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集锦八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有关9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渗透简单应用题的结构,为正式学习文字应用题做准备,加深理解“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
3.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识图,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9以内的加减法。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请一组同学来算,其他同学当裁判。
(2)学生抢答。
2.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出示教材50页的牵牛花图(不注明条件和问题)
师:你能结合这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6+3=9 9-3=6
3+6=9 9-6=3
问:这两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左边的6朵牵牛花和右边的3朵牵牛花合并起来,一共是9朵。)
这两道减法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9-3=6表示从9朵牵牛花里面去掉右边的3朵,就是左边的6朵。)
(9-6=3表示从9朵牵牛花里面去掉左边的6朵,就是右边的3朵。)
师:如果题中标明了条件和问题(板书:6朵、大括号和?朵),这幅图该怎样理解呢?
二、探索新知
1.看牵牛花图,自己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说。(左边有6朵,右边有3朵,一共有多少朵牵牛花?)
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集体订正。板书:6+3=9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要求一共有多少朵牵牛花,就要把6朵和3朵这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2.出示小鹿图。
学生互相说图意,然后指名说。(草地上一共有9只小鹿,跑了3只,还剩几只?)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板书:9-3=6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要求还剩几只,就要从原来的9只里面去掉跑了的3只,所以用减法计算。)
3.做一做
投影出示50页的鱼图。
师:你能自己看懂图意吗?请你独立完成。
学生在书上完成后集体订正,板书:9-1=8
问:谁说说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三、总结质疑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什么?做图画应用题一定要看清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和什么,让我们求什么?只有弄清了数量关系,才能正确地解答.
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解答教材53页的第15题.
出示53页的两组企鹅图,集体订正.
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问:为什么第1题用减法,第二题用加法?
如果把第1题的“?只”移到右边来,怎么列式?
2.投影出示58页的萝卜冬瓜图(图中一部分被盖住,不能数出来的).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听题列式解答
老师口述题目,学生举手回答.
(1)街道两边各种了3棵树,一共种了几棵树?
(2)小明叠飞机,先用了3张纸,又用了6张纸,小明一共用了几张纸?
(3)小红要写9行字,已经写了5行,还要写几行?
(4)妈妈买来4个苹果,买来的梨和苹果同样多,妈妈一共买来多少个水果?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课题
填写课题名称(小学数学计算类课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学到了什么)认识、了解、掌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会/体会/初步了解了……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兴趣;
体会与生活密切相关;
提高交流合作的意识;
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
三、教学重点
本章的知识点(宏观的、具体的)
四、教学难点
易错点
五、教学方法
1. 讨论法
2. 情景教学法
3. 问答法
4. 实验法
5. 讲授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
六、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以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为例)
通过设计悬念导入,以实际生活为例,运动会需要人手一面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五元钱,班级一共四十八名学生,如何计算;如果每人再加一个袖标,每个袖标七元钱,又如何计算。引出两位数乘以两位数,来探讨问题。
2. 新课教学
① 通过学生讨论,计算例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② 进行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③ 归纳总结出竖式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题进行巩固。
3. 巩固练习
练习一:
练习二:
4.课题总结
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来回顾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请学生代表来回答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
5. 作业
通过视频展示/绘制卡片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今天的作业内容。
七、板书
(有标题、图形、例题、专业术语)
八、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2、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1、谈话引入: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平常你们喜欢到哪儿去玩?能不能把高兴的事说出来听一听?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或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主要景物——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车。(或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有的小朋友在坐飞天轮,有的小朋友在坐龙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开电瓶车。)
(2)A: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开展几个主要活动的人数——坐飞天轮的有23人,在坐龙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在开电瓶车的有6人。
坐飞天轮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叙述方式告知的,开电瓶车的只有6人,以上两条信息学生很容易发现,也不会产生意见分歧。但由于坐龙船的16人拥挤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没有规律,因而学生对这两条信息的发现可能会有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感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便形成正确认识——从左到右依次数出坐龙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分别去数,然后相加,或依次数出每个区域中的人数。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或开始为什么没有数正确)——要有正确的数数方法,要仔细数,不重复也不遗漏。
B: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是下午4时;有的小朋友在买饮料,能知道各种饮料的价格;有的小朋友在买票入场,因为身高超过了1米。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统计信息,提出问题:
