作品的展示交流、再次提升和加深了前面的活动经验、然后教师鼓励幼儿一起把"百鸟园"里的鸟都送回自己的家、再次巩固幼儿的新经验、新《纲要》在社会领域的目标中提到、"培养幼儿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在这次的操作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不知道的可以问同伴、可以寻找刚才的操作材料来解决问题、让幼儿有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反馈延伸:

  这次的活动后、肯定还有一些幼儿不能完成活动目标、教师可以把各种操作材料继续提供在活动区内、让幼儿进行操作、同时提供各种鸟类的图片、图书、VcD等材料、让幼儿继续丰富相关的经验、激发幼儿的爱鸟之情、

说课稿 篇6

  第一部分:说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内容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是富有浓郁幻想的虚构故事。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绘的有思想、有感情,能像人一样说话,富有生命力,并编制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生活。童话的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简单,符合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认识水平,富有教育意义,易于幼儿接受。《微笑》是一篇充满浓郁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小蜗牛用微笑的方式给大家带来快乐,从而自己也快乐起来的经过描写的形象逼真。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小蜗牛的助人之心和与朋友的友爱之情,体会到为朋友做事的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我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及本主题的总目标,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情感目标:使幼儿懂得只要有爱心,不管能力大小都可以帮助别人并愿意给别人带去快乐。 能力目标:的感受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掌握故事的名称、角色和故事的主要情节。

  确定本次活动的依据有以下几点:1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4至5岁的幼儿理解能力还很肤浅,注意力往往受兴趣的影响和支配,有意注意初步得到发展,所以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巧妙地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幼儿认真倾

  听的习惯。2现在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一定的爱心,不懂得去关心别人,不知该如何去关心别人.向幼儿进行这样的情感教育和思品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3是根据幼儿园课程目标及《纲要》、《规程》,幼儿课程目标的宗旨在于提高幼儿素质,提出引导幼儿接触各种艺术作品,关注人类道德行为美。本故事通过使幼儿懂得“微笑”的真正含义,来感染幼儿,美化幼儿的行为。《新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由此制定了情感、能力、认知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使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及内容,了解故事的含义。

  难点:能主动帮助别人,愿意给别人带来快乐。

  制定重难点的依据是:我班幼儿在情感及认知方面的特点,即中班幼儿理解水平有限,对理解隐含在故事中的寓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让幼儿充分感受小蜗牛的助人之心和与朋友的友爱之情,体验为朋友做事的快乐尤为重要。

  四说教学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符合故事情节发展,动画形象生动有趣,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注意力。

  2空白圆形卡片、彩笔,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加深对故事含

  培养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幼儿

  义的理解。

  第二部分:说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遵循“三个原则”,做到“两个注意”,体现“一个整合”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

  “三个原则”:一是“教师主导、幼儿主体,以问题的引导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二是“教师在前、幼儿在后”的教学原则,既当幼儿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时,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并在尊重幼儿认识过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施加影响。三是“同时进行原则”,即在教学活动中,要同时顾及兴趣,态度和行为的培养,既有明确的重点,又相互渗透。

  “两个注意”:一是设置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既要把各教学环节与教学要求设置成问题情境展示给幼儿,这样容易使幼儿被问题情境吸引而主动投入学习。二是注意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把教学目标的要求分解成若干细小的层次,分散到各个具体的活动中,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使教学重点得以巩固,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一个整合”:《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通过自主的学习,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教学过程体现整合性,对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保证。 一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