1、看来,图中的信息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记住这些信息?(或怎样才能记住每个项目中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想到“统计信息”。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项目坐飞天轮的坐龙船的跳蹦蹦床的开电瓶车的
人数2316156
2、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表中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出6个加法计算的问题、6个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及若干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在让学生口述问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全面性,如:学生如果仅仅提出的是两个数相加、相减的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能不能提出连加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连减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利用这些数据,不但可以提出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还可以提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请小朋友仔细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请你把这些算式写出来,然后计算出得数。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三)汇报交流,梳理分类:
1、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明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
2、伴随着每个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为最后的总结概括作好准备。板书时可以把算式分为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相对独立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23+16 23-16 23+16+15 23-16-4 23+16-15 23-(16+4)
16+15 23-4 16+15+4 23-15-4 23+15-16 23-(15+4)
16+4 15-4 23+16+4 23+16-4
(四)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观察与分析,找到每一类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类算式的名称——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计算百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算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五)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1、数的组成:利用计数器,完成如下类似的题目——请小朋友准备好计数器,听老师说要求,大家在计数器上拨数。
十位上的数字是4,个位上的数字是6,这个数是多少?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
2、数的大小比较:
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33○49 98○62 54○45 87○90 43○46-2 77○50+27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第一组:35+24 42+36 56+43 57-45 98-56 84-53
第二组:38+25 46+59 36+57 54-37 42-19 51-27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第二组计算时需要进位与退位。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表述。知识——学会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方法——引导学生从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合作、交流、对比、观察、反思“做数学”的角度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整时、半时、大约几时认读钟表时间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在探究时刻之间变化的
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认读时间的表象,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
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3、经历认读钟表时刻探究问题的过程,体会时刻(时间)与人
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玩具钟表(或模型),教师准备演示用钟表。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1)玩电瓶车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2)坐飞天轮的同学是4时开始的,结束时是 。
(3)坐龙船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 。
(4)跳蹦蹦床的同学是3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5)买票的小朋友4时进“儿童乐园”, 离开“儿童乐园”。
(6)“儿童乐园”每天下午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为2时——6时。
二、自主探究:
1、以6个问题为框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问题(1)为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开始玩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2)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进行操作。
(3)指名几名同学演示。
(4)教师引领探究——利用教具(钟表),师生共同完成从到一直到的拨针操作活动。
2、画出整时:
A:能不能把问题中的4时、3时、2时、6时画出来?请同学们利用钟面图,画上表针。(每个同学发一张钟面图)
B: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画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指名几位同学上台展示。
C:让画错的同学进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能发现:跳蹦蹦床的同学是最早开始玩的,坐飞天轮的同学结束的最晚,跳蹦蹦床的同学玩的时间最长……
2、在认读钟表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把认读钟表要注意的事项说出来:辩认时针与分针,看清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第四册认数复习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25页8题——26页14题
教学目的:1、进一步掌握三、四位数大小的比较、估算等,使学生逐步形成万
以内数的概念,掌握有关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喜欢数学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大小的比较、估算。
教学难点:感悟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0——9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通过寻找规律,发展学生数感
采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结合游戏情景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充分感觉生活离不开数学。联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身体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 激趣导入
明明发现0——9这些数字有很多的乐趣和知识,他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乐趣,你有兴趣吗?
明明乘坐火车,他发现列车车厢的.编号很奇特,和平时的车厢编号不一样。媒体演示25页8题。
919
828
737
646
你能填上其他车厢的编号吗?
1) 小组讨论 找到规律
2) 全班交流汇报 (百位、个位分别为9 、8、7、6,十位1、2、3、4, 所以其它车厢的编号应该为:555、464,373)
3) 独立解答 第二列火车的编号问题
4) 小组交流汇报 判断正误
二、应用拓展 25页9题
1,试一试: 明明用0、1、2、3、4、5、6、7、8、9、中随意取出三张卡片为一组,可以组成三位数,如:4、8、5 可以组成845、854 、548、584等等。 你试试看,看谁组的多。
什么情况不能组成三位数?为什么?
1) 可以组成那些三位数?读出来
2) 同桌俩人的比一比,谁的大?为什么?说出理由
3) 百位不同,怎么比?百位相同怎么比?
2,看谁最接近 26页10题
老师报数,请你用卡片摆出来 每组2个数
398、497、306、402、482、395、404、313、400
1)读数。
2)你认为那些数和400最接近?
4) 请拿400卡片的同学来到讲台。谁接近400青走到前面来,说出理由。互相交流
。
3,请你当裁判 26页11题
明明发现运动场上也有数字。请同学们看田径场上的运动健儿们的编号
1) 你认为他们的比赛结果是怎样的?
2) 按照编号排出名次。
3) 你能把他们的编号从大到小写下来吗?试试看
4) 汇报交流
4,请你来当家 26页12题 生活中更离不开数学。明明家的电饭煲295元。妈妈说微波炉比电饭煲贵得多
1) 贵得多是什么意思?
2) 你认为微波炉可能是多少钱?
3) 300元够吗?为什么?说出理由
三、巩固深化
1,请你做评委 媒体演示13题
讨论:1)谁家的书多?谁家第二?谁家的书最少?
2)明明家的书与其他三家比,可以怎么说?
2,看谁最聪明 26页14题
老师知道有一位同学家的书是212本,你知道是谁家吗?
1)如果我要在计数器上表示212,该怎样表示?
2)要用几颗珠?为什么?
3)你能用计数器表示其他的三位数吗?
同桌交流
四 、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和小明一起探索了数字的奥妙,你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板
书
设
计
数字乐园
多些 少一些 多的多 少的多
教
学
反
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在街上(一年级第二学期P.15)
设计意图:
二期课改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学会判断空间事物的左与右,通过观察图片,判断左与右,通过动手、动脑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在设计时,力求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使数学知识回到生活中,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由于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正确建构“左与右”的概念,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在搞清自己身上的左与右及身边周围的左与右的基础上,来到大街上找左右。先是与学生同方向的小丁丁和小巧。这里教会学生看图的方法,然后是与自己方向相反的小亚。在完成题2、3后,穿插一个游戏“面对面”,让学生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为完成题4作铺垫。在课的最后,我还是以一个“跟我做”的游戏来结束本课,既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相对物体的方向是相反的,也是将本课推向又一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空间和生活情境中的左、右位置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
3.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空间事物的左与右。
教学难点:
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空间中的左与右
1. 联系实际: 我们已经分清了自己身上的左与右,下面我们在教室里找一找,站在每个人自己的位置上, 说说你的左边有什么?你的右边有什么?
(教师示范)
站在我的位置上看,我的左边有窗,我的右边有门。
2. 出示第1题图片,说说图意: 观察图片说说,故事是发生在什么地方?