  了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讲述法和提问法。

  1直观演示法: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表演示范,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个故事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既可以完整欣赏,又能分段播放,通过观赏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讲述法: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共识,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帮助幼儿树立简单的是非观念达到教育目的。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我注意控制语速、音量的快慢、大小和抑扬顿挫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音色来讲述不同事物的对话,从而较好的表达作品的感情.如:小蜗牛给大家微笑,我就用表扬鼓励的口吻说:小蜗牛,你真了不起!激发幼儿为别人服务的`愿望.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事物的形象特点,并能较好的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为提高教学效果和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讨论法:是指让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活动中,我将讨论法结合在讲述故事过程中。如:请小朋友而共同讨论:小蜗牛为什么不快乐? 4提问法: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要求幼儿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运用了解释性提问(如:小蜗牛为什么会给大家送信?)、假设性提问(如:如果你是小蜗牛,你们会怎么做呢?)等等。在提问问题时,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比较容易的问题可让水平比较差的幼儿回答,需要幼儿描述的问题就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像总结、归纳性的问题请能力最强的幼儿来回答,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说学法指导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欣赏法、发现法、讲述法。

  1、欣赏法:引导幼儿学会理解作品内涵,鉴别作品的美及分析评价文学作品,使幼儿获得美的享受,唤起美的情感,陶冶美的情操。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述,引导幼儿来

  体验帮助别人的那种心情,感受作品的语言美,从而突破难点。

  2、发现法:教师提供适于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教材,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过程,发现知识。在活动中,请幼儿回忆、讨论故事中人物的对话,通过提问和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讲述法:主要教会幼儿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恰当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为幼儿提供讲述的空间,启发幼儿用宏亮的声音、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并且注意为每名幼儿创设讲述的机会。

  第三部分:说教学程序

  整个活动分为三大部分,活动流程图简单明了地概括了整个活动,使大家一目了然,明白设计意图,下面将其详细说明一下:

  一导入部分: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故事主题

  出示两个表情(微笑、哭泣)的图片,引导幼儿说一说你喜欢看哪一个表情?为什么?我在此环节注意引导幼儿回忆原有的生活经验,并组织幼儿分组进行讨论,为下一步的教学的开展进行铺垫。突出活动的教学重点,引起兴趣,引出主题。

  二展开部分: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学习方法。

  1、教师有感情地讲故事,不出示任何教具,依据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还不稳定的特点,为了避免分散幼儿注意力,影响幼儿对故事内容的感知,所以,只运用丰富的表情、优美的背景音乐来表现故事,讲完后,提问简单的问题:(1)故事的名称;(2)有那些角色;(3)小蜗牛做了一件什么事?

  2、分段播放课件,幼儿欣赏。教师分别提问:(1)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是好朋友。看看小动物们在为自己的朋友们做什么?(小鸟为朋友唱歌、小猴为朋友摘香蕉、小鸭为朋友送信(2)朋友感到怎样?(很感动、很高兴)(3)看看小蜗牛怎么了?(不开心)猜猜它为什么不高兴?(放录音:小蜗牛不开心的原因)(4)帮小蜗牛想个办法,想想它还能为朋友做什么?(预报天气,讲故事,画画)(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充分想象并讲述,幼儿自由讨 论)此环节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3完整欣赏故事:请幼儿边看课件,边完整欣赏故事教师根据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以递进的方式提问:(1)小蜗牛为朋友们做了一件什么的事情?(2)为什么小蜗牛会想到把微笑送给大家?(3)大家喜欢小蜗牛的微笑吗?为什么他们都认为小蜗牛了不起?由此逐步得出故事

  的含义:小蜗牛虽然能力很小,只会爬,但它有一颗爱心,它想到了要让自己的朋友快乐一点,它把微笑送给了大家,给大家带去了快乐,所以大家都觉得它很了不起。这个环节其实重在揭示思想内涵,进行情感教育,我将它贯穿到整个故事的情节中,它是解决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三结束部分:迁移故事主题,渗透思品教育。

  我依据幼儿的生活环境从三个方面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为大家带来快乐的:(1)为爸爸妈妈做什么;(2)为小朋友做什么;(3)为老师做什么。依据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本环节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引导幼儿思考、讨论,进而得出与幼儿实际生活相关的答案,并使幼儿有了行动的愿望,促进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解决了本活动的难点达到了教育的目标。 制作“微笑”标志:幼儿自制两枚“微笑”标志,即在圆形卡片上画上微笑的表情。启发幼儿将其中一枚“微笑”标志别在自己胸前,另一标志则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在愉快、温馨的氛围中,活动自然结束。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观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谢谢!

说课稿 篇7

  1、说教材

  本堂课我所说的内容是原地正面推铅球,原地正面推铅球是小学6年级第三部分投掷部分的内容,它在整个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必修课之一,动作要领是面对投掷方向,左脚在前,脚尖稍向内转,右脚在后,膝关节微屈,用前脚掌着地,右肩向右扭转,然后右腿用力蹬地,同时送右肩,挺胸抬头将球推出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通过推铅球等投掷项目的练习不仅可以发展人体的上肢、背部、下肢的肌肉力量,同时还可以发展人体的速度、爆发、灵敏、协调能力。在本堂课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改变过去的单纯的技术性教学,而向趣味性转变,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但锻炼了身体,学会了运动技能,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为学生树立终生体育的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师的示范以及讲解以及通过图画的运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正面推铅球的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反复的练习,从而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的动作,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灵敏、协调性等多种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相互配合、密切协作的优良品质。

  3、说教学程序设计

  我把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 开始准备部分

  导入课堂常规 体育委员整队,汇报人数,师生问好

  教师安排本堂课的基本内容 安排见习生

  接着是热身活动 在热身活动中我安排了两个内容 首先由教师领着学生慢跑3分钟 第二个内容是健美操的练习,教师带领学生在动感的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练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以方便下面的练习。

  第二部分 基本部分

  (1)正面推铅球技术的教学

  教师在正面推铅球教学中应注重的技术教学,这是正面推铅球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掌握技术要领,面对投掷方向,左脚在前,脚尖稍向内转,右脚在后,膝关节微屈,用前脚掌着地,右肩向右扭转,然后右腿用力蹬地,同时送右肩,挺胸抬头将球推出 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应及时给予学生错误动作的纠正,配合以正面推铅球的体育挂图,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安全,因为推铅球是一个危险的运动。

  (2)游戏竞赛

  第三部分 结束部分

  在这个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放松

  在这个部分我通过播放柔美缓慢的音乐带领学生进行拉伸放松练习

  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两个方面让学生充分放松。

说课稿 篇8

  课前思考: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如运用做游戏、直观演示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展示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2、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练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促进所学知识的内化。 “抓糖”、“找朋友”、“儿歌”、“对口令”、“猜一猜”的游戏,以师生间、同桌间、小组内等不同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机会,提高了练习的效率;“有几种分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并掌握10的组成。

  2、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更加乐意学习数学。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10的组成的各种说法。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魔术的名字叫“神奇的眼睛”。请一个小朋友从盒子里取走几个球,数清楚后藏于身后,老师不用眼睛看,就能正确报出他拿走几个,谁想来试试?让一个学生上台抓球,老师猜过后再来验证。

  谈话:其实盒子里有10个小球,老师是根据10的分与合推想出来的,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呢? 板书:10的分与合。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让学生猜猜10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媒体演示:有五串珠子,每串都有10颗。(演示:其中第一串右边的一个被涂上了红色)

  提问:这串珠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个红色的?几个没有涂色的`?

  谈话:10个珠子分成了1个红色的和9个没有涂色的,那么也就是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看到这个,你马上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10的式子,10可以分成9和1。

  谈话:仔细观察,第一串已经涂了一个红色,第二串应该涂几个红色?应该从哪边涂起?第三、第四、第五串又应该涂几个红色?先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媒体演示)。

  (3)按照涂色的结果依次填写10的组成。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汇报,

  教师板书。 提问:根据图片和式子你还能想到什么?

  (4)齐读10的分与合。

  (5)、有序的表述和记忆10的分与合。

  提问:谁能把10的分与合有次序地说出来?

  先将10的组成完整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再指名回答,你用了什么方法来记忆10的式子?