板书课题:大街上 在大街上你看到了什么? 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
是啊,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真多,真热闹啊!我们在过马路时,安全最重要。
板书:过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
3. 出示第2、3题: 小丁丁也想过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在图的下面填上左或右。完成题2后核对。 这时,小巧也准备过马路。小巧在哪里?生指出图上的位置 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你能试着做一做这道题吗? 生独立完成题3后校对。
4. 认识相对物体的方向是相反的: 谁能说说老师和我们小朋友站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
(面对面)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做一 个 “面对面”的游戏: 这是我的左手,用动作来告诉我,你的左手在哪里? 这是我的右耳,用动作来告诉我,你的右耳在哪里?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两个面对面的物体,它的左右的方向是相反的)
继续进行“面对面”的游戏: 谁能来指一指老师的左眼? 同桌两个小朋友面对面,听口令,指出对方的左与右。
5. 出示第4题: 我们再回到图上看看,小亚站在哪里?(小巧的对面) 和我们小朋友呢?(也是面对面的)
你能说说:小亚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生完成第4题后和核对。
二、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在街上”,认识了左与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碰到这 个情况。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课前准备
提前14~20天让学生在家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前14天的数据记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事先板书好课题:栽蒜苗。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二、探索新知。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现吗?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1)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十四天生长情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其中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汇报填表情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2)通过寻找所有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十四天最高,谁其次,有什么办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体现统计图的必要性。
提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把遇到的困难记录到课堂练习本上。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3)讨论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法。
学生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完成,师巡视进行适当的辅导。
(4)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处。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每个小组看着自己小组的统计图,说说自己小组哪个同学的蒜苗在第十四天时长得最高,谁第二,其次呢?你发现了统计图的什么优点了吗?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必要性。
4.生活中的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知道那些有用到它们的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86页“试一试”及“练一练”。
1.试一试。
这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图形或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通过数据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再在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这样就需要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回生活中,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同学,通过不同方向的介绍,明确前后的确定与面对的方向有关,为分清左右突破难点,学习左右时采用介绍同学、作游戏解决生活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习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3)原来我们可以用左右来介绍两边的同学,这样说真清楚,你也能这样介绍你两边的同学吗?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习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习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习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习。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前上
左右
后下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平面内前、后掌握较快,对于左右掌握会很慢,在介绍自己的前后左右的同学时,先让他找到自己的右手(写字的手一直举着),学生很快分清左和右。上下是立体的通过楼上与楼下就分清。练习中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就会了。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5、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5题,思考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小数除以小数。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转化“转化”,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例5情境图。
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想到哪些问题?
妈妈买鸡蛋用去7.98元。买鸡蛋多少千克?应怎样列式?
你是根据什么列式的?(总价÷单价=数量)
7.98÷4.2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样计算7.98÷4.2?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活动,巡视指导。
4、分组汇报。
(1)把7.98元和4.2元都转化成单位是角的数,79.8角÷42角,再计算。
把7.98元和4.2元转化成角,其实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了几?
(2)把7.98和4.2都乘10,就转化成79.8÷4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们已经学过了。
79.8÷42的商与原来7.98÷4.2的商相等吗?根据是什么?
5、。
我们想的这两种方法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除数4.2转化成整数,因为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6、出示竖式。
你能看懂这个竖式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应该先划去哪个数的'小数点?划去4.2的小数点变成42,小数点其实是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7.98的小数点为什么也要划去,并且在9后面点上小数点呢?
指出:也就是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一位,商不变。
7、独立完成计算,集体核对。
说说商中小数点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8、归纳方法。
在小组中说说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乘法?
(先划去除数的小数点,将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再按照一个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计算。)
9、验证结果。
怎样验证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用1.9×4.2看看是否等于7.98)
学生验证方法的正确性。
10、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填写。
0.3到3,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呢?
11、完成练一练第2题。
指名板演。
说说是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2.6÷0.2可以转化成什么?
指出:口算一个数除数小数,也要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
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3、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
独立计算,再比较。
从上往下看,商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发现什么了规律?
4、完成练习十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评讲。
5、完成练习十七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完成思考题。
(1)如果用电正好是100千瓦时,则应付电费0.52×100=52元。
(2)小明家实际付了64.6元,说明用电量超过100千瓦时。
就必须先求出超出的用电量是多少:
64.6-0.52×100=12.6元
(3)根据超出用电量的钱数÷单价=超出的千瓦时。
12.6÷0.6=21千瓦时
(4)再求出总千瓦时:21+100=121千瓦时
四、课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收获了哪些新知识?能说说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吗?感觉今天自己的表现如何?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5-16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8-12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08-24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1-25
平行小学数学教案04-10
小学数学教案(实用)07-27
小学数学教案4篇09-30
小学数学教案3篇04-0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9-10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三篇10-15