  (6)、教学“凑十歌”。帮助学生记忆10的分与合。

  (三)、游戏活动,巩固应用

  1、采鲜花

  教师课件出示,提问:哪两朵花上的数合起来是10?(指名说,后每人在书上连一连。)

  2、开火车

  课件出示。一列火车从远方开过来,到站时,车箱上的数少掉了一些,你能把它填完整吗?(学生独立填写,后集体订正)

  3、对口令,男女生比赛说分成。

  4、组织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

  (四)、总结评价

  提问:这节课你学的开心吗?你学会了什么?如果满分10分,你给自己打几分?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科学小品文《松鼠》安排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位居单元之首,是教读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起提纲挈领的作用。(着眼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整体感知、阅读赏析,掌握抓住特征描述事物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观察所得。前者为教学重点,后者为教学难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简单说明文的能力,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观察所得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树立科学求实的价值观。

  二、说学法与教法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作者思有路,缘路识斯真。”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结合教学目标,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1、说教法:读中思---学中引---堂上清

  先“整体感知读”--再“重点研读”--最后“堂上清”。 “整体感知读”环节,采用朗读、默读、速读、跳读等方法。通过“整体感知读”,使学生对整体文本知识有个原始理解,再通过“重点研读”(第二段至第五段),突出教学重点,即学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经过学生的合作讨论与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在原始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个后续理解,综合以上两步使学生最后达到对教材的基本理解。在教学中为了分散难点,每一段文字的阅读,都辅之相应内容的幻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内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细致观察是准确说明事物的基础,而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揭示被说明事物特征的关键所在。最后通过“堂上清”对学生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说教法:

  在“读中思---学中引---堂上清”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我设计了小组竞赛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别人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增加学生的注意力。我还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十多幅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幻灯片,放映松鼠的录像,迁移训练中放映长颈鹿的录像,这样更有助于生动,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有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这样一首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这首儿歌从兔子的外形、习性等方面进行描述,语言生动、形象。你想学习这种抓住特征描述事的方法吗?(根据七年级学生的活泼、喜欢新奇事物的特点,采用儿歌导入法。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为后面编写小松鼠的儿歌作铺垫。)

  (二)连线作者作品:

  作者介绍: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用40年时间著成36卷《自然史》。

  (三)整体感知读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你能读准下列生字吗?

  驯良( )矫健( )帽缨( )榛子( )松鼠说课稿

  橡栗( )蛰伏( )苔藓( )榉实( )

  你能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吗?

  驯良 矫健 蛰伏

  (有督促自学的效果)

  2、班里展示朗读(注意:符合朗读要求,学生听后评价)

  3、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的总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介绍这一特征的?

  4、除了以上内容,作者还补充说明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词语,理清文章脉络,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四)重点研读(课文2-5端)

  1、找出各段的说明对象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这一特征的?

  特征

  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说明顺序

  漂亮(2)

  面容和肢体、好看的尾巴、吃食的样子

  由外到内

  由主到次

  逻辑顺序

  驯良(3)

  活动范围、活动时间、主要种类

  乖巧(4-5)

  动作、筑窝

  这一过程中先指导朗读,再观看四幅幻灯片,让学生在原文找到相对应的说明文字,然后选择其中一幅做简要描述。(于漪老师曾说“谁想成材,谁就要千方百计地学会用语言去分析课文这一基本方法。”)

  漂亮:在分析松鼠“漂亮”的特点时,抓住“清秀”“矫健”“翘起”等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学习抓住特征进行生动说明的方法。

  驯良:请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再观看幻灯片,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图片内容。然后听老师用“反串法”讲有关松鼠的故事,“反串法”故事内容就是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食性等方面故意反说,并串编成一个故事。让学生说说松鼠的“驯良”表现在那里,并改正故事中的错误,用幻灯片辅助教学,显示本段要点。(“反串法”故事促使学生更认真的阅读课文,记忆更扎实,理解更深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

  乖巧:速读课文,观看幻灯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每一幅图片拟题。说说松鼠的“乖巧”表现在哪里。重点学习描述松鼠搭窝的'一段文字,圈点描写松鼠搭窝的动词,让学生用简单的道具模拟松鼠搭窝的动作,以小组为单位用“先”“再”“然后”等表示动作先后的词语做简要复述。(观看松鼠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拟题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模拟松鼠搭窝,学生既动手,又动口,更动脑,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领会松鼠“乖巧”的特点。)

  (这样设计可以突出教学重点。阅读与观察相结合,学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观察所得,理解形象化描述对于揭示事物特征的作用,为下文的学习提供范例。)

  2、文中“漂亮、驯良、乖巧”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这三者是从外貌方面、生活习性(由外到内)进行讲解的。同时这三个词的顺序还决定了2-5段的说明顺序。

  (五)强化记忆读

  1、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让学生对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进行总结。

  (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细致的观察是说明事物的基础,而准确、生动的语言是揭示被说明事物特征的关键。)

  2、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本文除了符合这一基本要求外,它的语言还比较生动。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分析。(一些拟人句的理解及本文的文体:文艺性说明文)

  (本环节主要还是依据文本回答,加强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

  (六)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读完本文,你愿意成为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吗?当你左边是闪亮的屠刀、右边是漆黑的枪口、眼前蔓延着树桩,你还愿意吗?当“谁知盘中餐,最爱是松鼠”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你是否还愿意呢?

  那你愿意为保护这些像小松鼠一样可爱的人类的朋友作点什么呢?

  为了唤起人们保护动物的良知和责任,放飞你想象的翅膀,用你喜欢的方式,为保护这些处境日益艰难的人类的朋友献出自己的爱心吧!(公益广告、漫画、表演……)(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七)堂上清

  1、根据下列词义找出在课文中相对应的词语。

  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不动。( )机灵巧妙( )

  系在帽子上的穗状装饰品。( )和顺善良( )

  动作迅速而灵敏。( ) 对情况的变化察觉得快。( )

  2、填空

  《松鼠》一课的文体是 ,作者 是 国的学者、作家,著有 等。作者通过勾画这种小动物 的外貌, 的习性和 的性格,突出了它令人喜爱的特点。本文是以 的逻辑顺序安排材料的。

  3、本文共6个自然段,下面()种分层方式是正确的。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4、下列词语中写松鼠生活习性的是( )

  1 玲珑的小面孔 2 不敢下水 3 四肢轻快 4 经常在高处活动 5 尾巴老是翘起来 6 在树上做窝 7 尾毛可以制成画笔 8 用爪子和牙齿梳里自己的毛 9 不冬眠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10 毛是灰褐色的 11 过了冬就换毛

  5、阅读理解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 又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 (弄、搬、找)些小木片,错杂着(堆、垒、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 (编扎、捆扎、缠绕)起来;然后把苔藓 (捏、挤、踩)紧, (压、踏、踩)平,使那建筑物既 又,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 又,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1)准确的说明来自细致的观察和词语的恰当运用, 、 、三个词,写出了搭窝的步骤。松鼠搭窝的复杂动作,是用一系列动词写出的,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动词填空。

  (2)在文中画横线的地方填入下列词语:

  舒适 暖和 干净 坚实 宽广 安全

  (3) 这一段是介绍松鼠 的生活习性的,表明了它的 a 驯良 b 乖巧

  (八)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抓住特征描述事物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分析课文,生动地描述观察到的事物。对于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采用学生出自测题、和他测题的方法,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强化能力点,完善思想教育点。

【说课稿】相关文章:

《推敲》说课稿03-25

《燕子》说课稿03-26

《荷花》说课稿03-21

《观潮》说课稿03-21

《匆匆》说课稿03-22

掌声说课稿03-22

《力》说课稿03-23

《台阶》说课稿03-23

《吆喝》说课稿03-23

《散步》说课稿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